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變,變則通,總好過暴殄天物,任由簇新的康健中心無人問津「拍烏蠅」。 現時的公營醫療健康系統是市民的基本安全網,特別是那些因經濟困難而無法負擔醫療服務的市民。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我們需要維持現時為不能負擔私營醫療服務的市民提供的醫療服務及改善其質素和涵蓋範圍,不容有巿民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照顧。 在該計劃下,婦女健康中心的會員如有乳癌風險,可以獲資助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 作為您的健康夥伴,家庭醫生為您和您的家人(包括您的孩子)提供全面和連貫的護理。 您的家庭醫生非常了解您的孩子,可以為他們的健康或發展提供最合適的預防護理和專業建議。
蔡醫生知悉在互通系統第二階段下開發的醫健通流動裝置應用程式(應用程式)即將推出,讓使用者可自行取覽個人健康紀錄和其他公共衞生資訊(詳細請參閱「醫健通流動裝置應用程式即將推出」)。 就讀大學的曾同學直言未聽過有關康健中心,而中心提供免費健身設施,相信會吸引年輕人,但他坦言政府的設施予人老土形象。 事實上本港社區現存多種輔助醫療設施,如衞生署轄下有13間學生健康服務及評估中心、18間長者健康中心;政府亦於北大嶼山、天水圍及觀塘設立3間社區健康中心。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透過私營基層醫療界別加強慢性疾病管理
經諮詢醫管局臨床專家,「共同醫治服務模式」現正在內科、骨科和精神科專科門診試行。 在內科、骨科和精神科專科覆診的合資格病人已分批獲邀參加「共同醫治服務模式」下的計劃。 家庭醫生作為醫療過程中個人和家庭的第一接觸點,是整個醫療體系中第一層醫療─基層醫療的主要提供者。
- DHC的相關人員必須熟悉有關醫療服務安排,並懂得幫助患者及其親屬有效地尋求適合的醫療服務。
- 該報告書全面檢討香港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和挑戰,以及世界衞生組織各成員國在推動基層醫療健康策略以達致「全民健康」目標方面的發展,並提出一系列以基層醫療健康為重點的策略,當中多項策略沿用至今。
- 此外,政府會為患有不常見疾病的人士提供更多援助,包括按個別情況資助有特殊臨床需要的病人進行特定藥物治療,資助合適病人參與個別藥廠的恩恤用藥計劃。
- 普通科門診照顧的病人主要分為兩大類,包括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及高血壓病人),以及症狀相對較輕的偶發性疾病患者(例如患有感冒、傷風的病人)。
- 說到底,經過5波疫情衝擊,很多市民對預防疾病的意識已大大提高,康健中心與其一味要老人家聽講座,為私營醫療中心拉生意,倒不如改變用途,例如提供廉價甚至免費的物理治療、健身服務等。
若初步篩查結果顯示有中至高度心血管疾病風險,有機會被邀進行全面身體檢查,包括ARIA視網膜影像分析中風之風險,血壓、血糖、血脂及尿酸快速檢測,及接受多元健康指導和跟進檢查。 鼓勵你成為「DHC Express 地區康健站」會員,了解更多預防及改善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活動及資訊。 香港復康會致力成為一所具效能、影響力以及關懷的全人照顧及復康機構,透過創新復康服務及賦權殘疾或面對健康挑戰的人士,倡議全人健康、社會參與以及共融有利的環境。 隨著康健中心逐步推出,互通系統可望更深入社區發揮其功用,為香港醫護服務帶來更大的協同效應。 參考陳局長就成立中心理念的概述,打著「地區為本,公私合營及醫社合作」為宗旨。 可是,首間中心的選址設於葵涌九龍貿易中心,即在其工廠區的範圍,對於不是居於附近的市民和長者,相信可達度低是令使用率未如理想的主因之一。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相關文章
然而,作為試點的葵青地區康健中心自去年9月開始運營,截至今年9月30日只服務了30,637人次,僅達預期55,000人次的55%。 令人擔心的是,康健中心成效不但不如預期,還似乎淪為以「治療」為主的「醫學霸權」的一環。 葵青區區議員譚家浚先生另外,譚議員反映醫療開支是發展基層醫療的另一個絆脚石。 他指出,政府現時有就大腸癌篩查、子宮頸癌疫苗推行資助計劃,惟未涵蓋其他病症,如早前提到的骨質疏鬆,而自願醫保亦非人人能負擔。 屯門地區康健中心佔地逾16,000呎,以明亮、便捷、分區明確等為主要設計元素,配合智能化的科技和系統,讓會員能起動健康生活模式。 中心從日常生活規劃入手,將健康概念以數據化呈現,期望市民可以及早診斷及預防慢性疾病。
2019年起,透過在全港逐步建立地區康健中心,政府銳意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加強醫療和社會界別之間的合作以及地區公私營協作,提高公眾在疾病預防和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意識,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更多支援,減輕專科和醫院服務的壓力。 透過地區為本的服務、公私營協作和醫社合作,地區康健中心是一種嶄新的服務模式,並將成為公營醫療體系的重要一環。 地區康健中心的建立是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的關鍵一步。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人氣文章 – 生活
