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人來說,威脅沒有那麼真實,但這不表示威脅對我們的專注力影響比較小。 跟上司討論自己的績效;跟保險公司爭執;上公聽會作證,就影響街坊的新法令跟市府官員交換意見等等,這些狀況雖然不致威脅人身安全,還是可能讓人覺得自己的名聲、財務安全或認知的公平正義受到了威脅。 因為如此,人類才能隨時留意周圍是否有掠食者,並在掠食者出現時緊盯著對方。
- 當壓力一定,心理承受力越小,則心裏越緊張,負面情緒越大。
- 或許我們無法一次解決整件事情,但從小處做起,重視生活中每個小小選擇,這些選擇可能是你能改變的契機。
- 但是,如果你經常被排山倒海的壓力壓倒,這些感覺可能會對你構成問題。
-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 無論原因是什麼,結果都可能讓你墜入無盡循環的負面想法之中。
- 兩者都是在壓力時機體以整體方式做出的反應,兩者同時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彼此轉化。
你可能會發現應付精神健康問題的日常症狀以及可能需要管理服用藥物、約見醫生或進行療程,都可能構成壓力的另一來源。 按重要性順序排序,並嘗試先集中於最緊急的事件。 有些人發覺製作時間表很有用,令他們可以計劃何時可以花時間在每個工序上。 如果你的工序與工作有關,你可請經理或同事幫助你確定優先次序。
壓力: 健康雲
事實上,它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有的,對人類存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人在受到威脅或刺激時,身體的交感神經系統會被啟動,並開始釋放大量的壓力荷爾蒙。 使得身體處於緊張的狀態之下,此時,人的心跳會加速,肌肉會變得緊繃,血壓上升,呼吸變得急促,感官變得敏銳。 睇完以上嘅研究結果,大家係咪覺得自己應該少左好多年命呢。
漫畫顯示家長與子女存在期望及理解落差,家長認為練習及補習填滿可以提升成績,子女則認為家長安排及練習形成龐大壓力,可見漫畫反映怪獸家長的安排對子女造成壓力。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與中學校長及家長團體召開緊急會議後,宣布五項措施應對,包括成立委員會了解學生自殺原因、由教育心理學家組成的團隊提供到校支援服務,加強教師識別與處理有自殺危機學生。 ‧朋輩壓力──超過一半青少年認為朋輩關係是壓力的主要來源。
壓力: 工作壓力大而煩燥不安?壓垮你的不是壓力,而是焦慮!
「Cigna」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 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Cigna Corporation 提供。 在此阶段中,个体试图找到应对方法,增强认识与处理能力,消除不良心理反应,恢复心理内稳态,以防心理崩溃。 个体直接处理压力情境,心理防御机制运用显著增加,调动所有资源,对压力源的抵抗水平达到最高,甚至是“超水平”。 如果压力持续存在,个体常逐渐趋于僵化,死守先前使用过的防御手段,不再对压力源及情境进行再次评价,或调整应对方式。 这些将阻碍个体选用更合适的应对方式,导致抵抗效能下降。
相信作為學生的讀者一定很有共鳴,在deadline臨頭的時刻,我們做事往往是最快手快腳的。 生活中總是充滿變動與挑戰,壓力有時大有時小也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你的壓力已經大到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像是如果導致長期失眠或一直生病感冒,這時候就應該是你正視壓力,積極尋求改善的時候。 人生活在世上,總是會面對來自各領域不同的壓力,也許是職場、可能是家庭、或許也是經濟上的重擔,適度的壓力能督促我們成長,但當壓力突破臨界點時,恐怕會令人沮喪難堪。
壓力: 壓力羣體壓力
