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香港十八區的人口密度,以觀塘區最高,每平方公里有59,704居民。 而深水埗區的人口密度在1997年之前是最高的,但由於西九龍大量填海,增加深水埗區的面積,使人口比例大大降低。 雖然新界北的北區和元朗區皆有廣袤的平原,但由於大部分土地保留作鄉郊用途和原居民的村地,故市中心一帶雖然人口稠密,但全區整體人口密度仍然偏低。 人口密度最低的是離島區,每平方公里約1,021人。 南區包括 地區行政計劃開始,政府部門沒有以特定分區為文件分類,主要以區議會秘書處把文件先分類,再依法定分區(1963年開始的城市或鄉村分區)來區別,就全港層面,則以香港、九龍、新界,再依法定分區來劃分。 南區包括 法定區份與18區及選區有別,且邊界有時並不重合。
西南區管委會及警方代表們一致認為,治安議題扣緊地區經濟發展相關,不論住家或商業社區,都是他們努力維護安全、打擊犯罪的範圍。 警方代表表示,他們將盡一切努力,以保障大家的安全生活與商業環境,讓所有人享受平安又歡樂的節慶氣氛。 筲箕灣為港島發展多年的成熟社區,區內配套齊全,而坐落於著名食街東大街的精品住宅遠晴,提供區內少有的「大一房」戶型,樓盤設計時尚,不同樓層設有… 日常生活配套方面,鴨脷洲為一個成熟社區,區內民生商店及食肆林立,除了利東邨設有街市及商場外,住戶亦可選擇到鴨脷洲市政大廈,相距約15分鐘步程,內設街市及熟食中心,滿足基本購物、飲食需要。 左岸不止戶戶向南,更是前臨香港仔深灣、避風塘及布廠灣,盡覽深灣遊艇會、海洋公園的景致。 黃浦江是長江下游的支流,上海地區最長最寬的幹河。
南區包括: 新界机场
第四條過海行車隧道及第四條過海鐵路目前正在計劃中,以疏導目前擠塞的交通。 香港島有多個泳灘,包括深水灣、淺水灣、中灣、南灣、舂坎灣、聖士提反灣、赤柱正灘、夏萍灣、龜背灣、石澳、大浪灣,為進行水上活動熱門地點。 香港島主要遠足徑為港島徑,全長共50公里,分為8段。 跨越港九新界的衛奕信徑的第一和第二段亦途經大潭郊野公園和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 香港島有很多特色旅遊景點,像太平山頂、香港海洋公園、中環、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香港仔、淺水灣、赤柱等都是聞名中外旅遊點。
辦事處設在蓬萊路285弄4號,轄39個居民委員會。 其八,善用黃竹坑站上蓋大型發展項目入伙契機,美化公共空間和市容,並透過小型工程,提升黃竹坑商貿區和附近海濱地區的行人設施。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嘅1841年1月20號,英國嘅中國商務代表(未獲清廷承認)兼皇家海軍軍官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最先佔領香港島。 清朝打輸咗之後,19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畀英國。
南區包括: 地區摘要
黃大仙區亦是全香港唯一不沿海的行政區,它以東面的飛鵝山與觀塘區為界,西面則沿聯合道、東頭邨道,南接太子道東。 中區以商業大廈、銀行、政府機構為主,這裏是香港地區的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行政客署所在地,是香港地區最繁華的地段。 荃灣區大陸方面,北面一帶係山脈,山脈由九龍伸到去屯門。
而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大潭及赤柱人口則較少,是香港高尚住宅區。 區議會各區界線在近三十年沒有大型變動,各分區人口不均情況嚴重,人口最多的為沙田區,2021年人口為69.2萬,人口最少的為灣仔離島區,2011年人口為16.7萬。 1968年5月,時任香港總督戴麟趾推行「民政主任計劃」,將香港及九龍(包括新九龍)劃成10區,每區設立民政處及民政主任。 其中香港島被分為西區、中區、灣仔及東區四區,九龍則分為旺角、油麻地、九龍城、觀塘、黃大仙和深水埗六區。
南區包括: 主要交通總站
香港開埠時,赤柱為當時香港島最繁盛的地區,英國人曾計劃以赤柱為發展基地。 然而,由於赤柱土地狹少,加上當時該處爆發疫症,因此英國人決定轉往香港島北岸發展,赤柱得以繼續成為華人聚居地之一。 在薄扶林水塘興建以前,山上的水都會在瀑布灣的瀑布流入海里,而瀑布灣則鄰近廣州與外國的海路貿易航線,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該處取淡水補給。
政府派駐各地區的民政事務專員直接監督地方行政運作、統籌及落實地區計劃,並同時負責聯絡、協調及調停。 屯門位於香港新界西部,北接元朗區、東連荃灣區、西臨珠江口、南面與大嶼山隔海相望。 區內中心西部有青山(高583米)、東面是九逕山(高507米)、北面是圓頭山和元朗平原、南面入海有青山灣。 區內中心區被青山和九逕山2座高山夾着,而且屯門河分隔東西屯門。 屯門河為屯門區發展時由青山灣填海形成的明渠,由北向南流入青山灣,所以屯門區內大部分屋宇都建於填海區上。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区大埔区
