我們認為建築是一個有機活體,建築的生命力也應該存在於自然,放下一貫的自我姿態,與自然合二為一。 京華道 變電站地下佈置,最大限度降低輻射,同時增加展示功能,化解市民擔憂。 建築造型洗練,細部呼應文脈,以低調的姿態恰如其分地融入老城空間。 作為通往香港的“門戶”,車站設計壓縮了支援設施,外側的地面層朝入口向下彎曲,上方屋頂結構指向天空,結果呈現為一個45米挑高的空間將聚焦點集中於南立面,望向香港中環天際線和太平山頂,讓抵港及出境旅客都知道“我在香港”。

大丸百貨開業後,因為該百貨公司成為香港地標之一,每年亦有大量利潤,於是多家日資百貨公司先後在銅鑼灣開業,令銅鑼灣成為港島主要購物中心。 銅鑼灣西亦有了大丸之稱,大丸雖然已結業20年,但此名稱在小巴仍沿用至今. 在1972年,作為推動銅鑼灣發展的一部份,連接銅鑼灣和紅磡的海底隧道通車。 1950年代前的銅鑼灣的海岸線和現在的不同,現時銅鑼灣西東角周圍的繁華商業區亦是填海得來。

京華道: 香港北角渣華道321號

該項目在商業形態和功能分區上都實現了最大程度的互動,加強商業和公共空間之間的共享關係。 項目建設總用地面積為772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20210平方米。 其中地下一層,主要功能為停車庫;地上十九層,首層為商鋪,二層為辦公大堂,三層以上為辦公區。 其中包括5尺床,電視 ,3座位梳化,餐桌/寫字台,藍牙揚聲器。 設施齊全的廚房,包括電磁爐、洗衣機、雪櫃、微波爐、咖啡機和簡單烹飪的基本煮食工具;以及每週清潔和更換床單被鋪/毛巾服務(需額外收費)。 同樣道理,位於灣仔的銅鑼灣消防局服務對像也是全銅鑼灣。

京華道

以安靜祥和的姿態出現在充滿商業意味的南京西路,與周邊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從而突出建築的文化形象。 綠色體驗的引入為市民提供更多與自然互動的空間體驗包括最大程度利用開闊綠地公園。 在立面上設置綠化平台,垂直植物牆等在豐富建築立面活力。 設計方案將商業及餐廳分別設置在一系列臨河的獨立亭閣建築。 這些亭閣建築由步道串聯,把室內室外的空間融為一體,營造迷人、充滿活力及繁榮熱鬧的購物休閒氛圍。 這座標誌性建築以台中盛產的春筍為設計概念,寓意著蓬勃的發展趨勢,為大廈樹立文化符號的同時,豐富了城市天際線。

京華道: 香港北角蜆殼街18號

銅鑼灣天后廟是香港的香港法定古蹟,本由閩南人興建,福建人自唐宋朝起即控制中國對外的多數貿易,自明朝滅亡後,滿清實行多次大屠殺,輪近香港的有廣州大屠殺,而福建人則傾盡資本反清,但在施琅降清以後,台灣迅速被攻陷,福建人則把資本以及黃金運到南洋。 銅鑼灣、大坑、跑馬地一帶由開埠至今仍以閩籍為大多數,而在1920年代以前,北角和鰂魚涌還未發展,銅鑼灣是港島市區的盡頭,港英政府設立銅鑼灣旁設立炮台,而成為後來炮台山以及港鐵站的地名,而銅鑼灣的天后廟非常著名,後來又成為了銅鑼灣天后廟以及天后站一帶的地名。 而油街及天后廟道以北的富澤花園及康福臺地區屬北角,油街西南屬銅鑼灣。

