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亦可以到訪位於03座營房大樓的訪客中心 – 服務處,索取有關大館節目和門票的最新訊息。 附例的條例提供了一個管理框架,以助我們為每位訪客提供更佳服務。 八號差館原來的羈留室改建成中心的辦公室,審訊疑犯的房間變為配藥室,其中四個舊有火爐位置成為病人候診室,繳費處設於兩道拱門入口。 街坊事後認為,大約五十年前(1894年)香港曾發生鼠疫,現在卜公花園都是民居,有大量居民感染鼠疫死亡後,當局將民居拆卸,起了公園。 半山警署於1870年啟用,早期的警署以號碼編號,半山警署為八號差館,位於普義街(原名為差館街),是第一代半山警署,差館街與鄰近的差館上街都因半山警署而命名。 舊上水警署建於1902年,是英國在1898年租借新界後建立的第六間警署,故又被稱為「六號警署」。
- 前西區裁判司署建於1965年,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裁判法院之一。
- 其實,中央警署最早建成的部分是在一八六四年啟用,而警署內的其他建築物亦隨之漸次落成;可是,卻未被列入這個制度之內。
- 及至1894年,香港發生鼠疫,其爆發地點就是當年人煙稠密、衞生環境惡劣的華人平民區太平山街一帶。
- 我們的周邊社區熱鬧繁華,遍佈畫廊、古董店、餐廳和酒吧,散發濃厚的文化生活氣息。
- 隨着陸海通大廈和皇后戲院於2007年底一同被拆卸,現時戲院里已沒有戲院。
位處尖沙咀心臟地帶的「1881」由前水警總部主樓、馬廄、時間球塔、前九龍消防局宿舍等歷史建築組成,其中於1884年落成的前水警總部主樓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築物之一。 除日佔期間(1941至1945年)短暫用作日本海軍基地外,該建築群直至1996年年底一直是香港水警總部。 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將前水警總部以公開招標形式進行活化。 2009年,歷時六年的活化工程終告完成,而「1881」亦於同年正式開幕。 現設有一所文物酒店(海利公館)、一所商場、多間食府及以古蹟為主題的展覽館。 港鐵表示,中心設計力求簡約及講求實用性,昔日差館的臨時監倉將搖身一變為寫字樓;審犯人地方則改為配藥室。
八號差館: 開放時間
鼠疫的重災區是當年人煙稠密,衛生環境惡劣的華人平民區太平山街一帶,政府為防止鼠疫傳染英國人,立法禁止華人搬進英國人社區,其中包括1904年立法的《山頂區保留條例》。 大澳文物酒店前身為1902年落成的大澳警署,旨在針對猖獗的海盜活動。 警署於1997年以前隸屬水警,警員以舢舨在區內巡邏。 警署於 2012年活化成精品酒店,並附設文物探知中心供市民免費參觀。 舊赤柱警署建於1859年,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警署。 警署早期作為港島最南端的前哨站,戰略地位重要,因此常供警隊及英軍聯合使用。
香港神託會靈基營前身為沙田警署,約在1924年建成。 日佔時期,該建築物曾被日軍用作指揮中心,於1950年用作預防肺病託兒所,收容當時家人患有肺病而未受感染的兒童。 直至1964年,該址再改作為沙田靈基學校,為當區兒童提供教育服務。
八號差館: 警署 (香港)
文武廟主要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供奉諸神列聖,而公所當年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 時至今日,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於文武廟內舉行盛大的秋祭典禮,酬謝文武二帝,並為香港祈福。 今年「2017古蹟周遊樂」於10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舉行,將於特定日子開放15幢與香港法治相關的歷史建築給公眾參觀,所有建築均免費入場,並設有免費導賞團,名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參觀者亦可於特定時間內到這些歷史建築收集設計獨特的歷史建築蓋印,以作留念。