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查詢更多有關香港西九龍站附近的專營巴士服務,請使用運輸署「香港出行易」流動應用程式或聯絡專營巴士公司。 方向的用車(車牌1314)及一輛往尖沙咀方向的尾班車(車牌1204)於元朗青山公路通過一條只夠一車通過的橋樑時,因兩車剎車系統失靈[註 11],未能相互禮讓而相撞;涉事巴士完全損毀,底盤和左前輪更是撕裂。 車上乘客全告受傷,其中兩名於送院時身亡,另外兩名於搶救後不治;而元朗方向車上有多名乘客屬正前赴營地的香港童軍第七旅團員,[註 12]當中傷勢較輕者事發後立即運用急救技能施以援手。 死傷者由救護車及另外一輛巴士送往九龍的廣華醫院救治,部分輕傷者則被轉送至香港島的國家醫院[註 13]作診療。 1973年7月16日:九巴大規模重組路線編號,此路線再次更改編號,稱為50,當時行車總路程及時間為26.4英里及89分鐘,是全港行車時間最長的專營巴士路線。 憑同一張八達通咭於登車後兩小時半內由本路線往西九龍站方向轉乘以上路線往尖沙咀方向,第二程可獲 $5.40 的折扣優惠;由上述路線往美孚/青衣方向轉乘本路線往青衣方向,第二程可獲$5.40(由6號線轉乘)/$7.40(由41A轉乘)的折扣優惠。
油蔴地發展後,為華人而設的油蔴地官立學校於1906 年落成。 香港政府在1909 年,通過《避風塘條例》,在油蔴地和旺角咀進行填海和興建避風塘,工程在1915 年竣工,使漁民與油蔴地區的經濟和生活互動起來。 在1876 年的《香港政府憲報》報導,油蔴地已發展為一個新市鎮。 這區重新規劃,天后廟遷到拓展區北端,即現在位置,廟前設有香港首個「公眾廣場」。 在天后廟側的街道稱第一街(1909 年改稱甘肅街), 沿至南端第八街(1909 年改稱寶靈街),東自羅便臣道(後稱彌敦道),西止新填地街。
佐敦道碼頭: 服務時間及班次
早期佐敦道碼頭巴士總站只設有幾個月台,許多路線停泊在總站後方的廣場,乘客要在柏油路上依著站牌和活動欄杆候車,後來總站月台陸續擴充至現有模樣。 佐敦道碼頭 佐敦道碼頭 初時巴士由佐敦道末端直接出入總站,一九七四年七月,渡船街、廣東道擴闊貫通後,巴士總站出入口南移至今日匯翔道口。 市民可瀏覽運輸署網頁或「香港出行易」流動應用程式,獲取特別交通安排及運輸服務資訊。 警方會視乎現場實際路面情況而在短時間內實施其他臨時交通及運輸措施,包括調整封路範圍和交通管制措施,以及更改或暫停公共運輸服務。
在文化區旁的香港西九龍高鐵站,2018年通車後,使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四縱四橫」高速客運專線接軌,本區成為香港交通的另一重要樞紐。 尖沙咀開發初期,駐軍多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度士兵,他們在1896 年設立九龍清真寺。 當洋人社區發展後,也建成供外籍人士使用的天主教玫瑰堂(1905 年)、基督教的聖安德烈堂(1904 年至1906 年)和佐敦道的九龍佑寧堂(1931 年)。
佐敦道碼頭: 班次
二○○三年二月廿二日,佐敦道碼頭巴士總站成為全城巴士迷的焦點,由晨早到深夜,整天都有數十人在總站內逗留拍照,皆因這是具七十年歷史的佐敦道碼頭巴士總站最後一天運作,天亮後,十二條巴士路線遷往西南面的佐敦(匯翔道)新巴士總站,舊總站則封閉,由政府收回另作發展。 介乎甘肅街至西九龍走廊一段建有渡船街天橋,該天橋連同北行與西九龍走廊西交匯路段屬於五號幹線,令渡船街成為全港唯一以「街」作後綴的幹線道路。 佐敦道碼頭 不過渡船街天橋南行(屬五號幹線東行)設計失敗,出現4線變1線的嚴重「樽頸位」,加上西區海底隧道多次加價,令大量駕駛人士改經此天橋,接駁明顯較便宜的紅磡海底隧道,因而令渡船街天橋往加士居道天橋方向經常擠塞。 為方便分別由最早上午五時四十五分及六時正起跑的半程及全程馬拉松參賽者前往尖沙咀,以及由最早上午五時四十五分起跑的十公里比賽參賽者前往銅鑼灣,港鐵有八條鐵路線的頭班車會在星期日適時提早開出,而最早的頭班車為屯馬線及東鐵線於凌晨三時二十五分開出。 此外,28條特別巴士路線將會於星期日提供服務,方便參賽人士前往尖沙咀或銅鑼灣。 西區海底隧道往九龍方向的管道會維持行車,而往港島方向的管道將由星期日凌晨零時四十五分起封閉,並因應賽事進度而重開。
