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有惶恐、驚懼、害怕的色貌,就無法保持本然大中至正的心態,就不得其正,身也修不好。 一個人的舉止行為因為有好樂、喜愛心,被聲色所迷惑,性情走偏就無法保持本然大中至正的心態,而不得其正,身也無法修好。 一個人如果在神態上表現出憂愁、苦楚的狀態,性情乖偏就無法保持本然大中至正的心態,而不得其正,身就無法修好。 、小人者,因為不明事理,充滿奸詐邪惡之血肉心,迷於功名富貴,逐於聲色貨利,只知靜而思惡,動而偽善,不慎獨,無真功實善,故稱小人。

大學傳十章解釋

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 脩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 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 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 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之道出處

能夠在家庭中盡孝於父母親,那就沒有不盡忠於元首的。 能在家庭中盡悌道以對待兄長,那就沒有不對上司恭敬的。 同樣的,能夠把在家庭中慈愛晚輩的道理,轉而照顧下屬,自然能得到眾人的愛戴。 血心乃是指充滿物慾的心,就如一個逆子一般。 為人父母雖然知道自己的兒子不肖,卻仍然縱容他那些胡作非為的舉動,終有一天會遭到這逆子所連累。 而人的血心陷害本性的程度,更遠超過一個逆子牽連父母。

大學傳十章解釋

總言化善中之小惡。 化惡中之小善。 聖人與天一體。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 經一章 正解

在這裡我們只是舉這一個小範圍為例,實其不論是任何一個團體也都是如此。 大學傳十章解釋 以內修本性,內聖之功為體;以外渡善信,外王之功為用,體用之功效顯,使大道弘揚於四海,那麼內聖、外王之功就完備了。 大學傳十章解釋 何知其非然也。 而大學之道已在。

大學傳十章解釋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 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 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第十章解釋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大學傳十章解釋 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國而言。 有善於己,然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於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 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 故治國在齊其家。

  • 知之,則志有定向。
  • 好:喜悅、愛好。
  •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 不善莫過於慾。
  • 、自古佛魔相隨,明道者,理智勝人欲,故能避開人情壓力,處處為社會國家著想,終能治國安民;不明理者,人慾勝理性,自性若迷,必定害賢禍國,終被大眾所摒棄也。

咸令登仁造域者。 初步有所階梯耳。 此所謂根本解決。 始知明其明德為體。 實踐親民之功為用也。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章句朱子序

聖人乃是以無為來感化世人,以不言之教來導引萬民,使天道真理普及於世,使萬民都能由自性的覺醒而自治其身。 【字解】澳於六反。 【節解】此孔聖引詩以誥誡天下後世也。 言緡蠻之黃鳥。 尚知止於丘隅。

而阻自性發揚之時也。 則臻至理疾矣。 大學傳十章解釋 如是則先天證果。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章句四庫提要

乃缺一不可也。 至於心物身物幾希之分。 【節解】聖人之大化。 由此可見一斑矣。

大學傳十章解釋

而欲上營其華。 捨格物而欲邁上七條。 猶溉樹不潤其本。 乃聖功之要領。 願有志於道者。 【白話】如果要把我們的良知良能推廣行遠,首先必須格心物。

大學傳十章解釋: 四書——『大學』全文

所以要想修養本性,就必須先好好的把持自己的這一點心。 心能端正不偏就不萌生忿懥、恐懼、好樂、憂患,那麼自性便不致於偏辟、閉塞、流蕩、遷移,而能得乎中和之道了。 論富,人人都富。 有的人會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 所以呂祖一再的希望天下同胞都能躬行實踐。
  • 3、朱熹夫子集宋朝儒學之大成,處處格物致知,實踐內聖外王之道,在教育史上產生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偉大成果。
  • 使其有所歸宿也。
  •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 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 桀紂(jié zhòu)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比逆子更猶甚焉。 知其惡澈底消之。 然後血心轉人心。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章句傳二

、修道不從格致誠正四步功夫循序做到,而欲實踐修齊治平之舉,誠為難矣,如同灌溉植物,不灑其根而灑葉,則何能壯大,此謂捨本逐末,乃是根本上極大之錯誤。 、本亂乃是格、致、誠、正的功夫做得不好或沒有做,末治即修、齊、治、平推廣行遠。 故其本亂而末治的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欣逢白陽期、天時已至,大道普傳,明師應運降世,普渡三曹,速求明師指點明路,才能明明德,率性修行,利世益民。 、心正,而後言正、身正、行自正。

大學傳十章解釋

心中有了一定的方向,不為外物所污染,本性就自然清靜無為。 於一切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即是定。 靜者心不妄念,平靜不動搖,不妄想,不急躁。 不生疑慮,不起妄念,自然由定而靜矣。 “知止”是“內明”之學,是要每一個人,先明白知道自己的心理心態,自己的心思和情緒。 是“制心一處”和“繫心一緣”的“止”。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釋治國平天下

只要做好格物、致知這兩項本,那麼自然就能使意做到誠實,令心達到端正了。 可見心意令我們尊敬,也令我們畏懼,可敬的是成聖、成賢的心;而可畏的也是那作奸作惡的心。 大學傳十章解釋 所以要致我們的良知,那麼謹慎心物、遏制意惡乃是當前的急務。 如果這樣的格物工夫不能做到盡善的地步,卻想達到致良知,那就像是要建築華麗的房屋,卻沒有打好地基一般。 那麼沒有情實的人,又怎麼能盡其辭呢?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章句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猗,協韻音阿。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章句傳八

致者推廣行遠也。 心意又安所歸乎。 雖欲正而不可得。 而踐之以道也。 變吉祥為禍殃矣。

【白話】所以如果不從內聖之功著手,卻一味抱著證得果位的奢望,那即是捨棄根本而追求枝葉末節的做法。 同樣的想要渡化萬民,使人人都能復明本性,而自己卻仍執著在枝葉末稍,那就好像只知道要爭奪人民的利益一般,不但沒有一點好處,反而有許多害處。 【白話】君子修養其本性,並啟發萬民,使人人都能各自覺醒本性,這是君子所快樂的事。 所以成德的君子乃是以眾性靈所喜好作為自性的喜好;以萬靈所厭惡作為自性所厭惡。 因為眾性靈的本源是來自理天,所以這裡所說的群性即代表上天。 【節解】堯舜明己明德。

大學傳十章解釋: 從天主教的「聖人」過渡到晚明中國的「聖賢」

更進一步推廣本性的光輝,以感化萬民,使天下的人也都能恢復他的自性王,都能實踐大忠大孝,都能孝順他的雙親,尊敬他的長輩。 那麼我自己本性的太極一大之功就能完成了。 人如果能學習植物返還本源的道理,其至誠如天地,其恒心如日月,那麼返回無極之事那有不成功的呢?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