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葬的先人通常是墳墓的主角,但像埋葬無名亡者的義塚,或是同葬多位亡者的公墓,當中的人物,不論有否留名,都易被人遺忘,反而墓塚所紀念的事件,卻往往成為歷史的印記。 香港有不少義塚公墓,部份在墳場中,部份散落於不同地方,各自表達著香港歷史的一個片段。 時至今天,不少仍有人前往拜祭,但卻不為大眾所認識。
位於清水灣道井欄樹附近的樂善堂義塚,建於光緒二十年(1894),為殮葬當時因瘟疫而死的人而設。 時至今天,樂善堂總理及其附屬機構代表,都會每年到墳前進行春秋二祭。 剛舉行的秋祭,儀式簡短,由上香、獻供、讀祝文至分胙野餐,只是約十多分鐘,但仍能保持著這傳統,已是難能可貴。 其中祝文的文字相當優雅,不妨看看讀祝文片段。
佛頭洲村: 新田鄉洲頭村牌樓暨涼亭開碑
屋內正廳正樑,書有「百子千孫」、「如意吉祥」等字樣,前堂則書「富貴壽考」四字匾,其下有桃花貼金屏風。 大門外簷下有髹彩陶塑和木質貼金浮雕各兩對,8隻獅子各具特色,所以又名「獅子屋」,這些都是正宗客家屋的風格,為境內村屋所僅見,在上世紀30年代的元朗,坳頭潘屋可說是大豪宅了。 他是潘屋主人潘君勉的父親,潘君勉為紀念先父潘蔭華,於1932年動工,斥巨資遠從家鄉梅縣(今梅州市)聘請建築師來港營建「蔭華公祠」,建築歷時兩年。 「蔭華公祠」是完全按照梅縣傳統風格而建的客家村屋,全屋結構完整,自成一個體系,包括兩堂兩橫,有大門及左右兩小門,屋前禾坪作長方形,以半公尺矮牆為欄,牆外為半月形之風水池塘。 博愛醫院所在地叫坳頭,坳頭潘屋曾經名震新界,它的歷史並不古老,建於1934年,距今80多年,所以潘屋成為歷史建築並不是因為它的老,而是因為它的特殊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歷史。 佛頭洲村 洲頭村離新田軍營只是步行距離,文効忠還記得山腳有一個英軍手榴彈練習場,在香港回歸前10年左右停用。
位於香港動植物公園入口的紀念牌坊,是紀念在第一次及第二次大戰時殉難的華人,於每年十一月的和平紀念日都會有獻花儀式,向死難者致敬。 合葬十四萬具無主骨殖的政府公墓,於1951年揭幕,將當時香港各區墳場內無人認領的骨殖,遷葬至鑽石山墳場,好讓後人能在此追思先人,並作永遠紀念。 這是紀念1948年德輔道西永安公司貨倉大火而遇難的百多位公司員工,公墓原位於七號墳場(現順利村一帶),但隨著發展而遷至沙嶺。 位處逢吉鄉妙覺園內的義塚,是紀念1899年對抗英國政府接管租借的新界時而犧牲的村民,至今每年仍有拜祭活動。
佛頭洲村: 西貢歷史
1899年英國強行租借新界後,佛頭洲稅廠被關閉,土地劃歸香港政府,其後租作農地之用。 跑遊元朗新田洲頭村,村落位置偏僻,遠離新田市,故此仍然維持到一份新界村落的風貌,洲頭四週青山綠草,村屋疏落,不難幻想到昔日四週翠綠的菜田。 沿路走,不久可以看到洲頭村村公所,村公所前有門樓,由一支古老小炮鎮守,門樓後是一片泊車曠地,在旁有一幢又現代化又宏偉的廷士禮堂、禮堂後方,是廷士家塾、神廳以及已經被荒置的廷士學校。 位於新市鎮邊緣的山丘劃作「綠化地帶」,佔地約759公頃,以保育現存地形及天然草木、抑制市區範圍的擴展,並提供土地作靜態康樂場地。
據說當時颱風在吐露港引起超過6米高的海潮,大埔部份村落被夷為平地,而由於時發於深夜,事先未及預防,故此很多村民被大浪捲走。 不過,按上環天后宮的1974年「天后宮碑記」(參考《香港碑銘彙編》),提到「在本港新界上水及大埔築有均安及萬安塚,為收葬興建廣九鐵路時英段沿途所檢獲之枯骨」,似乎源起有點不同。 上次走釣魚翁郊遊徑時, 遠遠看到昔日佛堂洲的海島已經被填海陸地連在一起, 位置就在無線電視城旁邊, 於是就與Charles談及可以找機會探索佛堂洲, 順便探索朱翁大作所說及的古稅關遺址。 後來Charles建議在本星期成行, 佛頭洲村 並要求我計劃探索的路線。
佛頭洲村: 西貢佛頭洲稅關遺址
