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城門谷是城門水塘的所在地,其大部份地區現時屬於城門郊野公園的範圍,已無人居住。 城門谷南部的針山,被連接荃灣和沙田的城門隧道貫穿。 ),是一片位於香港荃灣大帽山、草山和針山之間的河谷,現大部份被城門水塘所覆蓋。 現時,「城門谷」作為地名更多是指荃灣象鼻山下的山谷。
依引水道直跑至荃錦公路,再左轉荃錦公路落斜,返回城門谷運動場,一圈全程13公里。 城門谷運動場開張之前,楊屋道嘅荃灣運動場,一直係荃灣區主要田徑運動場。 但係荃灣運動場看台無蓋,而跑道只係沙地,因此唔能達到田徑運動場地標準。 所以,有咗城門谷運動場之後,區內就有及格田徑場。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城門谷公園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今日(二月二十五日)宣布,荃灣區城門谷運動場三月一日至九月一日暫停開放,以便進行重鋪跑道工程。 公園的中央部份設有城門谷運動場,將公園分隔為南園和北園。 運動場擁有全天候8線400米跑道、11人草地足球場和收費停車場,於1998年8月啟用,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是香港一個田徑運動場,位於新界荃灣區城門谷城門道,面積4.8公頃,毗鄰城門谷公園,於1998年8月1日啟用,城門谷運動場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大埔富亨體育館位於大埔富亨邨富亨商場一樓 (毗鄰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於1991年8月5日啟用。
香港大球場(大球場)前身為政府大球場,大球場設計新穎、設施完備,是舉行各類體育、宗教和社區活動的理想場地,亦是本港目前最大型的戶外多用途康體場地,可容納最多40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000人。 鄰近的掃桿埔運動場在大球場舉辦大型體育活動期間用作支援場地,供團體租用作體育比賽及訓練場地。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大球場經常舉行各類盛事,例如每年一度的國際七人欖球賽、賀歲盃足球賽、足球表演賽、慶祝回歸活動、百萬行,以及各種社區和宗教活動。 大球場管理當局一向致力為公眾提供完善的場地,並且引以為傲。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城門谷公園介紹
1971年,香港政府透過戴麟趾康樂基金,撥款在城門水塘,興建休憩及燒烤設施。 數年過去,周末郊遊燒烤蔚然成風,成為了建立郊野公園的依據。 據報,在郊野公園成立初期,一個好天氣的週末,一天就有十萬人次使用。 而為紀念這次試驗計劃的四方錐形紀念碑,仍安放在城門燒烤區內。 建議路線,由城門谷運動場起步,經象山邨再上城門水塘的82號小巴總站,左轉上400米斜路,到達城門水塘引水道。
戰前建水塘,村民需要完全放棄自己的財產,及使用原有土地的權利。 根據香港政府在1928年發表的《搬遷城門村落報告》,城門谷計劃第二階段擴建之前,已有8條客家村落,共855人受影響。 政府嘗試維持村民自給型耕作生活,有6條村共540人,連同村內廟宇及學校等搬到現時錦田的城門新村。 另外103人搬到大埔泮涌,79人搬到粉嶺和合石等。 作為當時香港政府最龐大的基建項目,是第一個在新界興建的水塘,將食水輸往香港島及九龍半島使用。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城門谷交通好唔方便
● 2018年11月13日名校皇仁書院一名中一男生上體育課期間,於操場緩步跑後突然暈倒,被送往律敦治醫院救治,惟其後證實不治。 城門谷位處高地、被眾山環繞,歷史上是一個具有軍事價值的地點。 南宋末年,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等朝臣擁立益王趙昰(宋端宗)為帝,一路南退至香港。 景炎二年(1277年),宋室一行人一度撤守至淺灣(今荃灣),元朝將領劉深到淺灣截擊。
- 網民又發現她突然關閉留言,似乎在避靜中,而翻查其社交網,發文前一天,留言功能還是開放。
- 荃灣鄉於械鬥中所使用的其中一件武器(鴨嘴形的矛),一直保存於木棉下村。
- 但荃灣運動場只有臨時看台,以及跑道只由沙鋪設,因此不能達到田徑運動場地要求的標準。
- 最特別的是受影響地段部分種有菠蘿樹,約17萬平方米,大於3個香港大球場總面積略大。
- 10.大埔中心廣場 → 汀角路 → 大美督 (7.8KM) 以上十條路線中,經GoGo親測最棒的就是沙田城門河畔→馬鞍山海濱長廊→馬鞍山中央公園→沙田划艇中心這一線了,空氣清新,道路友好,好多跑友都鍾意。
