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幾個場景,《一一》主要人物和他們的關係逐一清楚交代。 觀眾很容易代入、理解這種都市的複雜人事中,又不會被錯綜複雜人物關係所混淆。 整個戲圍繞電影《一 一》,圍繞小朋友主角洋洋,卻從「隔離」切入。 兩個台灣演員在香港隔離的心路歷程與楊德昌的電影平行發展。
抄襲問題雖然有好轉但到現在還是很嚴重,是近年相較之下中國的「山寨版」更誇張,才顯得台灣只是小巫見大巫。 就像國民政府對待人民一樣採用高壓統治,只要接獲密報就能把對方定罪(二二八事件跟白色恐怖),可能認為書刊、歌曲有言外之意就禁止,常出動警察把他們認為鬧事的人粗暴的架走。 一個人的一一 4, 教育制度:利用學校主任對待洋洋的方式,來反應出政府對待人民的行為,主任接獲糾察學生密報,認為洋洋藏著保險套,發現自己搞錯後,態度還是很強硬。 3, 迷信:阿弟做什麼事情都要挑個好日子,但結婚時前女友來鬧場、婆婆腦溢血送醫院,滿月酒挑好日子,前女友來鬧場,賓客打成一團,讓岳父氣的把女兒跟外孫帶回家。
一個人的一一: 一一剧情简介
我在跟奶奶聊天時就曾聽說她有次要去接我們放學,但我們那時跑去別的地方,爺爺罵她,這件事到我30幾歲時她講起來都還是會哭。 其實這個現象還蠻常見的,很多長輩在照顧小孩時一個沒注意,就讓小孩走失,或是照成傷害,像是被開水燙到、從高樓墜下。 洋洋逃課去沖洗相片,回來被一群糾察隊扛著抓回教師室,主任不問洋洋拍照原因為何,用自己的解度去解讀那些照片,還威脅不找父親來就得一直面壁思過。 雖然這部電影是2000年完成製作,17年前而已,但我看過2000年之前的台灣電影並不多,這邊僅用我看過的少數電影來描述。
談到創作才子絕對不能不提吳青峰,這張歌單除了精選他個人作品外,青峰在華語樂壇詞曲創作更是獨樹一格,還有許多經典歌曲也都出自他手,一起來聽聽吧。 狂放、大膽而激昂的梭羅:來到生命盡頭的梭羅,和隱居湖濱(1845)的梭羅已然不同,他不再惦念世俗價值觀,不懷疑自己人生的選擇,在最後的光陰之中梭羅決心狂浪極致地進行探索,才能不枉此行。 《一個人的遠行》中的梭羅正是如此狂放、大膽,而且激昂。 反省現代生活的病端:對於大多數人類在踐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城市社會有諸多反省。 一個人的遠行,走向自然,不是為了自我的逃遁,而是尋求一個最好的生活方式──對於身心靈。 我們正活在這整個自然裡,為了什麼對它視而不見,反其道而行呢。
一個人的一一: 生命的意義
NJ 的伙伴在商量到底要和大田先生,還是跟抄襲大田的奸商小田合作時,玻璃上的倒影就像一個鐵牢關著他們,只有 NJ 一個在鐵牢外。 一個人的一一 這真實和虛假交錯的構圖,彷彿在重複強調他們的虛偽手段。 結尾時老同學、伙伴大大(陶傳正飾)終於向 NJ 說出自己工作失敗和不快樂,希望跟 NJ 一起重新工作。
可婷婷最終發現胖子真正愛的人不是自己,他的内心深處還在愛著莉莉,這一切都讓婷婷覺得悲傷。 醫生告誡家人需要每天輪流跟婆婆講話,以幫助其康復。 每個人面對著沉睡中的婆婆漸漸詞窮,最後不得不請護士念報紙来解脫尴尬困境。
