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柳州都乐公园内的开元寺即为日本设计师按照其本国所存建筑形式修建而成(图 43,图44),香港的志莲净苑也是如此(图 45)。 殊不知在这些建筑中,其屋檐垂脊下部高高上翘的脊头瓦与筒瓦形式,本就是中国唐代建筑的一个瓦作形式,在被逐渐遗忘后,现在又返流回来。 西夏壁画中在脊头下端的三个小短柱位置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瓦头子”形象,这一变化或可理解为“瓦头子”向走兽发生演变的过渡。

  • 再説小獸,在殿頂翹起的戧脊上安放着仙人和各種小獸,稱“戧獸”,其數目與種類有着嚴格的等級區別,小獸越多,建築級別越高,常見為9、7、5、3不等,均為奇數。
  • 庑殿式瓦房有五条脊,大脊中间为“楼子”,左右顺序为鱼、鸡、羊、牛、马、狮,两端为“大兽”,小脊由上至下为鱼、鸡、羊、牛、马、狮,最后四个屋角都装“小兽”。
  •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并拆除两侧斜廊,改为防火墙。
  • 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 大式建築的垂脊分為售前和售後兩部分,垂脊置於售前和獸後之間的分界處。
  • 它們已經“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會掉下去,真的是走投無路的。

所以人们又把它和龙生九子的传说联系了起来。 明清两代这种龙形吻兽的造型日趋严整,故又有龙吻之称。 垂脊 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 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所以也称为“大脊”。 在云南南传佛寺大殿的垂脊上,垂兽跑到垂脊的顶端,形象像一只公鸡,挺胸扬脖,引吭高啼,顺具神态,在它的后面排列着一串植物卷草形的装饰。

垂脊: 狮子(勇猛威严)

方法是首先计算瓦垄,圆山式滴子坐中,尖山式勾头坐中。 栓线铺灰镶砌排山滴子瓦,其瓦口外皮与木博风板外皮一致,出檐尺寸稍小于檐头出檐,后面压一块耳子瓦,与檐头滴子交角出镶砌割角滴子瓦,交角与屋面瓦垄成45°角。 滴子瓦之间用色灰扣好遮心瓦,然后用色灰镶砌勾头瓦,割角滴子上镶砌螳螂勾头。 只是在當溝之上砌兩層瓦條,第一層瓦條與圭角砌平,第二層瓦條放在圭角之上。 然後在瓦條上再砌混磚,混磚上坐簡瓦,託眉子。

在檐檩以上,安装趴梁,方法同单檐六角亭,趴梁上再装金枋、金檩、角梁、由戗、雷公柱等件,单围柱重檐六角亭,上层檐柱不落地,故室内空间利用率高,构造巧妙合理。 两圈柱子的重檐六角亭,平面分布12根柱子,外围檐一圈檐柱,里围一圈金柱。 金柱向上延伸直通上层檐,作为上层檐的檐柱。

垂脊: 走兽

天馬意為神馬,與海馬均為古代神話中吉祥的化身,漢朝時,對西域的良馬稱為天馬,天馬又是尊貴的象徵。 “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將其形象用於殿脊之上,有種傲視羣雄,開拓疆土的氣勢。 古建瓦分為琉璃瓦和黑活瓦(磚雕瓦)兩種。 琉璃瓦上的小跑第一個是仙人,後面依次是龍、鳳、獅子;黑活瓦的小跑從前往後依次是仙人、獅子、天馬、海馬。

庑殿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在古代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才可以使用庑殿顶,如,宫殿、庙宇殿堂等。 明清时期,庑殿式屋顶的建筑实例最为多见,最著名的要数现存的明清紫禁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 因为戗脊是沿角梁方向伸展的脊,所以有些人把庑殿顶的垂脊和攒尖顶的垂脊都叫戗脊,甚至有的人把重檐建筑的角脊也叫岔脊。