  • 銅鑼灣西面的行政分區屬灣仔區,法定區份仍是銅鑼灣,東面法定區份也是銅鑼灣,分別就是東區和灣仔區管治下的銅鑼灣。
  • 因為銅鑼灣的交通商業文化配套已經比周邊高出了不少,香港政府將銅鑼灣東及西分別分配給港島東區及灣仔區,希望各自的配套能將繁華市區伸展至周邊。
  • 擴建部分以層層疊落的平臺形式,創造出室內外無縫銜接的空間。
  • 之後2屆選舉(94,99)區份擴大,用東南西北加法定地區已不可行了,全港各分區也沒了東南西北,而由94起劃分區份基本和下面的選區分析一樣了。
  • 泰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泰達”) (中央編號ANW961) 為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證監會”) 持牌人,獲批准從事香港法例《證券及期貨條例》界定的第 1 類(證券交易)、第 4 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 9 類(提供資產管理)受規管活動。

主要街道包括英皇道(北角段)、電氣道(北角段)、渣華道(北角段)、七姊妹道(北角段)、百福道(北角段)、炮台山道(北角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城市花園,百福花園,健威花園,和富中心,丹拿花園。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0,000,年齡中位數為 43.1歲。

京華道: 香港北角電器道108號

位於銅鑼灣西的東角,位於現時在崇光百貨附近的東角道,以及東角Laforet商場(原為東角Nu Face Sogo)。 另一方面,因為銅鑼灣東角的稱呼,銅鑼灣東角周邊也有「東區」的別稱,現時仍保留的痕跡包括禮頓道的電訊盈科電訊大廈及怡和街的華人銀行東區大廈等。 而現時銅鑼灣站的位置,地鐵站建成前則經常被稱為東角,指銅鑼灣東角,意思為維多利亞城之東的一個海角。 東角的位置大約是現時維多利亞公園與波斯富街之間的地區,即東角道附近。

而北角(以及鰂魚涌一帶的移民則以戰後移民為主,和南洋華僑的關係遠不及銅鑼灣一帶的,如1950年移居香港的蔡素玉(即鍾嘉敏恩師)居於北角,與銅鑼灣沒有關係,亦和南洋華僑沒有關係。 1950年代前銅鑼灣東角填海前,大坑是銅鑼灣的核心地區,直到1950年代銅鑼灣海旁大規模填海後,大坑才在法定地區上加入大坑的名字,而新的大坑是銅鑼灣的分區,而法定地址仍可加上銅鑼灣,代表大坑為銅鑼灣的分區,為銅鑼灣大坑或大坑。 80年代開始,在監視政府的區議會事務上,雖然區議會是以選區為主,18區為副,銅鑼灣一個選區(西部)劃入區議會灣仔區,希望帶動灣仔區的住宅發展及分享商業設施,二個選區(東部)連維園劃入區議會東區,希望帶動東區的商業發展及分享文娛設施。 而50年代以前,現大坑北面亦是銅鑼灣的核心範圍,而今鵝頸選區亦有1/3地方(堅拿道天橋以東)在法定分區銅鑼灣內,成為銅鑼灣商業區的擴展。 )位於香港島,是一個工商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本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 港島銅鑼灣的「灣」以「環」為讀音(長沙灣/土瓜灣為例): 香港粵語常以陰平的「灣」作陽平的「環」。

京華道: 香港北角英皇道388號

33萬呎樓面 恒地呎價逾3萬沽 恒地早前放售北角京華道18號全新商廈,個多月前獲中資財團洽購,近日終落實成交,項目全幢以99.5億元易手。 京華道18號樓高25層,總建築面積約32.98萬方呎,為近月正式入伙的甲級商廈,另有123個車位,成交呎價逾3萬元,為港島商廈呎價新高。 據了解,買家為中資財團,由中科創資本夥拍太平信託購入,前者為專業生產家電用複合材料產品的企業。

