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一章裡會認識關於焦慮感的一切:什麼是焦慮感? 焦慮感是一種情緒,當緊張、害怕、煩惱的感受同時出現時,我們就會感到焦慮。 這本書專門為六至十二歲的孩子而寫,這個年齡層的小孩開始會有很多煩惱。
此外,治療師也建議媽媽,可以準備一張媽媽的照片或小明最喜歡的玩具,讓他帶到學校。 還有,當媽媽要獨自出門時,應該先清楚地告訴小明去哪裡和多久會回來,而且可以帶小明將平時常走的路線實際走過一遍,讓他知道途中會經過的商店或會遇見的人。 2B) 腦磁激法(簡稱 TMS ) 兒童焦慮治療 在十年前面世,係對付強迫症的秘密武器。美國 FDA 建議,如果患者試過一段藥物治療無效後,可以嘗試 TMS。關於 TMS 的原理和效用,可參考本網站關於 TMS 的文章。
兒童焦慮治療: 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相關專家曾經對萬餘名兒童做了抽樣調查,發現有32%的兒童存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如抑鬱、焦慮、恐怖等,其中,焦慮的症狀最為普遍。 孩子有哪些症狀,可以讓我們初步判定他/她患了兒童焦慮症呢? 如果孩子真的是得了焦慮症,我們又該如何對症下藥加以引導治療呢? 我們找來了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的專家、兒童醫院臨床心理科的資深醫師,以及有經驗的幼稚園老師來跟我們談一下兒童焦慮症的問題,希望能對廣大的家長有幫助。
家長要注意在平日的生活中為孩子努力創造一個輕鬆、和睦的家庭環境,這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不和睦的家庭很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投射下陰影。 家長也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孩子很容易受父母影響,父母如果也敏感、多慮、缺乏自信,這些焦慮人格通常就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家長要讓孩子走出家門,多給予孩子身心鍛煉的機會,這樣孩子才不會在陌生的環境中產生焦慮害怕的情緒。 如果家長察覺子女持續出現上述焦慮症的病徵達四星期以上,而且已對他/她的日常生活,學習或社交造成負面影響,便應尋求專業協助。 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詳細了解該兒童的病徵與病因,然後定下適當的治療方法。 家長若明白治療的重點,並在家中幫助子女,療效自然會更加明顯和持久。
兒童焦慮治療: 恐懼症 (Specific Phobia)
抑鬱症在兒童期是非常少見,但在青少年階段便漸漸增加,而且女性患者比男性為多。 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和廣泛性焦慮症。 硏究結果顯示兒童及青少年患有焦慮症的情形並非罕見,大約一百個兒童或青少年有三至四個案例。
- 例如孩子對一件大人認為簡單的事,表達「我不會」、「我不知道」時,爸媽最常見的反應就是:「你怎麼會不知道,這很簡單呀!」殊不知,這些話在敏感的孩子聽起來,就像是在說他是「笨蛋」一樣。
- 孩子持續在某些場合(如學校) 拒絕說話,但在他們認為安全和熟悉 的環(如家裡), 面對熟悉的人,便表現得非常自然,正常地用語言與別人溝通。
- 青少年的分離焦慮症狀,在成人之後亦可能發展為憂慮症或其他焦慮症。
- 如強迫症可選用衝擊療法和厭惡療法,恐怖症可選用脫敏療法、衝擊療法和示範法,焦慮症選用衝擊療法和脫敏療法,暴怒發作等選擇消退法和暫時隔離法等。
- 當我們把孩子的玩具藏起來,孩子會出現「找」的動作,就是已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
「番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漸漸減少了對自己情緒反應的負面想法,轉移多留意身邊正面的事物,明白了負面情緒是可以隨着正面思想而改變。 小朋友與成年人一樣會經歷各種擔憂和壓力,但是他們未必懂得用語言表達,而是把情緒表現在行為上,例如發脾氣,可能影響他們的正常玩耍、社交和學習。 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後,兒童在生活和社交「新常態」下面對更多挑戰,更容易出現不同情緒和行為表現。
兒童焦慮治療: 孩子處於焦慮狀態的表徵
但若果焦慮的感覺揮之不去,並維持一段長時間,同時伴隨一些生理的病徵,如肌肉繃緊、頭暈、難以呼吸、多汗、口乾、頭痛、腹痛、顫抖、心悸、腸胃不適等,而且影響日常生活、社交或學習,這便有機會患上焦慮症。 在心理學上,這種焦慮被稱為「分離性焦慮」,當幼小的孩子與父母第一次分離時,孩子會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 兒童焦慮治療 這種情緒只要老師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多一些,給他們多一些引導和關注,是可以克服的。 當然家長也要積極配合,不要太放下心,否則孩子擺脫不了對父母的依賴,這種焦慮情緒就會很難克服。 和這種「分離性焦慮」相比,另外一種焦慮更應該引起重視。 現在的父母都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小小的年紀就讓他們學這學那,孩子也很容易產生焦慮和反抗情緒。
