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靈頓街市也是為數極少的開至深夜的街市之一,如果你想在工作一天之後,享受美味地道的宵夜,這裡一定是最合適不過的地方。 香車街街市是一個傳統老風格的街市,位於荃灣香車街,3 層街市共設有 223 個檔位,下層為公眾街市,上面兩層有 40 上環街市南座 個熟食檔位服務週邊居民。 熟食檔的客人可自己去街市買料,交來代煮,普通蒸煮海鮮,只收加工費,非常實惠。 此街市是戰後首座街市建築,當時正值實用主義建築風格興盛的年代,全幢建築沒有多餘的設計,近70年代於一樓闢了兒童遊樂場,並有兩道橋連接永利街,一齣《歲月神偷》令它成為遊客景點。

上環街市南座

於 1858 年興建了第一個街市,即上舊上環街市南座;至 20 世紀初後不敷應用,1906 年加建上環街市北座,並於 1913 年重建完成街市南座。 1935 年潔淨局改名為市政區,亦有法定權力管理衛生、港九街市及屠房。 香港在各區均有政府營運的街市,各式商販售賣水果、蔬菜、海鮮、肉類及乾貨等,貨品應有盡有,部份的街市更都已經遷入由食環署管理的市政大廈之內。 由華懋集團夥市建局共同管理及營運的中環街市活化項目,經歷逾三年時間完成首階段復修及保育工作,將於8月23日開始試業,為至今擁有逾八十年歷史的中環街市換上新面貌。

上環街市南座: 灣仔強記美食蟬聯《香港澳…

昔日,皇后大道中是海邊,後來上環發生一場大火,數百棟房屋毀於一旦。 當時,第三任港督文咸,把燒毀的房屋瓦礫堆往淺灘,填成新的商業區,並稱為Bonham Strand,保留「灘」的意思。 今天,皇后大道中有一條樓梯,可以步往蘇杭街,你從樓梯建築的特色,可以看得出那是當年一條下水的石階。 北座大樓建於一九〇六年,面積比南座小,角樓外牆有帶狀磚飾。

  • 同年,市政局針對徒置區的發展,設計了標準型的街市:低成本,快速興建;柴灣新區街市、鵝頸街市、筲箕灣街市、香車街街市皆為例子。
  • 由於土地資源愈加緊張,政府開始於不同地區的將包括街市的公共設施,從高空發展,興建成「綜合大樓」。
  • 所以,今天的水坑口街,英文是Possession Street,就是英國佔領香港的第一站,在上環文娛中心的斜對面,大家要去拍照「打卡」。
  • 香港在各區均有政府營運的街市,各式商販售賣水果、蔬菜、海鮮、肉類及乾貨等,貨品應有盡有,部份的街市更都已經遷入由食環署管理的市政大廈之內。
  • 1983年上半年,街市南座因興建地下鐵路港島線第二期建築工程而遷出,原址興建上環市政大廈。
  • 參考西港城建築風格後,市建局於2003年斥資近100萬元重新設計及翻新西港城旁的 上環站通風口,加建古舊鐘樓、馬蹄形牌坊和浮雕圖案等具懷舊氣息的裝飾構建物,務求與西港城融為一體。
  • 南座大樓舊上環街市南座大樓則於1981年拆卸,重建為上環市政大廈,於1989年12月19日啟用。

香港街市有多個形態,發展的過程有細讀的價值,今次墟市正貨想以圖表形式介紹不同的術市,以及介紹內容不同但很有意思的文章給大家,從中找尋各自理想的生活。 屯門藍地街市建於1969年,超過50多年的一個老街市,改建前的街市帶點破舊零亂,但重建後的街市,非常通風乾淨以及整齊。 藍地大街上食肆林立,是飲食界臥虎藏龍之地,他們都是家鄉風味宴的食材專家。 油麻地街市可分為兩部分,其一是指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甘肅街20號的一座多層街市大廈,於1957年落成。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體育館

