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前庭神经及其核(图2-33)∶前庭神经为传导人体位置和平衡觉的感觉神经,其神经节(前庭神经节)位于内耳道底,由双极神经元的胞体组成。 其轴突组成前庭神经,与听神经和面神经同经内耳道入后颅窝,于脑桥小脑角处入脑。 前庭神经入脑后,于绳状体与三叉神经脊束之间向后行,除一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小脑外,其余纤维都分为升、降支。 升支较短,主要止于前庭内侧核及前庭上核;降支较长,止于前庭外侧核和前庭脊束核。 因此,当脑桥小脑角有病变时(如听神经纤维瘤),除产生听力障碍、眩晕和小脑症状外,病变往往还可波及面神经根、三叉神经根、展神经根,舌吸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根,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图 2-24)。 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水平,中脑水管周围的中央灰质腹侧中线的两旁,内侧纵束的背侧,从经上丘的横切面看,恰在左右内侧纵束形成的凹槽内,下端与滑车神经相接,上方平上丘的上界,全长约10mm。
在脑桥下部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相距较远,在脑桥上部脊髓丘脑束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因此脑桥病变时大多数患者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即单独出现深部感觉障碍或痛温觉障碍,深浅感觉同时障碍者比较少见。 一侧疑核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的支配,故单侧皮质脑干束损害时不出现疑核的障碍 ,只有当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时方出现双侧疑核功能障碍,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软腭麻痹,但咽反射正常,称为假性延髓麻痹(假性球麻痹)。 (2)舌下神经核及其纤维损伤∶当一侧舌下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纤维损害时,可出现同侧舌肌瘫痪, 伸舌时舌偏向病灶侧,舌回缩时舌偏向健侧 , 病程久了可出现瘫痪侧舌肌萎缩及肌纤维颤动或肌束震颤 (图 2-85)。 从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分析,有γ僵直和α僵直两种类型。 Γ僵直是指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首先提高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敏感性提高,肌梭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导致肌紧张增强而出现僵直,这种僵直称为γ僵直。
去大脑强直: 医院医生库
苍白球和上丘发出的纤维沿内侧纵束的背侧下降,终于前庭内侧核。 少数不交叉的纤维形成中介脊髓束,沿脊髓沟缘束下降。 ④达克谢维奇核:位于中央灰质腹外侧的边缘部,中介核和内侧纵束背内侧。
肝病:肝病晚期颅内压升高和氨中毒导致昏迷及去大脑强直,伴有肝臭味、Babinski征阳性和深反射亢进。 去大脑强直 血糖极度减低:可导致昏迷和去大脑强直、瞳孔扩大、呼吸减慢、心动过缓、肌肉痉挛和癫痫,最终进展为肌萎缩。 导致去大脑强直伴有昏迷、Babinski征阳性、Doll眼征消失、深反射亢进、瞳孔固定以及呼吸暂停。 脑桥出血:有去大脑强直和昏迷,伴有全身瘫痪、Doll眼征消失、深反射亢进、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
去大脑强直: 皮质醇低有什么症状
但是,近年来对于是否存在旁展神经核提出了疑义,认为外侧同向运动中枢的位置仍然不清,可能位于网状结构内。 由此中枢发出的纤维穿行同侧展神经核区,并交叉进入对侧的内侧纵束(Affi等,1980)。 这些纤维联系着同侧的展神经核及对侧的内直肌核(还记得之前我们画的“y”形图吗?点击这里查看!)。 也就是皮质脑干束的转头转眼之迷束或发自脑桥的侧视中枢至展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的病变,临床表现为病变侧的外直肌不能做侧视运动,两眼的内直肌在侧视运动或集合运动时皆正常。 直视时无明显斜视,亦无复视,只在向病灶侧侧视时才出现复视、外展麻痹及分离性眼球震颤(即内收的健眼比外展的病眼震颤得更明显)(图 2-104)。 (四) 脑干病变时的某些特殊的症状和体征 脑干某些部位的病变可以出现特有的症状,对脑干病变的定位诊断很有帮助。