據坑口村村長張錫金憶述,舊日臨海的坑口村,村民出門拐彎即可釣魚,每天可享用新鮮海產,剩餘便徒步出坑口墟或九龍區賣。 至六十年代香港發展重工業,坑口村成為大量造船、拆船廠和鋁廠的集中地。 佛堂洲村民離開的原因分別是第一由於需要發展將軍澳工業邨(現在堆填區位置),政府向佛頭洲村村民收地;第二個原因是交通問題,村民都搬到其他地方居住,而有部份村民則進駐遷村後的佛頭洲村(即「葉氏佛頭洲村」)。 1962年,香港教師朱維德(後來成為無線電視節目主持、艺员)在該處發現一塊殘缺石碑,惟當時並無引起香港政府注意。 佛頭洲村 至1979年,古物古蹟辦事處考察該址,發現由4闕斷碑組成的一通石碑,上刻「德懷交趾國貢賦遙通」,下刻「稅廠值理重修」,亦發現一些石柱、石板和基石等,因此被認為是一處稅關遺址,惟具體年份至現時還未能確認。 佛頭洲稅關遺址是香港的一處遺址,位於新界清水灣半島以南的佛堂洲(又稱佛頭洲),北緯22度16分48.98秒,東經114度16分3.25秒,現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文効忠的父親文祖逑曾是東江縱隊的通信員,在三年零八個月的抗日戰爭中活下來,但憂柴憂米的生活促使他在50年代遠赴英國尋覓機會。 灼見名家編輯部找來在元朗新田鄉長大的原居民和持份者,分享自身感受以及對香港社會未來發展的建言,並呈現在科技浪潮下,這片土地的歷史和人文精神面貌。 佛頭洲又稱佛堂洲,原是清水灣半島南面一個小島,經填海後現已跟將軍澳工業邨連成一體。 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島上設有清廷稅廠,向走私船隻抽取釐金。 同治十三年農曆八月十二日(西曆九月二十二日),香港一帶遭受史無前例的颱風襲擊,潮水急速上漲,停泊在佛頭洲的船隻被吹翻,船上官兵葬身大海。 佛頭洲村 佛頭洲,香港東南洋面,東入鯉魚門,西出佛堂門,北泊將軍澳,南通南海,正正喺廣東沿海要道。
佛頭洲村: 香港估估吓:香港原來有個稅關遺址
坑口天后古廟位於香港新界東將軍澳坑口田下灣村與佛頭洲村之間,面向坑口花園,是區內唯一廟宇。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遷現址重建,始獲今之規模。 該廟為一兩進三間金頂式建築,天階建有亭蓋,廟內有重修石碑一幅及鐵鐘一口,廟前有石獅一對,皆前清之物。 1989年政府發展將軍澳新市鎮,該區雖重新規劃,惟該廟仍存。 古廟建於道光20年(1840年),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成為當地水陸居民的保護神,一年四季,香火繚繞不絕。 殿裡供奉著滿瞼慈祥的天后娘娘神像,兩旁站著千里眼和順風耳兩位守護神。
從村口的牌坊往文家,雅緻的積善書室,兩層樓高的茶樹,地上的舊石磨都是村內的景物。 踏入文家首見的是祖宗神位,再步入客廳就見到一部3D打印機放在枱上。 文効忠的另一個身份是現任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理大的三維打印技術中心實驗室亦由他領導。
佛頭洲村: 深圳科技巨企可成港初創技術買家
時至今天,在長洲的水陸居民盂蘭勝會中,也有到附近海域放紙紮佛山輪的超渡儀式。 位處香港大球場後咖啡園墳場的公墓,是1922年東華三院所建的,以紀念所安葬的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時葬身火海的六百多名中外市民。 位處嶺南大學內的麒麟圍義塚,立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收葬著無嗣的村民。 墓旁的涼亭,刻有義塚碑誌,可惜部份文字已難辨認了。
- 從村口的牌坊往文家,雅緻的積善書室,兩層樓高的茶樹,地上的舊石磨都是村內的景物。
- 數塊位於第36區、第78區(百勝角)及第92區的土地劃為「住宅(丙類)」地帶,佔地約19公頃。
- 原位於佛堂洲的客家村落斧頭洲村,與隔岸的田下灣村於1990年初一同被重新安置在將軍澳新市鎮坑口昭信路南面。