1991年,由土地發展公司(今市區重建局)把大樓進行全面修葺,並容許當年10多個於中環永安街(即花布街)商戶遷入西港城2樓,部分搬遷的商舖原為附近一帶的老字號,當中包括古玩、特色手工藝品店及數間食肆。 上環街市南座 中環街市前身是「廣州市場」,約位於皇后大道中與嘉咸街交界,為早年的中環華人居民而開設,一直是中西文化及新舊交替的匯聚點。 當中經過三次重建,分別於1858年、1895年及1939年落成。

上環市政大廈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南座(英文:South Block of Western Market),位於文咸東街126號,於1858年落成,較舊上環街市北座(即今日的西港城)早約半世紀落成。 舊上環街市南座以紅磚和麻石建成,採用維多利亞時代古典建築風格,具有多個圓拱。 落成初期街市設備簡陋,後於1939年擴建,撥地安置原於街市門前十王殿(今稱上環坊/上環文化廣場)一帶的水果檔,並且於十王殿加建公共廁所。 西港城原本有上下2層,在修葺後加建了2層,成為共4層的建築,頂層開設了懷舊舞酒樓。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街市南座

至於燈籠洲街市,「它富現代主義建築的特色,強調合理、有規律,如通花窗及帶狀窗的排列,全都是橫橫直直,在那段時間的審美觀是覺得整整齊齊才是美」。 它在1963年重建完成,是香港第一座「複合式街市」,格局上兩旁既有魚檔、肉檔,中間空地就希望納入雜貨、蔬果小販攤檔從街頭搬進去,當時設通花磚牆、混凝土百葉加強通風,更在檔口背後劃出工作通道處理食材。 上環街市在1844年啟業,原為一簡陋市場,由中環商人向政府承租。 上環市政大廈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南座於1913年落成,以紅磚和麻石建成,採用維多利亞式古典建築風格,具有多個圓拱。

甜品有 Nina Patisserie 的創意甜品和糕點,如倫巴第芝士慕絲蛋糕和芒果拿破崙,適合與情人和姐妹們來享受休閒下午。 中環街市活化改建時保留了井字型中庭空間設計,有多張長檯座位和綠化元素,猶如小庭園,讓大家打卡影相,稍作休息。 中庭橋下更配備大型投影與音響設備,可作為街頭表演場地及大型活動空間。 昔日在街市販賣雞蛋的舖頭,有本土特色的紅膠燈,中環街市在地下入口特意掛上這些傳統雞蛋燈裝置藝術,有傳統的紅色和新潮的黑色,供大家打卡拍照。

上環街市南座: 【香港好去處】中上環文青打卡一日遊 中環街市重開/ $298兩位用超抵Tea Set/ 日本藝術家花井祐介個展

西港城就是昔日的北便上環街市,「西式古典建築只剩下這一幢」,對稱設計、外牆以廣州紅磚砌成、以紅白塑造對比強烈的外觀等。 知道了街市蘊含的實用設計、精巧功夫,亦會理解到政府並沒有當街市只是個買菜的地方,而是視為重要的公共建築。 如果這邊看古典味濃的西港城,轉頭就去看1937建成的灣仔街市,就會立即明白有多摩登。 西港城的前身是舊街市及海事處舊址北座大樓的擴充部分,當年海事處因地方狹窄,不足應付日益增多的船政管理,因而搬往中環新填海區,舊建築物拆卸,改建成上環街市北座。

文武廟反映了一百多年前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具歷史價值。 眼前的廟堂景物依然,故人卻消失無蹤,日子,總是一去不復返。 去看音樂會,但是早到了,於是在上環走走,滿街都有本地「老外」,有些在茶餐廳吃廣東雲吞麵和叉燒飯,中環住宅區租金日益昂貴,居港的外國人只好西移,搬到上環。 中環街市早於1842年興建,現在的街市是1939年落成的第四代建築,並於2009年開始活化,經過18年的翻新重建,現已重新開幕。 中國湖北鄂州郊區兩幢26層高的大樓,竟然是一個大型養豬場!

