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症状:最早期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樣症状,而後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次增多,腹瀉或便秘,便前腹痛。 (五)晚期表現:有黃疸、腹水、浮腫等肝轉移徵象,以及惡病質,直腸前凹腫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 (四)腹部包塊:爲瘤體或與網膜、周圍組織侵潤粘結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有的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時腫瘤侵潤較甚,腫塊可固定。 (二)中毒症狀:由於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導致病人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表現,其中尤以貧血、消瘦爲着。 (一)早期症狀:最早期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樣症狀,而後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次增多,腹瀉或便祕,便前腹痛。 3、在擬切斷腸管處用布帶阻斷腸管,減少癌細胞腸管內種植轉移。

上行結腸癌治療

手術治療的原則是:盡量根治;盡量保護盆腔植物神經,保存患者的性功能、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提高生存質量。 在實際工作中,癌變的診斷標準往往難以做到完全統一,但腺瘤與早期癌的處理原則是相同的,即:黏膜內癌或黏膜下癌僅侵及息肉狀腺瘤的頂部或莖部者,作腺瘤蒂根部切除即可;如癌組織已浸潤至瘤蒂根部,則通常應考慮作根治性切除。 故不論外科醫師還是病理科醫師在處理這類腺瘤時,都必須十分重視腺瘤莖底部及側切緣的侵犯情況。 1早期結腸癌及大體類型:早期結腸癌是指癌腫浸潤深度侵及黏膜下層而未累及固有肌層者。 如腫瘤範圍限於黏膜層而未累及黏膜肌層,稱黏膜內癌。 由於結腸黏膜內幾乎不存在淋巴管,故此類早期癌一般不發生轉移。

上行結腸癌治療: 大腸がん患者は腸閉塞になりやすい?

D.p53基因:人p53基因位於17號染色體短臂上(17p13.1),長16~20kD,由11個外顯子組成,編碼著393個氨基酸組成的核磷酸蛋白,因其分子量為53kD而得名。 它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1個抑癌基因,普遍與各類腫瘤相關。 75%結腸癌可發生染色體17短臂等位基因丟失,而在腺瘤中很少見。 自然存在的野生型p53(WT-p53)基因,保持細胞週期正常運轉,調節細胞週期進展。 近年來對細胞凋亡的研究較多,凋亡又稱進行性程序性死亡,是細胞自我破壞的機制,可對抗腫瘤形成時異常細胞的堆積,故凋亡功能被抑制將導致腫瘤的發生。 WT-p53與誘導凋亡相關,WT-p53在大多數腫瘤中發生突變,重排、易位,其p53蛋白的功能被抑制。

  • 近幾年來,有報告結腸惡變陽性家族者,其發病率是一般人群的四倍,說明遺傳因素可能參與結腸惡變的發病。
  • 雖然手術切除是結直腸癌治療的主要手段,然而單純手術後的局部複發率較高,大多數局部複發發生在盆腔內,因此腫瘤侵入直腸周圍軟組織是手術無法徹底切除的。
  • 切面,腫瘤邊界尚清楚,但向腸壁深層浸潤,局部肌層多破壞消失,腫瘤常侵及漿膜或漿膜外組織。
  • 低分化的癌則多呈浸潤性生長,腫瘤前緣宿主的防禦性反應不明顯。
  • Alan改良Dukes分期:Alan改良Dukes分期以Wood觀察預後的指標為基礎,依據他自己100例結腸癌病例分析結果,提出1個簡明易懂、應用方便的改良方案。

3、膽囊切除術:近年來我國大約有20篇以上的文獻論及膽囊切除術與結腸癌發病的關係。 其中一些研究表明膽囊切除術後可以增加患結腸癌的危險性,尤其是近端結腸癌。 男性在做膽囊切除術後患結腸癌的危險性增加;與之相反的是女性在做該手術以後患直腸癌的危險性反而下降了。 也有觀點認為膽囊切除後對女性結腸癌的影響比男性大。 一般形狀不規則,質地較硬,表面呈結節狀,橫結腸和乙狀結腸癌早期有一定的活動度及輕壓痛,升,降結腸癌如已穿透腸壁與周圍臟器粘連,慢性穿孔形成膿腫或穿破鄰近臟器形成內瘺時,腫塊多固定不動,邊緣不清楚,壓痛明顯。

