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情況 – 根據您的個人情況及最新按揭指引,計算您可負擔的樓價及最高可借貸款額,獲悉更全面的評估。 調查中,逾75%受訪者認為現時香港住宅樓價水平過高,只有14%覺得合適。 至於對未來一年住宅樓價走勢預測,約36%受訪者認為與現時差不多,覺得上升和下跌的分別有23%和31%。 調查於2023年1月30日至2月9日進行,訪問705名18歲或以上的市民,結果顯示過半巿民認為家庭房屋支出負擔重,較去年同期調查稍升8.2個百分點,其中約一成半指負擔非常重。
「兩後」屬於短樓花期,故準業主亦可考慮用「舊按保」上會,而不一定要採用「建築期」待入伙時再借「新按保」。 亦因如此,今次發展商在付款辦法上也不特別花巧,只提供了「即供」及「建築期付款」。 發展商「星星地產」在2023年3月7日推出首張價單,合共推出68個單位,佔全盤355伙的19%,折算平均呎價14,419元,跟附近二手屋苑如「朗屏8號」及「朗城匯」分別不大,亦沒反映市況變化。
可負擔樓價: 香港擬2022年設最細單位下限!憂樓價高更難上車、瘋搶價細樓|老樓周記
回覆中有14個為「P按」,以P減若干百分比為按揭利率,按揭利率介乎P-3厘至P-2.3厘,以2021年8月16日各銀行的P計算,實際利率介乎2.5厘至2.95厘。 各P按的基本最高貸款額(或稱最高按揭成數)為60%,最長還款期為30年,普遍為每月供款,部分亦提供每兩星期供款的選擇。 P按不設利率上限,如P有變更,其中10個計劃的相關按揭利率會由即日重新釐定。 而H按的實際利率介乎1.36厘至 1.71厘(按揭利率基準介乎 H+1.3 厘至 H+1.65 厘)。
再者,該報告分析的城市當中,單是英美城市已佔逾84%,統計並不全面。 資深投資者伍冠流亦稱,香港地少人多,剛性需求強烈,大多數人都為住屋問題苦惱,無論租賃及買賣,市民居住面積的要求愈來愈小,早前市場指納米單位不受歡迎,但現在看來並非如此,預計還有升值空間。 他表示,個人亦正物色單位投資,目標為樓齡較新的鐵路沿線屋苑,樓價1,000萬元以下的兩房戶。 調查發現,有36個大都會達到樓價「嚴重不可負擔」的水平。 各主要市場以香港情況最嚴峻,相比2019年的20.8倍雖有輕微改善,但樓價難以負擔的程度,仍大幅拋離第二位加拿大溫哥華的13倍。 澳洲悉尼及新西蘭奧克蘭位列第三、四位,樓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為11.8倍及10倍。
可負擔樓價: 可負擔樓價: 按揭工具
現時市民供樓或租金的負擔沉重,會將問題歸咎於地產霸權、官商勾結或政府無能。 結果反社會及仇富的情緒日漸升溫,導致愈來愈多社會運動的出現,嚴重削弱特區政府的管治穩定性。 香港地少人多,可供發展住宅的土地不足,這是先天的缺陷和局限。 加上不少發展商大量囤積土地,及用「擠牙膏式」策略興建及供應房屋,以推高樓價牟取更大利潤。 為了增加收入,香港政府以拍賣及投標方式高價售賣土地,也會將未達底價的土地收回。
- 此計算機所顯示的計算結果僅供參考,及根據閣下所提供之資料計算。
- 相反,如想透過轉按套現,則要用舊按揭成數,即樓價600萬或以下,才可做8成按揭,惟還款年期最高為25年。
- 但是留意,本金及利息總支出為1200萬,比之前2.15利率時間上升了約300萬。
- 地下樓層為會所,設有閱讀室、羽毛球場等,同時會美化周邊道路及栽種灌木,讓住宅融入環境之中,住宅樓層一樓的園林則會增設戶外休閑空間、二樓則會設戶外花園、緩跑徑、BBQ場地、及戶外泳池。
- 因此,如果計算全港整體供樓負擔,其實並不現實,因為大部分人已經不能夠合資格買新樓,而已經擁有私人自住房子也只佔少數。
- 然而,公開底價的先決條件是政府先要有大量的土地儲備,這些土地儲備必須是新開拓的土地。
- 我們未知樓價是否見底,但我們卻可以評估一下,究竟樓價跌至現水平,又是否「可負擔」?