食衞局副局長徐德義在會上指,推動地區康健中心有3個重點,包括減少重複入院及住院需要;糾正以急救服務為首個接觸點;以及加強推動個人和社區參與。 由於公立醫院服務壓力每年上升,如急症室去年接近160萬病人求診,其中次緊急及非緊急新症佔半數,而部分專科新症排期時間亦較長,徐認為仍有改善空間,而推動基層醫療可帶來幫助。 為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以鼓勵市民預防疾病,加強自我和家居照顧,政府於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於十八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 康健中心得以順利運作,互通系統於幕後協助連繫不同的社區夥伴,協力為所有年齡層和不同健康狀況的地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乃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作為患者醫療流程的一部分,醫管局會繼續提供普通科門診服務,以履行安全網及公共衞生職能。
1978年,世界衞生組織通過了《阿拉木圖宣言》,認同基層醫療健康是達致「全民健康」的關鍵。 這份宣言啟發了世界各地積極推動基層醫療健康,並正式確認了強大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的關鍵性角色。 靈活、彈性調配的多功能活動區,會定期舉辦不同的健康專題講座、小組活動以及興趣班。 區域兼備廚房和互動課堂的功能,專業營養師會與大家一同烹煮有營菜式及飲品,由日常均衡飲食做起,教育市民養成健康有營的飲食習慣。 全港已有46間流動及固定中醫診所,已累積為超過1,2000吸煙者,提供超過10,0000次的免費中醫針灸戒煙服務。 (主中心)星期一至六開放;(服務點)星期二至六開放,均不設午飯休息時間。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大埔康健: 香港大埔按摩推薦
負責監督健康及社會政策的相關政府機構 (醫管局、衞生署及社署)在履行各自職能的同時,亦一直透過公私營協作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並透過不同層面的合作及服務轉介,配合及推動落實政府的公共醫療政策,為市民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衞生署轄下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單位,例如母嬰健康院、婦女健康中心、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及長者健康中心,會因應需要轉介病人到醫管局的專科門診診所作跟進治療。 同樣地,提供部分基層醫療服務的社署單位,例如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亦會接收醫管局轉介的社區支援個案,例如已離院回家而有較高風險再次緊急入院的年長病人。
但康健中心一直被指服務病人數目偏低,成效不似預期,故此,有關方面應予以檢討在宣傳推廣方面如何加大力度,以及如何改善政策,使能更主動接觸所屬區內為需要的市民提供服務。 地區康健站亦會建立網絡,與區內及毗鄰地區的非政府單位及私營機構合作,提供者包括醫生、專職醫療人員(如註冊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視光師、言語治療師、足病診療師)及中醫師,為觀塘市民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網絡。 在上一期的醫健通訊,我們介紹了互通系統如何協助政府推行康健中心新計劃,以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互通系統與地區康健中心」)。 今期通訊我們邀請了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辦事處)處長蔡宇思醫生,分享她對康健中心計劃的願景、意見、從啟用首間康健中心所得的經驗,以及互通系統在康健中心未來發展上的角色和潛力。 香港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認為,康健中心的定位是各類年齡層,惟從會員人數看來卻予人「豪華版長者中心」之感。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香港北角英皇道663號泓富產業千禧廣場12樓1209室
2019年3月初,經公開招標後,食物及衞生局批出由葵青安全社區健康城市協會營運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 根據合約,協會將進行為期三年的營運,在位於葵涌的主中心啟用一年後,仍須在五個分區分別設立附屬中心。 而葵青康健中心作為試點計劃,獲得政府的一億元撥款,以期發揮公私合營和醫社合作的效用,滿足地區需要,並提高市民對保持健康生活、預防疾病及管理個人健康的意識。 過往香港醫療系統「重治療,輕預防」,一直以醫院為中心,但隨著人口增長及老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揮之不去,本港的公營醫療負荷日益沉重,更突顯了發展基層醫療的需要及迫切性。 在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的第四部分,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博士引用基金於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説明透過適當的門診照護,例如基層醫療、社區支援等,可避免公立醫院近一半的入院個案。
