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搜邏一些關於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報導,讓你有更多資料去了解這學校。 基道中学 辦學宗旨:學校秉承全人教育之理想,致力培育學生在「靈、德、智、群、體、美」六育上作均衡發展,追求卓越,才德兼備,服務社會。 注意:以下顯示的收生組別,是估計中學大概會收到什麼組別的小六學生。 組別分類只作參考,而且資訊來自多個不同途徑,人云亦云,請用戶小心求證,不要盡信。 中學收生情況年年不同,網站對於錯誤的組別估計,不會承擔任何責任。 辦學宗旨:學校願以基督愛心為動力,以人為本的信念,積極進取的態度;提供優質教育,啟發學生潛能,分享整全福音;培育學生成為良好公民,回饋社會,貢獻國家。

基道中学

共分為四個社別,而社名均以校名訂出,這四社包括:「基」(藍)、「朗」(紅)、「中」(綠)及「學」(黃)。 每位新生在入學時,均會被校方不依規律地分配到「基」、「朗」、「中」、「學」其中一社。 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需要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可按此聯絡我們。 此外,該校自2011年起實施英語拔尖計劃,中三至中六級的精英班改以英語授課,希望藉以提升同學的英語水平,提高學校競爭力。 在2009年,校方曾推行普通話拔尖計劃,意即按能力編班,而能力最佳的一班將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其成效受多數學生批評甚至曾受外界質疑,加上該項目經初步實施後並未獲預期成效,因此校方早前已擬定終止該項目。 學校倡議健康飲食,注意學生營養,在培育健康體魄上,推廣晨跑,參與康樂文化事務署舉辦的學校體育推廣計劃,並跟不同體育總會合作,鼓勵學生參與不同類型的運動。

基道中学: 中華基督教會基道中學 CCC Kei To Secondary School

《明校網》為「明報」専為家長而設的學校資訊網,提供全面的入學資訊及選校分析,助家長選取合適的學校讓子女入讀。 家長可在本網站找到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國際學校概覧、專訪、教育報道及相關新聞,讓家長輕鬆掌握及了解心儀學校的資料,以至到本地及海外升學攻略。 ,簡稱CCC Kei Heep Secondary School或CCCKHSS),一所全日制津貼男女中文中學,於1963年創立。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創立於1900年,係一間女校,係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間補助學校之一,坊間稱為傳統名校。 學校以優異文憑試成績以及良好校風聞名,無論係 CE 或者 DSE 年代都出產多名狀元。 校舍位於尖沙嘴,而學校係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同埋天神嘉諾撒學校嘅一條龍中學。

基道中学: 中华基督教会基朗中学校歌介绍

1947年起学校接受所有国籍的学生,并于1948年度学校颁奖礼时宣布改名为“英皇佐治五世学校”,以纪念学校主楼奠基时的英国国王佐治五世。 南岛中学于1977年为函接港岛中学之中学课程而成立,为10-18岁的在港外籍学生提供中学课程。 基道中学 接着的一座新大楼命名为霍金楼,亦兴建了一座室内游泳池。 周梓樂(2015年中六畢業):2019年11月將軍澳警民衝突期間墜樓身亡的香港科技大學學生,為首位於反修例示威現場重傷致死的人。

香港有 360 間資助中學,佔整體約 78%;香港有 394 基道中学 間男女中學,佔整體約 85%;香港有 153 間基督教中學,佔整體約 33%;了解更多:中學分佈圖表。 皇仁書院前身為中央書院,成立於1862年,係香港首間公立學校。 學校多年來出產大量公開試狀元、傑出學生以及社會知名人士,包括孫中山、廖仲凱、司徒華等。 學校嘅聯繫小學係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同埋軒尼詩道官立小學。 聖保羅男女中學唔會參加教育局嘅「中學學位分配辦法」,通常喺每年九月到十二月接受下學年中一入學申請,詳情查閱學校網站。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李清心女士与温耀斌先生到香港筹备创设港校事宜,香港私立培道女子中学成立,学校向香港教育司署申请注册,奉准立案,林子丰校监担任校长。

基道中学: 元朗中學 Banding 一覽

高中DSE除了核心科目外開設的科目包括中史、中國文學、倫理與宗教科、倫理與宗教教育、地理、世史、經濟、體育、物理、化學、生物、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視覺藝術。 而學校設施方面則包括中英文自學室各一間、遠程教學室、多功能演講廳、校園電視台,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實驗室等。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中學是全港排名約75–85,元朗區内排名第2的Band1B中學,而且為政府資助的基督教男女校。 該校平均考獲大學入學最低要求的學生大約86.5%,考獲副學士要求的則是97.9%,本地及非本地的學士課程錄取比率為90.1%。

基道中学

學校聘請額外外籍教師,協助學校發展英語教學,舉辦英語活動。 透過中英文廣泛閱讀計劃、辯論、朗誦及戲劇等活動,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 )是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主辦的一所津貼男女文法中學,部份校舍與鄰校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並建共用,創校於1982年,建立目的是見證基督在元朗。 基朗中學位於香港元朗鳳攸南街8號,與基元中學為姊妹校。 於2008-2009年度,基朗宣佈逐漸轉型為一間英文中學(EMI)。

