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學者統計,台灣的三山國王廟約有一百七十座,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今年為國曆四月六日),是「大國王」巾山神的生日,信徒會舉行盛大的祭典與遶境活動,但今年因為疫情影響,不少廟宇還在觀望中。 三山國王原本就是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土地神,台灣的客家移民多是來自廣東地區,客家移民離鄉背井前多會到廟裡求令旗帶在身上,到了新的居住地後再建廟立碑。 尤其客家移民當初到台灣時,因為沿海地帶多已被閩南人給占據,只好往內陸、山區開墾拓荒,但又時常遭遇原住民出草威脅,這時候象徵「山神」的三山國王更顯其重要性,客家移民將渴望安定的心寄託在三山國王信仰上,因此在客家移民佔多數的區域處處可見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原本就是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土地神,到台灣的客家移民多是來自廣東地區,客家移民離鄉背井前多會到廟裡求令旗帶在身上,到了新的居住地後再建廟立碑。
尤其是,客家移民當初到台灣時,因為沿海地帶多已被閩南人給占據,客家移民只好往內陸、山區開墾拓荒,但又時常遭遇原住民出草威脅,這時候象徵「山神」的三山國王更顯其重要性,客家移民將渴望安定的心寄託在三山國王信仰上,在客家移民多的區域處處可見三山國王廟。 再賜加廟額「靈廣」兩字,自此廣東潮州等地均建有廟宇,隆重奉祀。 而我們在廟裡所見的神明裝扮係三山國王神像擬人化的現象,是仿桃園三結義劉關張,大王仿劉備是白臉,二王仿關公是紅臉,三王仿張飛是黑臉甚且加刀痕成為花臉。 至於三山國王的姓氏和生平是後人為了尊崇而加的,以增加三山國王的民間信仰程度。 依據「霖田都三山國王顯靈史蹟」之記載:“三山國王”原來是有三個山的山神,因為顯靈,有過了庇民護國的功績,而被朝廷封為護國公王。 這三座山,一名為「巾山」,一名為「明山」,一名為「獨山」,簡稱為「巾明獨」三山,同是在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一處地方,即現今揭陽縣屬河婆地方,河婆為霖田都內一個市鎮,以商業繁盛,人口集中,位于三山附近,故一般人多通稱河婆即為國王發蹟的所在地。
三山國王花臉: 道教神明系列4—–三山國王/三官大帝/三清道祖
三山國王(俗稱王爺或三王公)信仰乃是一種山神的自然崇拜,原本是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獨山、明山、巾山的鎮山神。 它「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是無形像的「介石之神」。 明清時期,客家人渡海來到台灣冒險拓荒,面對土地貧瘠、瘴癘蔓延和嚴重番害,為避禍求福,轉危為安,三山國王遂成為客家移民的守護神,所到之處紛紛建立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起源於揭陽揭西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植根於千萬民眾心中,而且是最古老、最有影響的神祗。 俗稱王公(有地方稱為王爺、老爺),與其夫人合稱為王公夫人,其信仰在揭西大地十分興盛,作為揭陽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及其夫人在潮汕人心中有著至高的地位。
- 古人對天地萬物有敬畏之心,於是將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讀,並演繹出神奇而美麗的傳説。
- 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
- 古人對天地萬物有敬畏之心,於是將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讀,並演繹出神奇而美麗的傳說。
- 本來是自然山神的信仰,後來經過神話的傳說,而演變成有姓氏、出身由來和保駕有功的人格神信仰。
- 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實三山國王廟的數量遠不止記述的那么多,很多小村莊都有三山國王廟,還有一些其他神靈的廟宇也同時供奉著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乃是三位義結金蘭的兄弟,不但結拜過程肖似「桃園三結義」,連神像外貌也頗為相似。 三山國王花臉 另有一說是中國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墟(今中國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西面的三座高山,即「明山」、「巾山」和「獨山」的鎮山神,三位一體,是古人對名山靈石的自然崇拜,也是廣東省潮、惠、梅三州之鄉土神。 經幾十年、幾百年的族群融合,信仰的「地域性」已沒有之前明顯,三山國王也不是只有客家人在奉祀,像是多山的嘉義、宜蘭,客家人口組成比例不多,但境內的三山國王廟卻高達三分之二。 三山國王花臉 其實神明慈悲為懷的心是不分族群的,也不會有對立的,我們應該多多認識我們不熟悉的神明和文化,只要出發點和所做的事情和影響是正向的,我們都該給予尊重。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廟宇統計
種種神奇的傳説為三山國王增添神秘的色彩,但無論是哪種傳説,對其“護國庇民”功績的歌頌卻是一致的,這也是三山國王神威能夠歷千餘載而彌盛的主要原因。 資料來源:台灣新聞報客家人的代表信仰除了義民爺之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三山國王」。 在台灣,三山國王已經快成了客家人的代名詞,但其實三山國王並非只有客家人奉祀而已,祂們並非某個民族的特別信仰,那為什麼到了台灣反而成了客家人的代表信仰呢?
