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病人體內的輻射劑量高於某一水平時,其產生的次級X光射線仍有可能對身傍的人產生某些傷害。 肝臟腫瘤射頻消融術是在超聲引導下,通過一個帶有冷卻系統的探針施行。 醫生會根據腫瘤大小採用單或多頭探針,目的是使腫瘤及附近一厘米的邊緣組織壞死。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避免飲酒和吸煙,可減低患上肝癌的機會。

原發性肝癌

除上述幾種主要類型外,鐘學禮等曾描述肝癌尚有突出地表現為阻塞性黃疸、腹腔內出血、血糖過低、膽囊炎和膽石癥、慢性肝炎及腹內囊腫等現象者,共計將肝癌分成10種類型。 肝癌的發生雖與肝硬化有密切關係,但臨床上肝癌患者有明顯肝硬化癥狀者卻不如想像中之多見。 除上述幾種主要類型外,鍾學禮等曾描述肝癌尚有突出地表現為阻塞性黃疸、腹腔內出血、血糖過低、膽囊炎和膽石癥、慢性肝炎及腹內囊腫等現象者,共計將肝癌分成10種類型。 原發性肝癌的症狀體徵隨病竈位置及大小、是否伴發肝硬化及嚴重程度而有差異。

原發性肝癌: 肝癌早預防早知道早治療少痛苦

如醫生懷疑病人可能患有膽管癌,會先進行初步及最簡單的檢查,視察其腹部附近有否腫脹或液體積聚、病人是否感到痛楚等,也會檢查病人的皮膚及眼白,判斷是否出現黃疸。 肝吸蟲感染 – 這種情況在東南亞地區較為常見,患者主要因進食未經煮熟的魚類而把寄生蟲吸入肝臟,釀成膽管癌。 第 3b 期:至少一個腫瘤,無論大小為何,已侵犯肝臟的大靜脈的主要分支(肝門脈和肝靜脈)(T4);癌細胞尚未轉移至周遭的淋巴結(N0);癌細胞尚未轉移至遠端的器官(M0)。

原發性肝癌

對腺瘤樣增生患者的追蹤調查證明,部分患者可以發展為肝癌。 一般相信系由實質細胞產生,占肝癌病例之90%~95%(我國占91.5%),主要見於男性。 癌細胞呈多角形,核大而且核仁明顯,胞漿呈顆粒狀,為嗜酸性,排列成索狀或巢狀,尤以後者為多見,有時在分化較好的癌細胞中可見到膽汁小滴。 原發性肝癌 癌巢間有豐富的血竇,癌細胞有向血竇內生長的趨勢(圖1)。 肝細胞癌分為索狀/梁狀型、索狀腺樣型、實體型和硬化型四種類型。

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進展較快的惡性腫瘤,20世紀70年代以前,一般癥狀出現至死亡時間平均為3~6個月,少數病例在出現癥狀後不到3個月死亡,也有個別病例生存1年以上,生存5年以上者罕見。 1971年Curutchet總結瞭1905~1970年全世界的文獻,僅有45例生存5年以上的肝癌病人。 一般臨床病型中單純型預後最好,硬化型次之,炎癥型最差。 換言之,臨床有明顯肝硬化者預後較差,如肝功能有嚴重損害者預後更差。 癌細胞分化程度越好其預後也較好,單結節、小肝癌、包膜完整、無癌栓或癌細胞周圍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者,預後較好;行根治性切除、術後AFP降至正常值者,預後也好。 總之,決定肝癌預後的主要因素是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和宿主的抗病能力,這兩方面均隨著病程的發展而有所變化。

