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映的港產電影《歲月神偷》,以六十年代的香港為背景,描述一家人胼手胝足艱苦而美好的時光。 唐樓 電影取景永利街,街道上的唐樓及氛圍把舊年月還原過來,感動了不少影迷,亦引起社會對清拆永利街的關注,最終令永利街從清拆計劃中被剔走,改以非重建方式存活下來。 深水埗醫局街170號的一棟三層高唐樓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它最吸睛的地方是白色外牆滿佈以紅色書法寫成的廣告標語。

從外牆延伸出的一個個懸挑陽臺別有情趣,讓外人能從中一探住客們的唐樓生活。 若想進一步瞭解彩色唐樓的百年歷史,不妨親自走訪香港故事館。 這間小型民間博物館致力於保護本地文化,你能在此找到許多有趣的老香港生活物品,領略過往的質樸魅力。 其後的幾十年裡,唐樓建得越來越高,直到它們在1950年代末開始「失寵」。 這是因為「當時很多開發商不斷呼籲政府允許他們建造更高大的建築,」李博士解釋道。 然而,在過去十年裡,香港湧現出了愈來愈多的保育項目,致力於保護、修善這些建築瑰寶,讓它們重新並獲得關注。

唐樓: 保育、活化及維修

位於旺角荔枝角道,由九巴創辦人之一雷亮於1931年所建的唐樓雷生春,則在2003年10月7日由九巴家族後人捐贈予香港政府,並計劃改建為博物館。 19 世紀尾開始,香港嘅唐樓普遍有三至四層,每層高四米,闊五米。 喺設計方面,騎樓用磚砌嘅支柱嚟撐住,並跨出唐樓前面嘅行人路。 因為呢種設計係喺廣州開始嘅,所以當時啲人俗稱佢做「廣州式騎樓」。 到咗 1930 年代,混凝土取代咗磚成為唐樓嘅主要建築材料。

截至2023年1月底,該署分別向目標樓宇業主/業主立案法團及個別單位業主,發出合共477張法定通知,其中有262張法定通知已獲遵辦,該署會繼續跟進餘下法定通知的遵辦情況。 原女士稱,區內業主一直爭取市區重建局推動該區重建,惟項目至今亦未有進展。 她又指,如此殘舊樓宇已到「修無可修」的地步,稱今次意外證明單靠強制驗樓難保障住客安全。 鼠疫後,政府根據查維克的建議在1903年公佈《公眾健康及建築物條例》,大大影響了唐樓的建築設計及環境。 第一階段唐樓大概於1841年香港開埠之後出現,香港政府在中、上、下、西環之間建立了維多利亞城,同時亦迎來了大量的華人移居,他們就在上環及太平山街一帶興建了很多外型像積木一樣的唐樓。 唐樓 很多時候,唐樓因為外型不討好、不夠華麗而失去了應有的關注及保留,「拆得就拆」,令到他們慢慢在香港消失。

唐樓: 唐樓活化及保育

市區重建局近年保留了灣仔莊士敦道、茂蘿街及巴路士街多幢唐樓,並計劃在修葺後作為文化用途。 位於灣仔石水渠街72至74號,建於1922年的幾幢唐樓,因被塗上藍色而有藍屋之稱,亦被政府列為歷史建築。 香港唐樓普遍樓齡高,又不設升降機,但不要因此就忽略唐樓的潛力,唐樓隨時有機會為業主帶來可觀的額外收入。 而隨着政府重建及活化舊區,部分地區的唐樓更有可能被市區重建局或發展商收購,例如近年皇后大道西的賢居里、九龍城榮光街及崇安街一帶項目,所以有不少具投資眼光的買家反而會選擇買唐樓。