‧競爭風氣──社會重視大學學歷,在競爭風氣影響下,令讀書變得功利,只為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更易找到高薪工作。 競爭風氣由幼稚園已開始,家長自小催谷子女成績,要贏在起跑綫,加上補習文化盛行,令學生不斷承受學習壓力。 ‧功課壓力──教育制度過分側重學業成績,從幼稚園、小學到中學,學生要不斷面對考試,求學成為求分數,學校為了催谷學生成績,安排大量功課,令學生大部分課餘時間被功課佔據,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個人成長及發展。 壓力會讓人們對甜食或垃圾食品變得更有渴望(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壓力會大量消耗腦內葡萄糖有關)。 芬克爾斯坦(Michael Finkelstein)建議,為了避免在渴望驅動下暴飲暴食,你可以嘗試正念飲食,品嘗食物也不至於傷身。 人們在應對日常壓力時,還會表現出對壓力源的服從,即為給自己帶來壓力的事或人妥協、尊崇或討好。
- 比如,我们在遇到心理压力时,如果自己能正确对待,并且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释放,那么心理压力就会由沉重到轻松地逐渐衰减,直到完全消除。
- 可是,在受損的腦部區域中,血清素的傳送受阻,使患者的腦部不能正常運作。
- 壓力可能對人體造成立即性的影響,若未能及時緩解,長期下來可能超出身體所能負荷的程度,使免疫力降低、增加疾病的風險。
- 例如,法國政府於2012年和2017年先後取消小學和中學的家課制度。
- 壓力過高或長期受壓時,則會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重度壓力重度壓力是由於壓力源大,給人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衝突,導致的焦慮和抑鬱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程度比較嚴重,在短時間內這種狀態很難減弱。 這種狀態會使大多數人產生了逆反心理,會放棄現在的努力和改變這種狀態的能力,導致壓力所致的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個體有心理壓力時,不會無動於衷,而會引發出一定的行為反映,表現為有意行為,或針對壓力事件,積極應對,化解壓力;或逃避壓力情境,以維持正常生活;或消極應對,被壓力所困,日積月累,逐步形成心理障礙。 壓力 如此看來,可以説心理壓力是壓力源、壓力感和壓力反應三者形成的綜合性心理狀態。 首先,壓力有助推動青少年建立追求知識的態度及智育發展。 香港青少年的主要壓力源自學業成績和父母期望,具體呈現在考測制度,通過成績表現形成一個具體指標,因此壓力會令到學生有明確學習目標和動機,推動學生積極學習,再加上,源於不希望有負於家人期望,形成更大學習動力。
壓力: 威脅觸發生理反應
一般先引起機體生理變化,隨着人們對這種生理反應進行認知評價和歸因,才產生心理反應和應激狀態。 例如一個人患了病,有發熱、虛弱、疼痛等症狀與體徵存在,在未診斷出結果之前,一般會歸因於病毒或病菌侵襲的結果,可能不會引起過強的心理緊張。 壓力 但如果經診斷這些症狀與體徵是由於某種嚴重的疾病(如腫瘤等)作用所引起,自然就會感到心理緊張,也相應會出現心理應激反應。 心理壓力來源於機體內外環境向機體提出的應對或適應的要求。 這些可導致機體產生應激反應的緊張性刺激物稱為應激源。 壓力 當我們長期受壓時,身體便會出現一些徵狀提示我們。
從環境因素來看,如果該羣體是一個人的參照羣體,羣體的意見一貫比較一致,羣體比較團結,這個人就容易在羣體壓力之下產生順從行為。 從個人因素看,如果一個人的智力較差,情緒不穩定,缺少自信心,則在羣體中經常要依賴別人,比較容易產生從眾行為。 例如在日常生活過程中經常存在着欲求不能實現或不能完全實現所引起的動機衝突;需要不能滿足而產生的緊張情緒狀態。
