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新教或天主教的自由主义神学,面对了人生存的状态,但是在如何得胜这方面就不如希腊教父如此合乎圣经。 他们有一套非常深刻的对耶稣神人二性的洞见,以及对人性的洞见,有一种灵性的高度,而绝对不是自然理性的水平所能达到的。 事实上,这本以爱为议题的书涉及基督徒灵修生活的诸多层面:激情、灵魂和精神的圣洁、获得德行、不动情与知识的方法,还有否定神学、 肯定神学。 作品显示了作者精通心理学和内修生活的精妙之处。 在希腊哲学的语境中,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讲到两种实体,第一实体是个体,第二实体是本质。

告子认为性犹湍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以此认为水性本来无分于东西,进而以类比的方式证明:人有善有不善,善与不善都是后天的产物,所以人性原本无善无不善。 告子在这里是从人性之发展结果来回溯人性的本来状况。 如果人性可以衍生出善也可以衍生出恶,那么我们可以像告子这样由此假设人性无善无恶,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由此假设人性善,也可以由此假设人性恶,也可以由此假设人性善恶混合。

人性论: 孟子与休谟:道德人性论的比较

而在人类的历史中,科技爆炸发展,社会剧烈变革,生产关系讯速迭代,一切都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唯独有一样东西变得很慢很慢,那就是人类的“人性”。 其次,本文在引用了“以羊易牛”的案例以后,正确地指出孟子的意图就在于使齐宣王“自反而诚”,然后再推其“不忍之心”。 但是在随后孟子与宣王的对话中,当宣王说“寡人好色”“寡人好货”之时,孟子并没有要求他“降心壹志”,而是劝谏他“与百姓同之”。 正因宣王不能推其“不忍之心”,孟子才会反复申说“推”的意义。 所以至少在与齐宣王的谈话中,孟子的重点似乎更应该置于“推”上来理解。

这个方法可能就是利用人心中的情感、良知与道德。 他在论证如何抵抗外敌时,强调要鼓舞人民的士气。 只要粮食武备充足,并“自始至终使他的公民意志坚定”(第52页),国家就是没有困难的。 马基雅维利还认为,君主确实应当有兽性,但“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第84页),以欺骗民众的良知;君主应当表现出种种美好的品质,以使臣民敬重。 我们看到的“人”确实如此;不对的是,这种自私并不代表是永恒的人的本性,并不是一切时代的人、未来社会的人都具有的本性。 人的自私、利己主义确实存在,但不能因为这种经验的存在,就认为这是人的本性,会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阶段。

人性论: 人性论成书过程

马克思主义也绝非怀疑论家族的一员,它本质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论,它只是为各种道德价值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社会历史背景。 但是,人们是否能在纷繁芜杂的社会历史的现象王国中找到一些稳定不变的基础呢? 不少人对此深表怀疑,因为人们常常认为,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随处可见,极富变化性与随意性。 告子与孟子对于人之“性”的含义界定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食色非人之本质特性,而且告子实际上也默认人的内心有善端,尽管他只言“仁内”。 孟子认为告子的“义外”观点隐含着“义内”前提,“义外”必定还有内在于心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义内”。

正因为孟子的学说具有强烈的“伦理本体”色彩,而伦理的本体又来自人内在固有的“四端”,所以在孟子看来,根本的认识方法就是“求放心”,根本的实践方法就是推其“不忍之心”。 这两方面的过程在《尽心上》篇中被总结为:“万物皆备于我矣。 ”或者用张灏的话说,“仁”的实现过程分两个方面,前者被称为“忠”,忠即为尽己之心;后者被称为“恕”,恕即为推己及人。 本文要讨论的并非二人在伦理学方面的具体观点,而是为他们自身所认可的道德人性的心理、社会源头,并希望以本文的研究,为探讨道德人性论作出贡献。 休谟认为,建立人性科学的全部材料是在感知中提炼的。

人性论: 人性论(全两册)

法国首先发表了《人权宣言》,提出了“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 资产阶级革命把人们从神权的桎梏中拯救出来,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开始用更坚定的唯物主义语言陈述了相同的观点。

人性论

我们知道,孔子没有直接言其人性内容,从孔子的相关言论可以大体推论其人性内容乃是物欲、食色。 人性论 这意味顺性而行,人性的实践,就是物欲的实现、食色的满足,而物欲的实现、食色的满足常常对他者造成伤害,并因此而违逆道德仁义,孔子由此应该判定人性的价值指向恶,而这是孔子所不愿意看到的。 另外,孔子有以仁、以德为人性内容的想法、愿望。 如果孔子的人性内容被确定为仁、德,那么,顺性而行,人性的实践,就是道德的践履,而道德的践履对他者必然有益。 这样,孔子由此应该判定人性的价值指向善,而这又是孔子所无法证明的。 当然,如果孔子认为人性的内容既包括物欲、食色,又包括仁、德,那么,其人性的价值指向就具有善恶两面,这更是孔子所无法调和的。

人性论: 人性论

这种思考,必然会陷入马克思所批判的直观的唯物主义中. 人性论 即“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只看到一个又一个为了一己私利的人构成的市民社会。 英国《泰晤士报》:西方哲人对于人性的思考起源很早,但是可以说直到休谟的《人性论》才开始接触到问题的本质,才开始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整体。

人性论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学说,因为这两种观点都强调客观物质条件对人性以及人以外的物种特性的制约。 因此,马克思坚持认为自己的历史理论是基于对人的客观认识之上的。 人在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条件下从事生产劳动并创造物质的产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3页)。 我在社会解释中集中讨论了人性观念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作为各种道德价值的基础,也适用类似的观点。

人性论: 人性论第四特性

这种普遍性规定了所有人所共同具有的东西,并且从所有特殊的差异中通过抽象获得。 但是,历史主义者认为,这只是关于人性主题方面需要陈述的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观点。 因为,人类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们不仅具有生理器官,本质上,他们也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物,他们通过他们的社会活动来改造自己也改变自己。 简言之,告子认为善恶如水流之东西,孟子认为善恶如水流之高下。 在孟子看来,善恶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垂直关系。 是把它理解为水的一种自然倾向还是理解为水的本性?