“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弟子马义雄、周榆森二人,恭带故乡霖田庙‘敕封三山国王’香火来台,于鹿仔港登岸,转抵本庙现址,为纪念国王奉旨莅台开基,显化济世,是即以故乡之名,正式命名此地为‘荷婆仑’。 亦因故乡‘河婆’与‘荷婆’谐音之故,是兼取本庙前面‘溪湖’之中,天然出产莲‘荷’芡实之特色,及本庙地为小山‘仑’构成,以故斯时即将此地叫做‘荷婆仑’,其意义更为深远。 据先民传颂,本庙圣神三山国王,当奉旨于本‘荷婆仑’开基之始。 翌年(1587),地方众弟子倡议建庙,就地取材,搭建茅屋,命名本庙为“霖肇宫”,是取其广东‘敕封三山国王’为全国开基祖庙之‘霖田祖庙’三山国王在台‘肇’其建“宫”之意,并塑造‘敕封三山国王’神位祖牌奉祀之。 据清朝同治三年的《广东通志》称,独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对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王峰之界石,庙食一方」。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国王发展历史
在宗教信仰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之下,無疑地,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 也許,有人會質疑彰化有客家人的分布嗎﹖這個疑問不僅是外人所懷疑,連居住在彰化的客家人,也是無法相信苟同,甚至是忘了自己曾經是「國王的子民」,而身上的脈動,卻依然流著客家人的聯繫。 其中,巾山大王有黑臉者,乃是由於長久受到香火薰黑而成的,至於獨山三王的花臉,則是黑臉加上救駕受傷的刀痕而來的。 「王爺信仰」,在台灣西部沿海以及台南、屏東一帶頗為盛行。 主要是以南鯤鯓的五府千歲,和十二年一輪值的五年千歲以及台南屏東的「王船信仰」所建構而成的。
到了宋朝,這“三山神”協助宋太宗打天下,使得宋師太原大捷,受到太宗趙光義的褒封:封巾山“清化威德報國王”,封明山“助政明肅寧國王”,封獨山“惠威弘應豐國王”,並賜廟名曰“明貺”。 而在元初,張世傑奉宋少帝南奔潮州,“三山神”再次顯靈救助少帝突圍。 經過歷代帝王的褒封,三山神由將軍、元帥、護國王等嬗變為“三山國王”,體現了封建王朝對忠義烈士的推崇和民眾對英雄豪傑的感佩。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是哪三座山? 巾山、明山、獨山
傳説:護國庇民三兄弟 關於三山神起源的傳説眾説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神明説”和“英靈説”兩種説法。 如:韓愈刺潮,淫雨害稼,命人致祭後就老天放晴,蠶谷豐收,宋太祖開基,因劉鋹拒命,求於神,即風雷相助,南海以平。 後因宋太宗徵太原時得巾山、明山、獨山三山神相助獲勝,封三神為“三山國王”。 唐朝的陳元光題壁詩開頭四句“孤隋不尊士,幽谷多豪英。 三山國王花臉 另外,還有一説是嶺東移民懷士念祖的祖先神,諸多説法不一。
唐代古文學家韓愈刺潮,於元和十四年(819年)曾祭玉峯之界石,即東潮西惠之分界石,其祭界石文,可與祭鱷魚文媲美,收入韓昌藜集。 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 随着潮汕人客家人向海内外播迁,也把三山国王信仰带到各地。 在中国台湾省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有潮汕人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有三山国王庙。 仅在台湾,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三山国王庙410多座。 台湾的潮汕人客家人,常常将三山国王庙看成是当地有潮汕人客家人开垦的标志,潮汕移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台南市西北隅(今为北区立人街)的三山国王庙,也是由潮州人“佩炉香过台”而立的。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国王庙宇统计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起源於隋朝,為粵東地區原住民,包含潮州人(潮汕人)、海陸豐人及粵東客家人等族群的精神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台灣民間信仰之一。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 三山國王花臉 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 據台灣鄉村禮俗記載,台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 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