在锥体交叉部,控制上肢肌肉活动的纤维先交叉,即在锥体交叉上部;控制下肢肌肉的纤维后交叉,即在锥体交叉下部(图 2-82)。 (三) 确定脑干病变的范围(横定位) 确定脑干病变的范围与病变的位置有关。 去大脑强直 脑干为不规则的柱状体,高位较粗大,低位较细窄。 如果病变位于延髓,由于延髓的体积较小,所以小的病变,尤其在延髓背部较小的病变,也很容易造成显著的功能障碍,引起双侧的病损 。 例如在舌下神经核附近的小量出血或小软化灶,往往可以引起双侧舌下神经的核性损伤,产生舌全部的麻痹。 锥体位于延髓的最下端,两侧锥体在此紧相靠近,故在此部位较小的病变就可以引起两侧锥体束的损害,产生四肢瘫痪。
去大脑强直: 去大脑强直文章
大家在对去大脑强直进行检查的时候,通常都会想用ct、磁共振以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 一般来说,每隔30分钟就需要检测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 一定要注意在整个过程中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如果患者的呼吸形式改变、收缩压增高的话,那么,就说明患者的颅内压已经严重升高了,此时应该进行及时的治疗。 去大脑强直的出现,提示大脑与中脑、脑桥间的联系发生了器质性或功能性中断。 常见于:①急性两侧性天幕上累及运动系统的病变。 ②天幕上病变向尾端发展到间脑以至中脑(如脑疝等)。
- 如图3所示,红色和黄线标识的两端,一侧是中脑损伤出血的位置,箭头段是中脑示意图损伤的平面。
- 反射恢复后,有些反射反应比正常时加强并广泛扩散,例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等。
- ③在整个界沟外侧的大三角区,包括髓纹上下部分,总称为前庭区。
- 例如,切断脊髓后伸肌反射往往减弱,说明高位中枢对脊髓伸肌反射中枢有易化作用;而发汗反射加强,又说明高位中枢对脊髓发汗反射中枢有抑制作用。
- 上丘可能接受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别是痛觉纤维。
- 1 背肌的强直性痉挛,使头和下肢后弯而躯干向前成弓形的状态 。
- 而小脑和前庭神经元对运动神经元的易化作用仍然存在从而引起肢体强直。
此外,动眼神经外侧核尚支配同侧的眼轮匝肌(见图 2-35)(这一知识点在前文有详细的相关讲述,点击此处复习学习)。 ①动眼神经大细胞部∶此部由大型多极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组成,属于躯体运动核,支配眼外肌(外直肌和上斜肌除外),它又可分为外侧核和正中核。 其中主要的结构有红核、黑质、网状结构等,脑神经核有动眼和滑车神经核。 有人认为,三叉神经脊髓束核与面部痛温觉的支配关系还有另一种排列方式,即三叉神经脊髓束核的头端支配下颌区,体端支配上颌区,尾端支配额区 (图 2- 去大脑强直 89)。 延髓有后四对脑神经核及其发出的脑神经,疑核自上而下发出的运动纤维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延髓部。 是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背景上,出现意识范围缩小。
去大脑强直: 去大脑强直和去皮层强直的区别
这些检查是为了判断病人是否有遗传性,病情是否活动以及服药后有无副作用,指导临床用药;第二、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例如X光、CT、核磁共振等,包括脊柱、骶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多个关节,通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 因此,强直性脊柱炎需结合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明确诊断。 去皮层强直有什么表现 A:去皮层强直主要表现为语言和运动反应严重的丧失,常常是由于缺血缺氧性脑病导致患者大脑皮层广泛损害引起,… D.皮质网状纤维,始自广泛的大脑皮质,但主要始自运动感觉区。 大部分皮质网状纤维终于网状脊髓束的起始区(即脑桥嘴侧、尾侧网状核、延髓巨细胞网状核)。
- (5)当肿瘤扩大压迫下丘脑时,可产生嗜睡、肥胖和性功能障碍等症状(见图 2-118″D”、图2-119、图2-120)。
- ③被盖,位于顶盖和大脑脚底之间,是脑桥被盖部向中脑的直接延续。