原發性肝癌

在大部分情況下,會採用兩個或以上的治療方法互補,加強療效,同時降低復發和擴散的風險。 治療方案取決於不同因素,包括肝臟受腫瘤影響的程度、肝癌是否已經擴散、患者的意向、整體健康狀況及對肝臟其餘部分的損害等。 肝臟的神經主要分佈在肝表面,內部沒有神經,因此早期的肝癌症狀不明顯,到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増加治療的難度。 另外,肝臟也是人體唯一能自行修復損傷的器官,即使大部分細胞受損,其餘部分仍能負擔身體需要並維持正常運作,但正因如此,令早期肝癌更難察覺。 發生肝臟癌變前,不少患者已患上肝炎或肝硬化,只剩下部分健全肝臟。

原發性肝癌: 肝癌分期

對發展中國家而方,由於供體來源及費問題近年仍難以推廣。 原發性肝癌常發生在肝硬化基礎上,兩者鑑別常有困難。 肝硬化病情發展較慢有反覆,肝功能損害較顯着,血清AFP陽性多提示癌變。 少數肝硬化、肝炎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爲“一過性”且往往伴有轉氨酶顯着升高,而肝癌則血清AFP持續上升,往往超過500ng/ml,此時與轉氨酶下降呈曲線分離現象。 甲胎蛋白異質體LCA非結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 ④遠處有明確的轉移性病竈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細胞。

S區編碼HBsAg;X基因編碼HBxAg,C區編碼HBcAg及HbeAg。 HBV-DNA整合到肝細胞的DNA後,可能通過與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從而激活癌基因和(或)導致抑癌基因的失活而致癌。 整合在肝細胞的HBV X基因的產物X蛋白具有反式激活的功能,可能通過激活某些細胞調控基因的轉錄而導致肝癌。 調適生活及工作,讓自己坦然面對治療,千萬不要過度依賴藥物。 生活及工作步調可放慢一點,選擇各種休閒運動及娛樂使自己心情放鬆,飲食方面採均衡飲食,盡量吃清淡一點,應限制鹽的攝取,以減少腹水形成及食道靜脈曲張出血。

原發性肝癌: 肝癌最新研究进展:FASRL 促进原发性肝癌 (HCC) 的发生

利用化學藥劑抑制腫瘤生長,可分為全身性化學治療,因副作用多鮮少使用,另肝動脈注射化學治療,日本報告成效佳,本院成效約4至5成。 局部麻醉下,插入一根針到腫瘤中央,發出極高頻電波,將腫瘤加熱,使腫瘤壞死。 此法效果比栓塞治療及酒精注射治療優,日本甚至和開刀相當。 也可搭配手術治療,將較大的肝腫瘤以手術切除,其他較小的腫瘤則同時以RFA加以燒灼治療,達到最好的治療結果。 台灣肝癌醫學會根據美國肝臟醫學會,歐洲肝臟醫學會,亞太肝臟醫學會分期加入台灣情況,常需加入肝整體功能方能做一完整判斷。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發佈的統計數字,近年在各類型癌症中,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第一位常見癌症,新增個案數字更逐年上升,佔整體癌症個案約17%,其次為肺癌和乳癌。

  • 癥狀一旦出現,說明腫瘤已經較大,其病勢的進展則一般多很迅速,通常在數周內即呈現惡病質,往往在幾個月至1年內即衰竭死亡。
  • 放射治療已知的副作用已盡量詳列如下: 多數病人在治療後的數天,或會出現「栓塞後症候群」,包括發燒、嘔吐、腹痛、腹瀉或輕微的肝功能檢驗異常。
  • ⑧醛縮酶同工酶A(ALD-A):肝癌時ALD-A出現並增高>800ng/ml時有助診斷,AFP陰性肝癌陽性率爲73.6%。
  • 肉眼觀為界限清楚的孤立性腫塊,多位於肝右葉。
  • MRI具有叮的優點,能更清楚的顯示肝癌的轉移性病竈,可作不同方位的層面掃描。
  • 肝癌時,肝癌細胞的微粒體內維生素K依賴性羧化體系功能障礙,羥化酶活力下降,導致穀氨酸羧化不全,從而形成異常凝血酶原。
  • 根治性手術切除治療適用於腫瘤只影響其中一邊的肝葉,而肝功能正常的病人,約佔病人的兩成。