1970年代,沙田及屯門新市鎮開始花大錢,因此在1974年,沙田理民府從大埔理民府分拆,以及屯門理民府從元朗理民府分拆。 新九龍於1900年成立,區域界線為界限街以北及九龍群山海拔高度為500呎(152.4米)以南的地區。 同年政府在新界報告中指出,新九龍與九龍相連,人口、貿易交流繁忙,故不屬於新界管轄,亦不受新界《本土社群條例》規限,以港九市區同樣方式管理。 南區包括 1937年香港政府製作法定地圖,明確列出新九龍的界線。 相對於1900年列明的新九龍北邊界線大致按照九龍群山的山脊線劃定,並包括象山及飛鵝山在內,1937年法定地圖的則按照九龍群山的二百米線劃定,港府直至1960年代仍然混合使用兩種邊界。 南區包括 根據1900年2月時任輔政司駱克向總督提交的報告顯示,當時新界劃分為8個約(Districts)及48個鄉(Sub-districts)。
1969年因應萬宜水庫發展計劃,南約理民府再度分拆為西貢理民府及離島理民府。 1974年4月1日,爲配合沙田及屯門新市鎮成立,沙田理民府自大埔理民府分離,而屯門理民府自元朗理民府分離。 1979年10月1日,北區理民府自大埔理民府分離;管轄範圍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及打鼓嶺。 隨着荃灣新市鎮發展而令荃灣區人口不斷增加,政府為了減輕區會資源分配的負擔,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1985年4月1日成立“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日改稱“葵青區議會”),集中服務葵涌及青衣居民。 荃灣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新界的南部,與九龍相距約5公里,面積約6070公頃。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區大埔區
海峽兩岸各有一座供奉海神的廟宇,鴨脷洲的洪聖古廟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已經建立,顯示香港開埠前六十八年已有漁民和商人在島上聚居。 石排灣的天后古廟建於咸豐元年(1851年),比洪聖古廟稍晚,同是漁民心靈寄託所在。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纂的《新安縣志》,已有「香港村」的記載。 1866年米蘭外方傳教會的和倫泰神父繪製了一幅中英對照的《新安縣全圖》,也可見到石排灣東面有「香港圍」地名,位置在今天的黃竹坑。 根據英國人調查,「香港」為一條漁村,但據周氏族人資料,其先祖於乾隆年間(18世紀中葉)在黃竹坑立村,建立香港圍,以務農為生。 後來人口增加,村民於1860至1870年代在附近另立新圍。
東面以聯合道、東頭邨道、東正道、太子道東為界、西面以港鐵東鐵線路軌為界。 南區位於香港島南部,東起大浪灣,西迄薄扶林,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線灣、薄扶林、黃竹坑、深水灣、淺水灣、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 南區位於香港島南部,幅員廣闊,是港島四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區。 南區除了以風光明媚及水清沙幼的沙灘見稱外,亦因其薈萃中西文化的特點而深受中外遊客歡迎。 設立這些區域的目的是為地方行政計劃訂出分區及方便行政,並不設立「區政府」之類政權組織,無獨立立法權、司法權,政府部門也未必完全按照以上分區而分工。 當中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黃竹坑、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赤柱、舂坎角、大潭及石澳等地。
南區包括: 新界人口语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島人口劇增,由於中環一帶土地不敷應用,香港島不少地方都開始發展,如北角、筲箕灣、香港仔和黃竹坑。 這些新開發地區為昔日的工廠區,自製造業式微後,由於香港島的地價租金一直遠比九龍對岸的高,所以慢慢地香港島的商業中心除了在中環外,還有灣仔和銅鑼灣一帶。 1997年7月1日,香港岛与九龙半岛和新界的主权一同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
早於香港開埠初期,香港地域已有相當的行政分區。 1963年香港政府將港九市區劃為四十多個法定分區,成為香港市區日後的基本分區;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為新界制定清晰的法定分區界線。 而立法會、兩個市政局及十八區區議會在不同時代則有各自的選區,劃分方法各有不同;香港政府各部門亦會依據各自訂立的內部分區而分工。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區南區
