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會繼續透過公共福利金計劃向有特別需要的人士提供支援。 其中,社會福利署繼續會籌備在二○一八至一九財政年度初期推出福建計劃,讓選擇移居福建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每月領取高齡津貼。 各黨派議員對退休保障細節仍存有不同的理念及見解;其他社會人士眾說紛紜,指有關制度亦涉及龐大開支,需要討論。 周教授團隊的報告公開之後,引發社會廣泛討論,且意見紛紜。
當然,有其他議員在今日的議堂上都提到強積金的改革問題,特別是大家都關心制度的管理費偏高的情況。 我們相信在日後的日子裏,我們會不斷探討如何優化強積金的制度,細節我相信日後會再討論。 在建構更穩固的自願性儲蓄支柱方面,政府在債券計劃下推出銀色債券試驗計劃,旨在為年長投資者提供具穩定回報的投資產品,協助長者管理投資。 到底,我們可怎樣理解《基本法》第145條所指的「原有社會福利制度」和退休保障的人權關係呢? 在「孔允明控告社會福利署署長」一案中,孔女士於2005年以單程證來港定居,與丈夫家庭團聚,其夫卻在她來港後翌日不幸逝世。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翌年,孔女士向社會福利署申請綜援,但因政策規定(即居港少於七年並不符合申請資格)不獲受理。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長者生活津貼
所以社聯整理現時的幾種主流建議,期期望社會大眾對此有更深入的認識。 雖然政府就退休保障的財政承擔龐大,但我必須強調政府是應使得使,大部分資源都是用以加強對有經濟需要長者的支援,這顯示政府改善退休保障的決心,也是面對人口高齡化和公共財政挑戰時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做法。 政府日後需要考慮到這個終身年金計劃與現時社會保障的各個計劃之間的接軌問題。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在改善公共服務支柱方面,我們已在今年七月一日起把長者醫療券的合資格年齡由70歲降至65歲,讓額外約40萬名長者每年獲得2,000元的私營基層醫療津貼。
反對的人士並不認同要向富裕長者發放他們根本沒有需要領取的津貼。 他們亦指出在不少地方,全民退保變得不可持續,甚至把其他開支的優次擠出去。 更多人指若資源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可更有效地減輕貧窮情況。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全民退休保障计划
退休保障計畫在香港爭議多年,方案推陳出新,近年就爭取全民退保,社會人士持不同意見,扶貧委員會於本月起展開為期六個月諮詢。 為讓信徒更了解一眾學者提出的全民退保之方案,並從信仰角度進行反思,回應諮詢,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堂牧區社會公義關懷及實踐小組於一月二十四日舉行「全民要退保、各界需商量、終於有保障!」研討會,有約八十位長者及青少年人出席,共同探討退保議題。 民建聯議員黃定光在發言時指出,中小企普遍認同為長者生活津貼設立申報制度,但資產上限可以放寬,但強調香港雖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但是否推行全民退保,仍然需要社會達成共識才訂立落實的時間表。 在優化退休保障制度的策略方面,在開始的時候我已提到,要從數個支柱的角度去看,最重要去看的是,我們如果要推出任何政策前,都必須小心考慮政策的目標。 我留意到不少發言支持推行「全民式」劃一退休金的議員,最關注的仍是如何協助貧窮長者。 在改善長者貧窮情況這一方面,政府與這些議員的目標是一致。
是指那些今天連「生果金」都沒有領取的,又或是只領取「生果金」的人身上,只有剩下百分之十八的資源給予較貧窮的長者。 第二,在處理這個複雜議題時,政府有責任說明相關的施政理念。 首先,現屆政府沿用的福利政策理念是鼓勵青壯年人士自力更生,而社會保障及福利則用於一些不能自助的人身上。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推行全民長者入息保障制度
由於年金是一項需要累積期的投資產品,所以如何在投資期內斷供或退保,退保的金額相對較低。 同時,由於年金需要到指定年紀才可以開始申領,而申領期可能是永久,因此愈長壽,所獲得的回報愈高。 但如果不幸受保人提早離世,最多只能取回扣除已獲發的金額的105%的保費(每月身故賠償) 或扣除已獲發的金額的100%保費,當然實際的情況要按個別產品特性而定。 延期年金設有累積期,投保人可一筆過或分期繳付保費,保費會在一定時間內生息和由保險公司進行投資,直到指定時間才可以按月領取年金收入。 延期年金的主要投資對象是收入不錯的在職的人士,令投保人既可以在供款期間也享受稅法優惠,為日後退休提供穩定的收入保障。