上環街市南座: 歷史

大樓內亦設有面積達 1,000 平方米的綠化休憩空間,以及社區表演空間和活動空間,可舉辦各式各樣的藝術展覽、表演和其他文化活動,變身成 Playground for All 的社區熱點。 樓高三層的中環街市以 Playground for All 為主題,設有100多個零售店舖及食肆,成為一站式購物、飲食、娛樂的新地標。 街市保留部分原有的設計,包括經典的水磨石主樓梯和13個水磨石攤檔,分別售賣魚鮮家禽、牛羊蔬果等,還保留了攤檔設計,如古攤檔號碼、名字及標記等,值得一一細賞。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當然,隨着而來的便是不同的鬼故事,例如有百多個鬼魂出現,大家上網搜尋,便會看到這些謠傳。 在太平山街的黑死病現場,即今天的卜公花園,找個地方坐下來,感受這場災難吧。 I-O-N 上環街市南座 是一家開放式咖啡館、餐廳和甜品店,咖啡檯呈 360 度,提供手工茶和咖啡雞尾酒,還有沙律、意大利麵、烤肉和海鮮美食,以及避風塘炸魚薯條、 玫瑰露煮青口和海鮮拼盤等分享拼盤,適合與家人朋友前來聊天聚會。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街市南座舊址(上環市政大廈)

係2003年由市區重建局再做活化工程,加添咗主題餐廳同埋幾間特色鋪頭。 顧名思義,西港城位於香港島西部,建於 1906 上環街市南座 年,為全港最古老的街市建築物。 單看外形便知其歷史價值:大樓採用英國愛德華式建築風格,以紅磚砌成,花崗岩為地基,底層入口有大型圓拱,古典優雅,殖民地色彩濃厚。 西港城初期作為船政署(海關前身)北座大樓,後因船政署總部搬往中環,舊址改建成上環街市北座。 街市南座因興建地鐵港島綫而被拆卸,原址建成上環市政大廈,於 1989 年啟用,街市商販悉數遷入新大樓,街市北座一度空置。

1983年上半年,街市南座因興建地鐵港島綫第2期建築工程而拆卸,原址興建上環市政大廈。 自從上環市政大廈在1989年啟用後,街市各商販於8月起悉數遷入新大樓,街市北座於1989年9月起空置。 1990年列為法定古蹟,同年6月由前土地發展公司(今市區重建局)修葺改建為西港城。 西港城原本有上下2層,在修葺後加建了2層,成為共4層的建築,頂層開設了懷舊舞酒樓「大舞臺飯店」。

上環街市南座: 香港私營街市一覽

自從上環市政大廈在1989年啟用後,街市便停止使用,街市北座於1989年1月起空置。 在1990年,它被港英政府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1991年,由土地發展公司(今市區重建局)把大樓進行全面修葺,並改建成具有香港文化特色的傳統行業及工藝品中心。 1990年,呢度俾港英政府嘅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1991年,由土地發展公司(即係而家嘅市區重建局)將大樓全面修葺,改造成具有香港文化特色嘅傳統行業同埋工藝品中心。

慈善限定店全數收益將不扣除成本捐贈予「333小老師培訓計劃」,幫助本地非綜援戶的基層家庭兒童免費提供學術支援、德育教育及全人發展,讓大家欣賞小朋友的入圍作品之餘,亦可以做慈善,非常有意義。 日本著名藝術家花井祐介(Yusuke Hanai)由即日起至9月5日於中環置地廣場BELOWGROUND,舉行歷年最大型海外個人展覽《FACING THE CURRENT迎浪當下》,免費入場。 展覽展出花井祐介至今最巨型3D立體雕塑作品,以及首次創作的19幅油畫與多層框架作品,當中兩米雕塑《FACING THE CURRENT》以中年漢與狗為題材,帶出即使面對艱難時期,仍要堅決面對。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餐廳

在歷史和建築上均具特色,反映了早期英國管治香港的一些面貌。 位於香港島北的灣仔皇后大道東,是一幢戰前典型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建於1937年,現已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早於 19 世紀,大埔、元朗、九龍城等地每週開墟一兩次買賣商品。

