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而言上水市中心的商業活動更發達,而粉嶺則爲行政中心和工業中心。 至2020年代,上水西部的古洞北亦將發展成新一代的新市鎮,但由於多番爭議下古洞新市鎮的發展規模被限縮,預計僅有6萬人口入住,與原來的粉嶺和上水新市鎮的規模相差甚遠,再加上粉嶺/上水新市鎮將會繼續向梧桐河方向擴張,故此在可預見的將來粉嶺和上水仍然會是北區的地區中心。 這個計劃旨在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景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 陳茂波今日出席電台節目表示,「北部都會區」計劃宏遠,現時是規劃願景和空間布局,涉及土地運用、保育政策,交通基建配套範疇。 如果順利開拓北部都會區,將有更多創科發展,現時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原本規劃的商業地,可考慮轉為住宅地,增加房屋供應。 與此同時,三寶樹一帶覆蓋大面積及具重要生態價值的魚塘及濕地,為遷徙水鳥等野生動物提供覓食和棲息地,是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聯和市場主體建築是聯和墟的地標,其街市業務在2002年結業,後被列入三級歷史建築,自2011年起以短租形式先後租予多個非牟利團體進行回收及社區工作,目前由地政總署以1港元象徵性租予「健康行動」團體進行環保回收及展覽用途。 2016年底政府將聯合市場主體建築加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方案評審結果將於2018年上半年公布。 在2018年3月7日下午放工高峰時段,上水多條道路出現嚴重擠塞。
北部都會區: 交通問題
他致辭時表示,以上這些重大計畫與新界居民息息相關,有關計畫的成功也需要新界居民的支持和配合。 鄉議局應與特區政府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一起為新界發展開啟新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表示,未來5年是香港由治及興的關鍵期,要把握時機,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和俗稱「明日大嶼」的交椅洲人工島發展,為香港的經濟動力和民生發展添置新引擎。 整个双城三圈政策,涉及非常庞大的发展内容,既有土地使用、交通规划,以及产业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当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大量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也可能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至正式接管後,港府將北區劃分為上粉沙打區,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及打鼓嶺各取頭一個字組成。 廖氏其後在1930年代設立石湖墟,而粉嶺、打鼓嶺、沙頭角以及部分大埔區的鄉民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立聯和墟,成為新界北區的兩個重要的墟市。 於英國租借新界初期,雙魚河地區曾是英國人以及一些香港名人渡假、狩獵等的勝地,不少渡假別墅築成。 為了優化、增強及添加跨境連接的交通基建及通關安排,以構建港深一小時通勤網絡為目標,擴大港深的連接面,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建議落實五個新鐵路項目。 超越傳統的「新市鎮發展」思維和區議會行政界線的空間概念,把與深圳相鄰的新界北部地區完整地整合為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二十年的策略發展地區。 北部都會區 話雖如此,「北部都會區」的亮點其實在於其策略性意義 ── 規劃突破深港兩地的隔閡,有助香港善用大灣區的優勢,從而建構兩地在經濟、民生等全方位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二手筍盤
方案又提出增加及增加圈內的口岸交通基建,日後將有4條過境路徑與深圳對接。 北部都會區預計佔地約300平方公里,涵蓋天水圍、元朗和上水等新市鎮以及包括古洞北、落馬洲和文錦渡等6個新發展區,連同區內現有39萬個住宅單位,預計整個發展區完成後可提供多達92萬伙單位,共容納約250萬人居住,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港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將會整合為「新田科技城」,當中與創科相關的土地估計約有240公頃。 新田科技城聯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佔地約540公頃的深港科創合作區,可集港深兩地優勢匯聚海內外人才,勢必成為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引擎。 特區政府計劃進一步開發落馬洲河套地區,擴大原有的港深創科園規劃面積近兩倍,並整合落馬洲發展樞紐等多個項目成為「新田科技城」。 北部都會區 總體上,網民對於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深港創科合作,利用深圳雄厚的科研實力輻射香港的方向表示肯定,但也有觀點批評港府思維僵化,忽視香港創科難以發展難在缺乏工業體系製造,難以將研究成果市場化。