上行結腸癌治療: 大腸癌

相反,不運動很容易導致腸道粘連或腸梗阻等病症,不利於康復。 術後放療:術後放療具有下列優點:①根據手術發現,在切除原發腫瘤後,對可能殘留腫瘤的部位進行標記、定位,從而使照射部位可能更精確,照射具有選擇性,效果更佳。 ②原發腫瘤切除後,腫瘤負荷顯著減少,有利於提高殘留癌對放射線的效應。 口服化療 結腸癌口服化療藥主要指氟嘧啶類前體藥物,吸收後通過1次或多次代謝轉變成5-氟尿嘧啶,發揮抗癌作用。 口服化療在臨床應用中療效高、不良反應少,給藥方便,可門診治療,宜於老年腫瘤患者和家庭化療,成為結腸癌輔助治療的一個趨勢。 近年來結腸癌治療過程中引入了低劑量長時間維持化療的腫瘤休眠療法,口服化療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

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未發現血吸蟲病史與結腸癌發病存在相關性。 一般認為高脂肪食譜和纖維素不足是主要發病原因。 研究顯示,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可增加結 腸中膽汁酸與中性固醇的濃度,並改變大腸菌群的組成。 膽汁酸經細菌作用可生成3-甲基膽蒽等致惡變物質,固醇環也可經細菌作用被芳香化而形成致惡變物質。 食物纖維包括纖維素、果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吸收水分,增加糞便量,稀釋腸內殘留物濃度,能夠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而減少致惡變物質與腸粘膜接觸的時間,若膳食纖維不足時,已是結腸惡變的發病因素之一。

上行結腸癌治療: 外科治療

結腸癌約半數患者在術後出現轉移和復發,除部分早期患者外,晚期和手術切除後的患者均需接受化療。 良好的血運是保證吻合口正常癒合的重要因素,術中過多游離腸管斷端腸系膜或過多地切除結腸吻合口周圍的脂肪組織,損傷結腸系膜血管,使吻合口血運不良,吻合口張力過大,縫合不夠嚴密等均可影響吻合口的癒合。 3黏液腺癌:此型癌腫以癌細胞分泌大量黏液並形成“黏液湖”為特徵。 在組織學上常可見到2種類型:一種為擴大的囊狀腺管狀結構,囊內為大片黏液,囊腺管內壁襯以分化良好的單層柱狀黏液上皮,有的上皮因囊內充滿黏液而呈扁平狀,甚至脫落消失。 此型黏液腺癌常可伴有部分乳頭狀腺癌或高分化管狀腺癌區。 另一種組織學表現為大片黏液湖中漂浮成堆的癌細胞,細胞分化較差,核較大且深染者可呈印戒狀。

結合大腸桿菌和酵母中錯配修復系統的研究,人們想到:錯配修復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突變引起的細胞DNA錯配修復功能缺陷或喪失是導致複製錯誤的主要原因,從而也可能是導致HNPCC的主要原因。 上行結腸癌治療 慢性大腸炎症,如潰瘍性結腸炎的腸惡變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炎症的增生性病變的發展過程中,常可形成息肉,進一步發展為腸惡變;克隆氏病時,有結腸、直腸受累者可引起惡變變。 血吸蟲流行區和非流行區的結腸惡變發病率與死亡率有明顯區別,過去認為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因腸壁血吸蟲卵沉積與毒素刺激,導致大腸粘膜慢性潰瘍,炎性息肉等,進而引起惡變變。 這個觀點一直在爭論, 據浙江省嘉善縣血吸蟲病日漸控制,新發病例明顯減少,晚期病人趨於消失,而結腸惡變的發病率仍很高。 近年來對結腸癌病理標本的研究顯示,39.8%為浸潤潰瘍型或浸潤型癌,在該型結腸癌中僅0.5%可以見到殘留之腺瘤組織;而隆起型和局限潰瘍型中25.8%可找到殘留之腺瘤成分。