小型航線則有海祐小輪經營的中環至尖沙咀東飛翔船服務(已停航)及珊瑚海船務經營的西灣河至三家村及觀塘航線。 海上運輸方面,香港島設有多個渡輪碼頭,主要集中於中環、灣仔和北角,設有頻密的渡輪航班來往九龍及離島,在上環亦同時設有往的離境碼頭。 由於香港島四面環海,對外交通方面非常重要,香港島主要依靠海底隧道穿過維多利亞港連接九龍半島,再往各區。 現時共有3條行車過海隧道,分別為香港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和西區海底隧道,以及5條港鐵路線東涌綫、荃灣綫、將軍澳綫、东铁线和機場快綫。
- 南区一带于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渔民的主要据居地。
- 早期新界的工业,有制造石灰、陶瓷器皿、砖瓦、酱油凉果、香粉、渔船等,一般都属于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 1990年代初,政府清拆馬坑村寮屋區,興建公屋和居屋,2000年再興建赤柱廣場和重置美利樓,之後在美利樓旁重置舊卜公碼頭上蓋,令赤柱面貌一新,加強旅遊色彩。
- 德薩、Rossi & Rossi、北京藝門,刺點等都非常值得一去。
- 來到香港島南區小鎮赤柱,逛中西文化交雜的赤柱市集可算是指定動作,這裡匯集了地道手作和產品,是外國遊客認識香港文化的好地方。
你亦可以向船家多了解水上人的歷史、傳統風俗與生活習慣等。 另一方面,香港開埠初年起,南區一帶亦擔當着工業區的角色。 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 1950年代起香港工業急促發展,黃竹坑一帶便發展成工業區。 「新九龍」指界限街以北至九龍群山山脈之南的大部分土地,包括現今深水埗區、九龍城區北部、黃大仙區和觀塘區。 除「風之塔」觀景台及展覽廊外,公園還設有一個可容納300名觀眾的多用途廣場、一個高架觀景台及多個讓遊人坐下休息,細意欣賞香港仔避風塘兩岸風景的休憩處。
南區包括: 新界地理位置
而沙田區的沙田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衞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沙田區東部的馬鞍山則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並併入沙田新市鎮之內。 南區位於香港島南部,面向太平洋,是港島四區中覆蓋範圍最廣的一區,面積約 4000 公頃,幾佔港島一半。 南區主要的地點,由東至西,包括大浪灣、石澳、大潭、赤柱、舂磡角、淺水灣、黃竹坑、香港仔、鴨脷洲和薄扶林。 區內人口約 28 萬,部分居於私人發展的住宅區和村落,其他則集中於公共屋邨,例如石排灣邨及華富邨等。 1842 年,維多利亞城尚未落成,赤柱曾是當時香港島的首府;及後港英政府把行政中心遷移至中上環區,赤柱則變成西方人的主要住宅區之一。
南區包括: 政府向荃灣區、南區及中西區多處派快測包
大埔区内有香港的著名内港——吐露港,该港在大埔新市镇的东面、沙田新市镇的东北面,海港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出口为大赤门,之后海水便流进大鹏湾。 而以新港城中心、新港城广场及马鞍山广场组成的购物中心,亦成为马鞍山最大的购物中心,并使附近成为马鞍山市中心。 另外,于火炭一带,沙田商业中心及银禧花园亦自设银禧阁商场,方便火炭居民于火炭购物。 沙田区本来只是沙田海及城门河两岸的填海地,包括大围、火炭、禾輋、石门、小沥源、圆洲角、九肚山及马料水等地方。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区南区
區內住在私人住宅的人口不足區內一半的總人口,只有42868户,即超過一半人(總數為85837户)居住在公屋和居屋之中。 南區一帶於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漁民的主要據居地。 根據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屬於現時南區範圍的漁民數目達28000人,佔當時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 直至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先後興建漁光村、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漁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較富裕的漁民則於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定居及開設店鋪。
南區包括: 新界
北面和广东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头角河及中英街作边界。 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其中三条边境过境通道(文锦渡、罗湖、沙头角)都在北区境内;西面和元朗区,南面和大埔区相连;大致可分为上水、粉岭、沙头角和打鼓岭(上粉沙打)四个部分。 南區包括 荔枝角填海前,荔枝角湾海岸以北数十米已经是深水埗区和当时的荃湾区分界线,而该区在当时是荔园门口的河谷和三角洲,因此要在这地区分辨九龙和新界实在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