1963年,關注城市生活質素、代表地方政府進步力量的飛鳥田一雄當選橫濱市市長,並在兩年後開始提出都市再發展計劃,把當時分散發展的橫濱整合。 北部都會區 尤其是當時的橫濱市以北是屬於連接東京的交通樞紐,核心區域則屬於工業和船廠用地,而大部份的政府設施和商業發展則處於橫濱市以南的地方。 以上的城市格局除了限制了橫濱市在後工業時期的發展,亦阻隔了東京和橫濱市的交流和合作。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
此外,北部都會區雖着力於解決住房問題,但規劃公佈後相關區域的社交媒體置業熱度應聲上漲,反而令部分港人產生「上樓更難」的擔憂。 連接北部都會區的運輸系統將以鐵路為主,其中建議的鐵路項目包括興建連接洪水橋/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以及把正在規劃的北環線向北伸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或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6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或粉嶺北、洪水橋或厦村、元朗南、新田或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施政報告建議香港北部建設為都會區,為房屋、科技發展開拓用地,估計可提供住宅單位約16.5萬至18.6萬個,區內職位數目將大幅增至約65萬個。
- 促進安樂村工業區功能轉型並增強其創造工作職位的能力,改善職住平衡,長遠對舒緩新界南北交通壓力極有幫助。
-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以「聚焦發展,為香港勾劃未來」,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
- 2009年中央開放深圳市戶籍居民「一簽多行」政策,深圳市居民可以隨時隨地前往香港購物,更將上水的商業發展推向高峰。
- 特區政府會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的邊境優勢,促進口岸地區的綜合發展。
- 普通港人或許不太了解大陸政府的規劃流程,筆者不妨藉此機會給補補課。
- 為數不少的跨境貨車及私家車亦會途經北區前往香港各地,使北區交通更為繁忙。
- 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預計將達90.5萬至92.6萬個,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连同元朗区和北区现有的39万个住宅单位,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总住宅单位数目将达90.5万个至92.6万个,一共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 而都会区内的职位数目亦将由现在的11.6万个,大幅增加至约65万个,包括15万个创科产业相关职位。 新界及邊境地區目前有不少鄰避性基建,如堆填區、屠房、污水廠等等,與將來的都會區發展不協調。 在港深協同發展的基礎上,兩地政府可研究在建造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空間。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会区
香園圍管制站是香港與深圳的第七個出入境陸路管制站,位於打鼓嶺最北端的香園圍附近,於2013年7月動工,於2020年落成啓用。 興建此管制站的主要目的是爲了舒緩文錦渡管制站與沙頭角管制站原已近飽和的車流量,連接深圳莲塘口岸以及多條高速公路直達惠州、汕頭等地,建成後與已有的深港西部通道及將來的港珠澳大橋分別成為香港連接粵東、粵北和粵西的三條主要通道。 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於施政報告提出於新界東北以「無煙城」概念興建新發展區,即粉嶺北新市鎮、古洞北新市鎮以及坪輋/打鼓嶺新市鎮,同時,董建華亦提出於烏蛟騰發展中藥港的計劃。 1978年政府在北區發展第二代的香港新市鎮,名爲粉嶺/上水新市鎮。 從1980年代到2000年代的20年間,上水和粉嶺迅速建立起現代化的社區和商業中心,高樓林立,不過其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仍然較大部分新市鎮爲低。 況且加州矽谷草創時同樣都係鄉下地方,只不過受惠科企做大個餅,才出現地貴租貴生活費貴情況。