上環街市南座: 香港文化之旅|中華聖經文…

80 年代誕生的市政大廈 (共 33 上環街市南座 間),將體育館、文娛康樂、政府部門、社區機構甚至是熟食中心及政府辦公室放進同一幢大廈內,但街市仍然沒有冷氣,至 1994 年石湖墟才建有首個冷氣街市。 上環文娛中心,在皇后大道中345號,1989年建成,快三十年了。 約一百年前,那裏是一座紅磚和麻石維多利亞古典風格的街市,非常英國,但在八十年代拆掉。 如果追古思舊,去今天港澳碼頭對面的「西港城」吧,它是老街市的北座,不過是愛德華時代的建築,給保存下來。 不過這是個失敗的摩登例子,今天街市門外排檔比裏面還要熱鬧,當年小販搬進去後抗議生意差,政府不得不撤回做法,讓他們重回街上擺檔。

上環街市南座: 香港公營街市一覽

2008年以前更曾設有香港聖公會的港中醫院,但現已關閉。 當時上環、中環及半山區屬於「中區」,西環連同現今南區之西部屬於「西區」。 1975年,港府進行行政區劃重整,摩星嶺以南的西區及原屬東區的赤柱和石澳另組成南區,「中區」和剩餘的「西區」則合併為「中西區」。 大樓於1991年展開修葺工程,改建為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並易名為西港城。 市建局於2003年再進行翻新工程,並運用活化再利用的概念,增添主題餐廳及多家特色商店,為西港城及周邊環境注入新的經濟生命力,成為市民消閒好去處。

區內商業區涵蓋金鐘及中環,而西環及半山區一帶則主力發展住宅區。 英軍在1841年1月26日在香港島,今日上環的水坑口登陸。 之後根據1842年簽署的《南京條約》,清帝國割讓香港島,大英帝國於今日的中環及上環一帶建立維多利亞城,而四環九約中的其中三環及六約,均在今中西區範圍之內。 西港城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於1990年獲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法定古蹟,現時為全港最古老的街市建築物。 香港街市除了是生活的一部分,亦見証香港社會的發展,同時承載著不少香港特色的老店。 對於發展街市,政府實在有很多應該要做的工作,而不是只著重方便管理以及經濟發展,而是深入商戶,助其保留及發展;對於香港市民,太多人忽略了街市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其實大家應給予更多關注,香港文化才能更好的發展。

其中地下至二樓三層係現時嘅上環街市(Sheung Wan Market)。 西港城嘅前身係舊上環街市北座,喺1906年起,用英國愛德華式建築風格,用紅磚砌花崗石造地基,底層入口有個大圓拱,有歷史價值。 中西區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也是開埠至今的行政及商業中心。

一九九一年,大樓經修葺後成為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名為「西港城」,目前由市區重建局管理。 舊上環街市北座是上環街市的擴充部分,建於1906年,原址為海事處舊址。 自上環市政大廈於1989年啟用後,北座便停止使用,1990年列為法定古蹟,1991年修復後成為西港城。 1983年上半年,舊上環街市南座因為起地下鐵路港島綫第二期建築工程而拆咗,原址重建為上環市政大廈。

上環是老區,比中環還要老,一百年前已經存在,充滿文化魅力。 1841年,英國艦隊登陸香港,發覺上環半山有一片凸出的高地,既平坦又臨海,適宜讓艦隊先鋒紮營,於是,工兵開闢從海旁到這片高地的道路,叫作Possession Point (佔領點)。 所以,今天的水坑口街,英文是Possession Street,就是英國佔領香港的第一站,在上環文娛中心的斜對面,大家要去拍照「打卡」。 西港城商場於 2003 年再度翻新活化,引入特色商店和餐廳進駐,成為不少遊客參觀拍照的景點,可是前往該處選購布匹的的客人卻沒有因此而增多——曾興旺一時的布藝工業似乎不敵時代洪流,正逐漸步向式微。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