- 樓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高達20.8倍,遠遠拋離第二位的加拿大溫哥華11.9倍及第三名澳洲悉尼的11倍。
很多時,銀行為利誘買家申請按揭貸款,會提供一定「現金回贈」給買家。 但由於金管局規定,現金回贈最高只能佔貸款額1%;但如果「現金回贈」超出1%,則需要在貸款額上扣減。 下一步,你便需要計算一下,你打算向銀行申請的借貸年期長短。 縱使新措施能降低首期要求,但不少人擔心措施加大槓桿,變相鼓勵市民承造高按揭,日後供樓時負擔更是百上加斤。 而如果香港要回落至與第二名溫哥華睇齊的11.9倍,亦代表樓價中位數要下降至402.2萬元。
可負擔樓價: 「按揭計算機」的不足:
長遠而言,政府須為房屋和土地供應定下清晰的方向,確保推出的政策互相配合、互補不足,才能為市民締造善擇居所的環境。 金管局的規定,猶如篩選過程,淘汰了經濟能力較差的家庭,使這些家庭根本不能夠造新按揭買樓。 因此,如果計算全港整體供樓負擔,其實並不現實,因為大部分人已經不能夠合資格買新樓,而已經擁有私人自住房子也只佔少數。 在Demographia的報告中提到香港的「北部都會區」將增加香港的房屋供應,預期改善樓價的負擔能力。 如果閣下有一些類近貸款,則在按揭計算機上並不能完全反映出來。 如果1,000萬以上物業,銀行理應銀行批出按揭成數為50%,但收入並不是來自香港,卻會收緊一成至40%。
耶倫較早時在國會委員會表示,財政部非常關注矽谷銀行和其他機構的近期發展,她認為當銀行面臨財務損失時,是令人擔憂的問題。 美股急挫,陷入流動性危機的矽谷銀行,被美國監管機構勒令倒閉,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最大宗銀行倒閉事件,觸發投資者恐慌,銀行股捱沽。 另一方面,雖然美國上月非農業新增職位31.1萬個高於預期,但平均薪酬按月升0.2%遜預期,失業率出乎意料升至3.6%,或紓緩市場對聯儲局大幅加息的擔憂。
可負擔樓價: 申請九成按揭的條件是什麼?
從貸款金額去看,12月份新取用按揭保險計劃貸款金額佔整體新取用按揭貸款金額達42.5%,同創紀錄新高。 稅務局最新公布,上月反映非本地或公司買家入市個案的買家印花稅(BSD)成交共有61宗,不但較1月份34宗急升近8成,創8個月新高;反映投資者入市情况的雙倍印花稅(DSD)成交亦錄得163宗,創自去年8月以來最高位。 對於香港樓價難以負擔的問題,市場一般認為供求失衡令樓價高企不下。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稱,各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令貨幣貶值,資產泡沫化必然存在,市民樓換樓還好,但要上車置業就很困難。 他續稱,住屋供應不足,覓地缺乏門路,縱使經歷社會衝突與肺炎疫情,香港樓價仍未有顯著下滑,亦看不到未來樓價會有大跌空間。
更重要一點,樓盤正望的「雄偉工業大廈」樓高15層,跟毗鄰「嘉柏中心」樓高14層均形成了視覺上屏風外,現時由單一業主持的「雄偉工業大廈」、佔地27,298呎,是容許以9.5倍地積比率重建,其樓高可升高一點至20層。 因此選擇此方位的準買家,以為選擇16、17樓已經很穩陣,實情若此幢工廈重建,除非揀到極高層,否則其景觀未必有長遠保障。 從「宏業西街」外出,轉入「擴業街」後經「朗屏8號」旁可以到達朗屏站。 附近配套未算很完善,附近同由「星星地產」發展的「虹方」開設了不少食肆、咖啡室、以及一間24小時的健身室。
可負擔樓價: 可負擔樓價計算機
香港樓價貴,業主買樓時為減少首期支出,普遍都會申請按揭。 而為了令首置人士更容易上車,政府近年多次放寬首置自住按揭成數上限,金管局有清晰的按揭成數指引,在按保計劃擴大適用範圍下,供款入息比率和壓力測試的要求都有所改變。 壓力測試是金管局對銀行按揭的風險監管措施,在壓力測試下,以按揭申請人按揭息率增加2厘的情況下計算,供款佔入息比率不得高於月入 60%,確保借款人即使在利息增加時,都可以有足夠負擔能力應付按揭供款。 香港市場對外開放,本土經濟亦與環球經濟息息相關,當中以美國與中國這兩個經濟龍頭最為直接。 總的而言,《施政報告》放寬按揭保險以協助首期不足的買家入市,我們歡迎政府為首置買家提供多一個選擇。 然而,社會上有聲音擔憂放寬按揭可能造成樓市泡沫,尤其現時經濟前景尚未明朗,新按揭政策可能為樓市招致更大風險。