超聲導引下穿刺活檢和瘤內局部註射已廣泛用於小肝癌的診斷和治療。 采用高分辯率的術中超聲顯像可精確定位以提高手術切除率。 綜述上述肝癌標志物對原發性肝癌尤其是AFP陰性病例的診斷有輔助意義,但仍不能取代AFP在肝癌診斷中的地位。 根據實踐經驗聯合檢測優於單檢測,血清AFP檢測聯合1~2茂肝癌標志物即可明顯提高原發性肝癌的陽性檢出率。 臨床分析中尚應結合病史、影像診斷學或組織學資料綜合判斷,才能得出準確結論。 ⑤M2型丙酮酸激酶(M2-PyK):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中的關鍵酶,有L,R,M1M2型4種同工酶,胎肝及肝癌組織中主要是M2可視為一種癌胚蛋白,ELIS夾心法可測到Pg級微量靈敏度高的癌標志。

原發性肝癌: 肝癌

大部分膽管癌個案均為肝內膽管癌或肝門型膽管癌。 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 簡而言之,當膽管內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出現突變時,細胞有機會失控式增長,形成腫瘤,即膽管癌。 然而,醫學界至今仍未就這種基因突變的具體成因達成一致的定論,因部分可能由發炎引起,亦有部分源頭不明,甚至由隨機事件引致,未必有明顯的外在成因。 (一)右上腹疼痛就診時有半數以上的患者肝區疼痛,常呈持續性脹痛或鈍痛,多為肝癌逐漸長大,包膜牽拉所致。

原發性肝癌

Ikeda等在一項為期15年的觀察中發現,慢性HCV性肝硬化發生HCC的危險性要大於HBV性肝硬化約3倍。 國內王春傑應用免疫組化方法對102例HCC組織進行HCV及HBV抗原定位研究,發現HCV C33抗原及HBxAg在HCC中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81.4%及74.5%。 在HCC中,抗HCV陽性率最高的是歐洲南部和日本,其次是希臘、澳大利亞、瑞士、沙特和臺灣,最低是美國、非洲、印度和遠東的其他國傢。 從王春傑的研究結果看,我國HCC中HCV陽性率與日本相近。 HCV由於其基因的高復制率和很低或缺乏校正能力,使得HCV逃逸宿主的免疫防衛,易轉為慢性持續感染,很少有自限性。 HCV所致的慢活肝能引起持續的肝細胞變性和壞死,為其致癌的機制之一,而這種致癌並非HCV直接轉化肝細胞作用,而可能是在細胞生長和分化中起間接作用,如活化生長因子、激活癌基因或DNA結合蛋白的作用。

原發性肝癌: 10 原發性肝癌的預防

栓塞療法會減少正常肝臟組織的部分血液供應,因此對於有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來說,未必是理想的治療方案。 由於放射源、放射設備和技術的進步,各種影像學檢查的準確定位使放射治療在肝癌治療中地位有所提高,療效亦有所改善。 放射治療適於腫瘤仍侷限的不能切除肝癌,通常如能耐受較大劑量,其療效也較好,外放射治療經歷全肝放射、局部放射、全肝移動條放射、局部超分割放射、立體放射總量超過近有用質子作肝癌放射治療者。 有報道放射總量超過40Gy(4000rads容氣量)合併理氣健脾中藥使一年生存率達72.7%,五年生存率達10%,與手術、化療綜合治療可起殺滅殘癌之作用,化療亦可輔助放療起增敏作用。 肝動脈內注射Y-90微球、131I-碘化油、或同位素標記的單克隆抗體等可起內放射治療作用。 ⑴AFP:AFP是當前診斷肝細胞癌最特異的標誌物。

