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發生在結腸的大腸癌雖較少見,因腫瘤位置在較深處,早期症狀較不明顯,如果沒有做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不易早期發現,確診時多屬晚期,因此增加治療的難度。 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 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 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

類癌瘤(Carcinoid tumor):屬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始於分泌荷爾蒙的腸道細胞,由於其成長速度慢,所以在初期往往不會出現症狀。 大腸直腸淋巴癌(Colorectal lymphoma):一般淋巴癌始於淋巴結,但也有可能始於結腸或直腸。 結腸和直腸屬大腸的一部分,結腸為大腸的前面部位,長度約 150 公分;直腸則是大腸末端約 15 公分。 在過去,下消化道攝影是很常使用的檢查方式,從肛門灌入顯影劑與空氣之後,便能檢查腸道內是否有異常的病灶。 大腸腫瘤 在腫瘤切除後,切下來的組織會送至病理科做完整的顯微分析,然後會有最終的病理報告。

大腸腫瘤: 身體機能與全身健康檢測

一般約三個月,待腸道傷口癒合,恢復肛門排便後,即使可移除腸造口。 王照元坦言,近年接受永久性造口幾乎是過去的一半,希望民眾勿因擔心造口,拖延治療。 乙狀結腸、降結腸的腔管較細,尤其乙狀結腸為腸道最細部位,糞便至此較為成形,此處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易引起腸阻塞。

適用於初步檢查結果異常人士,或有較大風險罹患大腸癌的高危一族。 此方法利用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由肛門進入直腸,並為整條腸道進行檢查。 醫生可以同時切除瘜肉和抽取病變組織樣本作進一步化檢。

大腸腫瘤: 大腸癌在香港普遍嗎?

據報道,腸癌流行與血吸蟲病的流行區域呈正相關係,一般認為,由於血吸蟲而導致腸道的炎性改變,其中一部分會發生癌變。 腸道的其他慢性炎症也有癌變的可能,如潰瘍性結腸炎,約有3%~5%癌變。 中醫認為大腸癌發病與腸胃虛寒、飲食不節、外邪內侵等有關。 主要見於珀茨-傑格斯二氏症候群,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少見病。

大腸癌(又稱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加上大腸癌早期症狀容易跟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使大腸癌在早期更不容易發現。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症狀及前兆,尤其若發現多於一種症狀,且持續超過數週,請盡快找專業醫師檢查。 在手術前安排放射治療再搭配化學治療一段時間,目的是縮小腫瘤範圍,待腫瘤縮小後再予以手術切除,可增加腫瘤廓清及切除後的安全距離,除了提高直腸癌患者成功保留肛門的機率,更大幅降低局部腫瘤再犯或轉移的風險。 直腸是腸道的最末端,長度只有十二至十五公分,離肛門很近,主要作用是貯存糞便。 但因為其生理構造與大腸不同,腫瘤局部復發的機率高,所以治療時要兼顧肛門功能的保留及降低局部復發的機率,因此直腸癌的治療複雜許多。 很多早期癌症可經由大腸內視鏡切除乾淨,並不需要額外加做傳統剖腹大腸切除手術或腹腔鏡大腸切除手術,也可以達到和開刀一樣好的存活率。

大腸腫瘤: 大腸癌症狀

但腸癌的「遠處轉移」若可完全切除,外科手術仍有可能將癌症根治。 大腸腫瘤 大腸腫瘤 若果「遠處轉移」不能完全切除,合適的化療或「標靶藥物」可延長生存時間和提高生活質素。 亦有不少個案,原來不適合切除的「遠處轉移」,收縮至可以切除;甚至有少數個案,「遠處轉移」經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完全消失。 傳統上若直腸腫瘤距離肛門括約肌少於2cm,須進行「經會陰切除術」,將直腸和肛門「整块」切除,並將乙狀結腸在左下腹引出「永久造口」。 但除著近年的化療、電療、及外科手術的發展,合適的病人可考慮先接受化療電療,將腫瘤縮小,才進行手術,或可保留肛門。 手術的基本技術目標是「整块」切除腫瘤所在的一段大腸、與及在大腸旁和相關血管的淋巴結。

  • TNM「分期」是先根據「腫瘤本身」、「淋巴結轉移」和「 遠處轉移」 三方面的情況來評估癌症嚴重程度,再歸納為總體「分期」的方法。
  • 雖然年輕的成年人也會患上大腸癌,但大腸癌較常發生在50歲以上人士身上。
  • 若自身曾得過息肉、大腸腺瘤,或一等親曾罹患結腸癌或息肉的危險群,檢查年齡應提前到40歲,除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外,約3-5年做一次鋇劑灌腸攝影或大腸鏡檢查,才能保障自身的腸道健康。
  • 如在申請時遇到任何困難,或想與我們直接對話,了解更多有關保險計劃的細節,亦可聯絡我們的客服團隊為你解決各種申請疑難。
  • 即使不幸患上大腸癌,認識其治療方法及學習治療期間與之後的護理調養,可以加速康復和預防大腸癌復發。
  • 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不同,接受的治療、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醫生會與病人商討,按病人情況與個別需要,制定康復期間的跟進治療與覆診安排。