二、統計是簡單計算稅前入息,但香港是低稅城市,市民稅後收入大概是名義收入的八成多至九成。 惟統計榜上不少是高稅國家,國民稅後收入可低至名義收入六成。 可負擔樓價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亦指,納米樓續有市場需求,尤其對一班上車客而言,故料納米樓的樓價不跌,而政府引入限呎樓措施,只是希望市民有更合適的居住空間,並非想樓價下跌,相信銀行普遍亦會繼續為納米樓提供按揭貸款。 中原按揭董事總經理王美鳳相信,這只是個別銀行的考慮,一般中小型銀行較多會按其資金分布及業務策略而承做某些物業類型的按揭貸款,過往亦有發生。 至於大型銀行在取態上,除了本身業務外,亦會顧及企業社會責任。
可負擔樓價: 香港官方樓價指數連續13年上漲
由於你每月都會償還貸款,所以按揭貸款的利息會「息隨本減」,衍生出來的是當中每月的息本比例也有所不同。 因此,計算按揭借貸額、利息成本、每月供款等都是十分複雜的公式。 此超連結可連接至由第三方於互聯網上編載和經營之其他網站。
- 而香港嘅協助單位就喺facebook出post指「已經購票的觀眾可以選擇免費轉換場次至 3月29號於O2 Shepherd’s Bush Empire 的演唱會, 或者得到全額退款」。
- 因為最近本港經濟正明顯復甦,失業情況持續改善,各行各業重現生氣,在經濟大環境向好下,股市波動未必影響投資氣氛,惟這可能觸發市民新一輪的「套股換樓」潮。
- 另外,如果樓市受環球經濟拖累,出現連番下跌,買家亦要考慮當經濟低迷,會否同時影響個人收入及日後的供款能力。
- 譬如參考橫琴的先例,從外增加土地供應,甚至租地分成發展,亦未嘗不可。
- 如果你不即場留在單位驗樓,收樓過程通常一小時左右便完成。
俗稱恐慌指數的VIX波幅指數單日急升近10%,一度升至28.97,創逾4個月新高。 3大指數本周累計急挫4.4%至4.7%,標普500指數跌4.6%,創去年9月以來最大單星期跌幅。 美國聯儲局一如市場預期加息0.75厘,為半年內美國五度加息、累積加幅達3厘。 而本港方面,滙豐銀行今(22日)亦宣布上調最優惠利率0.125厘,屬香港自2018年四年來再度加息。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滙豐銀行帶頭加息,但加幅較市場預期為低,反映銀行於物業市場成交低迷下,望積極搶佔按揭份額,料其他銀行將相繼跟隨,亦可預期未來港加息步伐會緩慢進行,幅度遠較美國為小。
可負擔樓價: 負擔城市 英國佔11個
工聯會: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主張收回高球場興建公營房屋,但香港01亦指,該黨以往對部分重大民生議題「講就堅定」,關鍵時候卻有所轉變。 公民黨:於發表的 年度公民黨施政報告意見書中,公民黨要求政府開徵「非永久居民空置稅」、「非永久居民資產增值稅」及向非永久居民實施限購,又要求規管納米樓,限制單位最小面積。 經濟仍未恢復元氣,再有大額豪宅單位被接管放盤,西南九龍御金‧國峯連天台特色戶由債權人放售,叫價4,180萬元,較估價高約5%。 樓價方面,「美聯樓價指數」連升9週,最新報150.76點,按周續升逾0.4%,創15週高位,本年迄今累升約3.2%。 簽署臨時合約後 5 個工作天內,雙方要簽署正式買賣合約,買家須繳付「加付訂金」(即「大訂」,連臨時訂金約為樓價 10%),另亦要付清印花稅和律師費。
日後信和在區內的甲級商標廈「ONE NORTH」亦有零售設施,寄望可補足區內的不足。 如果日常生活要買菜或超市,則要前往朗屏一帶才有較多選擇。 樓盤之所以成為焦點,除了是受惠於預算案後開售的樓盤,有助看看市場氣氛外,也因為其命名奇特,盤名「雨後」公布後也引起了市場熱話。 據發展商解釋,取名為「雨後」標誌著雨後初霽,晨光漸露,萬物復甦的意思。 第三方乃非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及其他渣打集團成員(合稱「本行」)所擁有、控制或相關之單位,亦與本行無任何關係。
