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若從主樓正門向上望,不難發現一二樓之間的支柱有明顯的接駁痕跡。 大草地位處主樓南座及新翼以南、小學部大樓以北,是拔萃男書院自1924年遷校至旺角以來最主要的兩項設施之一(另一為主樓)。 在一般日子,大草地中央可供學生進行足球等球類活動,而該校在每年一度的賣物會中亦有部分的攤位設在大草地靠近中學主樓的一邊。
早於六十年代,余教授已於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設立腎科,是首名將腎科引入香港的醫生,並於一九七九年協助成立腎科學會,是該會創會會員及名譽司庫。 半世紀以來,余教授致力推動腎病專科醫學在本港的教研工作,以創新科研蜚聲國際。 香港腎科學會於二零零六年成立「余宇康捐助基金」,以資表揚。 該基金資助醫生、研究人員發展腎病學研究工作,余教授亦慷慨捐貲。
余宇楷醫生: 名醫拱照 中建大廈
他生於醫生世家,父親余朝光是廣華醫院前院長,兄弟是寶血醫院前院長余宇楷、胸肺專家余宇超和兒科權威余宇熙。 除了醫學,他們一家也熱愛攝影,父親早年對攝影着迷,甚至在家中設黑房,這興趣感染了他與弟弟余宇熙,但只有他堅持下來,數十年沒改變。 【本報訊】有「富豪醫院」之稱的養和醫院,多名專科名醫包括張文龍、嚴秉泉及余宇超等,昨日遭一名過世病人的兒子入稟區域法院,指稱死者在養和留院期間,疑因院方及眾名醫的醫療疏忽,導致死者身體受創最後死亡,故向他們索償。 但入稟狀未有披露進一步資料,亦未有註明索償金額。 ,意指階梯,取名自校園來往太子道的長梯,創刊於1935年;「集思」為「Steps」諧音,命名於1974年),編委會由校内學生組成,於每年6月尾出版。
遷校初期,曾經於1927年短暫借用旺角警署之地。 在眾多名醫中,擁有最值錢物業的女醫生,要數在中建大廈開診的「乳癌聖手」張淑儀,她手揸兩間超級豪宅。 「要看醫生是否出名,除了看他們是否落戶中環,另外就看他們住在哪裏,住中半山肯定是身份象徵。」張淑儀正是在○一年,以四千六百萬購入白加道Cragside Mansion連車位豪宅,市值估計約一億四千萬元。
余宇楷醫生: 醫療服務包括
校方期望此課程能為同學提供本地課程外的另一選擇。 舊體育館/音樂廳大樓的部分位於主樓南座和中座的東面,包括建於1951年的舊體育館和附屬設施,以及一個供學生和宿生閒暇時聯誼使用的小型燒烤場。 舊體育館除建有體育館及更衣室的主要設施外,後期還建有地理室、美術室、臨時教室及校園辦事處。 直至2008年,位於李德義大樓的新體育館正式落成,除了燒烤場之外,舊體育館連同所有設施隨即拆卸。 由於過往舊體育館常用作校内考試試場之用,讓學生回憶甚深,加上校方在決定拆卸舊體育館的過程中未有充分咨詢學生,拆卸行動曾惹來衆多舊生及學生批評。 另一方面,在舊體育館面向主樓的一面入口,入口上懸掛的校徽是獨一無二的,也寫上了「道成肉身」。
2006年,由一舊生在大草地捐贈修建的一條田徑跑道啟用,並命名為“智晴徑”。 另外,大草地近小學部的一邊建有一樹屋供小學部學生使用。 該樹屋由中學部歷史悠久的禮堂長木椅經加工製作,環保之餘亦可作為紀念。
余宇楷醫生: 病人評價
除了這批四、五十歲的新晉名醫,中環早有一批資深專科醫生坐鎮,當中以同是婦產科的何永超和梁淑德,因曾為多位名人、明星接生,而最廣為人知。 「聽說何永超幫人接生收六萬元,但要看他也不容易,排期至少要一年。」有行內人士說。 一般來說,只需用藥醫病的名醫收入,都不及「揸刀搵食」的多,不過王振宇勝在名氣夠,不少富貴病人慕名而來,因此他的診所特設一個有獨立門口的等候室,供名人病人使用。 王振宇診所開張當日,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前警務處處長李君夏、曾蔭培等名人親臨到賀,面子十足。 港大腸胃學講座教授王振宇,更早過這批同事,今年六月率先進駐中建,加入「中環名醫」行列。 王振宇是研究幽門螺旋菌和胃酸倒流的專家,他在大學教書時,花了十五年研究胃癌與幽門螺旋菌的關係,更發現長期服用阿士匹靈有效減低患胃癌的風險,○八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近年則專研胃酸倒流。