垂脊: 屋脊蚩尾

●宝顶:亭、塔、角楼等攒尖顶建筑最上面的尖顶收头圆形构件,有葫芦状、宝珠状、多节葫芦状、六角状及各类雕塑形状都可称为宝顶。 宝顶有陶、瓦件成品和堆塑两类,多涂成金色。 ●兽前、兽后:垂脊、戗脊、角脊以兽头为界,由兽头起至脊前端部分称”兽前”,兽前常放置龙、狮等小兽。 其中有兽前兽后的垂脊指的是庑殿顶、带多条垂脊的攒尖顶、硬山顶、悬山顶上的垂脊,歇山顶上的垂脊只有一个兽头在垂脊前端,只此只有兽后没有兽前。 ●吉星楼:在中国北方有的地方叫这种脊刹为“吉星楼”,寓意“吉星高照”。 脊上楼阁供奉紫微、文昌、北辰、玉堂等吉星的地方。

垂脊下端的筒瓦装饰是敦煌石窟古代建筑图像中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却又极易被忽略的部分。 推断今人所谓“翘头筒瓦”者,实为《营造法式》中鲜为人知的“瓦头子”,而另一种在中唐时期出现的形式则是日本文献中“鸟衾”的源头。 这篇文章从建筑细部出发,论及古代瓦作制度,是“以小见大”的范例之作,文中丰富的敦煌壁画图像更为该文增加了独特的资料价值。

垂脊: 屋脊

套兽用于殿、阁、厅堂、亭榭转角子角梁端,套兽径从四寸到一尺二寸不等。 (9)盝顶围脊 特指盝顶上部平台屋面四边的水平脊,因其围合相交故称围脊,也因其在屋顶最高位置处,也称正脊。 中国皇家建筑屋顶脊兽构件承载了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它不仅有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凝聚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美。 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 清真寺建筑顶上往往高耸起“新月”饰,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也不例外。 新月被认为是幸福、欢乐、新生的标志,或者是壮大中的新宗教的表示(见下图)。

  • 在殿庭正脊两端塑龙吻(头尾均为龙形),称为龙吻脊。
  • 大凡在远古时代所修建的坟地、公墓也随处可以看到“三合土”的身影。
  • 8 套兽:在建筑屋檐的下檐端,有一个突出的兽头,套在角梁套兽榫上,防止梁头被雨水侵蚀,这个兽头就称为“套兽”。
  • 博古脊饰造型追求轻巧、变化纷杂、博古纹案常被弱化。
  • 四根檩子卡在一起,形成上架(柱头以上构架)的第一层圈梁式围合结构。
  • 鬥牛為傳説中的虯龍,無角,與押魚作用相同,一説其為鎮水獸,古時曾在發生水患之地。

搭交檩与金柱间安装插金角梁,角梁后尾做榫交于金柱,前端挑出于搭交檐檩之外。 下层正身檐檩外端钉置于檐檩之上,内一端搭置于承椽枋之上。 承椽枋以上装围脊枋、围脊楣子和上层檐枋诸件。 其基本构造是:由下至上,四棵柱,柱头安装四根箍头枋,使下架(柱头以下构架)形成圈梁围合结构。

垂脊: 垂脊垂脊與垂脊獸

自从秦汉之时,龙成了帝王的象征,后妃们也开始称凤比凤。 1、龙:龙自古都是皇权的象征,亦有权贵、吉祥和成功的寓意。 将龙排在首位,自然是受中国古代“尊龙”思想的影响。

垂脊

两尺见方,产地苏州,因其质地坚硬,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3、盘头、拔檐:砖墙向外出挑的部分,向外层层挑出的砖檐,称为“盘头”。 盘头通常由四层砖料组成,砍磨加工成半混、炉口、枭的形式叠涩挑出,构成优美的曲线。

垂脊: 屋脊鴟吻

在藍天的襯托下,使整座建築物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 達到了莊重與生動的巧妙結合,宏偉和明快的完整統一。 信奉神靈的古人急切需要一種靈物能滅火消災,保佑平安。 垂脊 傳説螭吻能噴水降雨,遂將其像安於屋頂正脊兩端。 祈求這種雨神座物能為人們消除火禍,帶來幸福。 後來我發現在古建中多有不塗釉面的瓦件,稱“黑活”。

