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及福建地區,人們稱天后為「媽祖」,在香港的地方稱之為「亞媽」、「娘媽」、「媽娘」或「天后媽」等。 現時香港的天后廟遍布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大部分是清初復界以後才修建的。 1911年九廣鐵路通車,殖民政府在太和市附近修築車站,並命名爲「大埔墟站」,進一步確立了太和市享有「大埔墟」之名的地位。 到了20世紀後半葉,大埔舊墟完全消亡並重建爲現代化住宅區,大埔剩下一個墟市,太和市正式繼承並使用「大埔墟」之名。 在近一百年來,「大埔墟」和「太和」的名稱涵義發生過重大變化。

  • 至太平天國平定後,清廷行洋務運動,人心特重科舉,於是把花廳改為永安學社,崇祀文武二帝,希望子弟能考取功名;並把五間廟廊擴而為七。
  • 到了1983年九廣鐵路進入電氣化時,新的大埔墟站在舊大埔墟站以南的運頭角落成,車站卻沒有在此時正名為「大埔站」,而沿用「大埔墟站」的舊稱,至於原有的舊站則改建為成「香港鐵路博物館」。
  • 在一八七三年,在泰亨的文氏族人和碗窰的馬氏族人領導下組成大埔七約(「約」是村落聯盟的意思),除了粉嶺約和泰亨約外,其餘的樟樹灘約、林村約、翕和約、汀角約和集和約都是客家村落。
  • 所招攬者,在南漢時是三千軍人及八百採珠人;在明孝宗朱祐樘時,是船家及採工八千,而駱克1898年調查全新界人口,不過二萬。

另一方面,為應付善信參拜人潮,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全港最古老天后廟的西貢清水灣佛堂門天后廟,將於今日通宵開放至明日下午五時,讓善信參拜天后及摸龍床,象徵求子嗣及財帛。 西貢糧船灣亦將於今日舉行兩年一度的糧船灣媽娘出巡廟會,除了傳統拜祭儀式外,更會出海巡行,凸顯漁民文化傳統。 大埔舊墟天后宮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新界行政(上) 有線電視(2021年7月) 舊大埔警署於一八九九年落成,為新界首間警署及警察總部,亦是新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警署。 舊大埔警署在二〇二一年列為法定古蹟,現時已活化為綠匯學苑,以推動保育及永續生活。 有人知道香港以前也有自家出產的青花瓷,產品舉世知名,一度厲害得外銷至廣東沿岸海域及東南亞各地嗎? 位於大埔的碗窰曾經有「海濱瓷都」之稱,印證了香港昔日陶瓷工業歷史的重地。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舊墟天后廟

昔日的大埔墟臨近大步海,水上交通便捷,遠至深涌、荔枝莊和塔門的居民也會在大埔墟貿易,墟市因此十分繁盛,是區內的經濟重心,更是清初香港地區三大墟市之一。 1595年(明萬曆廿三年),龍躍頭鄧氏在林村河以北一帶的地方(即現在大埔舊墟附近)建立「孝子鄧師孟祠」(通稱「鄧孝子祠」,現已不存)。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鄧氏族人向新安知縣申請在「鄧孝子祠」旁建墟,名義上利用該墟收入續祠的香火之用(當時以商業謀利,常以此作名目)。 該墟取名大步墟(大埔墟),位置大概於汀角路天后廟附近。 當時大步墟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是九龍城和深圳墟之間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擁有面臨大步海(現稱吐露港)這漁港,所以成為一個優良的經商地。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樓外是戶外展覽場,以舊有月台為設計,展出多個具歷史性的車卡與一台窄軌蒸汽火車頭。 走在鐵路博物館緬懷昔日乘坐火車的經歷,那時火車班次很疏落,車站月台是開放式的、挺自由。 坐火車除了好玩外,更要有等火車的悠閒心情,相信在今天的生活節拍中也難重拾這種情懷。 自九廣鐵路於一九一○年通車後,大埔與鐵路沿線的地區連繫變得緊密,為大埔社區帶來很大的影響。 大埔舊墟天后宮 舊大埔墟火車站(法定古蹟,已活化為鐵路博物館)鄰近太和市,車站的設計充滿中式傳統建築的風格。 車站以青磚建造,屋頂為傳統中式人字瓦頂,門樓正脊飾有鰲魚及寶珠,山牆則飾有寓意吉祥的圖案,例如蝠鼠、牡丹、喜鵲、壽石和佛手,饒有意思。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

鐵路博物館內展出歷史火車車廂和文物,讓觀眾懷緬昔日的鐵路運作,也供大家「打卡」分享。 正因為大埔具有血緣和地緣的社群,因而孕育出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和群體網絡。 大埔舊墟天后宮 至於太和市為何轉名為大埔墟,那就和二十世紀初在新界出現的鐵路──九廣鐵路有關。 大埔舊墟天后宮 追溯回1910年九廣鐵路通車時,香港境內路段共有五個鐵路車站,分別是尖沙咀站、油麻地站、沙田站、大埔站和粉嶺站。