來自沿油麻地佐敦道及尖沙咀廣東道的行人,可使用附近的行人隧道經柯士甸站前往香港西九龍站,而由近九龍站的佐敦道及柯士甸道西前往香港西九龍站的行人,則可使用附近的行人路或行人天橋。 香港西九龍站的周邊設有行人天橋及行人隧道,連接附近的公共運輸設施,包括柯士甸站、西九龍站巴士總站,並經商場連接九龍站和九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非專營巴士可沿匯翔道(西行)或匯民道(南行)前往香港西九龍站,並使用位於匯民道的指定上落客區上落乘客,但不准停車等候。
佐敦道碼頭: 使用車輛
九巴自從把路線編號作出更改後,路線編號便變得更有邏輯規律,不但為九巴開辦新路線時作出了更大方便,也令乘客可以從路線編號中了解到路線的起訖點。 隨著西九龍的發展,填海工程由渡船街開始向西推進,從前的舊油麻地避風塘遷至新海傍,位於果欄旁的貨物裝卸區遷至海輝道旁,渡船街亦從此成為一條內陸道路。 渡船街(Ferry Street)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條道路。
請注意,只有使用八達通卡/信用卡/電子支付系統的乘客才可享有優惠。 乘客使用八達通/電子支付系統乘搭往市區方向的本路線,於北區區內巴士站下車,然後於指定的巴士站上的八達通/電子支付系統拍卡機拍卡,便可享有短程分段收費 $5.00(即回贈全程與分段收費之差額)。 雖然北區往來九龍南一直以來有老牌路線70提供服務,不過70線實在迂迴,一般乘客都只會乘搭九廣東鐵(現稱港鐵東鐵線),但東鐵線客量日漸飽和,北區居民希望本路線全日服務,以舒緩東鐵線的載客量。 經過多年爭取後,終於在2000年7月30日提升至每天全日雙向服務,總站遷往九龍地鐵站(現稱九龍站),以減輕北區對外交通的負荷。 本路線提升服務後,也令到北區老牌路線70大幅削班,最終該線於2008年12月7日起停止服務。
佐敦道碼頭: 佐敦道碼頭總站
進入到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時,挪威國內的塗料工業開始變得日益艱難。 塗料分銷商以及用户可能很喜歡這樣的局面,但是對於塗料廠商來講,尤其是挪威當時的四大塗料廠商來講,則將負擔更重的間接成本。 1920年,Odd Gleditsch開辦了一家塗料分銷店,由此開始了他天才的商業發展。
由於本路線不少用車需行走來往中港碼頭的特別班次,而該總站因設計問題,部份車型並不能進入,因此用車一直受到限制。 當歐盟四型及五型環保巴士大行其道之時,本路線卻沒有即時引入,令不少居民及區議員不滿,引起巴士迷於網上討論區的罵戰。 本線提供青衣長亨、長康及長青來往長沙灣、旺角及佐敦的巴士服務,是一條路線編號曾經作出多次更改的路線。 除以上特快路線,乘客亦可選乘香港西九龍站附近的現有專營巴士路線前往目的地。
佐敦道碼頭: 交通意外
佐敦道碼頭嘅舊址已經填海,嗰個位置而家係港鐵西鐵綫柯士甸站同其他高尚住宅。 本線乘客互轉任何一條九巴獅子山隧道巴士路線(81S、過海隧道路線、馬場路線及通宵路線除外),可享有轉乘優惠,詳情請按此處。 本線乘客可於粉嶺公路轉車站免費或以優惠票價轉乘其他停靠該轉車站的九巴路線,詳情請按此處。
- 同一時間,當年成立嘅九龍巴士亦喺碼頭旁邊開設巴士總站,開設咗兩條巴士路線分別來往佐敦道碼頭去深水埗同去九龍城。
- 三、介乎灣仔與東區走廊的中環及灣仔繞道隧道東行線(介乎中環與灣仔的中環及灣仔繞道隧道東行線則在下午約一時三十分起解封)。
- 我們提供的塗料符合ISO12944,NORSOK M-501和相關VOC的排放標準。
- 大部分原本行經怡和街(往北角方向)的公共交通服務,會在賽事當日改經波斯富街、禮頓道及邊寧頓街。
- 2019年8月起,本路線加入量產版富豪B8L(V6B)作掛牌車,同年11月加入五部配置玻璃樓梯的Enviro500 MMC 12.8米(E6X),取代部分富豪B9TL(AVBWU)及配置水塘位的Enviro500 MMC 12.8米(3ATENU)。
