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表示,許多研究發現,飲食上多以白肉為主的人會比長期吃紅肉的人罹患大腸癌機率減少10~12%左右,而平時飲食習慣就多以蔬果為主的人又會再減少15%左右。 至於運動醫師則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即便是快走也好,不論如何都應保持運動的習慣,以利腸道蠕動維持在正常狀態,讓排便順利,更助於防範大腸癌。 陳一毅醫師表示,大腸癌之所以難發現,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進展較慢的癌症,前五年在初期階段時,常見頂多是以貧血的方式表現,其他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症狀的,而當發現血便的時候,通常是已經到了二期、三期。 一旦患上癌症,身體器官會對腫瘤釋出一些物質,稱之為「腫瘤標記」。 透過抽取血液(3-5ml)可測出腫瘤標記在血液的濃度,得出的癌指數可以推斷腫瘤活躍度。
由於該女子愛吃3種食物,若飲食習慣不變,醫生估計,她早晚會患肝癌。 大腸癌為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有年輕化趨勢,亦可由飲食誘發,有7類人較高危,6種食物較高風險。 出血只是一個重要的警訊,提醒要注意腸道健康,雖然以良性病灶居多,最怕還是自我診斷忌諱求醫,延誤確切的診斷與治療時機。
大腸癌症狀初期: 貧血或因大腸癌所致
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預防醫學部部長陳皇光指出,根據近3年健檢統計,7成以上患者無消化道相關的自覺症狀,且僅8%具有家族大腸癌病史,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成,但第4期存活率則僅剩1成。 結腸內視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是用一支柔軟內視鏡檢查下腔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疾病的最佳方法。 病人懷疑患有大腸疾病如癌症、出血或大便帶隱血、大便習慣改變、長期肚瀉或便秘、排便困難等情況均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除能發現致病原因,並能同時通過各種輔助儀器,對病源作活鉗樣本化驗及進行治療,例如切除大腸息肉。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居世界之冠,全台每年約新增1萬5千名患者,營養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可觸摸到腫塊等。
錢醫生又說,女患者本身有嚴重脂肪肝、糖尿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人高30%,而他一問才知道,患者平日非常喜歡3種甜食食物,分別是「夾心巧克力(夾心朱古力)」、「豬肝香腸」及「花生夾心酥」(花生威化餅)。 錢醫生相信,除了基因問題,飲食習慣也是其患上癌症的重要原因,提醒要改善平日飲食,否則「這3樣食物再吃下去,遲早會得肝癌」。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於《健康2.0》分享病例,指1名年約60歲、略胖的女士接受超聲波檢查,透露自己7年前罹患乳癌第三期,3年前也患過大腸癌,幸分別經化療及手術下已成功復原,不過仍持續在腫瘤科追蹤定期覆診。
大腸癌症狀初期: 大腸癌前兆與症狀
在2019年,大腸癌導致2 174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4.6%。 在2019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74宗新增大腸癌個案。 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9歲。 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19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4比1。
出現腹瀉便秘反覆交替、便血,伴隨腹痛、體重下降等情況,一定要高度警惕,不要輕易當成痔瘡等肛腸疾病,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糞便潛血檢查對大腸癌具有早期篩檢的指標意義,可偵測出糞便中微量的出血反應。 不過,引起潛血反應陽性的疾病非常多元,只要能讓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就會讓檢測結果出現陽性,並非一定是大腸癌所引起。 大腸癌是香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有5600宗新症,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 大腸癌風險一般會隨着年齡增加而上升,但香港中文大學2018年發表的研究揭示,本港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55歲以下結腸癌患者數目年度百分比上升1.7%,而直腸癌患者數目年度百分比更上升了3.5%。 調整飲食和營養:大腸直腸癌患者因為體重突然減輕,所以會有營養不良的風險,患者通常需要遵照專業營養師的飲食守則進食,並務必避開高風險食物。
大腸癌症狀初期: 健康網》長期便秘恐致癌! 營養師揭便秘型態授解方
但任何人有下面這些症狀,就應懷疑有了下腸胃道的病灶,應該找醫生檢查確定病因,尤其是屬於高危險群的人更須注意。 大腸癌症狀初期 常見的大腸癌前兆症狀如下:糞便形狀發生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雖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因例如腸道結核,慢性大腸炎等疾病導致的狹窄,但大多數還是因為腸道內有了不正常的組織。 此外要注意是若飲食習慣與排便次數也會影響糞便的粗細,如蔬菜纖維食物增加,糞便量也會增加,肉食主義者糞便量也會較少。 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