可是如果相似不是完全的,那么子性也不是完全的。 耶稣与父本质同一,也与人本质同一,完全地相似。 英文为person,它本身没有本体论的含义,只是因为与hypostasis等同,才具有本体论或存在论的含义。 这是在尼西亚教父对付亚流异端时对概念的使用中作的辨析。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人格概念person,如果不是在神学中,也就不与神相关,应该就不具有存在论的含义。 《基督教思想评论》第14辑和17辑上分别刊登了“基督人性受造争议之深度解析”、“道一成为一人”基督论——兼回应《大公教会正统论基督人性受造》两文,作者侯军认为“基督人性非受造”。

人性论: 人性论人性公式

那么如此这般的人类,自然也无法去创造一个新世界了。 人性论 而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是个体发展和生存之需,更加难以改变。 总得来说,孟子与休谟都意识到,“仁”或者说人性,是基于人内在的道德心理特征而产生的。 孟子称其为“恻隐之心”,而休谟称其为“人性原理”与“同情原理”。 无论语言表述上有何差别,道德人性的心理内涵,归根结底就是说,人们有能力与他人共情。

  • 而且,仁慈行事的动机并非都来自强烈的同情感,特别是某人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而产生的仁慈行事的动机,仅诉诸同情定律是不足够的。
  •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行动,而不是以自己内心的道德为准绳。
  • 一般说来,我们总是根据木材的潜质来决定它的用途,这样才会物尽其用。
  • “主本”既经建立起来,个体既已成为“主体”,方可能如陆象山所说的那样,“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自我的本心才成为“身之灵明”的“主宰”。
  • 孟子对儒学的理解与孔子有很大不同,他以后来者的身份对儒学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以回应那个时代的思想环境。
  • 孟子主要发挥了“仁”的狭义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他所说的四种互不相同的基本德性之中:仁、义、礼、智。
  • 到这时,我们就已经看出了“人性”这一意识形态武器的攻击性。

如果把人想象成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注定是美好的想象,而无法设计出产生实效的制度。 西方学术经典译丛(共27册), 这套丛书还有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普通语言学教程》《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发展理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等 。 人的竞争性和顺从性在童年时代就体现出来,童年时代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出动物性的本能,那就是体力的竞争。

人性论: 喜欢读”人性论”的人也喜欢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纸说。 该说认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纸的,根本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 他认为善与恶的心理观念和道德品质,都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

如朱熹说:“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 程子云:‘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朱熹同时界定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不同论域及其内含:“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虽其方在气中,然气自是气,性自是性,亦不相夹杂。

人性论: 人性论第六特性

与此相反,根据这种历史主义方法,在这种方式中,不可能把自然的东西和社会的东西区别开来。 在这里,不存在两种外部明显相关联的东西:即一方面是一种普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社会发展的偏好。 此外,我们的诸种需求总是由我们的社会生活所改变的,它们只在这种变化的社会形式中才能存在,并且是从中抽象出来的。 我们人类社会和自然方面的东西总是存在于这种具体形式之中。 《孟子》中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的论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对话。 过去学者们大多站在儒家立场上评论他们之间的观点分歧乃至思想差距。

人性论: 《君主论》 中的人性论

不论何种观点(法家之说当另论),这一人道精神是共同的。 人性论 基于人的经验生存实况的人道价值关切,试图通过人的现实生存来实现人道的价值理想,是人性问题讨论的基本目的。 笔者强调人性作为人的普遍的本质实在性,是基于人的经验生存状态的一种先验回溯,因此,它必然同时关涉先验与经验,并以此实现人的存在之整全。 “性善”而肯认之实现之,必诉诸意志自由;“性恶”而甘愿转化之以归于现实性之善,也必诉诸意志自由。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到这点:意志自由在中国古典人性论中是不可缺位的原在要素。 在诸家关于人性的预设中(法家除外),意志自由都是作为原生要素而内在于人性之中。

人性论: 人性论第二特性

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 康德《纯理性批判》:人类是如何认知这个世界的? 《人性论》尤其是其中关于知性的学说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对归纳问题的阐述至今仍然是人们讨论的课题,而他的怀疑论不仅使宗教,也使唯理论甚至经验论陷入了困境。 休谟的社会历史观点以人性论为基础,把对财富、享乐和权力的追求看做是人的本性,并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人性是一致和不变的;他还认为历史的作用就在于发现有关人性的普遍原理,提供经验教训。 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曾说“我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 ”的确,除去社会职务,我们更是以父母子女的身份生活,我不是“包青天”,凭什么要我大义灭亲?

从而再使用这一半的伪概念来去否定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 到这时,我们就已经看出了“人性”这一意识形态武器的攻击性。 如何从“恻隐之心”出发,实现“仁”的要求呢? 孟子提到“扩充”的重要性,“扩充”同时包括了自然生长与有意引导两方面。 有意引导的重要性可以从儒墨两家的辩论中体现。

人性论: 人性论论道德

但某一种植物只能生长为该种植物,而不可能生长为另外一种植物。 在这一意义上,生性不二,即性而生,即生是性;离性无生,离生无性;生因性而发,性藉生以成。 人性论 人性中的道德性应该被君主充分认识,并作为自己统治的方法。 马基雅维利提出君主要考虑一个办法,使臣民无论在何时期“对于国家和他个人都有所需求”(第49页),以维持臣民的效忠。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