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小心翼翼地通過,沒有踩滑而滾下山坡要算是山神與排灣族祖靈保佑。 偶有往林邊溪方向的樹林間開闊處,可以展望對面的棚集山與棚集下山。 離開電線桿,進入矮林中,出現一塊「土地界標」石柱。 續行,經過一處稀疏樹林,這時步道往左方的山腰緩下,我看地圖認為此處正當稜線下行處,若按山腰步道而行,依照等高線是不會再有機會上到新置山了,於是鑽入林中查看了一下,沒有登山條,也沒有明顯路跡,只有不斷橫向的樹枝,此種路況不可能不披荊斬棘循稜硬上新置山了。

喜樂發發吾

當時,鳥居信平水利技師,以創新的技術,設計二峰圳的藍圖,用了七年時間,和當地的部落族人約十四萬人,一起完成二峰圳伏流水的工程。 【今傳媒/記者莊全成報導】1921年至1923年間,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打造二峰圳灌溉屏東平原,走過一個世紀,二峰圳仍然流水潺潺,並為現代水利工程帶來新思維及啟發。 屏東縣政府6月份起以「二峰圳,謝謝你」為主軸,舉辦一系列百年紀念活動,包括紀念典禮、國際學術研討會、走讀導覽、繪本出版等,涵蓋水利、文化歷史及生態觀光,並特別邀請鳥居信平的孫子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鳥居徹來台,見證這條牽起台日情誼的水圳百年風華。 來義鄉大家長莊鄉長景星與喜樂發發吾社區張理事長達敏(來義鄉代表會主席)於活動中皆肯定屏東林區管理處種植台灣原生種與協助公共空間綠化措施,並贊許林務局同仁從事相關保育工作之辛勞與成效。 喜樂發發吾 本次種植之九芎為排灣族傳統「送情柴」,是傳遞情意的習俗文化樹種,象徵堅定愛情及長長久久,除了推廣台灣原生適地適木之樹種,於在地原民文化上更具傳承代表意義。 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還有鳥居信平的雕像,鳥居信平是當時少數能深入原住民地區,並且跟原住民打成一片的日本人。

喜樂發發吾: 地下水也是救命水

我還是繼續往上爬,只是有點累,加上天色晦暗,身心兩層面都影響了我的決策:接下來的兩三個小時,新置山三角點重要還是探索全部的古拉拉烏古道重要? 新置山三角點與航跡是有山友紀錄的,古拉拉烏古道路線航跡是沒有人紀錄過的。 新置山意思到了,當原路退回,改探巡邏箱對面那條岔路。 廣場道路下方不遠彎處就是「古拉拉烏古道」入口,既然來到這裡,不免就又要考慮要不要上新置山了。 此時才下午一點出頭,但來回新置山保守估計要四個鐘頭,雖然我下載了古樓山、新置山前峰上新置山的航跡,但也不好在排灣族地盤冬日摸黑走連當地人都很少走的山路。

  • 屏東林管處為防治外來入侵種應涵蓋上至下游整體環境,以避免外來種逐漸擴張,改變原有生態環境,結合來義鄉公所、屏東縣消防局第二大隊來義分隊、喜樂發發吾社區、丹林社區、旗山中寮社區、桃源寶山社區、牡丹大梅社區等,齊心合作努力,共同展開除「蔓」行動,維護當地自然資源。
  • 刺竿的長度為15公尺,因此球至少要拋高到18公尺以上,不但要拋得高還要拋得直。
  • 為了提供社區民眾休憩的場所,整頓社區公園,並命名為「喜樂發發吾生態公園」,其不只具有休閒娛樂的功能,還具有生態園區特色,可作為教育之用。
  • 走進部落岔路,右側有二峰圳制水閘門,其旁有座圓形水池,是否有其作用?

