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 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 天后宮廟位於村口,相傳建廟達150年以上,廟內置有清朝的聚寶盆和古鐘。 香港旅俠 –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領袖發展中心 2023. 說到王族故事,可追溯到12世紀南宋年代,金兵進犯江南,宋高宗趙構與宋室人員四散,時任江西贛州縣令的鄧元亮(又名鄧銑)起兵勤王,於路上收留了年僅8歲的趙氏皇姬。 她沒有透露身世,長大後,鄧元亮將她許配給兒子鄧自明(號惟汲),定居今天的錦田。

  • 天后宮正殿供奉天后娘娘及其侍衛千里眼和順風耳,側殿則供奉著保佑孩子健康的金花娘娘;還有繞牆而生、有70年歷史的蘭花,值得一看。
  • 在天旱時,鄉民會帶備三牲酒禮,跑到壁前祈求天降甘霖。
  • 龍躍頭鄧氏至今仍保留農村風俗,除春、秋二祭及天后誕外,正月十五仍有為初生男丁舉行開燈儀式,又於二月初一祭祖及設齋宴,並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
  • 祠內正廳設有一座壁龕,分上下共七層,供奉粉嶺圍開基祖彭桂以下至第十六世共八十八位祖先的神位。
  • 除了商店和市場外,聯和置業有限公司也積極發展民生設施,如聯和新村、粉嶺鄉事委員會、聖若瑟堂、天主教寶血會培靈小學等,重要建築或組織也聳立在聯和墟四周。
  •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
  • 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

五圍六村香港特別行政區重要文物古蹟,是形成於元末的古村落群。 位於香港北部新界山區羅湖口岸東南約5公里的粉嶺龍躍頭一帶,屏山坑頭村、上璋圍間約1公里地段內,是鄧氏家族聚居地。 六村即麻笏村、永寧村、新屋村、祠堂村、小坑村、松山村。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地方設施

這座香港最古老及最大的祠堂,不但是祭祀祖先、舉辦活動之地,過去更是族中的學校和解決糾紛的地方。 目前,鄧公祠左殿供奉了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而右殿則供奉鄉賢,居中的神位,是冒死護主的忠僕鄧師孟。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年,客家路德會教徒為逃避宗教迫害,一起聚居於龍躍頭,漸成村落,後來興建了祟謙堂,成為唯一以客家話服務教徒的教堂。 一路之隔,現為工業村的地方,是昔日的安樂村,村雖然已不在,但路邊仍留下不少足迹。 變幻動盪的時勢,每每流傳出既感人又勵志的故事,粉嶺聯和墟及相距不遠的龍躍頭文物徑,就見證了不少時代的變遷。 前者更於2007年作為電影《每當變幻時》的場景,描述這舊街市因不敵連鎖市場而關閉,道盡變遷帶來的苦與樂;後者除了鄧氏原來還有其他古蹟故事,有緣走進必令大家對變幻時勢有更深體會。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在粉嶺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村民主要是靠步行往來。 由於英國接管新界時遇上抵抗,並擔心清朝會嘗試奪回新界, 因此政府在區內發展交通,以鞏固權力和作防衛考慮。 殖民地政府早於1899年已開始修建大埔道,由九龍至大埔段路在1902年完成,1913年延伸至粉嶺,粉嶺十字路與大埔交匯處則在1917年完成,而通往邊境的公路也在二十年代建成。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祠堂村

小坑村是粉嶺原居民村落,位於聯和墟東北方,是龍躍頭五圍六村之一,約有二百年歷史。 小坑村的鄧氏先祖原居於老圍內,後因居住環境擠迫而遷往龍堂定居,據說在龍堂定居時只建有十間房屋。 鄧氏族人約於龍堂居住了三代後,因經常受賊匪的滋擾,故遷回龍躍頭,並於現址建立小坑村。 廟宇正面飾有精緻的灰塑及壁畫,皆為吉祥圖案及民間故事。 後進東面偏殿的兩個古鐘,是廟內現存最古老的文物。