在封路期間,位於封路地區內及鄰近地區的巴士站、的士站、的士上落客點、公共小巴/專線小巴站、路旁停車位、私人停車場將因應情況暫停使用。 中區遮打道、銅鑼灣駱克道、東角道及記利佐治街行人專用區的實施時間會延遲至星期日下午3時或港島區主要道路重新開放後實施。 1991年3月31日,九巴所有路線均設小童半價,部份九龍市區及新界非空調路線增加分段收費(1970年至1991年九龍市區線沒有分段收費)。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九龍區的巴士收費,頭等一毫,二等五仙;二十年代末期,九龍三家巴士公司--中巴、九巴及啟德,收費及分段並不劃一,頭等收一毫至兩毫半,二等收五仙至一毫半,到1930年4月,三間公司經商議後,才劃一分段收費。
佐敦道碼頭: 交通基建
呢個碼頭可以畀人雙層嘅渡輪用,當時有兩種渡輪,一種上層載私家車、下層載私家車同貨車,另一種下層載車、上層載人,當年開辦兩條航線嘅渡輪服務,一條航線係可以載人又可以載車來往佐敦道碼頭至中環統一碼頭嘅渡輪服務,另一條航線係來往佐敦道碼頭至灣仔只載人嘅渡輪服務。 同一時間,當年成立嘅九龍巴士亦喺碼頭旁邊開設巴士總站,開設咗兩條巴士路線分別來往佐敦道碼頭去深水埗同去九龍城。 之後,重開咗多條來往九龍同新界嘅巴士路線,令到呢個碼頭成為當時九龍最繁忙嘅碼頭,亦成為當時九龍區重要嘅交通樞紐之一。 由於全程馬拉松比賽會使用長青公路、長青隧道及南灣隧道往九龍方向的行車線,由青嶼幹線(青馬大橋)前往九龍方向的車輛須改經青衣西北交匯處、青衣北岸公路、青荃路、荃灣路、葵涌道、長沙灣道及荔枝角道。 預計北大嶼山公路、青馬大橋及青衣西北交匯處一帶的交通屆時可能擠塞。
另外,68X線在2018年10月獲批准可以使用12.8米巴士,故12.8米版本的Enviro 500 MMC型(歐五版3ATENU,歐六版E6X)亦開始成為68X線的主力用車。 完成黃金海岸總督任期後,彌敦獲委任為香港第 13 任總督,並於 1904 年 7 月前來履新,那時他只有 42 歲,較前任港督卜力(Henry Blake)年輕 22 歲,可謂年輕力壯。 由本路線往尖沙咀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往上水方向,優惠後總車資為第一程應付車資或第二程全程車資中的較高者。
佐敦道碼頭: 分段收費段數
1977年7月5日:晚上正值3號風球懸掛時,一輛丹拿F型(D621/AR7556)駛至青山公路十七咪半無街燈之路段時,懷疑閃避迎頭駛至的小巴,失控撞向道路左邊的大樹,造成17人受傷。 牌單層巴士(4979)在青山公路十四咪(即現時的青山公路 – 青龍頭段)因閃避電單車而失控撞向路邊石柱,然後全車墮海。 慈雲山道,惠華街,慈雲山(中)巴士總站,惠華街,慈雲山道,蒲崗村道,龍翔道,鳳舞街,富美街,竹園道,聯合道,窩打老道,太子道西,彌敦道,佐敦道及廣東道。 如使用八達通,在轉乘次程車程前,必須確保八達通卡之餘額為正數,設有自動增值系統之八達通卡則不受影響。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4.20 佐敦道碼頭 的折扣優惠,若第二程路線車費相等或低於 $4.20,則免費轉車。 2018年5月,本路線加入一輛Enviro500 MMC(ATENU778/TT9620,已被調走)行走,取代一輛Enviro500(ATE243/MF341);此後陸續引入更多同型號巴士,取代原有的Enviro500。
- 港珠澳大橋由香港口岸至珠海口岸及澳門口岸全長約42公里,途中不設掉頭、加油站或加氣站,以及洗手間設施。
- 於是香港政府在1909年通過《建築避風塘條例》,興建油麻地避風塘,小山丘被夷平,而所得沙石則被用作填平旺角至油麻地一帶的淺灘和建築防波堤。
- 佐敦道以東至連接加士居道的一段路線較短,建有學校(拔萃女書院)、教堂(九龍佑寧堂)及部分古老大屋等主要建築物。
- 一直以來本路線都採用「丹尼士巨龍十二米」巴士作為車隊主力,以求疏導大量乘客,而踏入廿一世紀,「丹尼士巨龍十二米」巴士大量退役,直至2003年9月全部退役前,餘下少量車輛仍然擔任本路線主力,成為不少巴士迷追捕的目標。
