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有食道癌的病人須接受仔細的病史問診、身體檢查。 通常醫師會安排食道鋇劑吞嚥X光攝影、食道內視鏡檢查以確定原發食道腫瘤病灶位置並可做切片檢查;對腫瘤做病理切片檢查則是確定惡性腫瘤病理細胞診斷的重要依據。 下咽癌分期 非小细胞肺癌分期治疗模式 通常首选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为肺叶或全肺切除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鼻咽脱落细胞学诊断取材恰当,即时固定,染色和检查,可补充活检之不足。
- 下咽癌的症状有以下几点:1、咽喉部异物感、吞咽困难、进行性吞咽困难,下咽癌侵犯喉腔、食道入口时常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合并近端食道癌时更明显。
- 由于复发肿瘤侵袭生长,浸润范围广,而已接受过放疗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体质差,手术部位解剖结构紊乱,血管床受到破坏导致组织修复能力减弱,再次手术面临挑战,而术后修复和重建难度更大。
- 患者出現以上症狀時,除檢查口咽部外,應常規行間接喉鏡或纖維喉鏡檢查。
- 3.验证 放疗计划执行前需进行剂量验证,符合要求后方能执行。
- 术后放疗靶区确定,不勾画GTV,CTV1包括瘤床区及阳性淋巴结区,CTV2包括颈部阴性淋巴结区。
- 1992年至1996年5年間,在本科診斷及治療並接受定期追蹤的下咽癌患者共59例。
- 肿瘤切除应该遵循肿瘤外科手术原则,在肿瘤外围进行切除。
CT检查 喉断层相可以观察梨状窝情况及喉内受侵程度。 磁共振检查 可更准确地确定肿瘤范围及临床难以发现的黏膜下病变和淋巴结,以及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下咽癌(Hypopharygeal carcinoma)为临床上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5%。
下咽癌分期: 症狀
N1: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其最大径≤3cm。 N2: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3cm<最大径≤6cm;或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但其最大径≤6cm;或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但其最大径≤6cm。 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3cm<最大径≤6cm。
按照病变范围和颈部检查的情况,在激光手术切除局部病变的同期进行颈部淋巴组织的处理,同期行择区性颈清扫术;对于不愿意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可行术后颈部放疗以控制颈淋巴转移。 如局部病变非常局限,且颈部检查未发现淋巴结肿大,也可选择密切观察随诊。 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是下咽癌治療失敗最常見的原因。
下咽癌分期: 治療
下咽鳞癌侵袭性强,早期易发生黏膜下扩散,颈部转移风险高。 据报道约60%~80%患者发生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40%患者有对侧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而且疾病的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2]。 下咽癌分期 因此,寻找与下咽鳞癌生长、转移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对研究其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和所在区域,喉癌临床上分为声门上型、声门型和声门下型等三种类型,具有局部浸润和扩散转移等特点。 临床治疗目前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在彻底根除肿瘤病变的同时尽量保留和重建喉的功能,在治愈肿瘤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近年来学者们公认的诊疗原则和理想目标。
喉功能是否可以保留,与手术医师的经验、技巧和所掌握的修复方法有很大关系,当肿瘤切除后,存在较为完整的软骨支架和一侧活动完好的环杓关节均可考虑行喉功能保留的术式,除此之外不应强行保留喉功能。 肿瘤以局部浸润扩展为主,容易侵犯其邻近结构:向上发展可侵及鼻咽,向下可蔓延至下咽,前可侵及喉,侧、后方可浸润至咽旁间隙,以致临床上因病变范围广泛而不易确定肿瘤的起源部位。 咽侧壁癌、咽后壁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当常见,就诊时已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占25%~61%,晚期颈转移率可高达81%。 下咽癌分期 咽后壁癌因常发生于体中线处,所以其发生双颈淋巴结转移的机会较多。 应用内镜对周边凸起的溃疡或外突结节状肿物取活体组织检查是进行病理学诊断的主要手段。 下咽癌TNM分期 原发肿瘤(T)分期 Tis:原位癌。
下咽癌分期: 治療方式
欧美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保留喉功能,对于不能保留喉功能的中晚期患者多采用同步放化疗。 同步放化疗对于T2、T3病变的疗效优于T4病变,但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期间的Ⅲ、Ⅳ期的局部放疗反应也比较多,放疗以后也有局部喉功能不良的患者,如呼吸功能不良需气管切开,吞咽功能不良需依赖鼻饲。 下咽癌同步放化疗的整体5年生存率、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喉功能保留率分别可以达到68.7%、57.5%、79.1%和70.3%。 但同步放化疗后肿瘤未控或肿瘤复发挽救性手术的并发症也比较严重,特别是咽瘘导致的大血管破裂的风险增高。
鼻咽的功能在於作鼻子和喉嚨的通道,確保空氣傳送,以及呼吸的順暢。 圖中展示了人的面部,大家可以分別看到鼻、後腦和頸,而鼻咽在鼻孔裡深入鼻腔的地方、頭腦之間。 鼻咽癌非常特別,即使腫瘤的體積細小如一顆樹苗,已可通過淋巴管道直達頸部淋巴。 頸部淋巴由下頷(第1段)、前頸上、中、下部份(第2至4段)以及後頸(第5段)組成。 即使鼻咽腫瘤非常細小,亦可通過淋巴管道擴散至其他淋巴。