上行結腸癌治療: 大腸がん に関するQ&A

多見於中年以上男性,由腺瘤息肉癌變者,發病年齡較輕。 1、結腸癌的遠處轉移主要是肝臟,約50%的患者會發生術前或術後肝臟轉移。 資料又顯示:約有30%的患者在手術前已有B超或CT無法檢測的陰匿性肝轉移。

2、乙狀結腸鏡和纖維結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雖長25cm,但75%的大腸癌位於乙狀結腸鏡所能窺視的範圍內。 鏡檢時不僅可以發現癌腫,還可觀察其大小、位置以及局部浸潤範圍。 纖維結腸鏡檢查可提供更高的診斷率,國內已廣泛應用,操作熟練者可將纖維結腸鏡插至盲腸和末端迴腸,還可進行照相,確是一種理想的檢查方法。 1、左側結腸癌 由於乙狀結腸腔最狹小,而且左半結腸的糞便已成固體,因此左側結腸癌主要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腸梗阻或頑固性便秘。

上行結腸癌治療: 大腸がんの病期診断、ステージ分類

2c-myc基因的過度表達:70%左右的結腸癌,特別是在左側結腸發生的癌,c-myc的表達水平為正常結直腸黏膜的數倍至數十倍,但並不伴有c-myc基因的擴增或重排。 Erisman等還證明在有APC基因雜合性丟失的病例中有半數伴有c-myc的表達增高,而無c-myc表達增高的病例中無一例有APC基因的雜合性丟失。 因此c-myc基因的過度表達與APC基因遺傳性事件的變化之間存在內在聯繫,是繼於後者的次級分子事件。

上行結腸癌治療

據我國3147例結腸癌病理分析,潰瘍型占51.2%,依次為隆起型32.3%,浸潤型10.1%,膠樣型5.8%。 大體類型與組織學類型有一定的相關性:隆起型中高分化腺癌的比例較高,約占30%,與低分化癌之比為3︰1;潰瘍型中高分化癌與低分化癌的比為1︰1.16;而浸潤型中以低分化癌為多見,二者比為1︰1.84。 上述隆起型、盤狀型、局限潰瘍型和浸潤型、浸潤潰瘍型可以視為腫瘤的兩種不同發展階段。 隆起型較多見於早期階段的腫瘤,浸潤較淺,隨著腫瘤體積增大,中央形成深淺不一的潰瘍,同時向腸壁深層浸潤,遂呈現盤狀或局限潰瘍型的外觀。 4膠樣型:當腫瘤組織中形成大量黏液時,腫瘤剖面可呈半透明之膠狀,稱膠樣型,此類型見於黏液腺癌。 膠樣型的外形不一,可呈隆起巨塊狀,也可形成潰瘍或以浸潤為主。

上行結腸癌治療: 直腸癌の手術

當腫瘤內黏液形成較少時,細胞核可呈圓形,胞漿呈粉紅色而缺乏印戒細胞特徵,但黏液染色可檢出胞漿內之黏液。 隨著細胞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結腸癌的各種分子事件的認識亦逐日深入,如在wnt/β-caterin及TGF-β超家族信息轉導通路方面有較多研究。 這些均為揭示結腸癌的發病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起點與思路。 在職業體力活動的分析中發現,長期或經常坐位者患結腸癌的危險性是一些體力活動較大職業的1.4倍,並與盲腸癌的聯繫較為密切。 病例對照研究結果,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對防止結腸癌(尤其是結腸癌)起保護性作用。 2、維生素:病例對照研究表明胡蘿蔔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均與降低結腸癌發病相對危險度有關,並呈劑量反應關係。

上行結腸癌治療

結腸癌的遺傳易感性:惡性腫瘤發生發展中受到外界的因素及遺傳背景的影響,客觀地形成了某些高發人群或易感人群。 B.MCC基因的突變:MCC基因也位於5q2l,與APC基因位點接近,兩者在結構上還有相似序列的片斷。 但FAP家族很少有MCC基因突變,大約15%散發性結腸癌中因體細胞突變而失活,突變發生在G-C鹼基對上(G-C→A-T)。