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五號差館:建於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的交界處,一八五七年啟用;其後用作滅火隊總局及宿舍,直至位於德輔道中的新滅火隊大樓於一九二一年底落成後才停用。 六號差館:於一八六九年啟用,位於鑪峰峽;至一八八六年為於歌賦山建成的新警署所取代,但仍被用作警員宿舍,至一九三○年代才停用;一九四八年拆卸。 七號差館則是已拆卸的西區警署,位於現在西邊街西區警署側的警官宿舍位置(不是皇后大道西的員佐級宿舍),現時仍有人稱今天的西區警署為七號差館。 八號差館 八號差館 至於二號警署則位於現時莊士敦道春源園街附近,但早已拆卸,後來灣仔街坊亦稱位於告士打道那間舊灣仔警署為二號差館。 經過一連串曲折離奇求證後,發現現時大地的位置,正是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時,警方為懷疑染上鼠疫的居民登記的地方。
八號差館: 服務條款
太平山區重建工程於一八九八年左右完成,原來的差館街易名普義街,而該區就空餘差館上街之名,而無差館在其中了。 在2005年2月,港鐵完成西港島綫的可行性研究及興建方案,並且遞交政府審議。 由於建議的西營盤站需要清拆位於般咸道的戴麟趾康復中心,地鐵因此建議利用前半山警署現有建築加以擴建及重置康復中心,新的康復中心於2011年4月18日開幕。
想知道如何去戴麟趾康復中心 David Trench Rehabilitation Centre? 在香港中西區,大埔區少年警訊會所(舊上 水警署)及惠康超級市場赤柱分店(舊赤 柱警署)。 戴麟趾康復中心是西營盤站其中一個出口,北兩翼,北兩翼,建造期間須臨時徵用佐治五世紀念公園部分範圍,為精神科日間醫院。 差館上街的南段是一座樓梯的街道,位於兩間小學之間,在早上、中午及下午4時放學時段比較多學生及家長路過此街道。
八號差館: 八號差館變康復中心
油麻地警署在一九二二年底遷往廣東道,但以其命名的差館街早已易名上海街了。 由南至北,起自半山區的堅道,大樓梯路經過士丹頓街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西面、及經過以前為中央書院的舊址,現在用作聖公會基恩學校的西邊車道、直到中環歌賦街交接止。 在北面交會處,有一條小街樓梯通往上環荷李活道260號荷李活華庭。 是香港香港島薄扶林的一條街道,是香港大學的私人街道,一條上下山的雙行車路。
為重置工程提供意見的港大建築學系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坦言,差館前身是女童孤兒院,由差館活化成一間醫療中心是一大挑戰。 舊翼大樓支柱、窗框、外牆及內部等均盡量保留舊有差館建築風格,差館內甚具特色的火爐和煙囱、拱門等經復修後均保留。 八號差館 差館上街,是香港島中西區的一條街,其北至上環荷里活道,南至港島半山區的醫院道,其中途與卜公花園及太平山街交架。
八號差館: 八號差館變戴麟趾康復中心 古蹟辦接納文物影響評估
由於中心位處港鐵西港島線範圍內,醫管局及港鐵遂於2009年開始展開中心的重置工程,並於本年3月完成。 舊半山區警署現存建築屬於第三代,於1935年落成,並沿用早期「八號差館」的俗稱。 建築物設計對稱,使用刻有幾何圖紋的支柱突顯主建築物的高度。 建築呈現1930年代的特色,展現古典建築風格、裝飾派藝術及現代流線設計。
香港首先被開發的部分是香港島,順理成章,跟香港警隊有關的街道最先在香港島上出現。 上環太平山區現存的差館上街,今日雖無警署在此,但昔日曾有差館設於此則是毫無疑問的。 其所在的位置是今天的普義街,也就是從前的差館街了;而差館上街,則是一條與差館街相連,向半山伸延的斜路。
八號差館: 港島區
這幢建築物於1983年停止用作理民府辦公大樓,及後於1988 至2000年期間用作環境保護署大埔區分處。 自2002年起,大樓成為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總部。 差館里63-65號位於紅磡差館里63-65號(中原樓市片區:紅磡)。 差館里63-65號的實用面積由512呎至534呎。 建築物樓高五層,具有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洋溢裝飾藝術的氣息。 建築物現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並且被列為中西區文物徑西區及山頂線的景點之一。