大腸癌早期可以單用手術,將癌細胞切除,但較後期的大腸癌,則視乎癌細胞的情況:如並未擴散,除手術外,可兼用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如已經擴散,則主要依靠化療,控制病情。 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 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 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 研究顯示,若血中維生素D濃度較低,與大腸直腸癌和其他癌症的發生風險具有相關性,研究建議可以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補充劑的方式。
大腸癌症狀初期: 大腸癌5大症狀+6大成因|大腸癌成本港第二最常見致命癌症 2種食物有助降低患病機會
而要判斷是否有大腸息肉、或是早期大腸癌,最好的方式就是「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再進一步做大腸鏡篩檢,確認到底是息肉還是腫瘤。 藝人賀一航在6月3日因大腸癌病逝,這個連續11年蟬聯國人罹患癌症比率的榜首癌症,其實只要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都可以達到8、9成以上。 而比起不停便秘、拉肚子的「自我診斷」,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李宜家則提出「裡急後重」,才是判斷大腸癌最準的症狀。 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 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
- 通常若腹瀉及便秘前兆症狀交替發生、大便帶血或解不乾淨、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或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症徵兆等都應提高警覺。
- 除此之外,個別化療藥物,例如Flurouracil,可能令手掌及腳跟出現紅腫和疼痛的情況,但一般不會維持很長時間。
- 放射治療主要是在手術前或手術後使用,手術前可以讓腫瘤縮小增加手術的成功率,手術後則是可以減少手術治療後的復發率。
- 當小息肉變大或不幸發展至早期大腸癌,可能會影響日常的大便習慣,譬如經常便秘、腹瀉等;一般來說,如果與平常大便次數有很不尋常的變動,便值得留意了。
- 年齡大於五十歲並且時常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飲食,有飲酒及抽菸習慣,有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腸炎等的高危險群應每年定期篩檢。
- 疼痛並無特異性,腹痛常不侷限於一處,位置也時時改變,因此若有慢性腹痛都要詳細檢查。
- 癌腫瘤本身可引發腸阻塞、腸壁穿破等情況,部份大腸癌患者會有營養不良、貧血的現象,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需特別注意。
雖然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相對較輕,但對身體同樣會產生影響,視乎藥物種類:EGFR抑制劑〔註2〕在患者初次注射後,會引致發燒、肌肉疼痛,甚至呼吸困難和休克;血管抑制劑〔註3〕則會引致高血壓、蛋白尿,甚至血管栓塞。 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 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 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 分期治療方式第1期為早期局部的大腸癌病人,以手術切除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大腸癌症狀初期: 大腸癌存活率高嗎?治療方式有哪些?
在過去永久性的人工肛門,曾經是直腸癌手術必然的結果。 現在因技術的不斷進步,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五的大腸癌病人,需要永久性的人工肛門。 大腸癌的成因仍然是未知之數,這方面的研究仍全力在進行。 根據統計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危險。 大腸癌症狀初期 如果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下的父母親或兄弟姊妹得了或者同一家族中有幾個人患病,得腸癌的風險都會增加。 其實癌症的症狀有些並非具特異性,出現某些症狀,就一定是大腸直腸癌。
- 根據聯安診所30年來的健康檢查經驗,的確仍有部分民眾因為對於腸鏡檢查有不當的誤解:如擔心會戳破腸道、麻醉後無法清醒或有其他不適症狀的風險等而心生恐懼,甚至在健診時表示要自動放棄這項篩檢。
- 適用於大腸癌家族病史、癌症患者、癌症術後及癒後人士,作超早期或追蹤病情。
- 有時候患者的腸道因為大腸直腸癌阻塞嚴重,連沒有罹癌的大腸都膨脹許久、並不健康,這時貿然連接兩端腸道是件危險的事,很容易造成腸道接口滲漏,因此醫師會建議做人工肛門。
- 各併發症發生之機會隨著病人不同之情況及治療方法而有異。
早期發現的大腸癌皆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要的治療方式,並視情況搭配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 到中後期則以第一、二、三線的化學標靶合併藥物進行治療,或手術前後的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等。 若是罹患大腸癌,初期者可能有排便習慣改變、排便出血、肛門腫脹等;到了晚期則可能有腹脹、直腸出血、腹痛等症狀。 大腸癌是指從大腸(包含結腸與直腸)長出的腫瘤,當大腸黏膜細胞不正常增生、變化,可能深入腸腔、肌肉層,甚至向其他器官轉移。
大腸癌症狀初期: 貧血導致無力、易倦和氣喘
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09年全臺裝設鼻胃管近20萬人,食藥署邀請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暨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蕭名彥醫師,為大家詳細解說鼻胃管的相關知識。 醫生通常會透過微創切除技術,將已發現的癌細胞組織和周邊組織切除,同時檢查癌細胞有否擴散至淋巴結。 以結腸癌為例,一般只需要切除小部分腸道,而腸道兩端在手術後可重新連接,不影響腸臟主要功能。