- 約117公頃土地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以提供各類設施配合當地和該區,以至全港居民的需要,同時亦供應土地予政府、提供社區所需社會服務的機構和其他機構,以供用於與其工作直接有關或互相配合的用途。
- 相傳百多年前,有漁船出海打魚時,網到一塊木頭形狀跟天后相似,漁民當初不以為意便將木頭拋回海中。
當新界租借予英國後,這些稅關於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九年)停止運作。 佛堂洲一帶由於位處廣州與外國之間的航海要道佛堂門附近。 早於唐宋時期島上已有海關稅關的設立,當中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時有較詳細的記載。 何時荒廢已不可考,[可疑]但至少在嘉庆年间《新安縣志》记载时已经荒廢。 潘君勉另一個身份是客家人,他與同鄉東江縱隊的曾生,以及後來貴為元帥的葉劍英交情不淺。 1945年,葉劍英一家曾到香港,就作客於潘君勉的潘屋,可見兩人關係密切。
佛頭洲村: 香港晨曦會西貢至伙頭墳洲航線
從碑文可見,此墓紀念壹號拖船十一名官兵,估計其中八名水上民兵因未知身份,故沒有題寫姓名。 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 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 2016年1月15日,晨曦島街渡服務正式啟航,除了接載市民往返晨曦島與西貢碼頭外,亦每日運送島上所需糧水及日用品。 總維修服務費會連同上門檢查費一次性計算,保證不加收任何額外費用,所有收費會根據服務項目及問題嚴重性等而有所調整。
- 這令漁民認為是天后娘娘顯靈,於是在坑口籌建天后廟。
- 由於屬政府官員,因此碑上刻有皇清敕授,有其歷史價值。
- 坳頭村族姓潘,故叫潘屋村,先祖來自梅縣客家。
- 2017年竣工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主樓,是深圳市最高的摩天大樓,主樓的地上層數有118層,高度達592.5米,現時仍位列全球十大高樓之一,並且取得綠色建築認證:美國LEED鉑金級和中國綠色建築三星最高級別。
位於長沙灣天主教聖辣法厄爾墳場內的義塚,為東華與廣州兼善堂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合建,以安葬因從廣州蔓延至香港的疫症死者。 值得留意的是,1894年時,這兒仍屬清政府領地呢。 摩星嶺一帶為香港早期華人墓葬區,雖已關閉多年,四周亦已發展開路,但仍有不少義塚尚存,包括「四和義會」、「順德」、「三水」、「增邑」、「寧邑」和「廣寧四會」,皆以鄉邑為名。 部份仍有人來拜祭,但部份已被掩蓋在茂密樹叢中,其中之一更只得「義塚」二字,和附近的無名墓碑一樣,難考其源了。 位於樂富公園內山坡上,有著一座不甚起眼的小墓碑,寫著民國六年立的「侯王宮各古墓遷葬義…」,據說是安置從昔日九龍城侯王廟後山搬遷而來的古墓。
佛頭洲村: 新田科技城規劃的宏願是營造香港矽谷,文効忠既是傑出科研學者又是新田原居民,由他評論最是適合不過,他說:「這兒是處女地,中環無得搞的,希望政府好好發展這裏,不要淪為地產項目。」
現在只能手腳並用沿著峭壁攀爬過去,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海裏,有一定的危險性。 約有145公頃土地劃作「住宅(甲類)」地帶,主要是作高密度住宅發展,而在建築物的最低三層,或現有建築物特別設計的非住宅部分,則准作商業用途。 地帶內有公共租住屋邨、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屋苑、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屋宇、住宅發售計劃屋宇和私人住宅發展的土地。 他眼見昔日漁港變成一片石屎地,感無奈和嘆惜,「你而家立足嘅地方曾經係一片汪洋大海。」現今香港以服務業和金融業為主,不論漁農業或重工業俱已式微。
