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當地的父老說,早年的誕期在六月初六,但由於農民在那段時間忙於種田插秧,所以後來改在中秋節之後一連五天賀誕。 期間公演神功戲,免費招待附近一帶居民觀賞,此外還舉行聚餐和競投神物。 這個氣氛熱烈的神誕成為了連繫東涌鄉水陸居民的重要慶典。 據前清遺老陳伯陶考查,認為是南宋末代忠臣楊亮節,他生時封「侯」,死後封「王」,由於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而建廟供奉。
廟內保存了不少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歷史文物,後為漢代神醫華佗先師。 該廟專主民間喜慶法事殿前中央放置有“酒船石”,於清鹹豐年間雕刻而成。 候王廟 候王廟 在二月十四日正午,曾護送宋帝昺避禍至九龍,主祀楊侯王, 10 ,即漢代之帥李烈,他曾助宋帝昺南逃至九龍,即使帶病在身,是香港一所侯王廟, 11D ,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故立廟以紀之。 古物中以一口刻上康熙三十八年的古鐘歷史最久悠久,而主殿內一對1877年刻上的對聯及1881年以鉛錫合金鑄成的牌匾均在香港亦非常罕見。 古廟除供奉侯王外,亦設有北帝、關帝及洪聖,而供奉的神明全部都和漁民有關。
候王廟: 香港古蹟六十處:庚午 上水河上鄉居石侯公祠、洪聖古廟及排峯古廟
另外,文化局曾於去年邀請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多名師生到康公廟測繪,記錄有關廟宇的細節性資料,並預計在今年十月完成測繪報告。 此報告有助文化局掌握廟宇資料,進一步發掘當中的文化內涵。 十月初五日街(RuadeCincodeOutubro;通稱十月初五街,簡稱泗孟街),位於澳門半島西部。 北端接於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與沙梨頭海邊馬路交界處,南端出口接火船頭街。
最後到民國初年,關羽和岳飛都成為“忠義神勇”和“文武雙全”的歷史文化人物楷模,歷代官方一貫倡導並被民間所廣泛接受的“忠義”、“尚武”精神在這兩個歷史人物身上得到了凝聚性的符號性體現。 正如民國的陸海軍部上袁世凱的呈文所云:“關壯繆翊贊昭烈,嶽武穆獨炳精忠。 候王廟 英風亮節,同炳寰區,實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壯烈之精神。 在這之後,關羽和岳飛同被尊為武聖,關岳廟也就成為了民國之後的武廟。
候王廟: 香港十八區景點
清廷在一八四七年至一八九九年駐軍九龍寨城期間,寨城的官將多曾於侯王古廟參拜。 侯王古廟是本港少數廟宇仍保留了大量與九龍寨城有直接關係的歷史文物,例如由首任九龍巡檢司許文深於一八四七年所捐的香爐。 此外,其他著名的文物如一八八八年的「鶴」字石刻,至今仍可見於廟後的巨石上。 本廟建於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比九龍聯合道的侯王廟早三十一年。
- 樂富公園一帶有不少景點,離開「格仔山」沿聯合道往九龍城方向走,經過延文禮士道後便看見「石屋家園」,這個屬於三級歷史建築物的石屋,是在1945至1949年間建於何家村上,屬當年侯王廟新村僅存的建築物。
- 但廟中有一奇匾,匾上有「折洋鋤盜」四個大字,是光緒十四年由大鵬協副將何長清所送。
- 廟前的寬闊廣場傳說為昔日練兵之草坪,現今成為賀誕地方。
- 假若建築物是圓形的,幕帳之形尤為凸顯,頂端飾以金黃色之錐球,瓦壠則是由中心向四處輻射的光芒。
- 故老相傳,已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
- 第四天下午一時,各個組織齊集於小棚內參與「投炮」,東涌鄉事委員會成員先從侯王宮請出侯王的分身像,「監察」整個過程。
乾隆六年(1741)、咸豐二年(1852)、光緒廿九年(1903)、1959年、1975年五次重修。 東涌遊樂場,香港公園之一,遊樂場之一,喺東涌牛凹村,介乎候王廟同香港遊場協會東涌戶外康樂營。 英文叫Tung Chung Playground。 秋季(10-12月)是到澳門旅遊的最理想的季節,氣候温和,濕度低。 冬季(1-3月)雖較寒冷,但仍陽光普照並時有云霧繚繞;每到4月,温度逐漸上升,春光明媚;5-9月,天氣炎熱,有時候有颱風,但是游泳和的踏浪的好時節。
候王廟: 廟宇介紹
中唐时期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官至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同年贬任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 元和十年(815年)改谪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故。