唐樓

澳門市區內仍然保存有不少唐樓,在議事亭前地及新馬路一帶的唐樓,仍然保留了20世紀初期的風格,部份唐樓的上層則經改裝後作為商業用途。 香港唐樓的一大特色是騎樓,並很多時候被直接歸納為「廣州式騎樓」,但建築歷史學者對於香港騎樓建築是否源自於廣州仍未有定論。 衛生方面,唐樓多數沒有廁所而依賴倒夜香服務,相反洋樓就有抽水馬桶。 設計方面,騎樓以磚砌支柱支撐,並跨出唐樓前的行人路。

唐樓: 香港

由於這種設計始於廣州,所以當時俗稱為“廣州式騎樓”。 唐樓 到了1930年代,混凝土取代了磚成為了唐樓的主要建築材料。 唐樓 現時仍然存在的唐樓,尤其是於九龍區的,都是混凝土建的唐樓。

唐樓

澳門市區內仍然保存有不少唐樓,在議事亭前地及新馬路一帶的唐樓,仍然保留了20世紀初期的風格,部分唐樓的上層則經改裝後作為商業用途。 香港政府未大量興建公共房屋以前,除寮屋居民外,幾乎所有港人都是舊式“唐樓”的住户。 當時的唐樓樓高2至3層,闊15呎(約4.5米),以青磚砌成,而屋頂是以木結構及瓦片組成的斜頂,唐樓旁則設有木樓梯連接各層。 七十年代,隨着雷氏子孫相繼遷出大宅,一直空置。 目前「雷生春」已被活化成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這三棟色彩鮮豔的古樓分別名為「黃屋」、「藍屋」和「橙屋」,其歷史可追溯至1920年代。

唐樓: 香港唐樓出售

針對舊樓維修問題,該署透過執行強制驗樓計劃,每年揀選目標樓宇發出法定通知,要求業主履行責任,就樓宇公用部分、外牆及伸出物或招牌,進行訂明檢驗及所須修葺。 土瓜灣「十三街」涉及83幢樓宇,其中有71幢樓宇已按上述既定機制,被揀選為目標樓宇,當中不包括土瓜灣鴻運街事發大廈。 政府禁止興建「背對背」唐樓,樓同樓的背面必須擁有最少六呎闊的後巷、又規定毎人需要享有至少1.65平方米室內空間、毎間房都要有窗門以及樓宇的高度不能大於街道的闊道,以免影響日照。 所以當時的唐樓只有三、四層樓高,有些則中間設有天井協助通風。 沒錯,當時的人會在家中飼養家畜,一覺瞓醒隔離是隻又肥又美的雞、然後有隻豬在旁邊走來走去絕不是夢。 香港和英國政府也知問題嚴重,於是他們派了一名工程師查維克(Osbert Chadwick)來港考察。

  • 土瓜灣「十三街」涉及83幢樓宇,其中有71幢樓宇已按上述既定機制,被揀選為目標樓宇,當中不包括土瓜灣鴻運街事發大廈。
  • 在1969年,政府定立了《街影法》保障街道的陽光和空氣流通,為了合乎條例要求,外觀像梯級的斜面樓便是「今期流行」的建築設計。
  • 通常分租嘅唐樓會由其中一位住客「包租」-畀人嗌做「包租公」或者「包租婆」。
  • 其實唐樓並非傳統中式建築,反而比較像「混血兒」,集各家之大成。
  • 不過自60年代開始,香港進入了高樓大廈的年代,唐樓便漸漸成為歷史。
  • 當廣州式騎樓公認於1920年代才出現,有研究發現香港的騎樓群在上一個世紀,即19世紀末的照片中已有蹤影。

澳門市區重保存咗唔少唐樓,喺議事亭前地同新馬路一帶嘅唐樓,依然保留咗廿世紀初期嘅風格,部份唐樓嘅上層就經改裝之後畀人攞嚟做商業用途。 鱗次櫛比、閃閃發光的摩天大樓,形成了香港獨特的都市景觀。 然而,在這些極具未來感的鋼筋巨人之中,還夾雜著許多建築歷史。 低矮而堅固的唐樓(即由華人建造、使用的樓房)是19世紀其中一種典型民宅,一度流行於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它們也是老香港城市生活的真實寫照。

