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針對第零期到第三期的大腸直腸癌病患大部分都可以手術切除腫瘤,惟第二期及第三期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在術後須再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因為在手術後,仍然可能有許多肉眼無法看見的殘存腫瘤細胞,所以必須於術後接續給予輔助性化療,藉以殺死殘存腫瘤細胞。 相關片段已上載至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官網 及社交平台,包括 Facebook、Instragram 及 Youtube (@hongkongcancerfund)。 一位被診斷為大腸癌第三期的林小姐,經過手術後也接受了完整的化學治療療程,之後她都定期回診,過程中所有的檢查也都平安。 但在治療完追蹤滿五年後,她覺得排便習慣改變、肛門出血約一個月,她懷疑自己大腸癌復發了,所以趕快再回醫院檢查。

大腸癌3期

在計劃下,病人可從參與的私家專科醫生名單內,自由選擇一名醫生接受相關服務,包括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解釋檢查報告。 大腸癌3期 大腸癌3期 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及與其商討跟進治療方案。 較嚴重之併發症包括腸道穿孔、出血、心肺併發症、感染及急性腸閉塞等,一般來說機會少於百份之一。 各併發症發生之機會隨著病人不同之情況及治療方法而有異。

大腸癌3期: 癌細胞餓不死!女節食腸癌變末期

除此之外,體重會有明顯的下降&常有便意或排不乾淨的感覺。 特別疾病保障額外提供保障額20%的賠償將不適用,並會從危疾保障的應付賠償中扣除,若: a. 危疾於相關特別疾病診斷之日起一年內,並由該特別疾病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引起或產生(全部或部分),或 b. 因其他疾病(須入住深切治療部)而支付特別疾病保障,並於該其他疾病(須入住深切治療部)診斷之日起一年內診斷患上危疾。

第 4 期病人,手術治療的目的除了解決局部腫瘤造成的症狀,若能將已經轉移出去的部位用手術切除乾淨,也有痊癒的可能,所以會盡量爭取開刀清除。 而對於無法開刀清除的轉移性腸癌,就會建議進行化學治療,同時搭配標靶治療以增加療效。 直腸癌:通常會先以影像評估腫瘤侵犯深度、是否有淋巴結轉移來決定治療策略。 若侵犯深度較深或疑似有淋巴結轉移,會建議先做化療和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治療。

大腸癌3期: 大腸癌初期到末期時間多久?存活率有多少?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國人平均每13個人就會有1位,終其一生會罹患大腸癌,甚至有年輕化趨勢,尤其大腸癌在早期無明顯症狀,當有解血便或大便型態改變等現象時,常為時已晚。 大便帶血、伴隨大量黏液、長期腹瀉或便秘、腹部持續不適,都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症狀。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直至2021年5月的數據顯示,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癌症,以每10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大腸癌發病年齡,男性為49歲,女性則為31歲。 而根據醫管局在2021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共有34,028人患癌,當中以大腸癌患者人數最多,達5,634人,即每6名癌症病人中,便有一人患上大腸癌。

不過,大腸癌第3期患者的免疫系統早已「崩解」,很難以以一己之力對抗癌細胞,必須藉助化學治療等療法,且調整生活習慣,不喝酒抽菸、少吃動物性肉品或蛋,飲食清淡不油膩,降低致癌物質的刺激。 此外,也可攝取牛樟芝、靈芝、雲芝等經研究證實可提升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提升防禦癌細胞的能力。 開刀後我需要進行12次的化學治療, 1周打3天,休息一周再繼續打,但我做完第一次化療就渾身不舒服,除了想吐,身體更難過到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也沒辦法躺,那種難過真非言語可表達。 大腸癌3期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腹腔鏡大腸切除術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大腸癌3期: 大腸癌常見症狀

第 4 期病人的 5 年存活率約 2 成,病人如果可進行遠端轉移病灶切除,5 年存活率可提升至 40 %。 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建議50歲以上至75歲規則接受篩檢。 阿斯匹靈及其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降低罹癌風險,但由於藥物的副作用,目前並不建議常規使用它們來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 由於藥物選擇愈來愈多,即使一線治療逐漸失效,仍可考慮二線、三線甚至四線的合併治療,也可視乎病人情況和醫生專業意見,嘗試最新的免疫治療,去延長病人壽命。
  • 醫師提醒,約50歲屬於年輕的病患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強烈建議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將可提高存活率和減少復發或轉移機率。
  • 然而若早期發現大腸癌,存活率其實可達90%以上,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在早期察覺不對勁嗎?
  • 面對每年新增病例數達1.5 萬例的大腸癌,這些事不能不知。

獲邀病人須前往指定醫管局診所接受評估及遞交申請表,並要同時登記「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以便醫管局與私家醫生互通醫療紀錄及報告。 接受外科手術切除大腸腫瘤的病人,手術後若傷口癒合不良,有可能造成腹膜炎及敗血症;手術後也可能因腸道受細菌感染而導致炎症,也有可能出現排尿功能障礙。 近年大腸癌切除手術多採用微創手術或在腹腔鏡下進行,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對於擴散性大腸癌,視乎病人和腫瘤狀況,或需要接受紓緩性的化學療法或放射治療以延長病人的存活期和紓緩腫瘤引致的症狀。

大腸癌3期: 大腸癌復發有什麼症狀?

在2019年,大腸癌導致2 174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4.6%。 在2019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74宗新增大腸癌個案。 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9歲。 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19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4比1。 若再加以細分生長位置,就會以該位置作為腫瘤名稱,例如:腫瘤長在升結腸處,就稱為「升結腸癌」;長在乙狀結腸處,就稱為「乙狀結腸癌」。

在電腦斷層攝影(CT-SCAN)可以觀察到,大腸癌經常經由肝門靜脈轉移至肝臟,在肝臟造成極大的傷害,最後嚴重威脅罹癌病患的生命。 大腸癌3期 75~95%的大肠癌发病人群没有或少见遗传因素。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大、男性、「脂肪」高摄入量(high intake of fat)、酒精或红肉、 加工肉品、肥胖、吸烟和缺乏體能鍛煉。 回想剛確定罹癌時,我心情沮喪到覺得天都要垮下來了、人生沒了希望,但我走了過來,去年5月順利結束我的化學治療。 之後的化療雖然不舒服,但至少我能輕鬆以對,甚至每次住院治療都帶著輕鬆度假的心情,在病房裡上網看連續劇、購物、和朋友聊天來度過化療的不適。

大腸癌3期: 運動專區

第二期與第三期的5年存活率分別約為85%與80%,而第四期則降低至約10~20%。 關於復發,陳樸輕輕地提到 3 次的肺轉移,幾乎每兩年就來報到一次,分別在 2009 大腸癌3期 年、2011 年、2013 年,經歷兩次肺部切除治療,對他來說,插胸管後所引起的疼痛刻骨銘心,實在不想挨第三刀,決定採取放射線治療。 「星期四下午看完門診,脫下白袍,隔天住院、打化療,週日出院返家休養,週一晚上繼續看夜診,醫師、病人身分交替著。」親身經歷化療,捧著塑膠袋,坐在馬桶上乾嘔,想吐又吐不出來,陳樸體會到癌友和孕婦的辛苦。

大腸癌3期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