垂脊

传统古建筑屋顶一般分为硬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庑殿式屋顶几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屋顶样式,都要解决屋面之间结合处的覆盖和装饰,以保证防风遮雨的功能。 这样就出现了屋面上的正脊、垂脊、戗脊、岔脊等,古代匠师在解决功能的同时,更注意了它的艺术处理。 由简单的式样逐渐发展成形式多样的各种脊饰。

垂脊: 天马(傲视群雄)

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由鸱吻紧接着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名称,蚩吻。 蚩吻的叫法是和吻兽张口吞脊的形象有关。

垂脊

龍弟乘兄吞脊,拔劍刺兄於脊上,劍柄尚露在外面。 這種屋頂也是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勾勒而成。 與硬山式屋頂所不同的是,側面兩條垂脊構成屋頂的邊緣,在山牆(即側牆面)處要延伸出來一點。 也就是說,不僅是前後有房檐,兩側也有房檐。 這種屋頂很常見於民宅,但仍然很少用於宮殿廟觀之類的重要建築中。

垂脊: 建築舉例與民間傳說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壁画中的套兽与前面小兽位置上的短柱都与大同辽代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天宫建筑上的十分相似。 相隔千里之遥的两个地方,竟有如此相似的壁画。 这必然是当时建筑的一种主流形式,才使得遥远的西北之地,出现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建筑图像(图 22)。 该论文称这种脊头为日本建筑中的“鸟衾”。 垂脊 然而《日本建筑辞汇》一书中“鸟衾”的图像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中天宫建筑的脊头及敦煌唐代壁画中并排三个翘头瓦当的筒瓦瓦当形式并不相同。 反而与上文两座唐塔中——将垂脊头雕刻为龙头形,在龙头前面排列三个上翘的斜(半)圆柱形瓦当——这一做法非常相似。

垂脊: 垂脊定义

黑活不用仙人,領頭的為獅,後面均為馬。 雍和宮的配殿即是,無論琉璃還是黑活做法。 垂脊 小獸設置一般多為單數,其大小、數目是根據柱高、等級、角脊長短諸多因素而定的。

垂脊: 屋脊兽|中国古建筑知识学习

这种由重檐柱直接支承上层檐的做法,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构造方法。 相当于在单檐六角亭外面再加出一层廊檐。 它所采用的仍是双围柱重檐四角亭的构造模式。

这样如果还安装九只走兽,就会造成后面位置出现空缺,于是加上一直行什。 希望它可以保佑紫禁城免于雷火,因为仅明代紫禁城就曾遭受过14次以上的雷击火灾。 这些小兽最开始的作用是固定屋顶上的瓦件,防止掉瓦,同时它们也体现宫殿等级,传达着皇家宫殿文化的寓意。

明清兩代這種龍形吻獸的造型日趨嚴整,故又有龍吻之稱。 後來,大概是到中唐之際,鴟尾又叫做了鴟吻。 由原來鴟尾前端與正脊齊平變為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稱鴟吻。 其它的一些关于鸱尾名称的说法过于复杂,这些名称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肯定有相当多的讹谬(祠尾之说就是一例)。

垂脊: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砖瓦篇(一)

当前,通过对《营造法式》的研究与对比,学界已基本厘清了中国中古时期古建筑的大木结构。 然而,正如梁思成先生在《〈营造法式〉注释》序言中所述:“至于‘小木作制度’,‘彩画作制度’和其他诸作制度的图样,由于实物极少,我们的工作将要困难得多”。 其实,对于敦煌石窟中的建筑图像,梁先生也早已有所注意,他于《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建筑》一文里写道:“中国建筑属于中唐以前的实物,现存的绝大部分都是砖石佛塔。 ”现在距离梁先生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加及对古代建筑认识的深入,建筑史领域对《营造法式》和敦煌壁画中建筑图像的研究也都有了更大的进展。 如对“彩画作制度”的研究,就有李路珂博士《营造法式彩画研究》一书于 2011 年出版,其中引用了很多敦煌石窟中的图像。 但敦煌壁画中还有更多更细小的图像,有待于研究者更加深入地挖掘。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