唐樓: 唐樓類型

20世紀20年代起傳入廣州,之後俗稱為「廣州式騎樓」。 香港政府未大量興建公共房屋以前,除寮屋居民外,幾乎所有港人都是舊式「唐樓」的住戶。 土瓜灣馬頭角俗稱「十三街」一帶的樓宇均有50至60多年樓齡。 《星島申訴王》收到讀者獨家報料,指馬頭角「十三街」內鴻運街一個唐樓頂層單位,前晚(5日)發生天花倒塌意外。 事發單位由兩名租客承租至今有九個月,當時兩人正在屋內,事發時其中一人在塌天花最嚴重的客廳位置,情況相當驚險。 戰後,由於逃避中國內戰的難民蜂擁而至,加上戰時不少房屋受到破壞,香港又一次面對房屋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急速增加,房屋短缺。 通常分租的唐樓會由其中一位住客“包租”,稱“包租公”或“包租婆”。 包租者向業主每月繳交固定租金,同時亦交付負責支付水電。 唐樓單位再被劃分為房間分租,通常最少分為“騎樓房”(亦稱頭房,面積較大及光線充足)、中間房、尾房;很多時更會在廚房或廁所上設置“閣仔(閣樓)”出租。 唐樓 市區重建局近年保留咗灣仔莊士敦道、茂蘿街同埋巴路士街多棟嘅唐樓,並計劃喺修葺之後做文化用途。

唐樓: 唐樓唐樓類型

2015年,位於灣仔軒尼詩道的同德押被清拆,令全港只剩11幢轉角唐樓。 同德大押落成逾80年、在現址經營逾60年,屬三級歷史建築。 因為只有法定古蹟被法例保護,其他的歷史評級只具參考價值,2013年同德押已獲屋宇署批准改建為23層高商廈。 是次事件引起大家對歷史文物評級的準確性,以及如何在保育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唐樓 大家以為「廣州式騎樓」是來自廣州,而這又是香港唐樓的一大特色,所以便誤會了香港的唐樓是完全來自廣州。

唐樓

若有興趣購買唐樓或想了解香港唐樓買賣及樓價,請直接透過業主或代理提供的聯絡方法。 該街區始建於1950年代,曾一度面臨清拆重建。 所幸的是在2010年,永利街的唐樓出現於當年的大熱電影《歲月神偷》中,隨後街區得以保留。

唐樓: 唐樓參見

唐樓群有13條麻石柱,昔日的浮雕書法依然可見。 唐樓群的騎樓底下昔日藏着形形式式的商店,例如包括米舖、雜貨、中藥、佛像店等。 因為這14幢唐樓已被活化成文創空間,個性文創小店陸續進駐。 當廣州式騎樓公認於1920年代才出現,有研究發現香港的騎樓群在上一個世紀,即19世紀末的照片中已有蹤影。 各地方所建的唐樓都有當地本土特色,故此有「新加坡店屋」、「檳城店屋」、「澳門唐樓」、「廣州騎樓」等稱號以作分辨。

唐樓

這是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少有的同類事件,使政府及社會都關注全港同類約50年樓齡的唐樓的安全問題。 ——這些唐樓帶有典型店家的圓柱門廊(如今已成為唐樓的經典特色之一),其底層為零售空間,店前的人行道帶有遮蔽,能擋雨防曬,樓上則供住宿。 地契條款「洋樓」定義上相對唐樓的分別在於地契條款:洋樓只供獨立住客或租客,而且只能作住宅純用途;而唐樓就可以分拆出租,亦同時可以作為住宅和商業混合的用途。 單位租客為一對夫婦,丈夫當時身處客廳,他接受《星島申訴王》訪問時憶述事發經過,指前晚約11時半察覺到天花忽然移動約一至兩分鐘,未幾便大幅倒塌。 他慶幸天花塌下位置在自己身旁,僅擦損手腳,而太太當時則在房間休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