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打坐做功夫,調不好息,談不到得定;也談不到止觀的止;充其量,只不過有一點影子而已。 我們想修道證果,見地不能不弄清楚。 光修道不通理是沒有用的,功夫做得再好,不通理還是沒有用。 現在許多所謂教主,功夫做得很好,可以發生各種境界,但要走的時候,還是腦充血、糖尿病。

  • 心裡的檢查做不好,隨眠煩惱都找不出來,過後方知。
  • 換言之,念頭本身停不住,永遠在流動。
  • 他說,心裡亂糟糟的,能夠把它一下放下了,當然很困難,但還不是最難。
  • 修定修到初禪,再配合十善業,可以升到某種天道,二禪以上亦然。
  • 這是雪巖欽禪師自己向弟子所說,當年的修行經過。
  • 何必趕掉它,趕了以後又是妄想,反正都是坐在那裡搞鬼。

比如今天感冒了,剛開始坐時,想把感冒去掉,這個動機觀念,就是定的因,雖然是這麼微細的一點差別,但是它在效果上差別卻很大。 古人伶俐如此,你們這些後輩年輕人,要想學道,要有古人這樣的氣派,這樣的根器才行。 曹洞宗到了元朝時候,參這個話頭為法門。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電視電影

這個就是見地,要把這個理搞通,才可以做功夫,才可以真談修持,不然功夫縱然做得好死了,抵不住事的,沒有用。 即使功夫做得身體會發光、動地,也沒有用,否則不叫佛法。 所以每一部佛經都找不出做功夫方面的內容,佛經只談見地的理,因為真正的見地到了,功夫一定到。 換句話說,你見解上到了,功夫沒有到,那個見解不是真的見解。

有時覺得胃吃得太髒了,就到河邊,把胃拉出來洗一洗,洗乾淨又放回去。 杯度和尚要過江,把楊柳枝丟在河裡,踏著就過去了。 但那時的修持,差不多都走阿含經路線,走的是「念」的路子,以八正道來說,即是正念。 今天我們講事相的重要部分,是小乘經典的增壹阿含經。 採用這一部經典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點就是: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證果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出家方面,在神僧傳、神尼傳中,都可以看到。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而那時禪宗及密宗,都還沒有傳到中國來。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別再做情人」 注意衞生做個貓狗好主人

這是科學的大問題,學佛要追究這些地方,佛法是絕對的科學,不是那麼簡單的。 不要貿然地相信,貿然地搞,嚴格講,這裡頭都是問題。 這六個部分,有些是凡夫果,有些是大乘極果。 這些分位建立,同樣的達到無心地,程度還有差別。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得的道是不錯的,但程度、造詣、層次上卻是有差別的。

  • 我們開始所講的,是關於學佛見地方面;後來偏重於修證做功夫的事相。
  • 真講律宗的人,並不是光在行住坐臥上守規矩,行住坐臥還是威儀律,真講戒律就是隨時要在定中。
  • 你真做到,你的身心分離得開,那就差不多了。
  • 前兩次上課綱要:由事相到四加行綱要,再轉入這裡。
  • 比如我們學佛學道,動輒談生理變化、氣脈問題,按道家標準來說,奇經八脈通了的人,我還沒有看到過。

一進關房先睡七八天,以後不要睡了,一坐就用功了。 尤其是夜裡十一點以後一定要睡覺,爛睡一臥,那才會有精神。 有些人以為不倒褡,光打坐不睡覺就是道了。 元明開始,這些怪花樣多得很,一天到晚都在打坐、參話頭、用功夫,可是人搞得昏頭昏腦的,要不然就是散亂、煩惱得很。 才是佛境界,真正的第一義心,即禪宗洛浦禪師說的:「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聖。」這是第一義。 第三門,就心「生」或「不生」來區別「有心」「無心」。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診所地址

西藏密宗特別注重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這是一條固定程序的路,這個路子修持不好,無法證菩提,密宗如此強調,是有它的理由的。 本來面目清淨,覺海性澄圓,想守著清淨圓明,早掛上了。 所以有一些老修行人,經常想保持一念,一念清淨圓明掉了,就拚命找,哪還找得到! 那一念都已經不對了,早掛上了,早就染污了。

唯識與龍樹有關,也是這個系統來的。 性相二宗,在這一兩千年以來,印度同中國一樣,都是為這兩個問題互相爭得厲害。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詩作得不算特別好,但卻是禪的境界。 他主張見地、修證、行願並重。 要窮理,理明到了極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切妄念都沒有了,就是「忘情」。 用功的第一個道理是要理透,然後功夫才到。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安全性行為 有助實現「沒有肝炎的未來」

忍位由通達內空等故,了知色等勝義不可執。 獨覺乘的人,內在證到空的境界,因此對於物質世界不執著。 這還是中乘道,不是菩薩道。 換句話說,學佛的人說空,你說你的,物質世界還是照樣存在。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學佛之道就是先求自度、自利,這一點要注意。 修持天台宗所創止觀路線,在當時很好。 到了隋唐,由於證果的大菩薩、大善知識多了,教理也跟著越來越多。 但是止觀不講這個,這時候,你曉得清淨的境界就是「有」,不過這個有是「假」有,所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至於那個道體,則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所以叫做中道。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新界:大埔區(28)