若一味只以基建促科創,最後只是又一個淪為房地產項目的「數碼港」。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方案是今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施政報告》的重要內容,提出五條鐵路、33萬個公營住房單位、超過50萬新增就業崗位等規劃以及深港「雙城三圈」設想,融入國家發展力度前所未見。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北部都會區提出後在香港社會引起持續、廣泛的關注,鐵路、住房及土地回收等問題成為焦點議題,港人對北部都會區規劃高度期待。 但同時,港人對北部都會區計劃的可行性、建設效率與及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提出一些疑問和關切。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
另外,報告又建議擴大洪水橋新發展區範圍,擴展至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帶,料可新增約4.7萬至5.25萬伙。 同時提出研究流浮山至白泥一帶的發展潛力,初步估計有潛力供應約1.55萬至1.75萬伙。 北區為郊遊的好去處,設有船灣郊野公園、八仙嶺郊野公園以及林村郊野公園三個郊野公園以及印洲塘海岸公園,而紅花嶺郊野公園亦正在規劃中。 北部都會區 北區區議會除了成立4個委員會分別討論及跟進北區的交通及運輸事務、社區建設、文化及康樂事務、社會服務、勞工及經濟事務,以及地區小型工程及環境改善事務外,北區區議會亦設立一個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積極參與管理部分地區設施,包括圖書館、社區會堂、休憩場地、體育場所及游泳池等。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這裡擁有多達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北部都會區 《發展策略》把擬議的個別發展項目,與毗鄰的鄉郊和保育土地,創新地有機整合和提升為都會區,以期創造發展容量,滿足經濟和民生需要,並同時優化環境,達致可持續發展,以迎接深化港深合作帶來的新機遇。
北部都會區: 發展區域
根據規劃,北部都會區將會興建5條鐵路,聯通規劃區與前海特區、深圳以及整個新界北。 有觀點看好連接洪水橋、廈村並最終連接深圳前海特區的港深西部鐵路,認為這條鐵路將聯通國家最重視、最尖端的前海合作區,效果最為實際,潛在效益也最大。 北部都會區 而其他線路,特別是東鐵綫延至羅湖以及北環綫連接東環線兩個項目,則是質疑聲音較多。 有港人提出意見,現時東鐵綫運力高度飽和,繼續延伸東鐵綫並連接北環綫勢必令情況進一步惡化,應當優先增加連接九龍與新界的鐵路或增加東鐵綫車軌數。
- 沙頭角的中英街熱潮則因港澳個人遊政策開放、內地旅客可以通過申請個人遊簽證自由出入香港而漸趨平靜。
- 擬議的「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將涵蓋天水圍、洪水橋、元朗,以及位處內地的前海、蛇口及后海。
- 粉嶺皇后山前軍營土地,原用作私立大學發展,後期港府將191萬平方呎改劃作房屋發展。
- 在都會區裡,土地用途多元,居住和就業人口及企業高度聚集,可帶動鄰近地區經濟發展,豐富民生活動,擁有標誌性的自然、人文及建築景觀,整體上具備活力、吸引力和輻射能力。
- 為提高透明度,達至有效的協調,政府必須與相關關注團體分享生態研究的所有數據和研究結果。
- 方案建議提升洪水橋新發展區成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並興建洪水橋至前海之間的鐵路連接,在前海實施「一地兩檢」。
- 「北部都會區」接壤深圳,包括了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新市鎮及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多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是香港未來二十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她期盼「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香港南部及北部均有成熟都會區,兩者各有特色及擅長、互相輝映,並駕齊驅,促進未來發展。 「雙城三圈」空間概念的確立,有利香港訂立與深圳在經濟、基建、民生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緊密合作的清晰方向,互補優勢,積極促進香港與深圳的融合發展,亦為北部都會區各個重點發展區提供了新的規劃發展方向和動力。 在2022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興建中鐵綫,由元朗錦田途經葵涌連接九龍塘,紓緩屯馬綫的載運壓力,大大縮減新界居民往返市區的交通時間。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5新鐵路作骨幹 運輸基建先行
在設計階段成立工作小組,在建設和運營階段積極解決擬建公園潛在和可預測到的環境和生態問題。 北部都會區 ● 任何擬建的康樂和公共教育設施和活動都不應造成任何濕地損失或低估濕地保育公園的自然保育目標,其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應得到適當的監管和管理。 ● 在擬議中的濕地保育公園內,任何基礎設施或園藝必須促進現有濕地景觀的連接性,不能損害整個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