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村落以北嘅平地,係粉嶺平原嘅一部份,粉嶺新市鎮伸到呢度,有多個公共屋邨、私人屋邨、同居者有其屋。 今天大家經過康樂園,有沒有留意右邊有一大片空地? 又看看左邊,列車貼近山坡行駛,彎度減小,比樟樹灘的例子合理得多。 這山坡是在電氣化時開鑿,除了讓列車穩定通過,其實還有另一手準備。 過橋後繼續沿路軌走,左下方有一個亭,幾十年來孤零零豎立在大埔公路路邊,是巴士站和小巴站,它是快樂亭,但奇怪是,「快樂」的地方甚少有人「停一停」。

和合石支線全長不足1公里,於上世紀40年代興建,火車經粉嶺站直達和合石,方便掃墓及下葬,直至1983年才停用拆卸,無緣參與電氣化,而沙頭角支線的壽命則更短,只在1912年至1928年間短暫營運。 該線同樣由粉嶺出發,沿途經洪嶺、禾坑、石涌凹及沙頭角4個站,當中的洪嶺站遺迹至今仍然幸存,成為3級歷史建築。 隨著運載棺木逐漸由靈車取代,九廣鐵路於1968年底停止靈柩運送服務,該線便改為每年清明節和重陽節期間接載掃墓人士。 和合石支線 七十年代,和合石墳場爆滿,政府停止運輸靈柩,並考慮停辦和合石支線。

和合石支線: 個人架生

真正配合粉嶺南發展而開辦的首條巴士路線是70K,於1985年11月17日起投入服務。 和合石支線 電氣化鐵路扮演着帶動沿途各站新市鎮發展的重要推動角色。 電氣化火車車卡自1981年陸續抵港,第一期電氣化在1982年5月6日通車,鐵路服務正式走入現代化。 當初興建九廣鐵路(英段)時是採用610毫米的窄軌,後來在興建中途才全面採用1435毫米的標準軌。 當時的九廣鐵路局便將鐵軌、枕木、蒸汽機車等剩餘下來的物資興建一條支線來往沙頭角至粉嶺車站,是為沙頭角支線。

  • 【東鐵/東鐵過海/沙中線】東鐵走過香港百年歷史,見證新界發展與變遷,周日(15日)隨港島段通車,更歷史性跨越維港駛入港島。
  • 和合石鐵路支線的歷史可追溯至在二次大戰以後,當時政府要運送大量二戰期間的死者前往和合石安葬,政府便在原有九廣鐵路近粉嶺的地方興建一條單軌鐵路,直達和合石。
  • 提起和合石,一般人會認為,這是清明重陽時候往掃墓拜祭先人的地方。
  • 由於該項改動,為免對前往聯和墟的粉嶺南居民不便,繞經粉嶺南的70X(已取消)及73A線亦增設由和合石至上水的單向分段收費。
  • 墳場於2009年初興建全新的棺木地段,預計於2010年落成。
  • 蕭潔恒形容,目前過海段通車時間尚算「幸運」,香港與內地未恢復通關,未有訪港旅客。
  • 本公司亦收集非個人資料,非個人資料即指不會與任何特定個人產生直接關聯之資料。

2013 年我響大笪地已經寫過和合石支線,當時用「官方地圖」對比鐵路走線及車站位置,總結出,除咗「橙色鐵閘」外,乜都冇得剩。 猶如棺斗是不停站列車,從九龍上屍後就會直奔至和合石才停下來,途中經過沿線車站時,就需要站務員調動鐵軌,讓它可以從月台外的直行路軌通過。 劉彩紅說,初期九廣鐵路主要接載香港人回鄉,人人大包細包揹着帶到內地,即使有遊客,都是日本人或台灣人為主,主要在新界區遊覽拍照。 直至鐵路在80年代全面電氣化後,內地亦逐步開放,才有更多外國人到內地遊玩。

和合石支線: 遊廢棄鐵路 + 公路 — 舊京廣鐵路、梅樂公路、桂坑尾瑤寨

可是政府的惠州計劃一出爐,便被清政府淋了一盤冷水,表示沒有興趣,不久清政府更倒台了。 一九四○年初,基於二戰日治下香港的死亡人口大幅上升,加上當時政府收回西貢坳七號墳場土地,要將該墳場的骸骨遷往新開於新界的和合石墳場,為配合大量屍體的轉移,九廣鐵路決定建造前往和合石支線。 這個改動,令聯和墟往返上水的行車時間縮短,亦令一向未有全日巴士往來的美景新邨,提供首項全日巴士服務。 至於本章開始時提及的和合石掃墓特別線76S,則早於2000年重陽節起改為全空調服務,在春秋二祭期間,不時會有十二米的空調巴士支援。 不過由於往來掃墓的市民多會集合一起才上車,故此會出現一時滿座、一時吉車遊街的現象。 踏入2012年,九巴大量引入歐盟五型引擎的富豪B9TL(AVBWU)的時候,沙田廠也獲派相當數量的該款巴士,不少新落地巴士在出牌後不久,也被派往該線服務掃墓人士,成為巴士迷追捕的目標。

和合石支線

總站位於粉嶺車站路附近,取道大埔公路(現稱馬會道)… 於1911年初,當時的大埔理民府建議修築鐵路連接沙頭角。 政府採納建議,並於1911年4月開始,使用由於改用標準軌而從九鐵英段(現時的九廣東鐵)拆下來的窄軌鐵路物料修建這條支線。 由於當時鐵路所在沒有道路可達,因此材料都是用牛車和人力運送,並搬遷多個墳墓。 和合石支線 建築工程用了1年便完成,並於1912年4月1日通車。 九廣鐵路除了羅湖到九龍的主線及2007年增建的落馬洲支線外,曾經出現過和合石支線及沙頭角支線。