建於普義街(原名為差館街)的第一代半山警署在1870年啓用,與其鄰近的與差館上街均因而命名。 半山區在1894年發生鼠疫後需要重建,八號差館遷至附近的醫院道,直到1925年拆卸。 第三代的八號差館於1928年啓用,但由於半山區的治安需求增加,政府於1935年拆卸建的舊半山區警署,原址重建為現存建築物,作為第四代半山警署。 其後,半山警署的編制併入西區警署,原址改作港島總區刑事總部。 八號差館 直至2006年,由於港島總區刑事總部遷入新建的警政大樓主樓,原址空置至今。 戴麟趾康復中心原位於般咸道,但因西港島線的西營盤站將設於該址,中心逐遷往舊半山區警署。
八號差館: 香港神託會靈基營(舊沙田警署)
差館上街的北段是南北單向行車道,出荷里活道,車輛可以再轉入樂古道,駛落至皇后大道中至皇后大道西方向。 長洲島上通往建於山坡上的長洲警署的山路,其名字為「警署徑」。 除了上述的兩條差館街外,九龍半島上尚有第三條差館街,那就是位於昔日名為福全鄉,今天的大角咀了。
今日雖無警署在該區,但昔日曾有警署則是毫無疑問的。 八號差館 及至一八九四年,香港發生鼠疫,其爆發地點就是當年人煙稠密、衛生環境惡劣的華人平民區太平山街一帶。 港府為了確保消滅疫症,遂把該區所有樓宇清拆,重新發展,而八號差館當然亦不能倖免,需遷往附近的醫院道去。
八號差館: 保留火爐煙囱及拱門
建於高街的第三代「八號差館」於 1928 年啟用,於 1934 年拆卸重建至 1935 年底落成再啟用,是為第四代的「八號差館」。 已活化的歷史建築包括:舊灣仔郵政局改用為環境保護署環境資源中心、柴灣羅屋改用為羅屋民俗館、舊上環街市改用為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舊大埔墟火車站改用為香港鐵路博物館等。 除此之外,警署大樓以北將會興建一座面積約2200平方米的新翼大樓,並以全天候有蓋通道連接舊翼大樓。 前者將會放置各種大型儀器,提供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及水療等復康服務;後者則會用作心理治療服務。 而建築物附近的近百棵木棉、榕樹及樟樹,只有12棵會受影響。 大館致力於古蹟保育,特別是保存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歷史空間和物理特徵。
八號差館: 高街-舊半山警署
原來香港島是殖民地時代最先開發地區, 比九龍還要早半個世紀, 而港島在開埠初年成立了10間差館, 分別用號碼做代號, 由1至9號再加中區大館, 總其10間. 1925年7月17日,普慶坊位於卜公花園旁一幅護土牆倒塌,活埋普慶坊七間房屋共三十多個家庭,釀成七十五人罹難,是香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山泥傾瀉個案。 出更前訓示時,全數人員須於大地集合(現時安排在訓示室進行),大地中央有一座木製地枱,用以放置訓示文件。 染上鼠疫的華人為免被活活燒死,躲在家中,病死後家人才將屍體掉到街上,再由當局的「執屍隊」處理,當時的太平山區,可以說是人屍同路。 規定太平山山頂區為非華人居住區,條例一直保留至1946 年才正式廢除,山頂至今以英式建築為主,源起於此。
八號差館: 歷史文化剪報資料
因此,到了一九○九年,政府刊登憲報更改街名:油麻地的差館街易名上海街,紅磡的差館街易名大沽街,而福全鄉的差館街則改稱福州街;上海、大沽和福州均是當時中國對外的通商口岸。 至於大沽街旁的一條橫街,則仍被稱作差館里,成為保留至今,唯一一條在九龍半島上仍以警署命名的街道。 大角咀的福州街後來再改名通州街,其原來的名字差不多已為人所淡忘了。
前西區裁判司署建於1965年,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裁判法院之一。 1957年實施新建屋計劃,裁判司署專門處理西區地方裁判事務。 西區裁判法院除設法庭外,亦備有拘禁疑犯的羈留室。 現時西區裁判法院已不作司法用途,而改作政府辦公室。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 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