此事便被視為天后娘娘大顯神通,至今仍為村民津津樂道。 他們亦可瀏覽運輸署網頁()或致電1823電話中心查詢(電話:1823)獲取相關資訊。 港鐵大埔墟站A2出口,往大埔綜合大樓方向步行約10分鐘,按沿途的鐵路博物館指示牌,經懷義街,再沿安富道步行約8分鐘。 鄉間生活「靠山食山 靠海食海」,依賴大自然給予的資源。 除了耕種、捕魚等重要生活技能,利用身邊的自然素材、配以傳統編織手藝製作出日常生活用具也是必備的一項技能。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天后寶誕派福袋祈福 2.5萬市民賞巡遊

另外,葵涌大窩口道八十八號,鄰近葵涌一座有六十年歷史的天后廟昨發現遇賊光顧,掠去兩個存有三千元善款的捐款箱及一個腰包。 昨晨八時許,姓周(六十二歲)司祝返回,赫見廟宇側邊窗戶的玻璃疑遭硬物打爆,窗花有被撬痕迹,懷疑有賊潛入爆竊,立即入內查看,發現兩個捐款箱及一個腰包不翼而飛,相信已遭賊人掠去,於是報警。 警方到場調查,初步點算,損失捐款箱內約三千元善款。 由於香港曾是漁港有關,全港共有五十多間天后廟,是香港最多的廟宇。

大埔舊墟天后宮

碗窰坐落於大埔墟附近,出產的瓷製品可透過大埔河通往大埔海,方便運輸;碗窰附近水源充足令到泥土肥沃,提供上乘的造瓷及陶器原材料。 它早在明代由文氏家族創立,傳到清朝時,文氏家族將它賣予廣東長樂縣的馬氏,直至民國初年仍有運作。 交通:由大角咀或荃灣地鐵站乘搭66號或66號M巴士 大埔舊墟天后宮 ,或乘輕便鐵路505號及506號,於建安站下車後再乘輕便鐵路接駁巴士A59號。 部分圖片一時難以查明出處,有關圖片的持有人或機構如能提供資料來源,或不同意轉載,敬請與我們聯繫。 2008年大埔區議會獲廣東增城裕達隆古樹公園贈送一棵百年細葉榕,移植於放馬莆,但只作觀賞用途。 2009年和2010年先後訂製兩棵人造樹給市民拋寶牒,並以塑膠橙代替真橙,既不傷害樹木,亦令風俗可以延續下去。

大埔舊墟天后宮: 歷史及結構

廟宇推測建於康熙年間──那個遙遠得天后還未升格為后的年代,今天已不見蹤影的鄧孝子祠也建於附近。 據聞當年鄧氏以主持墟市的收入維持香火,後來卻壟斷墟市運作,大埔「七約」鄉親終與文、馬村民在今天的富善街一帶籌建「太和市」新墟。 天后宮建成後,成為林村鄉的宗教信仰中心,亦是維繫鄉內各村落的紐帶。 該廟曾於道光乙未年(1835年)重修,為兩進三開間結構,為二級歷史建築。

大埔舊墟天后宮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主祀海神天后,位於新界大埔舊墟汀角路,是包括大埔頭、南坑、新圍仔的「聯益鄉」的祭祀中心,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之一。 每逢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前後,大埔舊墟天后宮都有大規模的演劇活動,過往每年都辦演劇賀誕活動,近年因粵劇逐漸式微改為三年舉辦一次,表演及巡游場地設於對面的「風水廣場」。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墟天后宮在1981年被列作二級歷史建築,2010年1月22日改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墟市是從前農業經濟的重要部份,沒有墟市農業根本幹不了。 過往墟市不單止是購物場地,其重要功能是讓農民能交換物資。 農民需要通過墟市出售生產的農產品,同時在墟市中採購生產不到的生活與農耕物資如布匹、鹽、酒、茶葉、草藥、種子、農具以及古代常用的化學肥料石灰等。

大埔舊墟天后宮: 香港現存天后廟

醮場中央搭了一個特大戲棚,打醮期間每日上演神功戲給神靈欣賞。 參與醮會的主要神明是天后,鄉民用神輿將林村天后請至神棚安奉,接着迎請大埔舊墟天后宮的天后到來。 鄉內各村村民同時請來伯公和其他神靈,給大家一起焚香供奉。 提起林村,一般人以為是大埔一條村,其實是26條村的合稱,正式名稱應叫「林村鄉」。 林村之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纂的《新安縣志》已經出現,估計昔日曾有此村,但現已不存。 鄉內其他較早立村的有放馬莆、圍頭村、塘上村和新村,其餘為客家村,大部分在清初復界後建立的。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