和合石支線: 車站數目

這個香港現時最大的公眾墳場終於在1950年正式啟用。 和合石支線 停運後幾年,路軌未拆走,當時和合石站用作清拆柴油年代車卡,所以我先有張三等木櫈響我屋企,亦曾作訓練車長之用。 和合石支線 電氣化後,東鐵線全線以圍欄封閉(所以冇得好似以前咁橫過路軌),和合石線由於冇電氣化,所以響分岔位做咗橙色鐵閘,方便拉啲車卡入去和合石站劏。

支線在這處從主線分岔,右邊路軌是電氣化時鋪設的雙軌化路軌。 一九八三年和合石支線停運後,支線路軌及和合石站未被立刻清拆,和合石站曾作為訓練車長及清拆舊車卡之用(就是三等木櫈的由來)。 電氣化後的鐵路範圍是封閉,鐵閘的用途是方便把車卡從封閉的走線拖入沒有電氣化的和合石站。 今天,曬骨殖的月台是銘賢路一眾石廠外的路邊車位,馬路中間曾經豎立一支「倒 J 形」管(請看影片),這是給蒸汽火車頭加水的水鶴。 直至蒸汽火車被柴油火車取代後,這支水鶴仍然豎立在月台上。 七十年代末,九鐵電氣化前,港英政府曾立案研究應保存哪些舊火車文物,其中和合石站的水鶴曾被考慮保存在香港歷史博物館,不過,依舊港英政府一貫做法:做完一輪諮詢研究,錢流進英國顧問口袋,文物則消失於歷史洪流裏。

和合石支線: 香港健美及運動體適能錦標賽

和合石支線(1949年—1983年)是九廣鐵路在進行電氣化以前的一條支線,以方便日常運送遺體往和合石的火葬場及墳場,及於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運送前往當地掃墓的乘客。 成條支線只有一個和合石站,在馬會道與主線分叉,只有約一公里長,所以支線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雖然和合石線與粉嶺站比較近,但是卻沒有接駁兩站的路軌,最近要從大埔墟站上車。 由於初期鐵路是以運送遺體為主,所以九廣鐵路特別設計了一款專門送棺材的密斗列車,俗稱「棺斗」,每次可以運送八至十副棺木。 該線建造的目的,是當時政府已收回西貢坳(茶寮坳)七號墳場的土地,需把該墳場的骸骨遷往和合石墳場安葬,另外香港在二戰的日治時期中有不少人死亡,戰後為了運送大量遺體安葬,九廣鐵路局便建造了前往和合石的支線。

和合石支線

2003年內地開放旅客來港自由行,劉彩紅說,當時內地旅客「多得太緊要」,而水貨客亦湧現,「啲行李搬家咁搬」,令車務員工作挑戰大增。 她當時任職東鐵車站站長,遇過有水貨客「跳閘」,又有違《香港鐵路條例》情況,全部都需要她來處理。 粉嶺公路代替大埔公路,大埔公路大窩一段,亦改名大窩支西路,粉嶺一段做馬會路。

和合石支線: 沙頭角鐵路

直至九廣鐵路(今港鐵東鐵線)於1983年7月全面電氣化,加上粉嶺公路及北區發展,和合石支線便宣告停用。 若果我們乘搭港鐵東鐵線,會留意在往羅湖方向的左面,見到一個紅色閘門,那裡就是原本和合石支線的分支。 現在整個和合石支線的路軌及車站已完全拆卸,而車站位置就在今日華明邨的附近位置。 沙頭角支線是九廣鐵路在新界北以蒸汽火車行駛的鐵路,在1912至1928年期間營運。 據文獻記載, 沙頭角支線全盛時期一年載客量約達8萬多人次,是當時沙頭角運輸和客流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政府於2003年,斥資 317萬建立景仰園,供見義勇為而犧牲的市民安葬。 園內設100個棺葬位、24個金塔位及30個靈灰位。 犧牲者家屬可向民政事務署主動提出申請安葬於園內。

和合石支線: 和合石支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不過,《一百年後沙頭角支線》引用《Eastern Peace / Sha Tau Kok Market in 1925》一文,文中記述,百幾年前沙頭角居民要花幾天徒步往大埔做買賣(因此需要興建沙頭角鐵路)。 經過多次區議會討論後,2004年7月4日起,70K終於將其中一部普通巴士改為空調巴士行走(現時共有三部空調巴士行走),亦標誌著北區再沒有全以普通巴士行走的區內巴士線。 不過空調巴士只派出車齡較高的丹尼士十一米巨龍 行走,相對其他相類的北區區內線較為落後。 70K自改為循環線後,雖然有70X及73A提供粉嶺南前往祥華、聯和墟的服務,但始終區內居民認為巴士班次經常失準,因此要求開辦粉嶺南至聯和墟的區內交通服務以補充不足,這個任務便交由專線小巴負責。 雖然70R是粉嶺南第一條巴士路線,但只是在春秋二祭才提供服務而已。

和合石支線

港鐵自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二日兩鐵合併後,負責香港多條主要鐵路的運作。 其客運鐵路服務可分『境內客運服務』,『跨境客運服務』及新界西北的『輕鐵服務』。 該車服務了接近9個月,於2015年8月5日改為上掛72A線,宇通巴士在北區「曇花一現」的踪影就此告終。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