三、 遺傳及個性因素:研究顯示,父母親本身有焦慮症狀者,孩子比一般小孩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症狀。 二、 學習因素:父母親自己在面對與孩子分離時表現出焦慮行為,或是本身較常焦慮不安,均可能透過某種方式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學習到焦慮行為模式。 一、 心理及環境因素:沒有與父母親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或是父母親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無法獨立活動,均會提高孩子罹患分離焦慮症的機率。 以5至8歲的孩童為例,最常出現的症狀包括過度擔心親人死亡或受傷,以及拒絕上學。 而由於此年齡孩童正值進入小學就讀階段,所以拒絕上學往往是父母親最能明顯注意到的症狀,也是就醫求助時的主要問題。 無論小孩患上任何情緒病,父母都應先調節自己的情緒,接受小孩患病的事實,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發脾氣,更不要責怪或遷怒於孩童,既可避免他們學習成年人的行為,亦可減輕小孩的焦慮不安。
兒童焦慮治療: 研究:孩子過度上網成癮 影響心理健康
所以要判斷焦慮是否過多,就要視乎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範疇會否受到焦慮的不良影響。 「恐慌突襲」是指一個人突然間在數分鐘內,突然感到身體強烈不適,可能是心跳加速、冒汗、顫抖、呼吸困難、窒息感、胸口痛、胃部不適、麻痺、頭暈、忽冷忽熱、手腳麻痺、感覺不真實、虛幻或抽離等。 而當事人面對這身體突然不適的狀況,便以為這表示真正的危險,以致產生極度的恐懼,例如害怕自己會失去控制、失去理智、暈倒、心臟病發、甚至暴斃。 醫師主要視其是否出現失去自制、生活多以遊戲優先、即使有危害仍無法停止等生活功能缺損的情形做為臨床診斷的依據,特別的是,使用時間未必與上癮與否有完全相關性,重點在於是否已經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缺損。 陳文建指出,網路的使用不像酒精或K他命等藥物會直接對腦部造成生理上的依賴或戒斷,但當過度投入網路遊戲以至於生活功能無法維持時,就可能要考慮所謂的行為成癮。
以前專家曾認為只有成人才會得到憂鬱症,不過現在我們知道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可罹患,並且需要靠治療才能改善。 中心會定期開辦兒童小組訓練 (範疇包括:專注力、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社交溝通等技巧培訓),幫助處理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之餘亦能發掘兒童的專長和優點,讓他們身心都得以健康全面的發展。 我們都有煩惱—有些是大煩惱、有些是小煩惱,你的孩子也可能比其他同齡的孩子更容易煩惱或感受到恐懼。 有時候,不管你怎麼努力安撫他們,這些思緒還是會一直占據他們心頭。 焦慮感棘手之處,在於它不一定符合邏輯:焦慮感可能來自很實際的煩惱,也可能來自很不切實際的擔憂,但是小孩很難將它們說清楚,也很難擺脫這種感覺。
兒童焦慮治療: 兒童壓力及其身心症狀及治療方法
營養師張瑋玲表示心血管問題跟飲食、代謝有著極大的關係,以往大家的印象除了魚油omega-3能幫助心血管保健外,其實納豆紅麴也是所謂「通血路」的利器。 兒童焦慮治療 網路世代下不少孩童網路沉迷,雯雯長時間使用網路,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因此帶著她前往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門診。 6.傾聽並認可孩子的努力: 可用「媽咪知道你很害怕,但你還是很勇敢的等媽咪回來了,你很棒唷!」這樣的話語來鼓勵孩子。
孩子焦慮時,會突然變得容易情緒不穩,什麼都說「不要不要」,愛哭易怒,反應過大。 兒童焦慮治療 兒童焦慮治療 寒假時,全家曾經去看了一部災難電影,小明在戲院中嚇得大哭,回家做了好幾天惡夢;接著社會上又接連發生幾件重大災難事件,新聞整天播放災難畫面,小明開始擔心媽媽會不會發生意外,所以不讓媽媽離開視線。 兩個星期之後,才能獨自上學,之後在中班及大班時都沒有再出現哭鬧拒學的行為。
兒童焦慮治療: 染上網路孤獨症要開學很焦慮 醫生提4個教戰守則
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當、父母對孩子過分縱愛和保護都易使兒童發生癔症。 文化程序及家庭經濟水平低、或地方風俗迷信影響的兒童也易發生癔症。 至於認知治療,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時不比行為治療來得奏效。 但對於「番茄」這個聰明的孩子來說,他很快便明白,自己的憂慮原來是被他自己「養大」了,以致跌進了自己的思想陷阱,造成情緒困擾。 我再引導他如何用正面的陽光思想去改變負面的黑雲思想,讓自己可以放下擔心,活得輕鬆一點。 從他精靈的表情和發亮的眼神,我就知道這個孩子又領悟了人生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