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八十年代,漁民人數大幅減少,天后誕的盛況亦隨之而消失。 背包豬三人沿著斜路往海方向走,先會看到石刻, 石刻於南宋咸淳甲戌1274年刻成,為香港最早有年份的石刻。 當時鹽官與朋友到南北佛堂門遊覽及描述天后廟歷史的遊記。 島嶼面積2.42平方公裡,位於清水灣以南,香港島小西灣之東南。 東龍洲上設有東龍島炮台特別地區,內有東龍洲炮台遺址。 島上還有一處大約3000年前的石刻,被定為香港法定古迹。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拜廟要拜大」,佛堂門天后廟在香港俗稱「大廟」,亦是香港最古老的廟宇,興建於1266年,歷經多次重修,現為香港法定一級古蹟。 每年的天后誕,前往佛堂門天后廟參拜的信眾絡繹不絕。 佛堂門天后古廟,建於南宋理宗時期,咸淳二年(1266年),是全港天后廟中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一間,故稱大廟,也是廣東沿岸現存最古老的天后廟,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 可在大廟坳行一段路參觀香港最古老的天后廟,已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及可參觀大廟灣石刻,是香港法定古蹟。 在保存「無形」的資產方面,黎志邦指出,應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生命的,會隨時間轉變,更可能在某個時刻完全消失。 他建議華人廟宇委員會宜重視專業人才培訓,香港旅遊發展局亦可加強推廣天后誕等慶祝活動,發展文化旅遊。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天后廟歷史文物?

現任佛堂門天后廟司祝張均為布袋澳村村民,他表示擔任大廟司祝多是布袋澳村或在清水灣一帶的村民。 他表示,自小就聽老人家說,佛堂門很多年前是一個海上關卡,商船若經過佛堂門進入香港,必須在此處辦理報關手續,惟他表示這也只是他耳聞所得,無法辨正真偽,因為佛堂門附近已找不到相關遺跡了。 佛堂門位於香港東部,近清水灣,毗鄰布袋澳村,現任佛堂門天后廟司祝張均正是布袋澳人。 張均本來從事造船工作,一直都有到佛堂門天后廟敬奉天后,閒時會在天后廟協助司祝打理雜務,慢慢學懂廟務。 因曾在工作期間發生意外,幸得天后保佑而安然無恙,自此立定決心投考司祝。 佛堂門天后廟除了是香港最歷史悠久的天后廟外,甚至在廣東地區也是最古老的天后廟, 以規模計算也是香港最大的天后廟,所以稱為大廟, 正式稱呼為佛堂門天后古廟。

民間神明賀誕的另一傳統活動是搭棚唱戲,酬謝神恩。 無論是魯迅筆下的「社戲」,還是香港的神功戲,殊名而同歸。 據說天后誕是香港最多神功戲上演的節日,除酬神祈福外,此舉亦希望通過戲曲故事教人向善,導以道德規範,曉以儒家教化,令信眾懂得分辨是非黑白和忠奸曲直。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各處善信所成立的花炮會,都會進獻花炮到天后廟還神。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將軍澳綫

蒲台島的搶花炮儀式,亦是本港天后寶誕的重要特色。 註:「分香」又稱分靈或分身,即到廟宇求取神明的香火。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信徒相信愈接近首座祀奉該神明的廟宇,神明的層級愈高會愈靈驗,所以會到歷史悠久的廟宇分香,並由此衍生層層組織。

  • 據說車公為南宋的將帥,曾護送宋帝南下避難,及至香港。
  • (曾憲宗攝) Sunny表示,釣魚翁外觀尖削,是「西貢三尖」之一,高344米,有多條登頂路線,而我們由大坳門方向上來,已為較短及輕鬆的一段,但大家也氣喘喘,要稍為休息後,才可定神欣賞美景。
  • 以下就找來香港不同的廟宇之最,讓大家重新認識這些在幾百年前就已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民間信仰。
  • 蒲台島的搶花炮儀式,亦是本港天后寶誕的重要特色。

