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經由入出息經驗到了禪修的不同階段。 如果不去注意「呼吸的感受」,那麼禪修的前進也就終止了。 對於「呼吸的感受」的重要性,不能輕描淡寫,這就是如何圓滿受念住。 此時,內心變得非常寧靜,任何微小的波動都會被注意到,並能夠很快速、很容易地放下。 首先,內心放下緊張,回到呼吸上;在入息時,開放、擴大、寧靜。 在出息時,放鬆、伸展、鬆弛內心。

  • 修习、广修四念处者,令圆满七觉支。
  • 即使在工作或遊戲中,變得較容易看清存在的三個特性:無常、苦、無我。
  •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正念覺照,創照自由心境的實修手冊。
  • 當然,獨自走在鄉間小徑上比較容易保持正念。
  • 這時候你覺察到這氣息,或者長,或者短,清清了了的。
  • 讓這感受自己存在那兒時,你就不是將那感受當做自己的,如此,對這個感受就沒有自我認同。

「家庭生活會比當個單身漢來得輕鬆嗎?」我問。 亞倫也沒直接回答;但是我明白了。 我又問了另一個問題:「很多人說有個家庭比較不寂寞,而且會比較有安全感,真的是這樣嗎?」亞倫點點頭,輕聲地咕噥了些什麼;我了解他的意思。 對懷疑論者來說,一行禪師的建議可能相當荒謬不可行,只不過是歷史終結時的一個爛笑話,是鬼扯「神秘學」這副舊牌所洗出的最後一次牌。 入出息念經 但和平主義者選擇在這殘酷的世界繼續養成生命,並且「手無寸鐵地(非暴力)」過活的這種信念,不也讓許多人震驚,那種荒謬不可行感並不亞於一行禪師的主張。

入出息念經: 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

這是由於他們的內心如此深地貫注在對象上,以致於他們不能完全覺知(正知)。 如果一個人閱經或練習了「定慧禪修法」,將清楚知道那不是真的。 在此同時,身心足處於無以倫比的鬆放和安適。 這就是為何此狀態為聖者所稱讚。

入出息念經

經由這樣的修習,修行者才能活在對身體的直接而不中斷的正念觀照中 。 入出息念經 然而,僅僅對身體姿態的抱持正念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覺知到每一息呼吸、每一瞬移動、每一絲意念與感覺,和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的事物。 更深入的可以透過覺性的增強,觀照到覺受、心念乃至於諸法,進入四念處CD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通達人生與宇宙的實相。 《金剛經》是經中之王,掌握此經,您的生命就開始有了轉機。

入出息念經: 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

可能是因為在這步驟前,經由修行而減輕了五蓋、身體平靜、輕鬆了,因此相對之下樂受較明顯。 初學時只須要試著靜心感受到絲毫的、隱隱的歡喜即可,例如活在當下的喜。 入出息念經 只要所生起的歡喜是非世俗的、不是從五欲引起的即可,只要能激起一絲歡喜就可以。 開始練習時,通常先進行一次深長的呼吸,在吸滿空氣後才將空氣吐出。

止息住了,也不念數了,也不念隨了,以淨其心,使你修行。 這時候你覺察到這氣息,或者長,或者短,清清了了的。 乃至於曉得這個氣息,不止鼻息出了,不止鼻尖上,每個毛孔都好像在細微的出息,也在入,也在出,這叫「遍」。

入出息念經: 入出息念經

在日常生活以及禪修中,內心微笑而快樂,喜悅就會生起。 結果,那個時候心將上揚而善良。 對於四正勤,今日有些禪修老師要求禪修者用力注意於眼前當下正發生什麼。

入出息念經

初步用功的時候,數數的感覺就自然了,不假作意了,自然隨著那個出入息,念頭不走了,專注一境了。 念頭不走,連這個隨念的隨,這個念也沒有了;念沒有了,就止,止就是定。 入出息念經 有六種程序,一出一吸,叫呼吸,這兩個吸呼之間是一個數,你要這樣數,從一數到十,一呼一吸,又數,又是一呼一吸,再數一呼一吸,數到十數,數十個。

入出息念經: 佛教用品七彩蓮花燈長明燈佛燈紅色蓮花燈佛字供燈擺件電供燈供佛 極有家

當朋友走了,你想什麼、你所說的、你朋友所說的、你硬這麼說,我感覺我做的方式和我所說的是對的、他所說的或所做的是錯的、….。 這個生氣的感覺很強烈而且有對這感覺執著的念頭。 說明:由此可以看到「四念住」是含在本經之內,它們是經由禪那或定慧禪修的心態來圓滿。 這確實不同於今日的禪修理論:認為體驗禪那(禪修階段)時,不能證得四念住。 佛陀只教導一種禪修,就是奢摩他寂止禪那;或者說,他教導「三摩地」—定慧禪修。

入出息念經

比丘們,我說,出入息是身體的其中一種活動。 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可成就七覺支,得四種禪那及至四沙門果等。 一行禪師認為,「四念住」和「十六勝行」相依,這些修習能帶來定慧;相反,「四禪」和「四無色定」並非導向解脫的必要修行。 入出息念經 入出息念經 雜阿含803經相應部54.1經身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若長、若短。

入出息念經: 水晶蓮花燈佛燈 供佛燈 蓮花燈 公媽燈 蓮花燈led 供燈 長明燈 光明燈公媽燈 佛前燈 佛教用品佛具

有时,比丘之念,令树立不失念者,时,比丘精勤于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念等觉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偏入思惟。 有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 以慧审察、审思其法,偏入思惟者。

  • 每當比丘成為這樣得定的心之善旁觀者時,那時,比丘的平靜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平靜覺支,那時,比丘的平靜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
  • 漢、巴〈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同異之研究(溫宗堃)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
  • 當他到達第一個禪那並且繼續練習,就有能力證得不還果或阿羅漢的階段。
  • 不論何時,只要你心思游離不定,都可以拿呼吸當工具,重新掌握你的心。
  • 心亡境智兩空了,這就轉,是為轉者,就這樣轉了。
  • 而彼等诸长老比丘,即更盛行教授、教诫新学比丘。

這個時候出入息很自然,出入息很細微了,要是到了細微的地方,第一個是能夠捨;第二個是能夠善取入出入息相。 入出入息相就隨著出入息,自己就運動去了,就是隨你的意念,也是專注一境了,心絕對不散亂。 觀這五不淨業,你心裡會生起厭離,觀你的身體會生不淨,觀外邊的境界也生不淨。 轉就是還淨,這個淨是什麼呢? 這個我們先大概的說一說,之後再說說智者大師的〈六妙門〉。 智者大師不叫「轉」,他叫「還」,也是觀出入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