如霖田祖廟及臺南三山國王廟之獨山國王便是居正位。 傳說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昺,在元人渡江之後,在眾軍護衛下逃到廣東一帶,前有大河,後有追兵,正在眾人無計可施之際,忽然天降神兵,三員大將率領萬名兵士來救。 兩軍交壘,金鼓振天,數十回合後終於殺退元軍,保帝渡河。 帝感念三將護駕之功,問其來由,原是閩粵交境之巾山、明山、獨山三山神化身,因封彼為「三山國王」。 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發展歷史
參加人員可達數百人,有一套完整的祭典儀規,莊重嚴肅。 2007年,三山祖廟管委會參照歷史資料和民俗祭儀,制定了《三山國王祖廟祭典》,使三山國王祖廟祭典儀式更規範、更具形式美。 三山國王是潮州人的福神,因其英靈保境安民、解災救難,有求必應,而受到歷代粵東民眾的虔誠奉祀。
公王殿内的神坛上供奉着三尊称为“三山国王”的塑像,“三山国王”塑像都是农民武士的装束打扮。 居中的是大哥巾山,左手握著帅印,右手提著宝剑;左尊是二哥明山,手执方天画戟;右尊是三哥独山,也是手执方天画戟。 三山国王源自广东潮汕一带,建于隋朝的广东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就是“三山国王”祖庙,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三山国王”原本是揭阳县内的三座高山,分别叫巾山、明山、独山。 古人对天地万物有敬畏之心,于是将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读,并演绎出神奇而美丽的传说。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客家人的守護神
後來陸續地在巾山、明山顯靈,並且由乩童封稱陳將軍,表示巾山為其兄弟聚集之處(巾山位於三山的中間), 所以村民們在三山中間的巾山建一小祠祭拜三位山神和陳將軍。 因為非常靈驗,凡是久旱不雨或出現疾疫時,前往祈求,都靈驗無比,於是香火日盛,地方都奉為福神。 隨着潮汕人客家人向海內外播遷,也把三山國王信仰帶到各地。 在中國台灣省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有潮汕人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有三山國王廟。 僅在台灣,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三山國王廟410多座。 台灣的潮汕人客家人,常常將三山國王廟看成是當地有潮汕人客家人開墾的標誌,潮汕移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潮汕文化,台南市西北隅(今為北區立人街)的三山國王廟,也是由潮州人“佩爐香過台”而立的。
- 參加人員可達數百人,有一套完整的祭典儀規,莊重嚴肅。
- 台灣客家人的信仰趨向多元化,平日常拜的神明和閩南人類似,如玉皇大帝、佛祖、觀世音菩薩、文昌帝君、關公、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城隍爺、土地公…。
- 居中的是大哥巾山,左手握著帅印,右手提著宝剑;左尊是二哥明山,手执方天画戟;右尊是三哥独山,也是手执方天画戟。
- 據村庄耆老口述,相傳有四戶先民到此開墾,因此四春里舊名「四塊厝」。
- 在台灣,三山國王已經快成了客家人的代名詞,但其實三山國王並非只有客家人奉祀而已,祂們並非某個民族的特別信仰,那為什麼到了台灣反而成了客家人的代表信仰呢?
▲龍邊偏殿神龕,供奉三山國王,這邊感覺是神明辦事廳。 這三尊王爺公,小弟沒記錯的話,之前來的時候,這三尊好像是舊鎮殿的王爺公,小弟還有點印象。 ▲三山國王王爺公聖像近照,可以看到中間的鎮殿明山國王是戴相帽,紅臉神貌。
三山國王花臉: 活動訊息
韓愈以行軍司馬,堂堂朝廷要員的身分,發放邊陲,若是一般的官吏,都會灰心得不再過問政事。 三山國王花臉 然而,身為潮州刺史的他,不但沒有因而氣餒,反倒非常關心民間疾苦。 二:在大陸潮州的客家人分布還沒有福佬人多,客家人分布最多的,集中在大陸潮州鄰近的惠州、嘉應州、汀洲,這些客家人也在差不多的時期遷徙至台灣,但他們並不是信奉三山國王的,就如同第一點所說,三山國王是大陸潮州的地方神。 一:三山國王是源自於大陸潮州的地方神,可是呢,大陸潮州其實有講閩南話的福佬人、講潮州話的潮州人,也有講客家話的客家人,所以把三山國王請來台灣的,有福佬人、有潮州人,也有客家人。 三山:一曰獨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一曰明山,離獨山四十里;一曰巾山,離明山二十里。 此外,《永樂大典》及《韓江見聞錄》,亦有三山國王,大清以後,客家文獻,反而少見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 客家人守護神
除單一籍祀神作為團聚的舊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國王廟還起著地方性同鄉會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作用。 跟著王爺的神轎,首站來到了距離荷婆崙不遠處的三塊厝。 三塊厝的澤民宮,是屬於荷婆崙的配神-神農大帝的角頭廟。 這是近來所增加的第五角頭,不但把舊有的神農大帝神像,給了三塊厝澤民宮,而且三塊厝的居民是清一色的泉州人,這是異於四鄉鎮廿村里,全部是客家人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