戴氏為來自廣東淡水的客家人,初時定居九龍灣一條名“蒲崗”的村莊,戴氏常渡海至港島沿岸割草,相傳其族人在岸邊拾得一具神像,遂為其立祠供奉。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其後善信漸多,香火漸盛,遂籌募經費,興建一座正式的天后廟。 早期以捕魚為生的鴨脷洲居民,多視洪聖為守護神,早在百多年前,居民就搭戲棚演神功戲,為洪聖祝壽。 直至今天,活動更發展成「鴨脷洲洪聖傳統文化節」,並在2014年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九龍城侯王廟在201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而根據廟內的古鐘推斷,侯王廟約於雍正八年(1730年)建成。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香港回歸儀式當中,中國升旗手朱濤响…

1955年後廟船停留在香港仔避風塘,現時則停靠於銅鑼灣避風塘。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前來參拜的信眾絡繹不絕。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善信更會到側殿摸天后的龍牀,以祈求子嗣、健康和財帛。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統計,西貢區人口有461,864人,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南面的將軍澳新市鎮。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自西貢區西南部大上托的安達臣道石礦場於2013年底停止營運後,政府啟動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計劃,在石礦場原址進行城市發展。 繼續同大家介紹一啲香港嘅特色街道,小路、小巷、圍坊、相信大家都必定會見過,之但係如果係一個相當隱蔽由小路通過先至去到嘅坊,唔知大家又見過未呢? 阿史今次要介紹嘅正正就係位於中環嘅百子里,佢具體嘅位置就… 之前阿史介紹過太子港鐵站以前長期有陣臭味,好多史友都留言話身同感受。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香港最古老天后廟 佛堂門天后古廟

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 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華人廟宇委員會的會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4樓。 華人廟宇委員會其下有華人廟宇基金,收入來源自香港24間廟宇的司祝費、解籤費、眾善信的香油錢奉獻等。 華人廟宇委員會會視乎情況,從基金撥款予合適的香港華人慈善機構。. 寶琳站(Po Lam Station)是香港港鐵將軍澳綫在新界的終點站之一,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寶琳貿業路旁,新都城中心一至三期中間,2002年8月18日啟用,承建商是前田建設工業株式會社。

鄭連昌與其兄長、同樣是海盜首領的鄭連福亦曾在清雍正十三(1735)年劫掠廣東沿岸,分別佔據大嶼山與鯉魚門北岸的惡魔山(亦即鷄婆山,今魔鬼山)。 故而鯉魚門天后宮,一説亦是當時海盜的瞭望哨站,用以監視一帶海域,並對來往船隻勒收海上通行費。 布袋澳內有魚排養殖場,是西貢著名吃海鮮的勝地之一,布袋澳本身亦頗有小漁村風味。 釣魚翁郊遊徑雖然穿過幾個山頭,但整體上不算難走。 郊遊徑其實並沒有經過以它命名的釣魚翁山頂,想登上山頂便要在山下兩側的小路走上山,路況較主路難走,有點像登蚺蛇尖,但無論路況、高度和距離上都較後者容易,初學者打算挑戰蚺蛇尖之前,或可考慮先登釣魚翁熱身。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媽祖

而在佛堂門,便有這麼一座天后古廟,在千百年的海浪聲中,默默送走一艘又一艘船,一代又一代人。 【明報專訊】瘟疫蔓延時,四處去不得,本以為登山遠足,可遠離人群呼吸清新空氣,可是人同此心,行山徑變得比旺角更旺場,更糟糕的是,人們遺留大量垃圾,破壞生態! 今期《由我帶路》找來山藝教練梁梓浩(Sunny),帶我們到西貢釣魚翁、田下山及佛堂門天后古廟,欣賞開揚美景外,也分享行山禮儀,教大家如何愛惜大自然。 講開又講,雖然係叫做天后古廟,但其實廟內仲有供奉埋金花娘娘同埋彌勒佛。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每逢天后誕,當日都會有成三、四萬人嚟到參拜,真係誇張。