  • 房間之間佈置了不同大小的庭院,可將戶外園林帶進室內。
  • 天后選區中間小部銅鑼灣天后廟,及大坑選區北部的皇仁書院和銅鑼灣運動場和香港中央圖書館。
  • 租金每月6,000,000港元,每平方尺200美元,租期10年。
  • 爲刺激創作及加强公共空間和校園生活的趣味性,規劃了一條貫穿各教學大樓之雙層大學連廊,除了連接各書院外,亦連接茶座、書店、展廰、庭園等各共享設施。
  • 朱家庵村地處河北省阜平縣太行山中,因地處偏僻,保留了傳統北方山村特有的村落佈局和建築形式,被譽為“太行山小村莊中的活化石”,隨著時代的進步,農宅的木結構屋面老化變形,卵石牆體鬆動開裂,已不適合居住,面臨荒廢拆除的命運。
  • 京華道18號 座落於炮台山區京華道 14-30號。

有媒體估計,連同補地價金額計算,項目總投資額約達40億元。 京華道 方面,項目距離港鐵港島線炮台山站約5至7分鐘步程;而於電氣道及英皇道沿線設有多條巴士及小巴路線,來往港九新界多個地方。

京華道: 京華道18號停車場

「知識樹屋」的設計使用一道簡明的弧線把大學需要的功能緊密地對應着基地陡峭的斜坡,並與現存散落於基地的歷史建築連接起來。 整座懸浮建築只在對現場環境最少影響的情況下「着陸」,無縫地連接新和舊,人工與自然的環境,並為公眾提供一個新的公共空間。 在嚴格的遺址保護規劃基礎上,設計秉持“跨越歷史與當代、聯結城市與建築”的理念,在空間上,使片段散置的遺址於整體格局中得到保護、連綴和呈現,並與展示、服務等功能相得益彰;在時間上,使建築風貌穿梭於歷史的真實與意境之間,實現歷史與當代的關聯與跨越。 嗨您商場這個新商場位於福田中心的高尚住宅腹地—香蜜湖片區。 坐立僑香路這條僑香社區與城市聯系的主要干道上, 並且緊鄰華潤萬家這間區內大型超級市場, 深圳嗨您商場是 “僑香社區中心”。購物中心的設計以社區為本, 服務鄰舍, 集合本區小店,購買日常用品, 室內佈局和設計親民為僑香社區的市民提供了一個適合聚集的公共場所。 建築和室內設計注重場景化購物新體驗的營造,通過打造新穎的“浮島”概念,成為市民休閒購物的全新目的地。

京華道

項目在保持現有寧靜同時,創造新空間予藝術展覽及活動。 設計配合藝術推廣辦事處的使命,啟發及連繫市民,使藝術於社區持續發展。 龍華檔案館是面向未來,讓市民關注和了解龍華規劃、文化、教育的核心,也是文化、展覽與存檔功能一體的多功能建筑。 故此,設計提升了多種靈活文化創意展示空間,將教育、展覽持相對開放功能,並設置於同一水平與不同城市界面對接,同時植入密切的文化泛空間,構成一個親民的文化共享平台。

京華道: 香港

建築設計概念源於傳統摺紙藝術,以朝向各異的折面巧妙組合成一曲線起伏的長立面。 沿用相同的設計方法於室內,創造出三個室內設計分區以提供方向感。 每個商業及餐飲亭閣各具特色,採用不同的分層外立面設計解決方案,使遊客每步都能感受周圍景觀變化不斷。 每個亭閣都展現別具一格的形象;然而透過採用相似色調的建築材料組合及一致的細節處理做法,融合分散的元素以統一整個區域的設計風格。