- 一年后,周永新提交报告书,并建议透过新增专项薪俸税,设立无需经济审查的全民老年金。
- 另外,自願醫保保障範圍包括投保人於年滿8 歲後出現或確診的先天性疾病的檢測和治療,都是一般醫保計劃未能滿足的。
- 2018年3月24日,立法會舉行退休保障事宜小組委員會公聽會,42名長者及關注團體代表炮轟政府千億盈餘仍不推行全民退保,又批評政府以要針對有需要人士為由拖延全民退保,卻「補漏拾遺」大派4000港元,促政府盡快推行全民退保。
- 在過往數年,不斷改善,亦增加了不少參與;亦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我們應該研究年金計劃,大家亦可能留意到按揭證券公司在六月二十一日宣布,獨立顧問已完成對終身年金計劃的驗證和核實工作,並爭取在二○一八年年中推出計劃。
- 未能保障資產超標的長者:政府目前會向65歲或以上長者提供每月1,000元的現金津貼,但 65至69歲的長者申領高齡津貼時,須經資產及入息審查。
- 這些特點包括:保證可終身續保、承保投保前已有的病症(設有等候期)、透過高風險分攤基金,讓較高風險的人士亦可投保,以及制訂標準保單條款及條件等。
2012年12月7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有關長者生活津貼的撥款申請,2012年12月生效,年滿65歲的合資格長者將可領取每月2,285元的津貼,金額是現時1,180元的生果金兩倍。 第一批29萬名以往曾申報其經濟狀況的合資格長者,最快可於2013年4月一次過獲發五個月的津貼。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有數位議員提及坊間的「學者方案」到二○六四年仍有約一千多億元的盈餘,而退休保障公眾諮詢活動期間收到的18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000多份意見書絶大部分都支持「全民退保」,因此政府應採納學者方案等「全民式」退休保障計劃,這是大家剛才所表達的意見。 除了理念上我們認為有限的資源應集中於照顧有經濟需要的長者,我也希望指出「全民式」退休金計劃除了由政府額外注資,及初期有少量盈餘外,主要仍屬「隨收隨支」性質,主要由現時的工作人口支付這一代退休人士的退休金。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我不需要再引述相關數字──而大家亦知道我們的勞動人口在二○一九年可能會逐步萎縮。 在這兩個情況下,設立「隨收隨支」的「全民式」退休金計劃,財政風險會很大。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Tags: 全民退休保障 公共開支 周永新 安全網 政府 林鄭月娥 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 社會援助 社會福利 老年金 諮詢 退休保障 養老金 香港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民意調查結果清楚顯示,香港市民,不論年齡、學歷、身份和收入,近2/3市民支持香港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普遍市民認同退休保障無須設有經濟審查,而且願意轉移部份強積金至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此集資方式相比全數由政府的稅收支付獲較多市民認同及支持。 此外,大部份市民認為以「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替代「全民退休障計劃」並不可取,強烈要求政府取消強積金之中對沖僱員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的機制;及下屆政府必須落實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扶貧委員會剛於本月初召開了會議,跟進有關諮詢工作的討論。
因此,如果需要退稅的保單持有人需要考慮整付保費或月付保費。 2016至2026年間,65歲及以上人口增長超過五成,直至2036年,老年人口更增加一倍。 同學要留意「老年撫養比率」,意指65歲及以上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直至2036年,平均每兩名15至64歲人口須撫養一名65歲及以上的長者。 城西關注組發言人表示,「明日大嶼」願景牽涉百多萬人的交通需求,應配合一個全面的交通評估,並向當區居民交代可能會造成的影響。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全民退休保障計畫