  • IMF數據顯示,約60%全球最貧窮國家處於債務危機之中,或面臨陷入債務危機的高度風險。
  • 安樂村原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的地區,建有鏡湖別墅、西河別墅、瑞勝書室、李園、本立園、成法園、三教總學會、安樂祠等,其中有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現已重建為黃帝祠。
  • 此外,計劃會在粉嶺聯和墟市場舉辦農墟,讓公眾重新體驗「趁墟」的樂趣。
  • 建在小土丘上的圍村四面都有圍牆環繞,朝東的圍門十分狹窄,容易守護,門上還有個高高的門樓,用於瞭望放哨。
  • 舊堂雖已廢棄,但鮮明的建築風格和歷史價值還是獲得三級歷史建築的認可。
  •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鄧氏的聚居處,於元朝末年遷移到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至今歷800多年,因子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成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 54K: 由粉嶺火車站小巴總站開出,途經聯和墟、帝庭軒、安樂村、崇謙堂、麻笏圍、桂園、老圍、龍躍頭鄉公所、一號橋、永寧圍、永寧村、東閣圍及祠堂村。

除此之外還有祭祖的鄧公祠、祀神的天后廟,甚至基督教的崇謙堂,各種意義上都是色彩濃郁飽和的一區。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宋明年間遷居香港的錦田鄧氏,被認為是新界五大氏族之首,和宋王室頗有淵源。 沿著龍躍頭文物穿行在鄧氏一族有新有舊的圍村、廟宇、宗祠,頗能感受到百年歲月的定格與變更。 花蓮縣的地方很大,景點又很多,如要把主要的景點也遊曆一番, 非要7-8天不可,我在這裡做了一個基本資料編,把我已到過和已上載了網誌的連結列出來,方便大家查看。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古蹟遊 | 遊走於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蓮麻坑村是一條雜姓村落,有六姓村民,分別是葉、劉、冼、官、張和曾,是沙頭角鄉十約中之第四約,一村一約是區內罕有之古老大村落。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然而,蓮麻坑生態正面對多個危機,包括東部走廊計劃、防洪工程、外來物種薇甘菊侵害、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等。 雖然政府建議將蓮麻坑部分地區劃為郊野公園範圍加強保育,但受到當地原居民強烈反對。 龍躍頭文物徑沿路有部份屬法定古蹟,因此只有小量無障礙設施,只得位於崇謙堂的公眾暢通易達洗手間,大部份高低不平的地方不設斜道,輪椅人士未能獨自上落。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粉嶺 /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上水新市鎮在七十年代末開始發展,首個發展項目是1981 年開始入伙的彩園邨,當時市中心商場尚未建成, 居民大多到石湖墟或聯和墟購物。 新市鎮的設施其後陸續增設,包括北區政府合署、粉嶺法院、游泳池、圖書館和商場等。 戰前由於粉嶺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再加上交通不便, 人們的交易買賣,主要都集中在附近的村落,或步行到較遠的石湖墟做買賣。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生活訊息

鄧族原籍江西吉水,而龍躍頭鄧氏是錦田鄧氏的一個分支,在區內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相傳南宋初年,錦田鄧氏廣東七世祖鄧元亮公救了皇姑趙氏,其後皇姑嫁給其子鄧惟汲。 鄧元亮六世孫鄧季琇(號松嶺)為龍躍頭鄧氏始祖。 他在元末遷至龍躍頭,建立老圍村,後發展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1999 年,政府設立龍躍頭文物徑,開放予市民參觀。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在香港眾多法定古蹟中,有41個水務設施,而當中大部分位於大潭,組成大潭水務文物徑。 文物徑於2009年成立,全長五公里,沿經上水塘、副水塘、中水塘、抽水站、水壩、上水道等古蹟。 這些文物可追塑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至今依然服務香港大眾,為中西區提供食水。 蓮麻坑的礦山出產鉛、鋅、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物,於1930年代末,香港政府於蓮麻坑礦山開採鉛礦。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行山好去處—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至於安樂村工業區內缺乏公廁,一般人士最近亦要到鄰近麻笏河畔的天光墟公廁或崇謙堂公廁才有廁所用,若真的太急就只有到黃帝祠商借了。 為了以監視中國軍隊及深圳河對岸形勢,香港政府於1948年在邊境禁區興建了的6幢麥景陶碉堡,以當時的警務處長麥景陶命名,其中一幢建於蓮麻坑附近的礦山。 該碉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現轉作監視偷渡客之用。