主樓建於1924年,佈局呈「王」字型(正門外的迴旋處為王字上的一點,整體設計呈「主」字型)、分為南座、中座及北座,以2條長走廊串連,其中每座可再細分為東中西三翼,整座主樓的最高點是中座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美術室。 主樓於英國殖民時代興建,設計上雖以英式建築為藍本,如極具傳統風格的禮堂前廳和英式大宅門前必備的迴旋處和門廊;但在佈局上亦充份體現了中國的建築特色,例如呈座北向南的格局,以及原先在中座和北座之間出現的中庭。 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主樓,在千禧建築群落成前一直以地下為特別室、一樓為課室、二樓為宿舍的樓層分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樓在1924年落成時因資金不足,因此只設地下和一樓,而二樓的樓面是在1929年才加建而成的。
余宇楷醫生: 主樓
此校徽最後在拆卸行動下被校方保留,存放在鄰近的燒烤場内。 舊體育館原址已經重建為音樂廳大樓,並被命名為Yunni & Maxine Pao Auditorium。 校方曾於大樓開幕後把大樓列為禁區,幾場試聽也只安排低年級學生參加,引起部分高年級學生不滿。
他鍾情投資工商單位,九六年曾以公司名義,一擲近一千八百萬買入香港仔海灣工貿中心十個單位;惟較特別的是,該工廈大部分單位由發展商華懋持有,歷年來甚少賣給外人,未知此交易是否與謝的人脈網絡有關。 謝德富亦在二千年,一筆過以三千九百萬購入中半山世紀大廈一複式單位,相當豪爽。 何永超七四年港大醫學院畢業,十年前開設「輔助生育中心」,開宗明義幫難以成孕的夫婦「造人」,故有「不育聖手」之稱,傳聞做人工受孕至少收費十萬元。 據悉剛誕下孖胎的黎姿、懷孕幾個月的李嘉欣、育有四歲女兒的吳君如、劉嘉玲等都是他的病人,何永超亦幫過陳慧琳剖腹接生。 據了解,像廖子良般級數的外科醫生,在中環開診「最好搵」,皆因手術費不菲,閒閒哋盛惠幾十萬,因此不少港大外科教授都自己開檔搵錢。
余宇楷醫生: 外科 General Surgery
小草地過往純粹供學生休憩之用,多為中文朗誦比賽練習地方,但於2011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校方得到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捐款,在小草地豎立一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曾在該校就讀的歷史。 由於校園位於山巔,學校自1920年代自港島遷址時已建立石階,連接校園及旺角太子道西出口。 此後三十多年間,石階為步行者往來校園的唯一出入口。 石階頂端曾有一石階園,供生物課及興趣社團作種植實驗之用。