註5:「首年保證派息率至少5% p.a.」是指保單保證平均派息率1.5% p.a.,加上Blue 4周年限定優惠首年額外3.5% p.a.。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EasySave智易儲蓄保ES1」、「WeSave定息儲蓄保S3」及「WeSave高息儲蓄保E1」均為儲蓄保險計劃,並非銀行儲蓄產品。 註4:「保證回報率3.5% p.a.」是指在保單於5年期滿時的保證派息率。
- 強積金制度實施至今,已有近百分之八十五勞動人口獲得退休保障,而扣除費用後的每年平均回報亦達百分之五點一。
- 另近年部分文章被編入《香港超越內耗》、《香港顔色密碼》等6本書內。
- 20年後的今日,社會重提老年金,曾經覺得老年金太政治化的周永新認為客觀條件已成熟,政府卻在施政報告「落閘」。
- 2018年9月23日,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適逢中秋節前夕,舉行集會及遊行,要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順應民意,在施政報告中落實全民退休保障。
- 期間,遊行人士集體與林鄭及羅致光「迎月」,又以月餅蓋拍打印有兩人頭像的不倒翁「出氣」,抗議政府政策倒行逆施;最後在禮賓府門外掛上印有爭取全民退保訴求的燈籠,促請林鄭月娥順應民意,在即將出爐的施政報告中落實全民退休保障。
然而,這種做法並不理想,為了「全民」的權益,令有需要的人並不能特別受到幫助。 因此,筆者認為,整個有關全民退保的討論應該建基於現有福利不變的情況下。 相反,坊間「三方供款」計劃為了更有持續性,把現有的福利都加進退保的金額中,結果就是領取綜援的人士,在計劃中並不會有實際的得益。 這個做法,就等於先把本身受惠現有福利的人士撇除,然後重新給予他們新一筆等額的錢。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我實在不認為今天支持「全民退保」的論據有多少新意。但佛利民說過,陳舊的謬誤永不死亡,也許我們每隔一二十年便又要梳理一下各種理論,並對錯誤的部分系統性地批判。這裏只討論一些近日常常聽到的觀點。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於唱建議政府推行每名長者每月三千五百元的全民養老金計劃,因財政上獲多方支持,長者貧窮率的減幅亦會較實施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大。 研究發現近3成受訪者需照顧最少一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另外有逾半受訪市民對現行長者福利、強積金及退休計劃不滿意。 此外,在收入6,500港元或以上的受訪者中,超過7成人在需要供付強積金的情況下仍願意額外繳稅去換取退休後更高的養老金。
「這部分指的是用公共資源,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從稅收、僱主或僱員方面的供款來支付,根據人口歲數來給予津貼。」目前香港政府每月向年齡滿70歲的老人家發放1,180元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當中不設資產審查,就是一個例子。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可以說是 universal(普及的),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的,全部市民到一個年齡就能得到這筆錢。」周永新強調。 正正因為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長者生活津貼,有效紓緩長者貧窮的情況,所以政府決定優化長者生活津貼,以進一步加強津貼的退休保障功能。 亦正正因為考慮到須經濟審查措施比「全民」性質的措施更能有效扶貧,我們認為實在難有充分理據支持另行增設一個會惠及富裕或中產長者的「全民式」退休金計劃,而不強化現行有利扶貧的政策去加強有需要長者的退休保障。 事實上,如採用「全民式」計劃,超過八成的額外資源,即從各個方案取得的資源中,超過八成會用於相對沒有需要的長者身上,指的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