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病人不宜親自駕駛前往檢查;亦應避免在檢查前酗酒、抽煙或服用不當份量的鎮靜藥物。 盆腔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作悶、治療部位的皮膚反應和毛髮脫落、腹痛、腹瀉、大便赤痛、小便頻密或赤痛。 而女性病人或會陰道分泌增加、痕癢不適及刺痛;若病人出現以上副作用的情況,醫生會按病人的身體狀況處方服藥。 接受外科手術切除大腸腫瘤的病人,手術後若傷口癒合不良,有可能造成腹膜炎及敗血症;手術後也可能因腸道受細菌感染而導致炎症,也有可能出現排尿功能障礙。
外科專科醫生張浩然指,大腸癌的新症持續有上升趨勢,並有年輕化現象,可稱為「靜態殺手」,不少人在40至50歲已患病,他更曾遇過4名只有20多歲的第四期大腸癌病人,其中3名男子離世。 他續指,由於大腸癌的病徵不明顯,故發現患病時通常已至第三、四期,生存率在第一期時可有95%,但第三期就只剩50至60%。 他鼓勵公眾應在45歲開始進行大腸檢查,防患未然。 而經篩查計劃確診大腸癌的約2,400宗個案當中,1,700宗已進行的初步分析結果亦顯示,約57%的個案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 一般來說,從大腸瘜肉轉變為大腸直腸癌的時間較長,從正常大腸直腸黏膜變成大腸直腸腺瘤性瘜肉平均約需10年,從腺瘤性瘜肉成為大腸直腸癌則約需5年。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做什麼?
發言人重申,相關篩查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大腸癌患者或高危人士,讓他們能夠及早接受治療,大大提高治癒率,而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切除大腸腺瘤,可避免演變成癌症。 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 篩查是指為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找出患病的人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通常是確診疾病的第一步。 而大腸癌篩查的目的就是在未出現任何大腸癌病徵前,及早發現患上大腸癌的人,以便及早治療3。 不過,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其中接受大腸癌篩查,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酒精被世界衞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
- 有專家表示,本港至今未有全面而有效的癌症篩查,落後於其他先進地區數十年,尤其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肺癌,既沒有篩查計劃,公眾教育亦不足。
- 衞生署今日(十二月三十日)宣布,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一年出生的香港居民,由明年一月一日起,符合資格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 可互通資料範圍是由電子健康紀錄統籌處(統籌處)轄下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督導委員會所設的專案小組界定。
- 大便隱血測試及大便DNA測試(針對某種致癌基因)皆是非入侵性、方便的檢查方式,不過並不能檢測未有出血的腫瘤或顯示DNA病變。
目前並沒有規定參與者必須先使用任何電子醫療病歷系統,才可參與醫健通或其他公私營協作計劃。 Bowtie Pink 自願醫保系列全數賠償診斷、住院、手術及訂明非手術癌症治療等合資格醫療開支 (美國除外),並受限於每年保障限額及終身保障限額。 如索償牽涉中國內地的指定醫院名單以外的中國醫院 / 中國內地的指定醫院名單以內的高端醫院 / 超出指定病房級別 / 投保前已有疾病,有關之賠償金額可能會作出調整。 政府篩查政策未到位,在這個「空窗期」,多間慈善機構及醫療創科公司合作,引進新科技,推出免費篩查研究計劃,包括送出義務醫生診症、影像檢查、液體活檢、人工智能影像分析等。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只能夠探測大腸內壁有否微量出血現象,憑單一測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部分人士的檢測結果可能呈假陰性,而無法及時識別大腸存在的異常情況,耽誤就診。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常見問題#3:醫生通知,大便隱血測試樣本已被「拒絕」,那是甚麼意思?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衞生署今日(19日)公布,由明年1月1日起,大腸癌篩查計劃的覆蓋範圍,將進一步擴展至50至75歲的香港居民。 署方指,參與計劃的市民,會由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安排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並於每次診症獲取政府資助280元。
大腸鏡檢查如需切除瘜肉,可獲定額資助8,500元,沒有切除瘜肉,則可獲定額資助7,800元;專科醫生提供指定大腸鏡檢查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額外不超過1,000元的費用。 程續說,有意參加篩查的市民,可先約見「基層醫療醫生」,然後自行在家收集2次大便樣本,並將樣本交回指定收集點化驗。 若結果呈陰性,醫生未必會聯絡參加者;但若呈陽性,醫生會安排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便隱血測試為非入侵性檢測,較為方便,卻可能無法檢測到沒有出血的腫瘤。 所以,我們需要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作為檢測大腸癌。 目前有超過95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當中只有3%的診症地點需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參加醫健通為你和家人提供終身的電子健康紀錄