- 2012年,本路線部份的蛇車字軌一度被斯堪尼亞K310UD 12米(ASU)及配置歐盟三型的富豪B9TL(AVBW)取代。
- 直至2009年8月港鐵九龍南線通車,尖東站撥歸西鐵線(現稱屯馬線)(即俗稱「尖東歸西」),東鐵線恢復以紅磡站作總站,令於上水及粉嶺站登車之乘客不能再乘搭東鐵線一程直達尖東站而毋須轉車,本路線要求繞經尖沙咀的訴求再度升溫。
1977年7月,香港地鐵興建荃灣線,並在彌敦道與佐敦道交界處設一車站,以佐敦道之名命名為佐敦站。 周文港,現任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嶺南大學STEAM教育及研究中心總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等。 周博士在香港大學考獲經濟社會學哲學博士、並曾取得香港中文大學學位教師教育文憑、香港浸會大學一級榮譽文學士學位。 研究興趣是華人家族企業、兩岸四地政商關係、國家與社會關係、港澳台研究等。 目前主要從事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經濟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尤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自由貿易區、產業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等研究。
佐敦道碼頭: 佐敦道碼頭巴士總站
到1989年,原本以佐敦道碼頭為總站的3C、12和14線,於12月10日遷往之前一年啟用的中港碼頭;再加上九龍市區路線3、4A、13及14X在九十年代相繼與其他路線合併,佐敦道碼頭的巴士服務逐漸改以來往新界新市鎮為主。 1963 年,九龍倉獲港府批准改建,在1966 年建成集郵輪碼頭和空調商場的海運大廈,令尖沙咀更為繁盛。 1971 年藍煙囪貨倉碼頭拆建為新世界中心,當尖沙咀火車總站在1978 年拆卸後,尖東的填海工程完成後,1980 年代開始啟用的太空館、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香港科學館、香港歷史博物館,令尖沙咀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康樂中心。 憑同一張八達通咭於登車後兩小時半內由本路線往西九龍站方向轉乘以上路線往柏景灣/奧運站方向,或由上述路線往荃灣/葵盛方向轉乘本路線往青衣方向,上述路線之車程為免費。
佐敦道碼頭: 九巴城巴新增屯門54區路線
旅客停泊車輛後便可前往旅檢大樓完成相關的離境程序,再轉乘穿梭巴士前往珠海口岸及澳門口岸。 1970年7月26日:由早上十時起,往元朗方向駛至長沙灣道後,改經荔枝角天橋,然後返回荔枝角道行車路線,以配合位於長沙灣道、荔枝角道與蝴蝶谷道交界之新荔枝角天橋通車。 在轉車途中請勿使用同一八達通卡/信用卡/電子支付系統乘搭其他非指定巴士路線或其他交通工具,否則不能享有轉車優惠;惟以該八達通卡/信用卡/電子支付系統進行與乘車無關的交易, 如增值、購買汽水、使用公共電話、即影即有照片不多於九次則不受影響。 佐敦道碼頭總站關閉後,過海隧巴110線亦跟隨大部分路線遷往佐敦(匯翔道),但新巴並無安排仍然使用布牌的3A黨車隊更新牌布,引致當有關巴士行走110線時,路線牌仍顯示「佐敦道碼頭」;直至2013年初新巴餘下使用牌布的巴士全數退役,此現象才消失。 通車,九龍地鐵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啟用,部份路線遷往該站,但巴士總站仍獲保留一段時間,總站出入口則由佐敦道改為匯翔道。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佐敦道碼頭的全盛時期,不少巴士路線以佐敦道碼頭為總站,經典路線包括3、4A、11、13、30、50、70等。
佐敦道碼頭: 油尖旺