一個人的一一: 電影問答
「A one and a two」不只昭示了文本改編的音樂性前提,「一個一和一個二」作為兩位演員的影子、鏡像,不禁讓人聯想從洞穴論到數位時代的跨距。 人的一生中難有如同隔離期般如此長時間的孤獨自處;而獨處、面對自我的時間一旦拉長,探問主體性的時刻也就容易開始。 數位包覆下的孤獨感在隔離期間愈加強化;身處在一個人的狂歡會或嘉年華中自娛自樂,尋得自我比覓得雲端情人就來得更為迫切。 至於表演的行為設計,兩位演員的現場猜牌,在隨機的發生中以機率探索未知與已知。
- 影片的结尾,当简南俊坐在婷婷身边(而不是走道另一半的妻子身边)的时候,他拉起了婷婷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面,这几乎是整个影片当中最有温情的一个镜头。
- 他常透過「鏡像」,如反射、倒影、相片、錄像等「二手視點」,如影隨形向觀眾展示,虛假和真實交錯的都市鏡像。
- 當你走進展覽空間,將經歷婷婷,也感受婆婆──是現代人的無法休息,也是現代人的難以醒來。
- 遁世者一般的梭羅,後世卻認為他的《一個人的遠行》影響了寫出《在路上》的凱魯亞克等一眾愛遠遊的「垮掉派」和嬉皮們。
他並沒有變成一個「有能力了解自己,因此也了解他人」的一個人,反而是體現了這個時代的某種情緒:因為對世事紛擾的厭煩,而生的怠惰、氣餒、犬儒,化為藉疫情與隔離之名而發的喟嘆,並非真實的反思,卻只是無聊病症的反映。 敏敏責怪洋洋不和婆婆說話,她卻慢慢發現自己原來像一個空殼,每天也在重複工作,什麼也沒有,連跟母親說話也是這樣。 她在公司工作時,影印機一邊運作,一邊把紅光打在她身上,好像在說她跟影印機沒有分別。 這四人與他們跟婆婆說話的構圖,就像在告解一樣,呈現出都市人薄弱的心靈。 小孩子和少女也被複雜的人事問題所侵蝕,只是他們所擁有的希望比迷茫的成人為大。 電影由洋洋給婆婆讀的一封信收結,舞台就從洋洋長大以後,再展開。
一個人的一一: 一一获奖记录
第二天,在电梯口遇见了那个阿姨,他想转过去看她。 ”洋洋跟爸爸说:“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 每天都给周围的人拍背影,因为他们看不到,他就拍给他们看。 洋洋用他的眼睛,把看到的世界讲给大人们听,他们听不懂,他们不相信,于是就拍下来。 后来,洋洋发现“小老婆”也并不是很坏,婆婆死了,洋洋跟他说对不起。
某個射手朋友就因為被渣男劈腿而分手,前一陣子這位朋友就做了一張這個劈腿對象的發胖後跟發胖前的對比圖,然後傳給自己的閨蜜一起嘲笑。 但他會在網路上發不具名的發洩文,可能寫著說你看我能忍到何時,事情講得不明不白,但就是希望讓討厭的你看到,自己來找他道歉。 遇到困難也不會對討厭的人求助,寧可自己多花點時間去學,並且這個避開有時候滿明顯的,他會說就先不要這樣比較好,那他一直避開誰那就是他在討厭誰。 我忍不住想,假如我和老婆不是夫妻而朋友,我們會合得來嗎?