聲 稱 月 入 逾 六 十 萬 元 的 余 , 認 為 麻 醉 科 醫 生 有 疏 忽 , 令 他 左 手 受 壓 造 成 麻 痹 , 故 向 麻 醉 科 醫 生 索 償 約 七 百 萬 元 。 原訴人余宇楷醫生(75歲);答辯人為陳志強醫生,案發時為聖德肋撒醫院的麻醉科醫生。 余宇楷生於名醫世家,其父親余朝光是前廣華醫院院長,3名胞弟也是專科醫生,包括「腎科教父」余宇康、胸肺科專家余宇超及專研不足磅初生嬰兒的權威余宇熙。 余宇楷於1959年畢業於港大醫學院,對經濟有困難病人或老弱傷殘者特別優惠,98年始為寶血醫院院長,分文不收,每逢周六替病人做手術,街坊贈予「流氓俠醫」的稱號,擅長腫瘤切割手術。 校園主建築早於1920年代建成,於1950年代增建體育館和新翼,並在1970年代增建新新翼提升教學效能。 不過,因應近年的大規模擴建,校方在過程中砍伐了大量樹木,引起眾舊生不滿,認為破壞了原來校園優美的自然環境。
余宇楷醫生: 小學課程
名醫的病人非富則貴,除了診症準、手勢好,對病人是否細心亦很重要。 曾是「賭王」主診醫生的腦科醫生謝勝生,雖然診所設在萬邦行對面的連卡佛大廈內,但病人一樣絡繹不絕,部分人更要在門外走廊等候。 與中建大廈一街之隔的「皇后大道中九號」,乃新晉名醫大廈,坊間被稱為頂級診所的「仁德醫療中心」正落戶於此,仁德在九五年由霍英東三公子霍文遜成立。 「能夠在『813』或仁德插旗的,都是名醫。」有行內人士稱。
- 鐘樓呈湖水綠色,四面面積均為13.1平方米,樓高於水平面62.3米,建築師原意希望鐘樓能除了為學生提供報時服務外,還可以惠及旺角市民。
- 余宇康教授出身醫學世家,父親余朝光先生曾任東華三院及廣華醫院院長,育有四子,宇康教授排行第二。
- 時至今日,費瑟士東、賽克思、葛賓、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獎學金的設置。
- 另外,自從2000年校長由作家及教育家張灼祥先生擔任,校方大力推動學校的寫作文化,鼓勵同學多寫作,因而該校的中文部及英文部每年均出版一本學生文集,分別名為《擊壤》和《Inspiration》,至今已經出版了9集共18本文集。
- 早於六十年代,余教授已於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設立腎科,是首名將腎科引入香港的醫生,並於一九七九年協助成立腎科學會,是該會創會會員及名譽司庫。
10鄭基恩Ronnie CHENG Kay Yen2012-拔萃男書院校友,1983年畢業。 所有的學生被分為四組,即綠社、深藍社、黃社和褐社。 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紅社於1947年添入。 為了紀念他們,葛賓校長1949年將綠、深藍、黃和紅社四社以雅瑟、俾士、費瑟士東和舒展命名。 由於俾士時期的副校長賽克思(Henry Sykes)深受愛戴,褐社於是以賽克思命名。 1956年,施玉麒校長創立了葛賓社(淺藍社)。
余宇楷醫生: 余宇楷醫生 YU YU KAI, FRANK
中一則以七月舉行的分班試的成績决定分班結果。 為紀念拔萃建校一百五十周年,校方於2019年在孫中山銅像對面修築一座建校一百五十周年紀念亭,其中設有綠、深藍、棕、黃、紅、淺藍、橙、紫八色之照明燈,以代表拔萃的八個社堂,及其所紀念的八位校長/代理校長。 在主樓南座外面,一如傳統英式的建築,正門外設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學生統稱該處為小草地,以便與大草地區分。
校方已要求承辦商8月24日在受影響大樓安裝可過濾鉛的濾水器,並再抽水辦化驗,在證實食水可安全飲用前會關閉有關大樓。 1870年7月,英軍學校(Garrison School)的雅瑟先生獲委任為校長,雅瑟夫人擔任女舍監(Matron)。 1878年,該校被香港教育司署劃入津貼學校(School of Grant-in Aid Scheme)之列。 1869年1月30日,柯爾福會督發出一份呼籲函,不久獲得一筆豐厚的捐款。 當年9月,「曰字樓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在原有校址創立。