AFP mRNA近年的研究揭示,肝癌患者血清中還可以檢出一些與轉移密切相關的物質,這些物質可以作為對肝癌轉移與否,病程進展與預後的判斷指標。 其他標志物:其他肝癌標志物有α1-AAT、α1-AAT異質體,假尿苷、CA19-9、CA50等。 它們對肝癌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較高,但不能有效地、特異地區分原發性和繼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 肝癌治療後跟進

應用外源性凝集素結合的AFP分子,可以形成具有各種不均一性的分子異質體,部分異質體AFP與刀豆素A有親和性,另一部分則與扁豆凝集素有親和性。 因此將AFP分為ConA親和型和不親和型,LCA親和型與不親和型。 通過異質體分析,可以鑒別各種AFP增高性疾病。 有資料表明,根據異質體不同含量能夠鑒別良惡性肝病,肝癌陽性檢出率高達85%以上,但應註意良性肝病約有30%假陽性。 在肝癌和胚胎性腫瘤的研究中發現,肝癌AFP以ConA親和型為主,而畸胎瘤和胃癌肝轉移則以ConA不親和型為主。 ⑥同工鐵蛋白:同工鐵蛋白在肝癌時由於肝癌細胞合成增多,釋放速度加快故對肝癌診斷有一定意義。

  • 随着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总体疗效已有明显提高。
  • 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均表明病毒性肝炎與原發性肝癌的發生有著特定的關系,目前比較明確的與肝癌有關系的病毒性肝炎有乙型、丙型和丁型3種。
  • 肝細胞癌分為索狀/梁狀型、索狀腺樣型、實體型和硬化型四種類型。
  • 有報道放射總量超過40Gy(4000rads容氣量)合併理氣健脾中藥使一年生存率達72.7%,五年生存率達10%,與手術、化療綜合治療可起殺滅殘癌之作用,化療亦可輔助放療起增敏作用。
  • 与典型增强子不同的是,它们激活细胞类型和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能力。
  • 根據病理研究的結果,術前和術後進行TAE治療,僅對主瘤有不同程度的壞死,並不能殺傷子瘤、包膜內以及門靜脈癌栓中有活力的癌細胞。

肝臟放射耐受量與每次的分割劑量大小有關,每次分割劑量越大,總的放射耐受量越低。 此外,配合其他治療方法如化療、熱療等,也可以增加肝臟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 原發性肝癌 肝癌起病隱匿,一經發現往往是中、晚期,常失去手術時機。 對這些腫瘤近年采用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取得瞭令人鼓舞的療效。 正常肝臟接受門靜脈和肝動脈的雙重血液供應,其中約75%營養來自門靜脈,25%來自肝動脈,血氧供應約各占50%。 肝癌組織的血液供應幾乎全部來自肝動脈,僅腫瘤周邊部分接受門靜脈的血液供應,阻斷肝動脈血流後,肝癌組織血液灌註量減少約90%~95%,而正常肝組織減少約35%,因此對正常肝組織損害不大。

原發性肝癌: 臨床表現

2019年樊嘉院士团队在《Clin Cancer Res》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粘膜相关T细胞(MAIT)类似于TAM、TAN,会导致功能重塑。 微环境因素驯化下,MAIT由抗癌表型项促癌表型转化。 另一项发表在《J Hepatol》杂志的研究显示,免疫编辑会清除突变的癌细胞,但在肝癌中免疫编辑效力却严重不足,进一步研究显示:免疫编辑与微环境CD8+ T细胞呈正相关,存在着空间异质性。 同样,今年嘉院士团队发表在《J Hepatol》杂志的研究中探索了多发肝癌的免疫微环境异质性。 研究显示,多中心起源的肿瘤细胞中,微环境CD8+ T细胞多,微环境间异质性强;单中心起源的肿瘤细胞中,微环境巨噬细胞多,微环境间异质性弱。 通过招募炎症细胞、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血管生成/促进肿瘤耐药最终导致了肝癌的发生,并导致侵袭和转移。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