京華道

銅鑼灣、大坑、跑馬地一帶至今一直是香港福建人以及南洋華僑的集中地,小福建社區則在戰後移民潮才伸延到北角,此前維多利亞城各族群亦有,銅鑼灣的人口以福建籍為大多數,尖沙咀以及深水埗區以廣府人和四邑人為多數。 天后、大丸、炮台山等是銅鑼灣個別地方的俗稱,但沒有具體範圍。 銅鑼灣的市中心是由現天后站周邊向現在的炮台山站及香港中央圖書館方向伸展,早在19世紀便在現今銅鑼灣東及天后站周邊進行填海,而現天后站原是香港政府重要機構銅鑼灣裁判司署,香港多數中年以上人士也曾到過此處,而銅鑼灣西邊盡頭東角一帶亦在19世紀進行填海而成為香港開埠以來最重要的碼頭之一。 ,附近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 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泰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泰達”) (中央編號ANW961) 為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證監會”) 持牌人,獲批准從事香港法例《證券及期貨條例》界定的第 1 類(證券交易)、第 4 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 京華道 9 類(提供資產管理)受規管活動。

京華道: 九龍

建築設計盡量保留原有體量及結構,著重新舊並存與對話; 在不大規模改動廠房外觀下加入天然採光中庭及玻璃幕牆,提升室內環境質素;規劃上加進改善社區行人内街; 廠房間的連接橋、陽台及天台花園等設施讓公眾於建築內外有更多立體多變的交流。 規劃佈局設計將幼兒園和小學大樓以英文字母C的形狀設置在圍繞田徑運動場外的開放空間,以爭取最廣闊的視野和最充裕的陽光。 建築設計有別於傳統的課堂佈局,學生桌面連成一排,老師從正面進行授課。 教室均採納大量自然光,室內方便靈活的家具及設備佈置,鼓勵由技術輔助的教學,並設有供學生和老師共同使用的靈活學習和分享空間。

租金每月6,000,000港元,每平方尺200美元,租期10年。 新世紀廣場嘅先施店鋪當時正進行整修,預計改造後嘅尺寸更加細,後來先施發現瓊華中心位置更好,可以進一步拓展業務。 1879年英軍於「北角」(當時北角並非地區名字,全區名為「筲箕灣」,緊接維多利亞城以東)以南舊稱「East Hill」之山頭設立「北角炮台」(North Point Battery),守護維多利亞城,「炮台山」因而得名。 該炮台於1922年6月交還政府並拆卸,現址為皇都戲院及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旁邊建有堡壘街(Fort Street)見證此地曾為炮台。

京華道: 香港北角英皇道480號

此外,市區的大單位亦有大量的富商聚居,如柏景台、城市花園等,但市區更多唐樓,住在半山區的小單位以及唐樓的人口不是富商。 2013年6月,130名租戶搬走嗮,基座商場俾香港本地百貨商店之一先施百貨接手。 京華道 其他競標者包括美國服裝品牌Forever 21。

京華道: 香港北角電器道168號

日治時期日軍曾於炮台山中安台及康福臺後山(現址為富澤花園)一帶設置炮台並裝有高射炮﹐並且將康福臺一帶命名為「山水溪」。 京華道 1940年代香港地圖上曾出現「七姊妹砲台山」宇眼於炮台遺址之上,證明此地名於計劃興建地鐵前已存在,而家傳戶曉之豐澤電器,其英文名「Fortress」亦根據其母公司香港電燈公司之北角發電廠(今炮台山城市花園)的所在地,「炮台山」之英文名「Fortress Hill」命名。 1985年地鐵(今港鐵)港島綫於前香港電燈公司宿舍(今富澤花園)至康福臺的山頭下設一車站,便根據「炮台山」的地名以及炮台山道而將車站命名為「炮台山站」,令「炮台山」之名發揚光大,而炮台山站則處於銅鑼灣東和北角交界。 炮台山位於香港島的銅鑼灣以東、北角以西,由英皇道、電氣道及炮台山道三條主要道路貫穿。 如以港鐵站與站之間的中線為界,或商戶於地址上使用「炮台山」作為通俗地名為準,炮台山南起銅鑼灣街市;東至北角道、北景街;西至哥頓道;山上南部於天后廟道與寶馬山接壤。