至南宋末年,官富場鹽官嚴益彰,以及其後逃難到今日香港地區的宋末二帝一行,亦曾前往遊覽。 釣魚翁(High Junk Peak)是位於香港西貢區清水灣半島上的一座山峰,海拔 344 米。 由於從北面看的釣魚翁山形尖削山,被稱為「香港三尖」或「西貢三尖」之一。 民間的宗教信仰來自五湖四海 , 郊遊去寺廟 , 欣賞大自然,遠離煩囂都市, 放下煩惱. 香港文化和歷史遺蹟遍佈港九新界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 佛教,道教,或是歷代聖賢的廟堂 .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香港廟宇3. 坪洲金花廟 (平安產子)

每年天后誕分靈的神像會赴母廟進香,因此廟宇間有輩份。 如規劃前往佛堂門天后古廟和大廟灣石刻的行程,可參考以下網站內提供的交通資訊。 你亦可使用下方Google地圖,點選相關地點的標記,再點擊「規劃路線」按鈕。 「團結香港基金團體」指團結香港基金有限公司及其作為成員的法團組織(包括但不限於香港地方志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文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及中華學社有限公司)。 因釣魚翁而得名的釣魚翁郊遊徑是清水灣半島上一條主要行山徑,從北面的五塊田開始,經經上洋山、下洋山、釣魚翁和田下山等到達南面的大廟坳,全長約 6.5 公里。

以往賀誕的各路人馬,並不像現今一般,上香拜神便離開,而是會在大廟附近「霸山頭」之後,再搭建帳幕,由三月廿二一直等至午夜十二時,最少留宿一晚,爭上「頭炷香」後才離去。 據說宋朝年間,遇上海難後獲救的船家,在佛堂門興建天后廟,期后廟宇曾失修,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光緒三年1877年、1962年及2009年都重新修葺整理。 前方圍欄上有石刻的簡介, 當中有一幅清代的地圖。 想不到,香港部分地名,例如龍鼓、屯門、塔門、燈籠洲等在1812年沿用至今。 背包豬和小白提提大家,「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包括向60至64歲樂悠卡持有人 提供的優惠)不適用。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南宋

此外,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及思想碰撞的城市,民間信仰往往被視為封建迷信。 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客席助理教授黎志邦分享說,以前他住在油麻地天后廟附近,他觀察到天后廟的人潮近年確實較少,進廟的年輕一輩亦減少了,社會對於保存民間信仰文化的關注也不多。 香港天后誕的重點活動,包括搶花炮、神功戲和媽祖巡遊。 搶花炮的活動在天后誕的正中午舉行,此習俗最重要的工作是重新分配代表媽祖的各花炮,每一個花炮都是媽祖的行身。 早期的花炮由爆竹製作,但在1967年政府禁止燃燒爆竹後,改用彈弓將竹枝射到空中讓群眾搶奪,由於爭奪時易引發混亂,甚或大型械鬥,後期改為抽籤。

28歲飛昇後,不時救渡海上危難,鄭和的七下西洋亦得天后相助。 隨海上貿易發展及海外僑民之傳播,天后信仰遍及全球。 一次出海遇著大風,船被打沉,兩兄弟墮海時頻呼天后娘娘打救,結果兩兄弟被吹到東龍島對面的沙灘上獲救。 該廟其後失修,林氏後人不忘天后恩德,故集資於現址創建本廟。 背包豬去的時候是連續數日的公眾假期,碼頭旁邊的垃圾筒全滿了,上落客碼頭旁還堆了一個「小垃圾山」。 垃圾擺放一地都是,部分甚至没有用膠袋包裹,任由廚餘和鋁罐隨風吹動。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歷史文物