下咽癌分期: 咽喉癌症狀
食道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这与人群的易感性与环境条有关。 在食管癌高发区,连续3 代或3 代以上出现食道癌病人的家族屡见不鲜。 在我国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的调查发现有阳性家族史的食道癌病人约占1/4~1/2 下咽癌分期 人,高发区内阳性家族史的比例以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 由高发区移居低发区的移民,即使在百余年以后,其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居住环境也影响食道癌的发病,已发现,高发区内与家族共同生活20 年以上的食道癌病人占1/2。 近年来的资料显示,食道癌病人中确实存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因此应在化疗的同时以及化疗后配合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益肝肾等中医治疗,则可以较好地缓解化疗反应,有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 放疗也存在着明显的放疗反应,使许多病人不得不中断放疗。 如果在放疗期间及放疗后配合补益气血等中医治疗,对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免疫功能均有较好的效果,中药的超强止血是西医无法超越的。
下咽癌分期: 鼻咽癌的結構
张景岳指出::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有之。 “老年肾虚,房事不节,或久病失治,均可致气血不足,阴津耗损,食管失于濡养,久则发为本病。 由此可见,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痰、血互结,津枯血燥,以致食管狭窄或干涩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匀浆饮食是将正常人的饮食去刺和去骨后,用高速组织捣碎机搅成糊状,所含的营养成份与正常饮食相似,但在体外已粉碎,极易消化和吸收,可避免长期单一的饮食,并可预防便秘。 为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首先应了解和掌握可能会出现的食道癌术后并发症,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对症治疗,做好食道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住院做了喉直達鏡切片檢查,果然證實是來自下咽部的鱗狀上皮細胞癌,經過一連串的分期檢查,診斷為下咽癌第4期。 面對後續治療,楊先生十分不安,「我真的要成為無喉者了嗎?未來的工作與生計該如何維持?」他反覆自問,無助極了。 由於吸煙及喝酒是造成下咽癌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應該盡量避免這些致癌物的使用。 對於咽部疼痛、咽部異物感、聲音沙啞及頸部腫塊這些症狀,若是經過治療兩週後仍無明顯的改善,則應迅速至耳鼻喉科就診,並針對上消化呼吸道做徹底的檢查,以期能夠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咽瘘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经过放射和/或手术治疗后局部血液循环差有关。 大血管破裂是挽救手术治疗时最为凶险的并发症,多导致患者死亡。
下咽癌分期: 头颈肿瘤的TNM分期系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
一般而言,積極治療之下,三年存活率大約是50%左右。 喉癌的治癒率很高 ,如果是聲門上的腫瘤很早就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現象,一般說來,早期的喉癌病患有80 %的治癒機會,比較晚期的治癒率就會降到50%左右。 嚥部異物感或吞嚥痛疼、吞嚥困難、嗆咳、咳血。 重视饮食调护,治疗期间应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并应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进食欲,保证营养;治疗间歇阶段则宜多给具有补血、养血、补气作用的食品,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3.严格控制饮食 食管缺乏浆膜层,故吻合口愈合较慢,术后应严格禁食和禁水。 安放十二指肠滴液管者,可于手术后第2日肠蠕动恢复后,经导管滴入营养液,减少输液量。
- 即使鼻咽腫瘤非常細小,亦可通過淋巴管道擴散至其他淋巴。
- 當輻射進入細胞,DNA會斷裂,破壞細胞循環,從而殺死癌細胞。
- 喝酒、吃檳榔,則會影響口腔、口咽、下咽到食道。
多为梨状窝内侧壁或内、外侧壁癌侵犯至喉,引起喉前庭、声带活动受限或喉返神经受侵所致;而食管肿瘤增大,严重者压迫、侵犯气管时也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对PD-L1阴性或低表达(CPS免疫治疗副反应大,单药应用存在风险:接受免疫治疗患者,症状往往缓解较慢,患者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 免疫治疗方面,NMPA批准纳武利尤单抗用于二线治疗接受含铂类方案治疗期间或之后出现疾病进展且肿瘤PD-L1表达阳性(表达PD-L1的肿瘤细胞≥1%)的R/M SCCHN。 (1)常规X线检查喉及颈侧位X线拍片可以观察喉内及椎前软组织情况。 下咽癌分期 肿瘤位于咽后壁、环后时则可以看到椎前软组织明混增厚,将气管推向前。 喉室消失,会厌及勺状软骨变形,甲状软骨向外移位。
下咽癌分期: 食道癌(Esophageal Cancer)
由於手術是不少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因此很多鼻咽癌病人都會問醫生是否需要做手術。 然而,鼻咽癌與其他腫瘤有別,治療方式以電療及化療為主。 至於到底爲什麽有這個分別,接下來我會為大家解釋這個情況。 一些食道癌患者说他们都曾出现过持续打嗝的情况。 下咽癌分期 到目前为止,打嗝一直未被当成是一种可能的癌症的先兆。 但是,一项对99名患有食道癌的病人进行的相关研究显示,有27%的人表示他们曾出现过持续打嗝的情况;还有6%的人说,这种现象促使他们去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