2004年左右,日本作家平野久美子接受屏東縣政府之邀到屏東長住,聽屏東縣縣長曹啟鴻談到建造二峰圳的鳥居信平很驚訝,因連日本人都不認識鳥居信平。 接受曹啟鴻之邀的她與屏東科技大學土木系教授丁澈士合作,透過鳥居信平兒子鳥居鐵也、女兒貝島峰子所提供的資料,為鳥居信平立傳。 鳥居鐵也曾希望參加新書發表會,卻先在2008年過世。 平野久美子的《台日水的牽絆識水柔情-鳥居信平的故事》於2009年4月20日新書發表。 屏東縣政府也同時發表新書《夢想之河再現–屏東平原水圳文化》,為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調查來義鄉的二峰圳、隘寮圳碰坑及萬丹圳的萬丹抽水站三處水圳。 1976年,讀大學的丁澈士聽老師提及「屏東縣有個偉大的水利工程─二峰圳」,從此讓他開始對二峰圳及鳥居信平有了想像,促進後來留學荷蘭取得水文系水文地質組博士。

喜樂發發吾: 部落影音區

如今的二峰圳也被登入為屏東文化景觀,能讓大朋友小朋友前來二峰圳,了解與走進部落內,那些息息相關的人文歷史與水圳文化。 喜樂發發吾 喜樂發發吾 潘孟安致詞時指出,謝謝鳥居信平的遠見,於林邊溪上游打造來義二峰圳,取用伏流水,百年來水源豐沛不絕,迄今仍持續滋潤屏東平原,成為全國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縣府借鏡這百年智慧,以國土復育與水資源保育為發想,催生國內第1座以「補充地下水」為概念的大潮州人工湖,並自籌財源開發林邊溪下游伏流水工程,上個月正式通水,台灣伏流水百年前世今生,都在屏東這塊土地從沒離去,屏東接下承先啟後的重擔,持續往下一個百年推進,打造永續取水的典範。 這個偉大的水利工程,當初是由日本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設計,畢業於東京帝大,目前隸屬於台糖的萬隆農場,曾經是他工作的地方,在1920年代,利用林邊溪的伏流水,開拓荒蕪農地,以自然工法建造二峰圳,讓來義這個地方,終年都有水,不受乾季的影響,是台灣百年來,偉大的水利工程。 《文化走讀》從6月11日起至7月3日為期1個月,每周六日安排文化景觀導覽,由在地族人帶領民眾從來義鄉的水源源頭集集水廊道啟程,實際走讀二峰圳的風華,接著來到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參與「豐」屏東市集,觀賞古謠與原住民樂舞饗宴,透過環境劇場展演方式,讓觀眾感受與土地的連結。

續行公路,繞過山邊,地圖上此處等高線頗為密集,為一道稜脈直接插入林邊溪畔,故連二峰圳都是開鑿隧道鑽過,所以百年前先民到底會沿著溪邊河床行走,還是選擇高遶上行? 當時二峰圳也還沒開通,山上的原民部落也還沒搬下山來(根據「古拉拉烏古道」入口解說)。 也有可能高繞或沿山腳邊都不是(答案或許在1916年日治蕃地地形圖)。 屏東林管處表示,小花蔓澤蘭有「綠癌」之稱,其快速生長擴散的特性,嚴重危害本島生態多樣性,來義鄉喜樂發發森林公園、大梅溪生態示範區分別位處二峰圳上游及大梅溪流域;中寮山與藤枝林道則位處中低海拔山區,林相生態豐富完整。 這四個社區剛好 位於林邊溪的上游至下游間,也因為居住著不同的族群。 四社於是便分別利用各自特質營造出團體的特色:喜樂發發吾最具原住民質樸風味之公園;獅頭的石頭公園由荒野不毛轉為賞心悅目區; 建功的湧泉區。

喜樂發發吾: 文化部

來到水管路岔路附近,此處右側有岔路,來時沒注意到,但這時也沒時間探了。 下行至巡邏箱岔路,取左,土路上長出稀疏的青草,後來才意會到這可能台電的保線路,因為後來此路持續下坡,直到屏110鄉道,出口就在卜姜呢山出水口廊道的西口。 喜樂發發吾 下山途中陸續有左上來的岔路來會,應該就是之前遇到的幾條岔路。 但是接下來的山腰路有好幾段都變成碎石邊坡,而且沒有拉繩確保,就算有樹枝也不能期待它是否牢靠。