壓力: 工作壓力 / 快樂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再僅僅關注於眼前,原本倍感壓力的事情和帶痛苦也都顯得渺小,變得可以承受,而你也會看到更多可能性—包括未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的更多可能性,並在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意義感。 其次,你可以嘗試理解自己為何會受困於某種應對模式,可能為你帶來怎樣的影響,並且試著主動做出調整,比如,再次面對「不可企及的目標」時,不妨知難而退,或者再次遇到充滿挑戰的機會時,不妨迎難而上。 比如,當新的職位充滿了挑戰和困難時,有些人就可能會主動選擇放棄升職的機會。 儘管很多人把放棄或逃離看得很負面,認為這是意志力不足、不求上進,或懶惰的象徵,但其實有時候,逃跑能讓人避免在壓力面前過度堅持而屢屢受挫。 一直以來,社會大眾與研究者們都認為,人們在壓力狀態下會做出「戰」或「逃」的選擇,或者投入戰鬥,或者轉身逃跑。
壓力本身其實是一種中性的驅動力,可以給予我們奮鬥的動力,但當壓力過大的時候,卻會令我們覺得情況不受自己控制,反而會令動力減低。 簡單來說,當一些與工作有關的因素,例如對工作者的要求,未能與工作者的能力或期望配合時,而工作者本身對這些因素缺乏控制能力,便會出現工作壓力了。 一項調查發現超過6成青少年感到有壓力,壓力甚高的也佔整體兩成,受到壓力困擾維持最長時間平均約40天。 面對持續壓力,5成受訪青少年出現心情變差、焦慮不安和失眠問題,也有超過1成青少年表示曾因壓力過大而吸煙、飲酒和出現自殺傾向,相等於每間學校有約80人曾有以上情況,情況令人關注。
壓力: 壓力壓力與重力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放鬆心靈的關鍵是先放鬆身體,因為放鬆的肢體會散發出平靜的信號,幫助減少精神緊張。 規律運動是最有效的放鬆方式,大腦會釋放腦內啡,讓人們覺得快樂,加速代謝後的結果,自然能忘掉各種壓力。 女性的另一主要壓力來源,是他人或自己的健康因素,分別有23.1%及19.3%的受訪女士表示,他人及自己出現健康問題,會為生活帶來壓力,兩者均較受訪男士的比例高。 女士若遇到身邊人有健康問題,對生活滿意度評分平均下跌0.51分,而男士面對同樣情況,滿意度評分反而上升0.08分,反映男士不受影響,但男女雙方遇上感情或家庭問題時,對生活滿意度均會下跌。
要防止精神壓力聚積,陷入失控,最佳方法是及早認知初期的壓力徵狀,加以提防。 他起初開玩笑說要保密,而後透露自己很常去象山散步。 另外,由於禁食太久會導致血糖過低,當血糖過低時,大腦會告訴胰臟分泌升糖素使血糖上升,此時會刺激交感神經,讓人出現焦躁、心悸等症狀,因此一般建議禁食不要超過4-5個小時。 不少學科常常把壓強叫做壓力,同時把壓力叫做總壓力。 這時的壓力不表示力,而是表示垂直作用於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力。
壓力: 壓力流體的壓力
對緊急情況或壓力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包括瞳孔散大、心率加快和力量收縮、血管收縮、支氣管擴張、糖原分解、糖異生、脂肪分解、出汗、消化系統動力下降、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以及膀胱壁鬆弛。 副交感神經反應,「休息和消化」,涉及恢復維持體內平衡,並涉及瞳孔縮小、支氣管收縮,增加消化系統的活動和膀胱壁的收縮。 兒童家庭壓力對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適應的影響的保護性和脆弱性因素之間存在復雜的關係。
研究中也提到,維生素B也可以幫助血糖的調節,進而幫助心情穩定。 此外,貽貝、蛤蜊以及牡蠣等貝類中除了Omega-3之外,也富含維生素B12,是降低焦慮有關的重要因素。 維生素B的主要功能是維持人體神經系統發展,若缺乏維生素B,可能會造成與壓力相關的症狀,例如易怒、嗜睡或憂鬱等症狀發生。 現時好多心理學家喺治療上都會透過刺激5感去達到放鬆減壓效果,例如以柔和舒適影像令人平靜、利用音樂去刺激大腦釋出更多多巴胺平伏情緒等,再配合呼吸鬆馳法去降低心跳速度。 而肌肉按壓亦可令腦部釋放催產素,紓緩緊張、調節壓力。
壓力: 調適是什麼?