「在『五圍』中,只有我們村至今還保留著舊村門。」一位婆婆自豪地介紹 。 村大門的門框以花崗岩製成,當中打了幾個圓孔,做插門栓之用。 婆婆說,以前村門會在日落時被鎖上,使居民免遭危險。 值得一去的景點有莊士敦道上的法定古蹟和昌大押,這棟建築物建於19世紀末,古典的外牆絕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旅遊

另外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合稱「上粉沙打」, 同屬於北區行政區。 相傳粉嶺有一座被稱為「靈山」的大嶺山,山上有雪白如粉的石壁,附近一條村取名為粉壁嶺村。 後來該村簡稱為 粉嶺村,而「粉嶺」更隨著歲月的飛逝,成為了地區的稱呼。 新界五大氏族之一鄧氏家族在龍躍頭的祖祠,是香港最古老及最大的祠堂,也是個皇族的遺蹟。 正殿內的南宋皇姬及其夫君的神位上,有龍頭的木雕以紀皇族,屬全港罕見。 這裡不但是祭祀祖先、舉辦活動之地,過去更是族中的學校和解決糾紛的地方。

今天,粉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了一個集傳統文化、自然生態和現代市鎮共融的地區。 在老圍東面、極富典型中式傳統建築風格的松嶺鄧公祠及天后宮,皆屬對外開放。 前者是龍躍頭鄧氏的祖祠,至今約有400年歷史。 後者比公祠歷史還要久遠,廟內除供奉天后娘娘,還擺放了兩個古銅鐘。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消息

南丫島古稱舶寮洲,於唐朝宋朝之時曾為停泊往廣州貿易的外國船隻之地,後雅化為博寮洲。 由於島嶼位於香港之南,形狀像漢字的丫,因此得名為南丫島,並逐漸取代原名,有時也會被記為「南Y島」,而其英文又像大寫Y的形狀,所以又有Y Island的英文別稱。 香港淪陷期間,一度復用舊名,名博寮島,戰後又恢復南丫島名。

據說在南宋時期已有人在粉嶺居住,但最早有關粉嶺的記載出現於清嘉慶二十四年編制的《新安縣志》卷二,當中有「粉壁嶺」的記錄。 與不少沿海區域一樣,粉嶺也因清朝康熙元年(1662 年)實行的遷海令而使到區內居民流離失所,土地荒廢。 返回港鐵粉嶺站C出口,跟隨聯和墟的路標前行再左轉,走下樓梯至綠色小巴站,搭乘前往龍躍頭的54K號綠色小巴,至崇謙堂下車。 原名「鬱蔥圍」,在圍門的紅粉石門額上刻有「鬱蔥」二字,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 而建於1740年的麻笏圍圍門,是一道精鑄堅厚的連環鐵門,既可通風,又能防禦盜賊,目前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如何前往:返回港鐵粉嶺站C出口,跟隨聯和墟的路標前行再左轉,走下樓梯至綠色小巴站,搭乘前往龍躍頭的54K號綠色小巴,至崇謙堂下車。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地方

龍躍頭鄧族原籍江西吉水,與宋朝(960 – 1279年)皇室淵源頗深。 南宋(1127 – 1279年)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元朝(1279 – 1368年)末年遷居龍躍頭。 現時龍躍頭保存不少典型的中式傳統建築,印證新界早期居民的歷史和生活。 香港的古物諮詢委員會在1999年設立了龍躍頭文物徑,以保護這些村莊的歷史風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古蹟文物

新界五大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粉嶺圍及掃管埔等地。 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長約2.6公里,串連了多所文物建築,市民只需花半天時間,便可領略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的面貌及居民的生活。 中西區文物徑有三條路線:中區線、上環線和西區及山頂線,是最長的一條文物徑,貫穿多個珍貴的歷史景點及重要文物地標。 中區線起點為愛丁堡廣場,接上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終審法院,途經景點還包括香港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及古蹟藝術中心大館。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永寧圍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客家圍」形制是主要由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房屋牆身特厚而窗戶特小,部分橫屋的牆壁組成圍村的牆壁,圍屋四角設有炮樓(又名圍斗或瞭望台)。 老圍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圍村,經過近期的翻修,其圍牆也成了五圍中最漂亮、最完整的。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雖然老圍內部不對公眾開放,但你可以登上門樓,看見曾經被用來防禦村莊的炮樓。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