喜樂發發吾

1912年,台灣總督府為防止林邊溪下游一帶耕地和村落遭洪水氾濫,在林邊溪最上游處建造防洪堤。 又為控制水源、改良土質,因此計畫了地下集水廊道工程。 鳥居信平(1883年1月6日-1946年2月11日),出生於日本靜岡縣周智郡上山梨村,水利工程師。 在日治台灣時期,曾於台灣規劃二峰圳、力里溪水圳等多處灌溉及防水工程。 之所以會有二峰圳,是林邊溪每到雨季之時都會氾濫成災,遇到乾枯期又會直接沒有水能使用,附近的土地又是礫石與土質緊密造就開發上的困難。 在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就下令要改善此事,希望能減少每道雨季而洪水氾濫之問題,因此,想要在林邊溪最上游之處,來規畫了一系列地下及水廊道工程。

喜樂發發吾: 來義鄉

據說老婆是這樣問工作人員的:「請問前陣子新聞中蘇貞昌戲水引起爭議的地方在哪裡?」不知道工作人員聽了有沒有翻白眼,但至少老婆回來說消防隊的後方就是二峰圳,沿著水圳走不用半小時就可以到會場。 研考處長黃國榮表示,為迎接二峰圳百年紀念,縣府跨局處整合了文化處、教育處、原民處、農業處推出相關系列活動,其中還有一場國際研討會,針對二峰圳灌溉工程、地下伏流水挹注、地下水補注湖等議題進行討論交流,也為二峰圳邁向下一個百年留下紀錄。 說到新置山,一般是從西邊的頭崙山連走,但因為找到了一篇十年前從古樓部落循西南稜上登的遊記;也下載了2014年山友從古樓山、新置山前峰上新置山的航跡(但沒看到在2017年山友已回報「從新置山前峰之後的路徑太差,原路撤退」),這些紀錄中的登山口一開始就標註了「古拉拉烏古道」。 圖示牌上「古拉拉烏」的原民發音很容易聯想到「古樓」,甚至「崑崙坳」(經查在原民會網站上古樓部落的傳統地名就是Kuljaljau),而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又有圖示說明其為「崑崙坳古道」的入口之一。 所以這一連串的「古靈精怪」跟二峰圳與新置山的糾纏,我試著想要在這一次探索中解決。

關於梯形堰堤與方形進水塔的作用,這裡就懶得寫了,也許上一篇遊記「二峰圳初探-分水工與百年特展@萬隆農場」可以找到相關連結(這裡有一篇山中傳奇與水的牽絆—二峰圳)。 進水塔等同於下水道的人孔蓋,可以進到集水廊道內捧飲清流,不過這樣的機會可不是人人都有。 這些樹上的紅塑膠袋對我沒太大影響,小心避開地上的障礙就行。

喜樂發發吾: 喜樂發發吾社區部落元素/蝶舞喜樂

來到新來義部落產銷中心,產銷中心主要提供部落手工藝品的一個產銷平台,目前大約集結十個工作坊生產的產品,這些產品都是由族人自己創作,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 回程在一旁道路的壁面上,有著一幅族人遷陡的立體故事浮雕,大致講的是族人將自家的石板屋拆除,然後在他處重建的故事,美琴(怡吉)說排灣族故事裡一定有一隻小黑及小黃,小黑是排灣族人的好伙伴,不過以上這幅浮雕得到我們最多人討論,大家一致問為何這隻小黑屁股翹得這樣高? 喜樂發發吾 怡吉說因為小黑跟著小主人很開心啊,開心屁股就翹很高。 由「水利處」負責沿線水道設施的修復改善,「文化處」規劃導覽解說資料與開幕儀式及表演活動,「交旅處」協助停車場規劃配置和郵輪巴士 ,「原民處」整合市集規劃以及部落溝通,「研考處」統籌研討會及晚宴籌辦,「傳播處」接洽媒體廣宣,「農業處」設計植栽綠美化及伴手禮開發等,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鳥居信平的嫡孫,東大名譽教授鳥居徹七月受邀,來到祖父當年奉獻畢生心力的屏東來義,撫今追昔,與台灣人一起追憶感念,鳥居信平的成就,共同見證這影響深遠的百年工程,一起延續台日情誼。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