- 二是中脑网状结构-丘脑-大脑皮质之间存在着往返的神经联系,构成所谓神经环路 。
- 其实他们常说的风湿病并不是和类风湿是一类疾病。
- 内侧隆起靠近髓纹部有一对圆形隆起称为面神经丘。
- 因此,大脑脚也可分为背侧的被盖和腹侧的脚底,两者之间隔一层含有黑色素的神经细胞团块,称为黑质。
但是 Kunc 提出了协调的解释;三叉神经三大分支中来自面中央区的纤维按背腹向的次序止干尾侧亚核的上段,中间区的止于中段,面周区的则止于下段。 Ⅲ.瞳孔扩大的反射径路:可能是由于视冲动传至顶盖,经顶盖脊髓束而达上胸髓的中间外侧核,由此发出的节前纤维到颈上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分布于瞳孔扩大肌。 去大脑强直 由于疼痛引起的瞳孔扩大的传入纤维,经过脊髓顶盖束而达中脑顶盖,再经顶盖脊髓束而达上胸髓的中间外侧核。 ⑥背侧被盖核∶位于中央灰质内,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的背侧,为脑桥缝际背核的延续。
去大脑强直: 去大脑强直能恢复吗
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脊髓以上中枢对? 运动神经元抑制性冲动减弱,而小脑,前庭神经核与网状结构对? 运动神经元易化性冲动仍然存在,从而引起躯干四肢伸肌的强直性痉挛。 患者貌似清醒双眼能睁能闭还能转动眼球似乎在注视物体,但其实均无任何意识。 它们的临床表现不一样,大脑强直主要表现为四肢的强直,肌张力非常硬,掰都掰不动。 而去皮层强直是双上肢是屈曲的,而不是伸直,只有下肢是伸直的,可以从这些体征上来进行区别。
②大脑皮质视区(同侧枕叶 18、19、17 区;额叶眼区-8 区)通过皮质顶盖束经上丘臂进入上丘的皮质浅层,这些纤维也有严格的定位关系,即从额叶眼区(8 区)到上丘的纤维也是同侧的。 ④脊髓、下丘、顶盖前区、外侧膝状体、小脑、中脑、下丘脑、丘脑等也有纤维到上丘。 中脑位于脑干上端,介于脑桥和间脑之间,是脑的六个部分中最小和最少分化的部分,仍保持胚胎期神经管原始形态,只是管壁增厚,管腔缩小。 中脑斜行通过小脑幕切迹,与脑桥、小脑和间脑相连,其两侧紧邻海马回。
去大脑强直: 去皮质强直是什么病
帕金森的发病机制现在已经搞清楚了,是中脑黑质神经核团里面的多巴胺细胞减少;所以,大脑里面缺乏多巴胺,出现了帕金森的表现,震颤、僵硬、动作缓慢,被称为它的三大主要的运动表现,这是帕金森病的特点。 帕金森通过药物治疗的效果在早期是很肯定的,就是补充多巴胺,包括左旋多巴胺,包括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受体激动剂等。 在早期的3-5年,我们叫做蜜月期,它的效果是很肯定的。
在延髓下部的背外侧病变,引起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的痛、温觉缺失。 面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先向后内方至展神经核的内侧,折向上行,至展神经核的上端水平向外,然后又行向前外下方,于脑桥小脑角处出脑。 面神经核的纤维包绕展神经核的部分,称为面神经内膝,面神经丘即由此得名。 因而面神经丘部的病变,可同时损伤展神经核和面神经膝,从而产生同侧外直肌和表情肌瘫痪的症状。 因此,当动眼神经核或舌下神经核有病变而面神经核未受累时,除出现眼肌和舌肌麻痹外,尚可有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的不完全麻痹。 Ⅱ.调节反射∶当注视由远向近处移动的物体时,左右内直肌发生收缩,使两眼聚合、瞳孔缩小,同时由于睫状肌收缩,引起晶状体变厚,上述三个方面的反应有助于使所视的物像更清楚。
去大脑强直: 治疗原则
在外形上,其上下端的界限,在背侧面的范围是下起滑车神经出脑处,上达松果体根,即由四叠体所构成;腹侧面下界为脑桥上缘,上界为视束,主要由大脑脚组成。 中脑内有中脑水管(或称大脑导水管)连通第四脑室与第三脑室。 (1)疑核及其发出的纤维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病灶同侧软腭麻痹(下垂)、悬雍垂偏向病灶对侧,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称为延髓麻痹(球麻痹)(图2-83、图2-84)。 1.脑神经核或其根丝受损: 由于第Ⅲ~XII对脑神经核都位于脑干内,且都由脑干传入或发出纤维,而 脑神经核相互之间又相当接近,故在脑干损害时,至少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脑神经核或其脑内纤维受损 ,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擅长: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等)、脑血管病、神经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的临床诊疗。 去皮层强直损害主要在大脑皮质水平,去大脑强直损害主要在中脑水平,后者更严重,两者在临床中可见相互转化。