專家分享,每天寫日記,可以透過兩種不同的方式降低焦慮的循環。 研究發現,每天至少花20分鐘漫步、或單純靜靜地待在一個有著大自然氛圍的地方,會非常明顯地減緩腦中的壓力賀爾蒙、降低緊張感,而且這影響的成效,其實和醫療上使用的效果差不多,這是「自然藥丸」真正的力量。 專家表示,實際上待在大自然20至30分鐘,腦內的皮質醇會降低,而皮質醇正是腎上腺皮質激素中對付壓力的重要關鍵角色,有舒緩的極佳作用,它分泌的愈少,代表面對的壓力愈低。 嘗試冥想、正念或祈禱,各種的放鬆運動能改善自我的思想狀態和觀念,研究也發現,冥想可以幫助人們感到鎮定,並增強治療效果,當紊亂且紛雜的思緒在心中沉澱,是對心理健康非常有效的幫助。
壓力: 心理專家教路 紓緩壓力小技巧
如果妳站起來看到的是一頭正在潛行覓食的大貓,那麼焦慮反應就是正確的,而且腎上腺素會強化妳對於最佳生存機會的評估能力,妳可能會僵住不動、逃跑或戰鬥。 壓力 如果妳站起來,看到剛才的窸窣聲原來是一隻低飛的鳥兒造成的,妳的心跳就會慢下來,逐漸恢復正常速率。 腎上腺素和恐懼的感覺很快就會消退,妳的大腦和身體就會回到正常狀態。 雖然壓力可能使人感覺不快,但它能幫助我們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相信自己的身體,並在無法負荷時求援,便能與壓力和平共處。 年幼時暴露在壓力下(無論是戰爭、被疏於照料或父母離異)者,成年後較可能產生心理問題;因為童年時腦部仍在發育,慢性壓力可能造成腦部結構改變,進而影響腦功能。
壓力: 压力起源
不過,相對於遺傳因素,外部壓力在誘發抑鬱症中的角色更為重要。 大部份抑鬱症患者自小就承受多種傷痛經歷 (從兒時失去雙親、遭受虐待、缺乏關懷,到長大後工作失意、失去伴侶等),這些長期累積下來的壓力,終使他們病發。 此外,長期吸收一些化學物質所造成的毒性,亦是誘發抑鬱症的常見成因。 妳現在所做的就是威脅反應:即是對可能的危險,會產生的自動反應。
壓力: 海鮮版地中海飲食,護心效果UP! 研究:配合輕斷食,更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你不斷回想過去發生的某件事,儘管那麼做早就沒有幫助也毫無建設性;或是擔心不只尚未發生,甚至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 承受巨大壓力的時間太長,你就會陷入專注力下降的惡性循環:專注力愈是下降,你愈無法控制它;愈無法控制它,專注力就愈下降。 早期的焦慮研究著重於將這個潛意識、與生俱來的恐懼反應,視為演化的適應機制,這是天生的自然反應而且對我們有幫助。 這是大腦給我們訊息,要我們注意可能的危險,而且是受到生存直覺所驅動。 你可以把焦慮想像成你對事件或情境的化學反應:如果沒有值得信任的資源、訓練和適當的時機,這樣的化學反應可能會失控——但焦慮也可以被控制並運用,以達成好的結果。