上行結腸癌治療: 大腸がんの手術 開腹手術と腹腔鏡手術の特徴・入院期間・費用

有人主張在阻斷腸管內注入抗癌藥物,常用5-氟尿嘧啶30毫克/每公斤體重,加生理鹽水50毫升稀釋,保留30分鐘後分離腸管。 4、乙狀結腸癌腫的根治切除:根據癌腫的具體部位,除切除乙狀結腸外,或做降結腸切除或部分直腸切除。 2、左半結腸切除術:適用於降結腸、結腸脾曲部癌腫。 Alan改良Dukes分期:Alan改良Dukes分期以Wood觀察預後的指標為基礎,依據他自己100例結腸癌病例分析結果,提出1個簡明易懂、應用方便的改良方案。

上行結腸癌治療

鋇劑空氣雙重對比造影更有助於診斷結腸內帶蒂的腫瘤。 3、未分化癌 癌細胞較小,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呈不整齊的片狀排列,浸潤明顯,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預後差。 骶前出血是直腸手術的嚴重併發症,它常是致命性的。 Astler改良Dukes分期和Kirkline方案比較,除具有Kirkline分期優點外,突出了漿膜浸潤的意義。

上行結腸癌治療: 治療:内視鏡による治療法

人工肛門周圍的皮膚應保持清潔,每次排便後,用溫水擦洗乾淨,並塗以凡士林軟膏,以保護皮膚。 定時用手指帶上指套擴張人工肛門,當大便變細時,擴張更為需要。 上行結腸癌治療 上行結腸癌治療 對結腸癌的大規模人群防治普查尚缺乏切實可行的方案,唯有遇見上述結腸癌可疑徵象時,及時選用合適的檢查方法,早期作出診斷,特別是遇到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者,務必進一步追究其原因。 4、侵潤與種植 癌腫可直接侵潤周圍組織與臟器。

上行結腸癌治療: 大腸内視鏡検査

後者的檢出率又與腫瘤的體積有關,在在討論結腸癌組織發生問題時,還應提及結腸癌的多中心生長這一現象。 腫瘤的多中心性生長並非結腸癌所特有,但結腸癌的多中心性發生不罕見。 據報道,多發性原發性癌的發現率占結腸癌的1.5%~2.5%。 第三軍醫大學第三醫院報道多發原發癌竟佔同期結腸癌的10.53%。

上行結腸癌治療: 手術を受けられる方へ

2、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級親屬,比如說父母,得過結直腸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險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大約四分之一的新發病人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 可捫及腹部包塊或指腸指診時發現包塊,包塊多質硬伴有壓痛,形態不規則,貧血,消瘦,惡病質,伴淋巴轉移者壓迫靜脈回流可引起腹水,下肢水腫,黃疸等。 上行結腸癌治療 為預防癌症,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建議,在烹飪過程中應盡量保證廚房通風,儘可能避免煎、炒、炸等使用高溫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多用蒸、煮等方式。

上行結腸癌治療: 大腸がんの新着記事

放射線治療雖然能消減癌細胞,但由於放射線對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均同時產生生物效應和破壞作用,可使正常組織也引起一定的損害,主要為皮膚與粘膜、神經、消化及造血系統的副反應。 有的結腸癌患者,稍有輕微腹痛就放棄運動,怕影響傷口癒合。 結腸癌患者活動時感覺有痛感是正常的,隨著運動持續,疼痛會逐漸消失。 一般出院三周的患者,可以進行散步、仰臥起坐等運動。 適當運動還可加快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促使身體的毒素儘快排出。

2、結腸炎性疾患(包括結核、血吸蟲病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 腸道炎症性病變病史方面各有其特點,大便鏡檢都可能有其特殊發現,如蟲卵、吞噬細胞等,痢疾可培養出致病菌。 X線檢查病變受累腸管較長,而癌腫一般很少超過10公分。 腸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也不同,可進一步確診。

上行結腸癌治療: 上行結腸と痛み 大腸憩室とは?