他們都是羅漢,他們覺得沒有意思,早走遲走都一樣,不如早走了吧! 所以空也不是究竟,都是心理的變態。 修有的變態境界特別多,放光啦! 你們看到這種狀態不磕頭才怪。 後來我去看看,對他說:哦! 你不拿這一套,我還想跟你討教,況且你還講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我們參究每一個師祖的悟道,以及他們的行經,就是十念法中的念僧。 看看歷代祖師們的行徑,自己加緊努力修行,這就是念僧法門。 「滯在向背」,比如落空的人,一動念有,他就不幹了。 叫他出來為人做事,他不幹,這也是情滲漏,有向背,有善、惡,也是見地上落了枯禪,偏枯了。 現在來談曹洞宗,日本禪宗流行到現在,大多是曹洞的後裔。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新界:元朗區(39)

剛才我看見幾位坐在那裡,姿勢都有問題,外姿尚有不對,何況內在。 經上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 因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不願寫的,犯了一種毛病,認為自己的東西不值得一寫,太謙虛了。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另一種是不屑一寫,又太傲慢了。 我勸大家要寫,尤其是年輕的,對於修養,這是最大的一種磨練。 同時規定寫日記、心得報告。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良性前列腺增生 專科醫生全面拆解

我們生理上的感覺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人們因為這些書看多了,思想上受這些觀念影響,因此,想專一於意識境界的所緣境,都做不到。 比如你觀想一個球在前面,忘記了身體,意識上只有這一緣。 假如想到這個佛像時,哎呀! 佛對我笑了,或者佛摸我的頭了,那是第二個念頭了。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緣所遺者,如禪宗所講「萬緣放下」,外緣都丟開了,所剩下的那一個,就是有個丟不掉的東西。 比如大家坐在這裡,感到兩腿、膀子不舒服,這是緣。 體緣,身體上的反應作用,同「你」沒有關係。 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中醫健康篇】 穴位養身 – 身體健康

因此大家學佛修持,如果拿自己所懂得的一點佛經學理來講修持,變成盲目的唯心了,對心物一元有關物的方面,一點都不能轉。 五祖演這一下高興了,說:克勤啊! 成佛作祖是一件大事,不是小根器所能談的,你今天如此,我替你高興。 從此老和尚遇人便說,我那個小侍者已經參得禪了。 到處宣傳,圓悟勤的名聲從此傳出去了。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新界:離島(6)

但是佛法也不離開定,歷代高僧傳中,功夫修證到「定」的比丘及比丘尼非常多。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甚至南北朝的皇帝,也是與佛教有關,如劉裕小名寄奴;梁武帝,隋文帝等與佛教關係都很深。 現在有一個大問題,講到修,就提到定。 一般人不論國內國外,對宗教修持功夫都很內行,修就是修定。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健康節食 講求均衡

大乘見到空的人,就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空不二,是智不住三有之道智相。 這個界限從大乘見道乃至於佛的果位。 譬如浣衣,洗除粗垢不待勤勞;洗除細垢,須大劬勞。 彌勒菩薩說,這個不是問題。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新界:北區(22)

比如貪瞋癡三毒,你說我們哪一點不貪? 你說你一點都不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師一下,這是不是貪? 我那裡沒有東西可給你的,因為你「貪」,你希望老師那裡也許有點東西可挖了來,這是什麼心理? 我當年向我的袁老師學習,不是我向老師問問題,都是老師在問我。 所以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 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

六位中,無心睡眠位是凡夫的無心,睡著了,什麼都忘記了,這也是一種無心。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修道人犯了這個毛病,不能原諒自己,功夫不夠,因為大昏沉之故。 又比如上次講過,人剛斷了氣,眼睛還沒壞,馬上挖出來時,眼睛的余命未斷,眼識是不是失去了作用? 眼識已退回到阿賴耶識去了。 可是這個眼睛移植給別人還是有用。 五識身已不是五識身了,這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眼根,眼根的余命未斷,不是識的問題。

說到「頂」法,並不是頭頂開花,而是與虛空一體,如莊子說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才是達到了頂法。 先做到了暖法,其次才到頂法。 初禪有初禪的加行,二禪有二禪的加行……,然後才能到達忍法。 這簡單的幾個字,很容易被忽略過去,看的時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沒有深入體會。

何思翹醫生好唔好: 被匿名「醫生」寫文批做壞榜樣 施匡翹稱只是遵從主診醫生診斷

悟了那個空的境界,不知道功夫修持,不證意生身,你那個悟到的空性,一點用也沒有。 所以,你有這麼一個清淨的境界,是由於你的色身,也就是說,這個境界是由生理來的,靠這個生命——四大、五蘊存在來的。 如果四大、五蘊毀壞了以後,這一清淨、靈明也都沒有了,那麼這就不是唯心了。 不要把盤腿打坐當作修定,修定姿勢是無限制的,坐、站、睡、行、食,皆可定,無處無時而不定。 不過我們初步不能做到止,因此必須要打坐。

所以別人問禪,我就說:我有「饞」,你那裡有好吃的我就來。 你就是做到念住,還要看你是住在什麼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沒有用的。 氣質沒有轉,心行沒有轉,沒有用的。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