基道中学: 中華基督教會基道中學(CCC Kei To Secondary School)

Morgan特别受家长欢迎,她是一位活力充沛和经验丰富的英文导师 (Native-speaking English Teacher)。 她曾于美国和香港数间小学教授英文,涉及范畴包括英语基础训练和小记者写作课程等 。 她善于运用生动手法进行教学,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愉景湾学院是贯穿于国际公认的IB计划 – 小学年(1至6年级),中年(7至11年级)和文凭课程(12至13年级)的直通学校。

  • 學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3 年9月升讀中一)。
  • 60年代初期,中华基督教会鉴于学校不足及教育质素未臻理想,遂有意于港岛大坑道一带建校,并拟命名为“基理英文中学”,实行透过学校为媒介作传道服务。
  • 註冊用戶人達 50,000 人,當中超過四分之一學生為應屆文憑試考生,是全港最大型網上補習平台。
  • 此外,透過中英文閱讀獎勵計劃推廣閱讀、舉辦英語周、中文及普通話周、鼓勵學生參加校際朗誦比賽、安排學生以普通話及英語宣佈等活動,致力落實「兩文三語」政策。
  •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九龍城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油尖旺區;根據坊間流傳的資訊,有人估計部分學生來自 BAND 2 的小六畢業生。
  • 此校亦与同区的中华基督教会湾仔堂基道小学(九龙城),结为一条龙学校,小学小六学生可绕过中央派位,直接入读基道中学中一。
  • 該校平均考獲大學入學最低要求的學生大約89.8%,考獲副學士要求的則是98.5%,本地及非本地的學士課程錄取比率為79.6%。
  • 同時於各級各科增加英語生字的學習,實行跨科學習英語。

趙聿修紀念中學是全港排名約91–119,元朗區内排名第4的Band1B~C中學,而且為官立的男女校。 該校平均考獲大學入學最低要求的學生大約76.2%,考獲副學士要求的則是93.7%,本地及非本地的學士課程錄取比率為60.3%。 高中DSE除了核心科目外開設的科目包括中國文學、中國歷史、體育、視覺藝術、數學延伸部份(單元二)、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經濟、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音樂(中六)。 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是全港排名約60–73,元朗區内排名1–2的Band1A~B中學,而且為政府資助的天主教男女校。 該校平均考獲大學入學最低要求的學生大約86.7%,考獲副學士要求的則是100%,本地及非本地的學士課程錄取比率為81.7%。

基道中学: 香港培道中学历史沿革

由於資料較多,建議使用平版電腦或電腦睇比較方便。 NoteSity 網上書店為各為家長綜合全港資助、直資及官立中學,整合 2022 香港中學排名,當中包括多間傳統名校,讓你跟子女選出最合適的中學。 香港培道中學創立於1888年,學校的宗教背景是基督教,校長是張美華女士 基道中学 (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理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課程)碩士、香港大學統計學碩士),校監是李樹甘博士。

學業(校內成績及教育局提供的成績次第排名) 40%;操行 20%;服務、獎項及課外活動表現(包括體、藝潛能)20%;面試表現 20%。 陈洁贞博士将于2007/08年度离任,调任至另一间中华基督教会属下中学,继续担当教育社会未来栋梁的重任。 教育局每一年都会提前公布不参加中学学位分配方法的直资中学名单供家长参考,方便后者根据需要自行向相关学校作出申请。 一般来说,全港的官立中学(30所)、资助中学(356所)都必须参与教育局所制定的中学学位分配方法,而另有58所直资中学则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参与。 是一间在香港马鞍山的私立国际学校,位于恒明街5号,有小学和中学部,由英基学校协会创办。 启新书院是英基学校协会首间、亦是香港首间提供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sation)完整课程的学校,小学及中学课程的学校,能衔接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

基道中学: 九龍城區直資中學

揀中學除咗睇成績同 banding 之外,中學嘅校風都非常重要。 中學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學校嘅學習環境對中學生嘅行為影響非常大。 因此,家長喺揀學校嘅時候需要留意該中學學生平日喺社區上嘅表現,作為評估中學校風嘅準則。 揀中學首先最重要就喺要知道心儀中學嘅所屬banding。 若小學預測子女嘅成績喺屬於band 1 尾,家長可能喺自行收生階段就要留意心儀嘅中學喺唔喺屬於band 1 中或band 1 尾。 如果心儀嘅中學屬於band 1 頭,家長就要考慮清楚博唔博得咁高,風險比較大之餘仲可能浪費咗一個機會。

1997年,學校進行擴建,加多一層,於禮堂及全校課室裝上空調。 基道中学 创校初期,区会以私立实验中学的理念,并以持续升学进修的特色,计划开设大专部及与美国数十所大学取得连系。 当时吸引了不少不同国籍的学生和老师,使公理书院几乎成为一所国际学校。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不断的改变,学校的办学模式亦按著环境所需而逐步转变,由最早期的私立学校于1972年转为按额资助学校,然后于1977年参加教育署所推行之按位资助学校按年转为津贴学校。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