計劃的成功不單能惠及個人,長遠更能減少醫療服務及社會經濟的負擔。 故此,政府在未來五年將撥款九億四千萬元,把篩查計劃恆常化。 尋找已登記參與計劃的醫生名單、收取額外費用及聯絡資料等。
然而,由於這種指標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有限,它主要用於監測病情發展。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在2019年,大腸癌導致2 174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4.6%。 某些可致癌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人類乳頭瘤病毒,能透過性行為傳播。 使用安全套及避免進行高風險性行為(例如有多個性伴侶)可以減低經性接觸感染可致癌病毒的風險。 為減低罹患肺癌的機會,最重要的預防策略莫過於避免吸煙和避免吸入二手煙。 所有健康並沒有體能活動禁忌的5-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積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合資格人士
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持續感染其中一種致癌(或高風險類型)的HPV所致。 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是一組包括150多種類型的病毒,其中約40種會感染人類的生殖器官。 現時已有確據證明,除了尼古丁外,大部分電子煙產品還含有並釋出多種可能會危害健康的有毒物質。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長期吸用電子煙會增加罹患癌症、心肺疾病,以及其他與吸煙有關連的疾病的風險。 煙草釋放超過7 000種化學物質,包括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害。
化學療法的副作用主要包括:疲倦、容易受到感染或出血、食慾不振、噁心和嘔吐、脫髮、腹瀉、四肢的遠端麻痹;若病人出現以上副作用的情況,醫生會按病人的身體狀況處方,讓病人服藥後可減輕副作用的情況。 放射科醫生會將一條管通入直腸,再將含鋇的顯影劑灌入病人體內,然後進行X光拍攝,以便檢測大腸腔的輪廓和腫塊,凹陷性的潰瘍因而可被顯影出來。 許多大腸癌的風險因素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包括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酒精被世界衞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癌症篩查刻不容緩 減死亡率帶動科創
多種行為、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下,部分大腸壁細胞異常地增生,形成大腸瘜肉。 2017年的大腸癌新症有5,635宗,佔癌症新症17.0%,即每六名新增癌症患者中便有一人是患上大腸癌。 死亡個案方面,2018年錄得共2,314人因患上大腸癌而死亡,佔癌症死亡人數15.9%,即每六名癌症死者中便有一人是患上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腹腔鏡大腸切除術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一般而言,在進行手術後,可能因為插管而導致喉部輕微不適或痛楚。
惟市民可參考以下資料,翻查衞生署網頁,查閱哪些醫生參加計劃及有否額外收費。 大腸癌篩查計劃今日(6日)正式開始,分階段為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市民提供政府資助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首階段會涵蓋61歲至75歲人士。 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表示,期望5年內能夠擴展至全部3個階段,但暫時未決定第二、第三階段推行日期。 根據衛生署, 97%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不會收取額外費用;至於大腸鏡醫生,如不需切除瘜肉,約82%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如需在大腸鏡檢查時切除瘜肉,亦有約69%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癌是本港的「頭號殺手」,惟初期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都是到晚期才確診。 政府去年全面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歲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2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及早識別患者進行治療。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是一根可屈曲,並於末端裝有鏡頭的軟管,可直接檢視大腸內壁(包括直腸、乙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及盲腸)的情況。 如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細小瘜肉,醫生會立即把瘜肉切除並送往化驗。 而在三種方法之中,「大便隱血測試」為非入侵性檢測,較為方便,只需在家中按指示,以工具採集少量大便樣本作化驗。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病人必須先服用強力清瀉藥水以將大腸內之大便全部排出,使醫生能更準確地觀察大腸壁之病變。
如病人接受鎮靜劑注射,則整天不可操作重型機器、簽署法律文件或駕駛,以防意外發生。 病人應主動查詢檢查結果及日後覆診日期,並依照醫護人員指示完成藥物療程。 第四期結腸癌或直腸癌病人,只有當所有察覺到的腫瘤包括已擴散的腫瘤都可以或已經全部切除,才會考慮輔助治療。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資料單張(其他語言)
因為進行過吹氣,腹部、肩膊或頸部輕微不適或痛楚屬正常情況。 如發現息肉,醫生會放置金屬圈經結腸鏡,利用電流切除息肉;一般適用於細於兩厘米的息肉。 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不同,接受的治療、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醫生會與病人商討,按病人情況與個別需要,制定康復期間的跟進治療與覆診安排。