京華道: 地址

銅鑼灣除了市區的發展之外,在昔日屬銅鑼灣的大坑(現勵德邨以北),有客家人聚居於山區,當時在山區亦可聽到客家山歌,但自福建移民大量移入銅鑼灣以後,客家人只佔一個很少部份,因為香港島的客家人沒有丁權,政府收地建設住宅以後很大量都被遷入附近便宜的公屋勵德邨。 位於炮台山京華道的富利來商場地理位置優越,其樓上為住宅,地下屬街舖,有食肆、洗衣店等,日間街道人來人往,不過商場近年人去樓空,更被冠上「死寂商場」之名,只有居於區內的黃鍏看見它的發展潛力,笑指有業主形容與他相逢恨晚。 而家嘅瓊華中心耗資兩億港幣起,喺2002年起好,基座商場有多間小型獨立舖頭,呢啲舖頭主要針對青少年顧客,販賣流行服裝同埋配飾。 新嘅購物中心當時俗稱「紅點」,因為瓊華中心標誌曾經係一個獨特嘅紅點,而家俾其他標誌遮蓋。 北角京華道18號全幢商廈於近期落成,消息人士透露,該項目為區內罕有的全幢統一業權商廈,故一直獲多家大型財團垂青,在去年底隨着投資市場氣氛進一步轉旺,準買家出價亦趨積極,消息指,是次購入的財團,早於去年底出價已「甚具誠意」,故在新一年旋即落實有關交易。

利用手扶梯,建立新的垂直連結,在三樓原屋頂層,增建新的量體,圍合一個十字形的中庭空間,並引入各種都市活動,延伸四個面向的都市聯結。 京華道 新的屋頂層,創造一個空中跑道,讓市民在高密度的基隆市區,有更多活動和舒展。 新形態的立體化公共空間,提供市民不同的角度與高度,與港區都市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設計基於建築、場地、景觀的整合理念,通過建築要素的整體統籌在有限的空間中營造適於兒童成長的生活環境。 項目用地極為緊張,方案創造性的將游泳比賽池及跳水池同層佈置,訓練池錯層置於比賽池斜上方,在滿足功能及流線的同時,保證了三個泳池均擁有良好的自然通風及採光。 建築外輪廓依據內部空間自然形成高低起伏的整體形態,主體圓潤流暢。 通過植根於“山巒”上的花瓣構型和破土而出的“原石”在自然空間中做一個標記。

事實上,物業屬全新港島區甲廈,兼享全海景,加上單一業權,新買家購入後更可獲命名權,故非常適合中資機構。 若果最終售出,可望打破月初會德豐以90億元,把觀塘8 Bay East沽予綠景中國(00095)的紀錄,成今年最大額物業成交。 新界沙田區也有一名爲「銅鑼灣」的地方,名稱源於當地的「銅鑼灣村」,而當地的山丘也因村名而被命名爲「銅鑼灣山」,該村名爲20世紀初港英政府的華民政務司所定,與本文討論的香港島銅鑼灣並無任何關聯。 1960年代,銅鑼灣西快速發展,東角的稱呼是在早期正式文件上,因為大丸是香港數一數二的百貨公司。 ,所以銅鑼灣西由1960年開始被稱為大丸,小巴將開往銅鑼灣西地方的目的地寫為大丸,而大丸成功由百貨公司名變為公共交通工具的地名,除了政府分區外,大丸的叫法很普遍,直到現在大丸結業了20年,小巴的目的地仍然為大丸。

可見銅鑼灣在開埠初期便是重點發展的最繁華市區之一。 維多利亞公園由填海得來,未填海前,原維多利亞公園東西岸兩邊海岸線像一個銅鑼,因而取名為銅鑼灣。 銅鑼灣古稱鹽船灣,18世紀戴氏家族於海灣東岸建立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即今日的銅鑼灣天后廟。 富利來商場位於炮台山京華道,商場早在70年代已開始營運,近年卻因商戶搬離,人去樓空而被冠上「死場」之名。 因商場一直沒有太多的改變及裝修,所以場內都能夠保持當年傳統裝潢特色。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