若將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視為身體正努力幫助你的跡象,就可改善上述反應;心跳雖會加快,但血管卻能保持放鬆,這對心血管系統有益多了。 TOPick向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請教,她指出都市人一般多因工作、家庭、財政及健康問題引致壓力,但壓力並不一定是負面。 它可以是一個推動力,不過如果出現一些徵狀,比如失眠、食慾不振、心情煩躁、對日常事物失去興趣,又或是身體出現肌肉酸痛、不時頭痛胃痛等,則是壓力的警號。 面臨連續、極度的壓力時,個體應對手段開始失敗,心理防禦機制誇大且不恰當,常出現心理失代償表現,如心理混亂,脱離現實,甚至出現幻覺、妄想。 如果這種壓力狀態繼續,就會進入全面崩潰,出現暴力,或淡漠、木僵,甚至死亡。 大多數情況下,進入衰竭是一個逐漸、長期的過程。
壓力: 情緒變化
在實驗室裡,我們只要誘發受試者的低落心情,他們做專注力測試時,成績就會退步。 這個機制解釋了為什麼在非洲大草原的更新世女子,和在小鎮裡的現代女子,一開始對於噪音的反應非常類似。 但卻只有較進化的女子才感覺到揮之不去的焦慮,並且想出許多「萬一」發生的事。 當更新世女子一評估沒有立即的威脅要恐懼時,她就繼續過日子,但郊區的現代女子卻是深陷於壞焦慮中。 在第一個情境中,當女子判斷自己沒有立即的危機時,她的腦—身體就重新設定。 在第二個情境中,女子即使是看到浣熊,焦慮反應也沒有解除;她的腦—身體陷在害怕的感覺中,她的感覺失控了。
當壓力超載,督促我們前進的壓力也會變成惡性壓力。 圖/envato.elements即使壓力一開始是有益的,是激勵我們進步的動力,處在高要求的狀況下愈久,持續不斷的壓力對我們的影響會愈來愈大。 我們會開始從最適壓力點上跌下來,掉到壓力曲線的另一邊。 這時候,壓力帶來的好處快速流失,成為侵蝕、破壞專注力的力量。
壓力: 壓力來源 —— 淺談壓力調適行為理論
壓力是會累積的,在感覺到壓力的初期如不及早加以處理,壓力感便會貯積起來,日益增加。 而工作壓力是可以影響到你的健康、與家人、朋友及同事的關係、工作及生活的其他方面。 職安局提供有關工作壓力的套件及工作坊,介紹工作壓力的來源、工作壓力對健康的影響、壓力管理策略以及處理壓力的方法,以促進僱員的職業健康及提升機構生產。 值的注意的是,心理壓力反應的表現如同生理壓力反應一樣非常複雜,這種反應進入相應階段的順序,每一個階段持續的長短及相應的表現等,常因事件嚴重程度、突然性、個人的內在素質及社會支持、干預等而有所不同。
這時候,一定要有所警覺,喚醒自己,告訴自己:「又在糾結了,這不是事實,都只是想像」,想辦法從糾結中醒過來,切斷糾結,回到現實。 壓力,指的是有一個任務必須要執行,而這個要求有些強烈,超過自己的負荷。 而焦慮是更進一步,是在壓力上堆疊了「糾結」,也就是來回琢磨自己的苦惱時,壓力就很容易轉化成焦慮。 不幸的,小魚兒是新人,被指派做出貨,有時必須加班,而另一位資深同仁不只準時上下班,上班時間還可以聊天、上網購物。 看在小魚兒眼裡,當然超級不爽,而主管一副不想改善現狀的樣子,更加讓小魚兒認為毫無天理,越想越氣,越覺得委屈。
壓力: 壓力特性
在人類演化的關鍵時刻,保持高度警覺是必要的,不然就無法活下來繁衍後代。 飽受折騰的實驗組綿羊,理所當然在跑完行程後,貼近來自同個羊群的夥伴。 然而CSIRO團隊透過監控,發現牠們竟也逐漸與原先不認識的綿羊交好。 想必是實驗過程中的患難與共,使陌生的綿羊培養出革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