可負擔樓價: 公司持有物業最多借5成
如果你本身並不是首次置業買家、購入的為連租約物業、或已成為其他人的擔保人,「按揭成數」還會進一收緊。 現時的土地供應政策既不靈活,土地儲備(熟地)亦所餘無幾,所有可行的增加儲備辦法均在政治上難以過關,到處是死胡同;大家必須有『跳出框框』的思維,問題才有望解決。 譬如參考橫琴的先例,從外增加土地供應,甚至租地分成發展,亦未嘗不可。 上面的計算,表示6萬收入,在買800萬的樓,九成按揭後每月家庭只餘下1萬。 前天文台台長,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林超英認為,香港房屋問題不單是土地供應問題,而是應該限制非香港居民買屋買地和徵收額外印花稅等,遏止外資炒高樓價。 民主黨:2018年土地大辯論中,民主黨提出多項建議,包括過渡性房屋及不同收回土地方式,又建議政府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但對於公私營合作發展「首置上車盤」計劃有強烈保留,認為這個做法實為對地產商輸送利益。
可負擔樓價: 申請按揭
在「疏散往鄰近平價地方居住」都難成選項的環境下,就算樓價偏高,部分人也只好咬緊牙關去接受。 參考統計處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報告》,截至2022年第三季,月入超過60,000元的家庭數目有557,000個,佔全港私樓住戶約21%。 因此簡單來說,約20%私樓住戶符合資格參與一手樓遊戲,如果扣除沒有首期的一批、以及暫時沒有意欲換樓的私樓住戶,實際數目應該還要更少。 新鴻基地產(00016)屯門兆康NOVO LAND第2B期,明日壓軸發售189伙。
可負擔樓價: 申請改劃450個單位
此地位於郊野公園的邊緣,鄰近公路、鐵路等交通基建設施,附近的錦田南新發展區也將會在一八年起開始發展,區內日後會設有學校、診所等社區設施,兩處同時發展可產生協同效應及具有經濟效益。 ‧只要政府提升現時土地運用的效益,便可釋放大量土地,毋須開發郊野。 雖然政府多番強調香港「地少人多」,但實情是土地資源一直沒有完善運用作興建房屋,例如位於新界的閒置農地、留作興建「丁屋」的土地等。 ‧通過市區重建項目等方法增加土地成效有限,只能提供較小面積的土地建屋,而且增加原有社區壓力;相反發展郊野公園土地則能作更全面的土地規劃,大大提高發展的可能性。
可負擔樓價: 最高瀏覽
新居屋中籤者下周一開始揀樓,準買家李先生1家3口現居於新界西附近的私人屋苑,月租1萬元,坦言經濟負擔沉重,「衣食住行乜都貴」;他過去曾申請居屋,卻因多人爭而失敗。 如果Steve的首期不足,而又符合按揭保險資格,他可以透過按保申請高成數按揭。 假設Steve想借盡九成按揭,由於按揭保險當中800萬以下的物業才能做到九成按揭,可調整買入的物業的樓價,最高可買入樓價約703萬的物業,首期開支能大幅削減至70.3萬,每月供款維持約2.5萬。 因此要增加住屋面積,除了政府計算,未來十年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到位外,樓價仍要維持一個可負擔的水平,才能夠滿足市民的期望,大了十多呎不是主要關鍵點,當樓價再升一成時,市民一樣買不起。
可負擔樓價: 當樓價再升一成時 市民一樣買不起
可是隨着樓價高企,公屋輪候冊人數接近30萬,一般家庭輪候上樓時間平均超過5年。 由於房屋問題涉及不少數據分析(樓價走勢、土地運用比例等等)和不同持分者的利益、期望及價值觀(下文會具體說明),估計出題模式也會循着這個兩個大方向出發。 政府和金管局以較大面積的單位作為計算基準,大單位所需的供款額更多,對比入息所佔的比率自然更高。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所指,全港置業自用的家庭中,約66%沒有按揭供款;其餘仍在供樓的家庭,金管局的最新數字顯示他們實際的供款額只佔月入的35%。