余宇楷醫生: 專科醫生搜尋
手術翌日,答辯人指這些症狀是暫時性的,會在3星期左右復原。 可是,余的左手持續出現無力下垂,不能向後屈曲,手指活動也不靈活,令他不能替病人做手術。 01年7月,醫生證實余的手神經受損,故出現嚴重麻痺和活動困難。 02年4月,余才能再替病人做簡單手術,同年9月才完全康復。 其後,余從有份參與手術的其中一名醫護人員口中得知,他的左手在手術期間曾長時間懸空手術桌外,處於完全失去支撐的狀態。
余宇楷醫生: 名醫物業排名榜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語文,而該校檔案紀錄亦以英文為主,因此中文名稱在早期文獻中罕見記載。 唯香港政府於1878年刊登的《轅門報》(現稱香港政府憲報)稱該校為曰字樓孤子院,1879年《轅門報》又稱之為曰字樓男女館。 這樣命名實為一時的權宜,由此也可見該校創立之初還沒有一定的中文名稱。 19世紀後期,香港華人稱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長姓名代稱。 俾士校長在位近四十年,影響巨大,於是民間稱該校為俾士書館、俾士書院。
余宇楷醫生: 余宇楷醫生
1868年,域多利教區第二任會督柯爾福要求直接掌管該校。 除了社堂的設立外,該校還有幾種方式紀念前校長。 早在1917年,即有校友捐款設立雅瑟及俾士獎學金。 時至今日,費瑟士東、賽克思、葛賓、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獎學金的設置。 此外,1949年11月13日,校內教堂命名為「舒展牧師紀念教堂」(Rev. C.B.R. 余宇楷醫生 Sargent Memorial Chapel),由何明華會督開幕。
被告後來說他因為靜脈注射,導致左手麻痹,麻痹症狀會在二至三周內消失,手腕下垂情況會在水腫全消後改善,余卻因麻痹症狀,不能替病人施手術,至2002年4月才漸告康復,替病人做小手術,2002年9月完全康復。 大律師續指,余於2001年5月26日接受手術,他在麻醉前記得自己雙手攤開,手心朝天平放,雙手前肢分別由兩塊板承托,手術需時四至五小時。 余宇楷醫生 原告張德成,報稱居於青衣的公屋單位,是死者張雲(譯音)的兒子,入稟狀未有透露死者性別;六名被告依次是張文龍、陳志偉、嚴秉泉、余宇超、Tan 余宇楷醫生 Wai Wai及香港養和醫院有限公司。
余宇楷醫生: 香港醫生搜尋
然而,隨著最後的修補工作續漸完成,大樓已於2012年5月25日正式開幕,而音樂廳則在2012年6月29日舉行開幕典禮,並於當晚及6月30日一連兩晚舉行學校的週年音樂會。 香港私人執業西醫及牙醫大部分集中在九龍油尖旺區及港島中西區。 以下列出香港著名的醫生集中地,有些大廈就聚集了超過一百名醫生。 消息人士透露,盛傳港大內科學系系主任黎嘉能,或會步梁憲孫、韋霖等後塵,加盟養和醫院,而內分泌專科兼瑪麗醫院骨質疏鬆中心主任龔慧慈教授,以及專醫糖尿病的曹慧崑教授,傳聞亦計劃到中環開診。 芸芸「出走」的醫生中,不乏港大醫學院後起之秀,包括曾是「換肝團隊」骨幹成員的廖子良。
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書館」的戲稱。 不過,這些名稱皆不雅馴,校方乃將俾士更為近音的拔萃二字,確切更名時間今已難考,大約在1891年左右。 1902年,隨著英文名稱的改變,中文也相應更名為拔萃男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