現時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偏向零散,缺乏服務發展的整體策略規劃、協調,和縱向與橫向融合。 政府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更有系統和連貫性的平台,以鼓勵市民自我管理健康,提高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重要性,並讓市民更易獲得所需的基層醫療服務。 隨着全港各區的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逐漸成立,香港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模式將逐步轉變為以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以推動現時醫療系統的整體模式轉變,並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觀念。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點「指」可以 Keep 住 健康?
生局(前食物及衞生局)於2022年3月31日向香港仔坊會批出南區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南區地區康健中心在2022年在10月17日正式投入服務。 南區地區康健中心以主中心為總部,並配以4個設於方便位置的分區附屬中心作為服務樞紐,利用資訊科技基礎設施,連結一個由地區醫護人員組成的服務網絡。 南區地區康健中心會致力加強與其他地區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設施的協調,在社區內提供更便捷的環境予居民照顧個人健康需要。 概念源於世界衛生組織於1986年提倡的「健康城市」,意指在社區建設平台,令社會各階層容易獲得健康訊息,長遠促使公營醫療系統的效率提升。
獲授權的醫護專業人員,可隨時及安全地取閱病人在互通系統內的電子健康紀錄。 這樣可有助他們更準確地評估和跟進病人的健康狀況,特別是剛出院的病人。 例如在康健中心提供復康服務的醫護專業人員,可經互通系統取覽病人住院期間的臨床摘要。 這無疑可提升社區內醫護及社會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合作和醫護服務的連貫性。 然而,中心開幕至今,先是選址,及後的服務投標等事宜,都反映有關當局欠缺周詳考慮,惹來公眾非議。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相關文章:
另一方面,社康同時亦是觀塘地區康健站的營運機構,主中心選址位於觀塘基督教聯合醫院J 座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4 樓,亦已於 大埔康健 10 月中旬起投入服務。 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處長蔡宇思醫生、地區康健中心總監胡仰基先生,以及一眾食衞局人員同日亦有到訪及參觀觀塘地區康健站。 地區康健站會為轉介的醫務諮詢提供港幣250元的補貼,差額由服務使用者繳付。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至於其他醫療服務,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營養學服務、視光學評估、言語治療、足病診療及醫學化驗服務,病人的自付費用上限為港幣150元。
截至2021年底,深圳已建立起超過800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同時組建超過3500個以全科醫師和社區護理人員為核心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市民在社區提供健康諮詢、體檢、戒煙門診、營養指導、心理諮詢等個性化而全面的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經驗獲得世界衞生組織向全球推廣,香港在進一步發展基層醫療發展模式時,應加強與內地交流協作。 地區康健中心是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社區的獨特優勢就在於貼近市民生活,所以要發揮地區康健中心的關鍵作用,先要充分了解當區居民需要,才可以對症下藥提供所需服務。 現時社區中不同機構各司其職在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長者院舍、長者地區中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等等。 地區康健中心應該善用這些「貼地」的地區網絡,通力合作定期評估居民需要。 同時,中心亦應邀請居民參與評估過程,吸納居民意見並根據需要提供相應服務,令服務「適得其用」。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成為會員