二手房協樓,如是指定房協計劃,亦可做9成,但批核標準有所不同。 如想了解房協樓按揭成數、年期及利率可按此,亦可參考我們在《東方日報》的專欄文章。 但只要政府在開發土地前進行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了解發展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影響,預先制訂方案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需要,以減低對自然生態造成的破壞。 樓價高企也帶動商業樓宇和鋪位租金及售價上升,增加了各行各業的營運成本,削弱了香港吸引外資的競爭力,同時有損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國際形象。 可負擔樓價 《施政報告》放寬按揭保險,把首置者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提升至800萬元,隨即引起關注。
可負擔樓價: 香港樓價連續12年全球最難負擔 不吃不喝23年方能置業
上月桂洪集團旗下紅磡單幢盤曼翹,開售前夕曾傳出遭大型銀行拒批樓花按揭消息,仍無阻銷情,發展商按計劃於9月18日推出全盤130個單位作首輪銷售,即日沽出128伙,佔全盤單位逾98%。 絕大部份單位在500萬以下,基本上是一Q清袋,反映了年輕客雖難接受樓價高的事實,但總要上到車,無論是透過父幹抑或自力,上車大過天。 張翹楚又稱,近期樓市交投回升,屬於正面信號,一方面反映市場逐步回復信心,另方面可降低置業人士的買樓風險,因為過往業主需要放售手上物業,可能只需要3至6個月時間,但疫情下需時9個月至1年。 隨着樓市交投回升,現時可能6個月就能夠離場,風險降低可加強準買家的入市信心。 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量化寬鬆刺激港人追逐實物,本港私樓供不應求,政府大力增加土地供應,而相關效應已逐漸浮現。
可負擔樓價: 樓市走勢2023|旺市購買力漸強|樓市成資金「避風港」料首季樓價可回升6%|樓市布陣
另一方面,自從中港恢復通關及公布一系列「搶人才」計劃後後,觸發不少內地、海外投資者或「新香港人」陸續重返香本港樓市,促使上月辣稅成交大增。 個別項目會限每人或組合只可入2至3張票,亦有些不設上限。 直至開售前一至兩日,發展商會以抽籤決定每組買家揀樓次序。
可負擔樓價: 樓市走勢2023|政府政策進一步吸引潛在買家
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香港私人住宅樓價指數自2021年9月創下398.1點的歷史新高後,受到疫情和美國啟動縮減買債等因素影響下,連續4個月下跌,但2021年全年累計仍升3.3%,連續13年上漲。 今年官方樓價指數按月下跌約1.14%,報388.9點,為11個月以來新低。 可負擔樓價 調查認為樓價負擔加重正正在推高生活成本,從而影響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 報告中又指,香港樓價繼續企硬的原因,約一半可歸咎於港人近年的收入下降,使負擔加重。
除住宅物業,調整印花稅稅階措施同時涵蓋非住宅物業,在非住宅物業中,車位的銀碼一般較細,加上現時新措施推出後,入市門檻進一步降低,買家亦較易負擔。 報告提到,由於疫情大流行,社交距離和封城等措施嚴重影響企業與社會活動,令大批市民失業或收入下降。 除香港以外,排名前10位的城市樓價可負擔性也比之前一年有所惡化。 可負擔樓價 可負擔樓價 該項調查涵蓋全球8個國家,統計92個人口逾100萬人的主要市場,根據該機構的定義,只要上述比率高於5.1倍,就可視為樓價嚴重地超出負擔水平。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其網誌便重申,「愈住愈細」問題是社會的一個「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