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的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署方續指,如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到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 該類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計劃內容:
胃鏡由口腔和喉嚨進入食道,醫生會在顯示屏上觀察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的狀況。 胃鏡末端設有光源及攝影機,讓醫生檢視內裡有瘜肉,潰瘍或其他狀況,所有病人均會抽取組織進行幽門螺旋菌快速測試,如有需要,醫生可用特製工具通過內視鏡抽取病理組織進行化驗,過程快速無痛。 醫管局於2019年起在港島西、九龍中及新界東聯網試行青光眼治療協作計劃,旨在為需要長期在專科門診覆診的病人提供選擇,讓病人可接受社區內的私營專科醫療服務。 計劃亦有助醫管局管理日增的專科服務需求及試驗以公私營協作模式提供專科服務。 透過醫健通,社區血液透析服務提供者可取得參加者的臨床資料,而社區血液透析治療紀錄也可供醫管局負責照顧有關病人的臨床人員取閱。 醫健通讓獲授權的公營及私營醫護機構可透過系統取覽及互通參與者的電子健康紀錄,以便為其提供更適時的跟進及治療。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
檢查時間長短不一,視乎病人實際狀況,大腸鏡檢查一般需時約45分鐘,胃鏡檢查一般需時約20分鐘。 完成檢查後病人可於休息區或貴賓室稍事休息,待回復清醒狀態便可回家。 整個大腸鏡檢查需時約1.5至2小時,而胃鏡則需要約1至1.5小時。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黑豹》主角結腸癌病逝終年43歲 大腸癌篩查早發現瘜肉減風險
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範圍內,如需要切除瘜肉,可獲定額資助8,500元,沒有瘜肉切除則定額資助額7,800元。 至今有超過209,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並獲安排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截至9月27日,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約15,200人,即64.4%確診大腸腺瘤,約1,480人,即6.3%確診大腸癌。 請注意,由於此計劃名額有限,故醫管局只會於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當中選擇被列為情況穩定、能夠在家中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準備及適合於日間診療設施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參與此項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
現時約340個私家醫生服務點提供大便隱血檢查,其中約5%,即10多個醫生收取額外費用,由10元至300元不等。 目前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有逾860名,診症地點約1,360個,其中約97%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鏡醫生則有約210名,在約560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若不需切除瘜肉,約86%的診症地點不收取額外費用;若需切除瘜肉,約74%地點不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癌篩查計劃2016年以先導形式推出,2018年恆常化,今年全面推行。 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 計劃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符合資格市民的出生年份每年年初更新。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檢查流程
而進行大腸鏡檢查服務後,4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966名(約69%)參加者所切除瘜肉的化驗結果為大腸腺瘤,避免這些腺瘤演變成為癌症。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計劃印證了適時接受篩查的意義,有助及早找出較高風險患病的人士,及早醫治。 政府於2018年8月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分三階段大幅度資助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
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食、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及避免飲酒及吸煙,可預防或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自1988年起,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已成為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一部分。 免疫注射的程序包括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別為0,1及6個月。 依時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為有效對抗乙型肝炎及肝癌的重要方法。 這個測試之目的是找出大便出現血液的人士,再安排你們進行大腸鏡檢查,更準確地診斷有關人士是否患上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