護士、專職醫療人員、藥劑師、社工及支援人員所組成的跨專業團隊會為居民提供各項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服務,包括健康推廣、健康評估和篩查、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等。 陳肇始教授特別提到食衞局正積極籌備在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設立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為初次確診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康健中心會員透過地區網絡醫生提供受資助的醫療服務,以進一步協助巿民加強慢性疾病的管理,從而分擔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透過推動地區性的醫社合作及公私營協作,康健中心以嶄新的運作模式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基層醫療服務。 要充分發揮地區康健中心整合資源的角色,除了增加服務的能力外,政府亦需要完善地區康健中心的轉介機制。 雖然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在立法會會議上指出,地區康健中心會為有需要的市民轉介合適服務,但相關的正式轉介機制仍然未盡完善。 有見及此,政府可參考目前公立醫院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之間的轉介協定,為地區康健中心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量身制訂相類似的協定,訂明病人資料互通的原則,透過標準化評估以促進互相轉介,幫助病人獲得最需要的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我們的目標
政府於2016年設立專門的留本基金——醫管局公私營協作基金——利用其投資回報,常規化及優化持續推行臨床公私營協作計劃,並發展新的臨床公私營協作計劃。 在現有的公私營協作計劃中,有部分以基層醫療為重點,特別是2014年推出的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及2010年推出的病人自強計劃,讓患有高血壓及/或糖尿病而病情穩定的病人可選擇於私家醫生接受獲資助的治療。 去年12月「三九天」時期,已有三間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與當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攜手合作,試行提供天灸治療服務,並舉辦中醫專題講座,市民反應正面。 未來除已展開合作的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可考慮將相關服務恆常化外,其他地區康健中心也可考慮與當區的中醫教研中心展開合作,根據居民需要提供類似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香港干諾道西188號香港商業中心18樓1801室
自1990年起,香港已採取多項措施改善公共基礎醫療服務,然而在上兩份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有關針對基礎醫療的改革措施並無帶來新意。 創立地區康健中心(DHC),因應當前的實際情況,符合醫療機構——社會合作提供保健服務的發展策略。 跟以往的做法不同,DHC將更著重健康的預防的工作,同時也包括其他服務,如健康評估、慢性病管理和社區康復。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服務範圍
為確保公營醫療系統繼續作為全港市民的基本安全網,我們建議檢視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服務的定位,優先照顧弱勢社群(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及貧困長者)。 在2019/20年度,普通科門診的高血壓/糖尿病病人中(不包括有公務員福利/醫管局員工福利的人士),約23%為豁免收費人士(即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或其他豁免收費人士)。 至於非上述普通科門診目標群組中的慢性疾病患者,約佔現時普通科門診糖尿病及/或高血壓病人約77%,可選擇透過「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使用私營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管理慢性疾病。 現有的地區康健中心慢性疾病管理方案是參考政府發佈的相關基層醫療參考概覽,以及醫管局針對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推出的風險評估及管理計劃制定,其中包括由跨專業醫療團隊進行的併發症篩查、介入和教育。 為進一步鼓勵地區康健中心會員在社區接受全面護理,我們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一項慢性疾病管理先導計劃,為初次確診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地區康健中心會員,在現有受資助的篩查和專職醫療服務之上,增加私家醫生診症資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