(5)三叉神经脊髓束:由三叉神经下行的痛、温觉纤维形成,位于延髓灰小结节深部,绳状体的内侧,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外侧,脊髓丘脑束的背侧。 眼神经的纤维可达脊束核尾侧部,下颌神经的纤维终于脊束核的嘴侧部,上颌神经的纤维位于脊束核的中部。 由脊束核发出的二级纤维立即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
去大脑强直: 去大脑强直_去大脑强直
脊休克的产生并不是由切断损伤的刺激性影响所引起的,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并不能使脊休克重现。 所以,脊休克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这里主要指大脑皮层、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易化作用。 颅内压升高:外伤、肿瘤、脓肿及梗死等均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导致去大脑强直。 小脑一般不会影响意识,但小脑距离脑干近,梗死或出血后可出现水肿,压迫四脑室引起颅内压增高,压迫大脑皮层、脑干,引起昏迷。 而系统性疾病如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一般主要影响大脑皮层,出现昏迷。 在延髓的周边部和中缝两侧有穿行延髓的纤维束。
去大脑强直: 去皮层强直与去大脑强直的区分
D.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外耳皮肤的躯体感觉纤维,经面神经入脑后,下行于三叉神经脊束内,在楔束的前方,占脊束的后部,终于脊束核。 2)脑桥嘴侧网状核∶位于脑桥的上部,其上端伸入中脑尾侧部,其中一部分大细胞的轴突组成不交叉的网状脊髓束;另一部分大细胞的轴突在中央被盖束内上升,终于丘脑的板内核群。 脑桥被盖是延髓被盖的直接延续,向上连接中脑被盖。 其结构与延髓相似,背面有一层较厚的灰质层,形成菱形窝的底。 其中含有脑神经核及许多纵行传导束(图2-26)。
去大脑强直: 去大脑强直的治疗方法
可有无意识的哭闹和防御反应,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屈曲内收,双下肢伸直内旋,呈去皮层强直状态。 引起过强牵张反射的,主要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 (1)舌下神经及其核(图2-18):舌下神经是一对运动性神经。 舌下神经核位于舌下神经三角的深部,长约18mm,从髓纹到下橄榄核尾端以下,其发出的纤维,行向腹侧,沿内侧丘系的外侧向前,在锥体和橄榄体之间的前外侧沟(或称橄榄前沟)出脑。 舌下神经核损害时,出现同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患者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此乃病侧颏舌肌无力,健侧颏舌肌推舌偏向病侧的结果。
去大脑强直: 去大脑强直治疗方法
因为去大脑强直是一个强直状态,强直状态久了以后容易引起肌肉拉伤,还有褥疮等等之类,因为病人卧床还会出现尿路感染、肺部感染,针对并发症的治疗也很重要。 去大脑强直(decerebrate rigidity),又称去脑强直,是因病变损害,使大脑与中脑和桥脑间的联系中断,影响了上部脑干的功能所致。 去大脑强直 常见于重症脑出血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脑干损伤等。
患者的认知能力已经完全的丧失,没有任何的主动活动。 延髓下部在结构上与脊髓相似,但向上则逐渐复杂。 除了腹侧部以外,其余大部分与脑桥被盖部延续。 结构上的复杂化主要表现在∶①延髓下部出现两个交叉,即锥体交叉与丘系交叉;②橄榄体的出现和绳状体的形成;③脊髓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 延髓内部有连接脊髓和大脑的纤维束通过,有舌咽、迷走、副、舌下四对脑神经的运动核和终止核,延髓内的反射弧的作用主要是对呼吸、消化、循环等器官的功能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