於往來香港西九龍站及內地的高速鐵路列車服務恢復運作的初期,九巴第 W2 號線的服務時間及班次或會因應高速鐵路列車服務的班次作臨時調整。 如車輛在香港連接路上發生故障,而其停靠位置對涉事司機及其他駕駛人士構成即時危險,警方會安排警察合約拖車先把故障車輛移至就近安全地點後,再由司機自行安排私人拖車離開 (如有需要,司機可安排跨境拖車)。 香港連接路其中一段為觀景山隧道,由運輸署的隧道管理營辦商負責管理。 如隧道範圍內有車輛故障或發生交通意外,該隧道管理營辦商會安排拖車先將故障車輛移至就近安全地點後,再由司機自行安排拖車離開。 港珠澳大橋由香港口岸至珠海口岸及澳門口岸全長約42公里,途中不設掉頭、加油站或加氣站,以及洗手間設施。 若駕駛人士在出境香港前須使用加油站或加氣設施,可前往位於香港國際機場或東涌市內的加油站或加氣站,車程距離香港口岸為7至15分鐘。
佐敦道碼頭: 路線數目
由於九巴認為12米尾軸轉向巴士在洪元路總站掉頭位不能順利掉頭,當時68X線只能使用中軸轉向巴士,故在元朗和天水圍線抽調多輛Dennis Trident型及Enviro 500型行走,68X線原有的富豪車款調往其他路線。 2008年5月,因應行走彌敦道的特低地台雙層巴士必須達到歐盟三期排放標準,九巴再次在屯門及元朗兩區調動歐盟三期的Dennis Trident型巴士作為68X線掛牌車。 其實,九巴的Neoplan Centroliner型也是中軸轉向,可以繼續行走68X線。 此用車限制在2012年解除,富豪巴士可以再次行走68X線,並開始出現歐盟五期排放標準的富豪B9TL型。 另外,九巴的ADL Enviro 500 MMC型投入服務後,也成為68X線的主力用車。
佐敦道碼頭: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九龍汽車於1947年開辦「16」線,由元朗開出,途經藍地、新墟、青山灣、大欖涌、深井、汀九、荃灣、九華徑、荔枝角、青山道、欽州街、荔枝角道、上海街,到佐敦道碼頭總站,全程超過40公里,每程行車時間約為100分鐘。 往市區方向,乘客可以憑轉車票免費轉乘短途路線,或以優惠價轉乘其他長途路線。 往元朗方向,乘客可以憑轉車票免費轉乘其他路線往元朗及天水圍,或以優惠價轉乘279X線往北區。 在接受八達通付款時,曾有一段時間是轉車票和八達通轉乘優惠並存的,最終在2002年取消轉車票,乘客須使用八達通繼續享用轉乘優惠。 佐敦道碼頭 由於68X線最初同時服務元朗及屯門的乘客,並途經元朗及屯門區人口密集地區,故客量十分高,班次可說是十分頻密,九巴對此路線也十分重視。 用車方面,路線開辦時已經主要使用11米非空調巴士行走,在1985年出牌的梅斯平治O305型雙層巴士在路線開辦時已成為主力,另同時派出都城嘉慕型和利蘭奧比安型行走。
但深入或引人關注的,則是反映了同輩中有不少人不覺得他能成事,主要原因不在於那裏是「山陵起伏的荒原」,而是另外兩大原因:其一是該區乃「歐人住宅保留區,限制華人進入居住」;其二是那裏有「大批英軍在山坡上紮營,並將大部分土地劃為軍區」。 具工程專業背景又年輕力壯的彌敦,看來在發展九龍和新界一事上曾力排眾議,且言出必行,開山劈石面容不改,亦不畏困難,尖沙咀面貌旋即因此大變,惟彌敦相信在這次大興土木的大型工程中,留下了另一個與別不同——成為香港開埠以還第二位任期最短的港督。 佐敦道碼頭係香港一個已經拆咗嘅汽車渡輪碼頭,位於九龍油尖旺區,曾經係九龍規模最龐大嘅碼頭之一。
佐敦道碼頭: 八達通轉乘優惠
城巴新巴其後稱此站為「柯士甸站」(Austin Station)至今,其報站系統播報此站時,會列出「 柯士甸站 、高鐵西九龍站 」(Austin Station , HSR West Kowloon Station )。 [註 1]九巴卻一度更改巴士站名為「佐敦道」,實際上在西九龍填海工程完工後,佐敦道已長達1.4公里,街道本身已有若干巴士站,反映了九巴對巴士站命名方式存在問題,直至2020年8月下旬方跟隨城巴新巴更名西行站為柯士甸站,東行站則改以西九龍站命名。 旺角的開發是油尖旺區最遲的,1887 年政府才規劃在今天的豉油街與新填地街一帶的芒角咀海邊,開闢土地。 直至1915 年,填海工程及避風塘興建工程完成後,旺角開始繁盛起來。 油蔴地區自1875 年拓建以來,都是九龍華人聚居和商業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