就怕家人擔心,林先生仍前往醫院就診,醫師透過肛門指診發現,距離肛門口5公分處有一顆直腸腫塊,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確認為大腸癌第二期。 第2期大腸直腸癌,外科手術切除為第一優先選擇,因為沒有局部淋巴結轉移,所以手術後只需要密切追蹤,一般情形不需要進行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除非有一些高風險危險因子。 研究顯示,第二期大腸癌合併高風險危險因子,癌症復發機率較無危險因子高,故建議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 輔助治療可以降低復發率和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主要針對大腸癌根治性切除手術後復發風險較高的病人。
大腸癌症狀初期: 相關網站
飲食 – 蔬菜、水果和全穀類及高纖食物有助降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而進食紅肉和加工肉 (例如午餐肉) 則有機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症狀初期 長期大量攝取糖份會增加體重,令人肥胖,一樣會增加患癌症風險,建議要少吃高糖食物。
以往晚期腸癌病人的治療選擇不多,現時則愈來愈多新藥可供使用,令病人的平均存活期可超過3年。 醫生會視乎病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治療,一線多會使用化療加標靶藥物的合併治療,即使一線治療逐漸失效,仍可用二線、三線甚至四線的合併治療,甚至使用最新的免疫治療。 現時用於晚期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大致分為「抗血管增生標靶藥」及「表皮受體生長因子抑制劑」,若癌細胞沒有RAS變異,便可用表皮受體生長因子抑制劑。 醫生會將附有攝錄鏡頭的儀器從肛門放入大腸,檢查範圍覆蓋大腸末端約45-60厘米的乙狀結腸位置,較適合接受大腸覆檢的人士,例如已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已發現及切除位於乙狀結腸瘜肉的人士。
大腸癌症狀初期: 大腸癌治療方式
手術切除癌變組織才能根治大腸癌,治療時也會一併將可能局部擴散的地方如淋巴結、血管等都清除乾淨,以降低復發。 大腸癌的分期十分重要,對於病人的存活率影響很大,也會直接影響到大腸癌病人的治療策略選擇。 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家族 性大腸息肉、幼年型息肉症、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等高危險群,則建議1至2年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症狀初期 由 於大腸癌形成的時間較長,若能先檢查出腸內有無息肉,可在息肉未病變前先切除或預防,因此定期身體檢查可預防大腸癌的形成。
大腸癌症狀初期: 大腸癌早期的七個徵兆(圖)
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食、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及避免飲酒及吸煙,可預防或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依個人食慾、體能狀況每2-3小時進食一次,除了一天三餐以外,亦可增加2-3次的點心,可準備體積小但熱量及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作為補充。 而治療後的大腸癌病患,仍應維持健康、高纖維的飲食,並避免發胖,才能減少癌症復發的機率。 薛曉晶指出,癌症治療的初期,接受化學或放射治療者,較難維持體重,建議選擇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1.5公克蛋白質,以及35大卡熱量,避免體重減輕、組織耗損或惡病質的發生。 有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分享病例指,一名60歲女子七年內先後患乳癌、大腸癌,雖已無大礙,但仍要定期檢查。
大腸癌症狀初期: 身體機能與全身健康檢測
雖然有家族遺傳的大腸癌病例只佔整體的5%,但一等親中如有人罹患大腸癌,和一般人相比,患上大腸癌的機會會高2-5倍。 不過,紅肉還是有其營養價值,比如可提供較好的鐵質來源,除非本來就吃素,否則不建議因此完全不吃。 飲食重點在於均衡,現代人肉類攝取往往過量,除了應調整為合適的份量,肉類的選擇也不應太偏重紅肉,魚肉、雞肉等白肉一樣有充足營養。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用以診斷腸癌的準確度不足,但可反映腸癌的嚴重性和用作跟進腸癌有否復發。 當腫瘤生長至腸腔嚴重狹窄,可引致「腸梗阻」(即腸道完全阻塞,會有腹痛、腹脹、嘔吐和便秘等徵狀)。 有些腫瘤穿透腸壁後壞死,可引致「穿孔」及腹膜炎。
腸道因為距離位置較近,且直腸血液循環較好等關係,常見轉移至肝臟、膀胱等,而到了晚期也常見會轉移到骨頭。 M3CRC(糞便細菌基因)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大醫學院)首創的大腸癌篩檢方法,透過宏基因大數據識別特定細菌基因。 這種非入侵性方式,檢測大腸癌、大腸瘜肉和完全沒有症狀的小瘜肉,靈敏度高達94%,可媲美大腸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和治療大腸癌。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大癌症,大腸癌死亡率更接近15%!
大腸癌症狀初期: 健康網》婦空腹血糖正常「仍罹糖尿病」 醫:驗「它」更重要
假如父母均有大腸癌病史,子女患大腸癌機率高4倍。 至於乳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肝癌等,因常有相同的基因異常。 裹急後重:這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 但是其他疾病如直腸炎、侵犯直腸的潰瘍性大腸炎、直腸內異物等等也有相似的症狀。 性功能方面,如在盤腔範圍進行電療,女性的卵巢可能喪失功能,永久停經,並出現潮熱、出汗、陰道乾涸等症狀;而男性的睪丸亦可能喪失製造精子的功能,導致不育。 電療亦有機會導致膀胱內壁發炎,或令生殖器官及會陰的皮膚紅腫、疼痛,甚至潰爛,導致小便刺痛,並影響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