此外,為提供多種動態和靜態康樂設施,亦建議在第45區興建市鎮公園、運動場(作2009年東亞運動會其中一個場地),及室內單車場和體育館。 在第74區的休憩用地將會闢設體育中心連圖書館。 而在第101區及第105區將在堆填區修復後發展為主要的休憩用地。
佛頭洲村: 坑口十八鄉古今點滴
聽說幾年前有些遊人到來參觀古稅關時, 都誤以為那座民居就是古稅關。 但我從前拜讀過朱翁的大作介紹佛堂洲古稅關遺址的描述, 他在書中說明佛堂洲當時是有兩位居民居住的, 書中還有朱翁跟兩位居民的合照, 那就說明那座民居並不是古稅關的位置, 至於古稅關的正確位置在那裡呢? 相傳百多年前,有漁船出海打魚時,網到一塊木頭形狀跟天后相似,漁民當初不以為意便將木頭拋回海中。 及後,漁船駛往別處網魚的時候,竟然再次網起木頭。 這令漁民認為是天后娘娘顯靈,於是在坑口籌建天后廟。
佛頭洲村: 新田農婦救助內地逃港潮越界饑民
當中大埔仔乃圍頭村;布袋澳、水邊乃漁村;將軍澳及相思灣則兼容客家、圍頭;其餘多為清朝康熙年間,客家人隨海禁解除南來所開墾。 佛頭洲稅關遺址現為香港法定古蹟,不過由於位置偏僻,在1962年才被教師兼藝員朱維德發現。 要前往遺址並不容易,但相關展品卻於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方便市民參觀。 後來在1897年英國全面接管佛堂洲一帶地方後, 清朝的稅關人員自然要撤退, 於是佛堂洲這處偏遠的海島, 自始就完成其歷史任務, 漸漸就被人遺忘了。 舊村原位於現將軍澳醫院一帶之位置,於17世紀末左右興建。 而根據當地村民的記述,坑口村應該為將軍澳最早期有居民定居的一個村落。
佛頭洲村: 歷史
西貢區素有「香港後花園」美譽,除了依山傍水的鄉郊和七十多個風光旖旎的島嶼,還有將軍澳和坑口新市鎮。 大自然優美糅合都市化活力,締造特色的多元化社區。 由於佛堂洲古稅關的碑石被移送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展覽, 為了一窺此石碑的真貌, 我特別前往位於尖沙咀的歷史博物館參觀, 終於在一處玻璃柜的展覽區找到這塊石碑。 我們當然也是識趣的, 既然此路不通, 那麼我們可以改行海灘的, 於是我帶領隊友走海灘往碼頭進發。
佛頭洲村: 雪櫃維修修理服務新界東區之西貢區:西貢市|將軍澳|坑口|調景嶺|茅湖仔|大埔仔|清水灣半島|白沙灣|波羅輋|井欄樹|壁屋|大網仔|北潭涌|蠔涌|萬宜水庫
我想到佛堂洲只是一個細小的海島, 島上的山也只是100米的高度, 如果只是單一探索佛堂洲, 可能路線就太短了, 佛頭洲村 於是就想到探索完佛堂洲後, 可以順便探遊大赤沙, 然後接走釣魚翁郊遊徑往大廟。 原位於佛堂洲的客家村落斧頭洲村,與隔岸的田下灣村於1990年初一同被重新安置在將軍澳新市鎮坑口昭信路南面。 斧頭洲村全村為廣東惠陽沙坑葉氏後人,於約1885年遷到佛堂洲,開基祖是葉慶福,已歷七代人。
早上九時正在坑口站集合, 由於早前已收到徐生, 亞戴和KK的通知謂未能出席, 還以為今次旅程只有幾人參加, 沒想到早上收到Simon與區兄來電通知會參加今次旅程, 結果合共有11人出席。 於是 點齊人後便往巴士總站乘搭298E巴士前往將軍澳工業村起步。 今次筆者為大家介紹是在A、B、C三條路線附近的地方。 它們雖然算不上是新奇有趣的景點,但可以為將軍澳這個新市鎮內的圖資料補充方。 這些地點分別是景林邨、坑口村、田下灣村、葉氏佛頭洲村和魷魚灣村。 與潘屋有關的另一段歷史是1942年日軍佔領香港期間,日本軍官在元朗看中潘屋這一鄉村豪宅,遂佔據為日軍駐新界北區的司令部,至香港重光,潘屋才回到潘家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