一個人的一一: 一一
19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作家。 生於麻塞諸塞州的康科德(Concord),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845年梭羅進行了一項為期兩年的試驗,移居到距離家鄉康科德城不遠的瓦爾登湖畔,建起一座小木屋,嘗試過一種簡單的自耕自食的隱居生活。 他出版於1854年的《湖濱散記》詳細記載了他在湖畔兩年又兩個月的生涯。 處女座對於喜歡或在乎的人才會嚴格,因為處女座是很嘮叨的人,所以常常會嘮叨你東嘮叨西,哪天他不唸你了,恭喜你! 那平常的雙子座就算很懂禮貌,但要耐心聽完朋友的話也不容易,常常就在那嗯哼嗯哼的想趕快句點你,那更何況是討厭的人連聽三個字都懶,最明顯的是不耐煩之情溢於言表,覺得你可不可以快點閉嘴。
爵士樂手在即興演奏前,總會低聲數著 ” a one and a two and a …… ” 來定節奏,英文片名由此而來,表示片中內容並沒有緊張、沉重、或者壓迫感,生命的調子應該像一首爵士樂曲。 以前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很多電影都要用長鏡頭,除了技術上的展現外(考驗演員演技與背台詞還有融入情境的功力、導演掌鏡的功力),不能理解使用長鏡頭的目的。 最近則會覺得,鏡頭過於頻繁的切換,會讓我在觀影過程感到很不耐、很不舒服。 楊德昌普遍被認為最優秀的作品就是這部《一一》,其他代表作則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跟《恐怖份子》等。 這部電影當初因為楊德昌導演對台灣電影發行被少數人把持深感不滿,擔心電影會草率被上檔後下片,乾脆不在台灣上映,但在日本、韓國等國有上映,在台灣也是以影展的方式放映。 新浪潮最常被提及的代表性導演就屬侯孝賢跟楊德昌,侯孝賢大部分台灣老中青民眾,即使沒什麼在看電影的應該也都知道這位導演,楊德昌可能要稍為有點年紀(七年級後比較不會認識)或比較有在關注台灣電影的才會知道。
一個人的一一: 點市成金|全面註冊制利好高新產業 這些企業上市或仍受限
不單單只有照相機了,一個人的洋洋還有更多玩具更多遊戲,唯他還是「不能看到後面」。 在14天的時間裡,他重新發現那個小玩意,從現在通向未來。 演出原定於2020年首演,因為疫情被迫延後,拆解成為將於今年年底台北上演的群戲版《一 一》與即將於香港上演的「先行版」《一個人的一一》。 後者由兩位台灣演員王宏元與黃俊傑擔演,除了奉上舞台版外,還有預先拍攝的映畫版同時放送。 不只讓你知道也會讓周遭的朋友知道,讓全世界都知道我討厭這個人,你們自己注意一點,不要把我們什麼桌子安排在一起,有他就沒有我,這種事情不用我說吧,你們自己看著辦。
- 《第十二夜》的可看性與吸引人的程度很符合大眾對藝術的要求:放鬆與愉悅,且其在爵士音樂的撰寫和台詞對白的融入上十分用心,旋律耳熟能詳且很有辨識性,當下落幕時感動非常。
- 他说:电影发明之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三倍 杨德昌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这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
- 那天阿弟失魂落魄的回家,第二天,阿弟的妻子在浴室看到昏倒的阿弟,有那么一刹那阿弟真的想死掉。
- 阿弟說自己被設定了,他一直都是把錯歸咎給別人(或命運)的那種人,若不是他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哪來會發生那麼多事。
- 第一種較為直覺的解讀是,莉莉討厭母親跟老師發生關係這件事,應該是在跟胖子對話的過程中,有意教唆或胖子自己主動去刺殺老師。
- 處女座對於喜歡或在乎的人才會嚴格,因為處女座是很嘮叨的人,所以常常會嘮叨你東嘮叨西,哪天他不唸你了,恭喜你!