從海外或台灣地區來港人士已免除隔離及疫苗接種要求。 香港與內地亦全面通關,包括開放全部口岸及取消出行前核酸檢測要求! 候王廟 柳宗元到柳州后,为解决百姓吃水问题,派员勘地寻源,挖井引水,这两口石井是纪念柳宗元为民掘井而设的,是柳侯“有德于民”的见证。 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写道:柳宗元死后三年,托梦生前部将欧阳翼:“馆我于罗池”,柳州城东关的这一泓池水因此而闻名。 据明代李西涯《罗池书屋记》称,古罗池“广袤可数里,澄波汀蓄,准平而鉴照其外”。
候王廟: 探古廟 求健康 九龍城侯王廟
與三大寇於面書共組「程尋香港」,希望令身邊人更認識我們居住的城市。 整個賀誕活動,最吸引我的,就是戲棚上的花牌了,晚上燈火璀璨,更有氣氛。 細心留意花牌的落款,亦可從中知道一族內、村與村、鄉與鄉之間的關係。 例如戲棚正門的的花牌,由「侯四本堂」設,那是開基祖侯卓峯定居於河上鄉的四子(本初、本周、本泰、本祿)及其後裔的祖堂名稱。 又如「周王二院有限公司」,那是新界大族的聯盟。 1955年石湖墟大火,報德祠被毀,變成現在的巡撫街。
他是國舅,生前封侯,身後封王,所以叫「侯王」,後有感其德,故建侯王古廟紀念之,據說保佑身材健康最靈驗。 河上鄉內有一法定古蹟,曰居石侯公祠,乃紀念侯本初五世孫,明末時期(十七世紀)的侯居石。 該祠的實際建成年份已無從稽考,惟於正門上有「乾隆二十七年歲在壬午」字句,可知祠堂不晚於公元1736年出現。 居石侯公祠為一所三進三間式建築,正面的鼓台及門框,以紅砂岩建造,這類石材乃是非常珍貴之物,建造之時侯氏必定具一定財力。 第一進為門廳,儀門上有「加官晉爵」四字,平日緊閉以持殿堂莊重,遇重大節慶或達官貴人到訪,則大開之。 儀門高處有「欽差大臣兩廣總督侯文藻、文魁」牌匾,但翻查資料,明、清兩朝並無侯氏中人曾任兩廣總督,或許昔日翻修時有誤所致,尚希有識之士賜教。
候王廟: 歷史文物
今武學隸國子監,長、貳、丞、簿,官屬已多,請並以本監官充攝行事,仍令太常寺修入《祀儀》。 ”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 左拾遺知制誥高錫因上疏論王僧辯不克善終,不宜在配享之列。 乃詔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與錫別加裁定,取功業始終無瑕者。 貞元二年,刑部尚書關播奏:”太公古稱大賢,下乃置亞聖,義有未安。而仲尼十哲,皆當時弟子,今以異時名將,列之弟子,非類也。請但用古今名將配享,去亞聖十哲之名。”自是,唯享武成王及留侯,而諸將不復祭矣。
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小説《封神演義》,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民間廣為信奉。 武成王廟,當時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唐德宗時期,顏真卿建議增設古今六十四名將為從祀。 宋真宗時,又追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又重新整改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 武成王廟,簡稱“武廟”,舊稱“太公廟、太公尚父廟”,專門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的廟宇,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廢止於明太祖洪武年間。
候王廟: 侯王古廟 法定古蹟
正殿供奉侯王、觀音及諸仙,側邊有小花園,廟頂及廟內皆飾有精美的石灣陶塑。 廟側涼亭內有一筆「鵞」字的復刻亦非常特別,吸引不少遊人到此拍照,而正殿前的方亭,頂部以抬樑式樑架支撐,後殿「五岳朝天」式的山牆非常獨特,在本港極為罕見。 現時的侯王廟建於清雍正八年,即1730年,距今270多年,深具保存價值。 據廟內碑文記載,廟宇曾先後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年(1822年)、咸豐九年(1859年),光緒五年(1879年)、1917年以及1988年多次重修。 為保廟宇古跡完整,廟宇由華人廟宇委員會斥資,於2005年再次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