不過口罩令解除第一日,街上大部分市民都繼續戴口罩,有人話會先觀望一段時間,大部分人唔戴先會除,亦有市民話,喺人多嘅地方先會戴。 藍房肚(Nam Fong To)又稱南傍肚,位處大帽山西麓,城門河上游,與東南面山下湖洋山等城門各村相距較遠。 1866年出版的《新安縣全圖》已有標示藍房肚的位置,香港九約竹枝詞中載有「惟有藍房相隔遠,八鄉路界境然同」,顯示藍房肚是城門通往八鄉的必經之路。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運動場2023 | 25個運動場跑道及開放時間
洗手間的數量也足夠,南園內提供有多個男女洗手間和暢通易達洗手間,方便不同的使用者。 日上午,帶輪椅會員麥偉光先生(他是資歷頗深的攝影發燒友,算得是專業人士)專程前往該公園拍攝荷花,麥先生身材矮小,坐在輪椅上的高度不及荷花池的圍欄高,又有透明膠板阻礙,感受很不愉快。 好在另外一個荷花池未有安裝透明膠板,總算能夠勉強拍到一些滿意的照片。 號被筆者發現之後,已及時向公園經理投訴,並要求他們拆除了部分膠板,讓輪椅使用者可以透過圍欄空隙拍攝。
1942至1945年,日軍佔領香港期間,區內樹木被大量砍伐,主要用作柴薪。 光復後,香港政府再次大量植林,以山松,紅膠木及台灣相思等生命力頑強的樹種為主,城門水塘的植林區更植有白千層。 城門風水林於1975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年被鑑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亦是香港首批受特別保護的地點。 走過馬路兩旁的白千層隧道,或是水浸白千層風景,形成今天遊人的熱門景點。 1930年代的世界,知名水壩及水塘多用作水力發電,香港卻用來提供乾淨食水為主。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訓練目標
場地設有彩色電子顯示板,另外電子計時系統為舉辦團體獲更精確的計時結果。 在城門谷運動場落成啟用前,位於楊屋道的荃灣運動場(俗稱楊屋道運動場)一直為荃灣區內唯一的田徑運動場地。 但荃灣運動場只有臨時看台,以及跑道只由沙鋪設,因此不能達到田徑運動場地要求的標準。 因此,隨着城門谷運動場啟用後,區內對田徑運動場地的需求獲得解決,可供區內中小學作大型運動會用途,亦曾經作為香港甲組足球聯賽比賽場地。 龍琛路體育館位於新界上水馬會道155號,毗鄰上水公眾游泳池及北區運動場。
- 現時,「城門谷」作為地名更多是指荃灣象鼻山下的山谷。
- 城門鄉居民以鄭氏為大多數,另外亦有張氏、羅氏、高氏、胡氏和李氏。
- 「打虎隊」在山上發現老虎糞埋,但沒有再發現老虎蹤影。
- 不論名次和時間,都打破香港跑手歷來UTMB最佳成績,並成為該屆UTMB中亞洲跑手中成績最佳者。
- 城門谷計劃早於1923年展開第一階段工程,在城門谷興建臨時的土壩,儲起城門谷河水,用輸水道運到九龍接收水塘,先送出九龍半島,沿彌敦道經半島酒店對出,從海底輸水管通過維港。
開朝六點三,晚收十點半,逢禮拜一為保養日,但係跑道照開,畀市民緩跑。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月,是打卡熱點和攝影愛好者的拍攝聖地;公園內的臘腸樹也是一個亮點,讓遊人見識到別處不多見的植物。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公園內的噴泉、瀑布為“靜”的植物點綴出“動”感,綠樹蔭下的座椅可供遊人休憩,觀賞美景或是看一本好書,都是最佳選擇。 公園有多個無障礙出入口,提供有齊全的無障礙設施,對傷殘人士都很方便。 公園的南園內設有兩個合規格的暢通易達洗手間和四座男女洗手間,分別近湖畔廣場和七人足球場,位置易揾,基本設施齊全。
城門谷運動場相片: 荃灣、城門兩鄉械鬥
最特別的是受影響地段部分種有菠蘿樹,約17萬平方米,大於3個香港大球場總面積略大。 政府按每千棵20元的金額賠償,並容許他們掘樹移植別處。 得出來的土地,在第二階段工程時修築了副壩,位置正是現時專線小巴總站後方,命名為菠蘿壩。 城門水塘紀念碑立於主壩入口右面山坡,2009年列為法定古蹟。 根據碑文,工程由1933至1937年興建,容量30億加侖(即約136億立方米),主壩高度 280 英尺 (即約85米),並記錄施工方的主要人員名字。 最後一段大寫文字「NISI DOMINUS FRUSTRA」是拉丁文,意思是:「若不是上主,一切皆徒然」。
毋須逐水而居,增加生活自由,亦是香港現代化及城市化的開端。 城門水塘是城門郊野公園的一部分,水務設施用水務署管理,郊野公園設施則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 城門郊野公園早在1977年成立,是香港第一批成立的郊野公園。 圍繞著水塘的景物,更是近百年社區歷史發展的見證。 城門谷計劃早於1923年展開第一階段工程,在城門谷興建臨時的土壩,儲起城門谷河水,用輸水道運到九龍接收水塘,先送出九龍半島,沿彌敦道經半島酒店對出,從海底輸水管通過維港。 接到港島,在皇后碼頭前登岸,抽上動植物公園地底新建的儲水庫,再以重力自流方式,供應予中環至西營盤一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