- 最受到女性用戶青睞的歌曲多以戲劇主題曲為主,多部熱播偶像劇《天堂的微笑》、《我的青春沒在怕》、《HIStory3圈套》的主題曲分別上榜,除此之外,熱門韓流歌手ZICO、IU、Red Velvet等,表現同樣非常亮眼。
- 當代劇場中的未來學意識,《一個人的一一》讓文本、媒介、主體三者如此環環相扣;也許真正擁有創造性的藝術家、發明家洋洋【5】想告訴我們的是:縱使大家都老了,但過去、現在其實未曾死去,而是準備攜手一同迎向更具前瞻性的未來。
20, 阿瑞這個角色設定成講閩南語(台語),也是唯一被用台語稱呼的人,但卻是住在美國,其他人住在台灣,卻是講華語(國語),會覺得這邊有點暗示或諷刺不要忘本這件事,或單純只是在講「國語運動」的影響,出國的反而沒被影響到。 這好像是個千古難題,從古代認為考取功名,到現代變成醫師、律師、電機系、電子新貴、生物科技,不知道這是不是唸電機工程的導演的真實經歷或心聲。 會聯想成,主任在說的這段話,是在呈現多數民眾對於藝術電影(或說新浪潮電影)的態度:認為藝術就是看不懂的東西、藝術不能當飯吃,嘲諷藝術。 這個主軸貫穿整部電影,利用洋洋的童言童語來導出,人們只看的到前方的事物,看不到身後的事物,譬喻人們都只看見事情的一個面而已。 雖然最近也會覺得吳念真未免也接了太多廣告了吧,不過我還是覺得每個人都有選擇讓自己與家人過更好生活的權益,只要不傷害別人、不違法,這也不是件壞事。
一個人的一一: 隔離
这种调度把影片的调子压抑得非常淡然,力求做到“去戏剧化”,为的除了是要说这样的情节并没什么特别,乃是人生必经之外;也把观众抽离自情节,建构着一个反思的空间,让人向自己心内回塑,把自身经验搭通。 一個人的一一 再来观众或者会发现影片借了许多几乎必然会临到人身上的事造为象征。 影片围绕着一个台北传统家庭中的各人,贯穿了婚礼、婴儿满月和葬礼三个仪式,把人生中各个阶段的苦恼都淡淡地罗列了出来。 里面有人到中年要回望前半生作价值重估的父母、初尝爱情的青涩姐姐还有未谙世事问题天天都多的小儿。 有个很木讷的丈夫,一个读书用功的女儿,一个很自闭的儿子,一个不成器的弟弟,一个关系很好的公司同事南希。
儒家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對於死後及鬼神的問題都不作詳談。 在柏拉图主义中,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最高的理型的知识,即善的观念(理型),所有善良和公正的东西都从中获得效用和价值。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理型论提出普遍性不像物体那样存在,而是作为天国的理型的存在。 在理想国的对话中,苏格拉底的人物描述了善的理型。 他关于灵魂正义的理论涉及与生命意义问题相关的幸福观念。
一個人的一一: 一一的剧情简介
14, 傳統對女性的不公平束縛:小燕在滿月酒上發飆這件事,是人之常情,會覺得這段是在呈現傳統社會中對女性的不公平束縛,老公有外遇、小三,即使小三都已經「侵門踏戶」,往往只會勸原配忍忍就算了,以大局為重。 11, 說出來的未必是真心話/真實狀況:NJ 一個人的一一 一個人的一一 認為跟婆婆說話就很像在拜拜時跟父母、祖先說話一樣,往往說出來的未必是真心話。 婷婷、莉莉、胖子這條線也是,婷婷只看到部分的莉莉、胖子,莉莉只看到部分的婷婷、胖子,胖子也是。 莉莉撞見媽媽跟老師上床,也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 另外我有次晚上在家裡路口目擊一場車禍,應該是唯一的目擊證人,報案等警察、家屬來,回家後也沒睡好,隔天也是被老師叫去關心,不過那時二專老師還不錯,沒先責怪我,而是問我發生什麼事。
一個人的一一: 非常林奕華《一個人的一一》14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of Yi Yi
雖然電影台詞的繁複拼貼多少讓人感到疑惑,但演出讓人有所體會的,是看似百無聊賴的去敘事底下,實則滲透著處處不安的末世感。 隔離的十四天猶如十四層地獄,每一天都在等待著最後的審判。 無論有意無意,《一個人的一一》都開展了當代劇場如何面對未來的三個重要問題意識:#文本、#媒介、#主體。 《一一》的結束是一個簡樸的葬禮,呼應開首複雜的婚禮,重新回歸電影的中心,一切人際關係,其實也可以很簡單。 洋洋最終對大家說出心聲,其中一句出自小孩子口中,卻又語重心長的話:「我也老了。」小孩子也開始長大成熟了,為全家人以至整個社會帶來希望,回應了《一一》眾多的複雜。 楊導演在《一一》呈出一個架構清晰又複雜的都市人際問題,同時也表明,其實換另一個角度,一切也可以如洋洋的「後腦杓相片」般簡單,這也是《一一》名字的內蘊,既是兩個一,也能組合成一個二,英文譯名也是 A One and A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