結腸癌的大體類型:長期以來,有關結腸癌的結直體分型比較混亂。 1982年,我國結腸癌病理研究協作組對手術切除的結腸癌手術標本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觀察,提出將結腸癌分為4種類型。 經過10多年來全國各地區大量臨床病理資料的分析和實踐,證明此分型簡單、明確、易於掌握,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腫瘤的生物學特性,而於1991年被全國抗癌協會採納,作為我國結腸癌大體類型的規範分類,分為4大類型。

上行結腸癌治療: 大腸がんの再発の治療

3遺傳不穩定性與結腸癌的易感性:HNPCC是一種常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 一般來說,HNPCC包括以下2種類型:一種是遺傳性部位特異性結腸癌,又稱LynchⅠ綜合征。 上行結腸癌治療 1985年Herrer於1例GS患者中發現5q13~15及5q15~22部分缺失,1981年Solomon發現散發性結腸癌病人淋巴細胞中等位基因有缺失,即APC及MCC,APC基因突變發生於60%~87%的FAP及GS患者。

B尿激酶:為纖溶酶激活因子,結腸癌可分泌尿激酶,其產生與腫瘤分化呈負相關,大腸腺瘤與癌中均比正常高。 結腸癌的惡性轉化過程:惡性轉化過程是初級遺傳事件的全過程,由一組遺傳毒性化合物,即致癌物啟動(啟動子,initiator),對細胞多次打擊,致使DNA發生相應的基因突變,基因表型改變,導致細胞發生遺傳性轉化——癌變。 在結腸癌發生中,形態學上,其表型包括上皮過度增生、腺瘤形成、原位癌及癌的浸潤與轉移等各階段。 在病因方面,除遺傳因素外,其他因素根據導致細胞遺傳的變化與否,歸納為2大類,即:遺傳毒性致癌物及非遺傳毒性致癌物。 6、微量元素和礦物質:1硒:多種癌症的病死率(包括結腸癌)與當地膳食硒攝入量及土壤硒含量呈負相關。 但有認為這些因素可能僅僅是一些伴隨因素,而並不直接影響人群結腸癌的發生風險。

3、其它 結腸痙攣:X線檢查為小段腸腔狹窄,為可復性。 闌尾膿腫;有腹部包塊,但X線檢查包塊位盲腸外,病人有闌尾炎病史。 (三)腸梗阻表現: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症状,如腹脹,腹痛(脹痛或絞痛),便秘或便閉。 體檢可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並可聞及亢強的腸鳴音。 (二)中毒症状:由於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導致病人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表現,其中尤以貧血、消瘦為著。 根據其分化程度,按Broder法分為Ⅰ~Ⅳ級,即低度惡性(高分化)、中等惡性(中分化)、高度惡性(低分化)和未分化癌。

1、結腸良性腫物 病程較長,症状較輕,X線表現為局部充盈缺損,形態規則,表面光滑,邊緣銳利,腸腔不狹窄,未受累的結腸袋完整。 2、國內外一些醫院有採取全腸道灌洗方法作腸道準備,方法是由胃管滴注或口服特殊配製的灌洗液(含一定濃度的電解質及腸道消毒劑,保持一定的滲壓),用量4~8升,蹲坐於排便裝置上。 全國結腸癌協作會議分期(1978,杭州):我國學者於1978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部分省市結腸癌協作組會議上,對各種Dukes分期的改良方案進行了對比分析,提出了我國的Dukes分期的改良方案。 研究人員警告說,經常在烹飪過程中接觸油煙將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在亞洲三國菜系的比較中,重視「炒」的中國菜比喜歡「炸」的馬來西亞菜在烹飪過程中釋放出的有害物質更少,而以「煮」為主的印度菜則最為安全。 術前放療應嚴格掌握劑量,以中等劑量(3500~4500cGY)為宜,既不增加手術併發症,又能提高手術療效。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