經過鯉魚門後不到20分鐘,就從船上遠遠看到左面大廟灣一方的佛堂門天后古廟,和右方東龍島的魚排與島上的洪聖廟。 島名東龍,乃因該島東岸,長期受風浪侵蝕,因而形成了衆多「通窿」的海蝕洞,東龍之名,即從「通窿」的諧音而來。 登岸之後,我便去考察島上建於清代的東龍炮台和推定刻於三千年前的東龍洲石刻。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天后

花炮進獻後部分地方還會保留「搶花炮」的傳統儀式。 我們循原路落山,朝大廟路標方向走,沿途可欣賞整個清水灣的美景,行至右邊山坡看到一條小徑,轉入小徑向上走,不久便到第2個checkpoint——田下山。 Sunny指出,田下山雖然只得海拔273米高,觀景未必如釣魚翁般壯麗,但仍可遠眺東龍島及鶴嘴美景。 採訪當天,田下山的人流明顯較釣魚翁少,可能因為名氣不及釣魚翁,反而令我們可清靜地享受大自然。 今次他介紹的路線,全程約6.5公里,難度不算太高,新手慢慢行也可完成。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歷史照片

石刻長約十呎、高約五呎、厚約五吋,內容為九行,每行十二字,全文本應共刻有一百零八個字,但現在原文第四行的最後三個字則獨缺。 雖然刻石上獨缺三字的中文筆畫仍能在該位置依稀可見,但內容卻無從考究。 刻石位於清水灣半島南部的大廟灣地堂咀,鄰近佛堂門一帶,歷史與鄰近的天后廟相若。 稍停一會後原路下行,其間除了開揚景色,也可看到一些形狀奇特的大石,我們邊行邊拍照直至回到山下,之後便跟隨天后廟的路標指示,行至第3個checkpoint——佛堂門天后古廟。 Sunny提議,如大家有興趣可到布袋澳村內走走,看看漁村風貌,否則可坐小巴回將軍澳。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西貢區

位於西貢普通道的天后古廟裝潢格外精緻,絕對值得到訪參觀。 廟宇保留了20世紀初的外貌,獲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這裡長年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當天更是人頭攢動,擠滿前來賀誕祈福的善男信女。 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必須盡可能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的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建於南宋時期(約1266年),是全港天后廟中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一間,故稱大廟。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 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天后廟

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 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 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天后古廟及石刻

每到假日,很多遊客喜歡來到東龍州露營和觀看海上日出。 從市區往返西貢大廟的船隻都是在天后誕期間行駛,平日和公眾假期都沒有提供服務。 所以如果不想行山和步行的話,從市區去西貢大廟的直接方法就是乘搭專線小巴了。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

直至約六十年代某年,因搶花炮而導致大型打鬥,自此就沒有再辦搶花炮,改為今日的競投花炮。 張均曾經目睹數十年前,大廟天后誕的熱鬧盛況;每逢天后誕,數十個花炮會就會來到大廟,很自律地在廟的周圍各據一隅(俗稱「霸山頭」),舞龍舞獅、耍功夫等,非常熱鬧。 一直以來,前來大廟賀誕的善信,主要是漁民,當中亦有不少警察。 每年廟前近海邊都會預留一個特定位置供警察的躉船停泊,正因如此,雖然各花炮會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品流較為複雜,但也一直相安無事。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大廟天后誕2021:佛堂門天后廟+大廟石刻+ 釣魚- 清水灣郊遊好去處:探索新香港#10

除天后及車公外,其他諸神的來歷及名號,民間信俗的各種作用等,都是考核學生的內容。 學生們手執不同籤文,解得津津有味,說得頭頭是道,盡顯口才和智慧,令人讚不絶口。 而最後的舞獅回合,才是難度最大的挑戰,由醒獅團的姜偉康師傅和蘇永健師傅指導,學生們親身上場,前三拜、後三拜、高、低、雙拋,行動有序,進退得宜,流光溢彩中,別有一番趣味。 在上一篇《行走中的文化》(「地理」)中,學生們認識了香港海路運輸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港口──佛堂門。 就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3)一樣,每個人來人往的停泊之處,必會留下千絲萬縷的文化足跡。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