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本文刊載的資料及健康資訊只供參考,並不屬及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 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

大腸腫瘤: 大腸內視鏡檢查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大腸腫瘤 Tumor):指長在腸道的軟組織肉瘤,雖然比較少會出現在結腸中,但仍可能發生。 腺癌(Adenocarcinoma):指癌細胞長在大腸直腸內壁,這類細胞始於腺細胞或分泌型的細胞,從細小的腺性息肉慢慢長成惡性腫瘤,而絕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皆是腺癌。 不只是痔瘡會有血便,大腸癌可能也會排出深紅或黑色糞便,這就是直腸出血的徵兆,民眾千萬別輕忽,請儘速就醫診治。 仔細觀察腸黏膜,就會發現腫瘤前端與腫瘤後端的腸黏膜顏色不同。 靠近相片上方的腸黏膜是正常的顏色,靠近相片下方的腸黏膜則因為阻塞而變得較不健康。 一舨而言患上大腸癌的男士會多過女士,歐美人士及白皮膚人士相對亞洲人的發病機會較大。

大腸腫瘤

醫生首先會為病人檢查腫瘤會否有潛在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如RAS、BRAF基因突變等,視乎基因突變類型選擇使用EGFR標靶藥、BRAF標靶藥及抗血管增生標靶藥。 醫生也會為病人檢查生物標記「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以判斷是否適合使用免疫治療。 大腸腫瘤 良性腫瘤較常見的有平滑肌瘤、脂肪瘤和腺瘤,血管瘤比較少見,而神經纖維瘤、纖維瘤、纖維肌瘤等更為罕見;惡性腫瘤中以惡性淋巴瘤、腺癌、平滑肌肉瘤等較為多見。 腫瘤可以發生於小腸的任何部位,其中腺瘤和類癌多見於十二指腸,其他腫瘤則多見於迴腸和空腸。 腫瘤多為單發,但也可多發,惡性腫瘤多發性病變常為腸外原發病灶轉移所致。 發生在直腸位置的癌症稱為直腸癌,症狀包括排便急迫感(急欲排便卻又解不乾淨)、排便帶血或黏液、排便不完全感等等。

大腸腫瘤: 預防大腸癌的方法

「輔助治療」的目標是以抗癌藥物或放射線清除可能潛在的微少擴散,減低復發機會。 大腸腫瘤 肺也是大腸癌腹腔外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之一,在全部大腸癌中,肺轉移占10%~20%。 X線檢查對肺轉移的診斷可提供有價值的資料,CT檢查可正確估計肺部病變的數量和位置,纖維支氣管鏡檢毛刷或針吸活檢則可明確病理類型,痰細胞學檢查也可提供參考,但陽性率較低。

及早診斷及治療大腸癌有助大大提高存活率,有臨床腫瘤科科醫生指出早期大腸癌手術後5年的存活率可高達95%;但若果延至第四期才發現,癌細胞或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存活率或會大大降低至少於10%。 大便帶血、伴隨大量黏液、長期腹瀉或便秘、腹部持續不適,都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症狀。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直至2021年5月的數據顯示,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癌症,以每10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大腸癌發病年齡,男性為49歲,女性則為31歲。 而根據醫管局在2021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共有34,028人患癌,當中以大腸癌患者人數最多,達5,634人,即每6名癌症病人中,便有一人患上大腸癌。

大腸腫瘤: 出現這三種情況 小心已是大腸癌第二期

一般而言,病人會先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並按其病理情况,推算屬高或低的復發風險,來判斷後續的輔助治療方案。 良性腫瘤中平滑肌瘤、腺瘤及纖維瘤都有發生惡變的可能,尤其是腺瘤,目前被認為是癌前病變,所以應該及早切除。 惡性腫瘤常因難以獲得早期診斷,當明確診斷時多數病人已有轉移,因此預後較差。 小腸惡性腫瘤採用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作為輔助治療,可能會收到一定療效。

第三期這時癌細胞已延及在附近淋巴結,但沒有波及身體其他組織。 大腸腫瘤 最後第四期是指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遠處的器官,諸如肝臟、肺、腹膜或卵巢等等,也是癌症的末期。 其實癌症的症狀有些並非具特異性,出現某些症狀,就一定是大腸直腸癌。 許多疾病會有相同的症狀,同一疾病常常有不同的表現,因此才需要醫師幫忙做檢查與鑑別診斷。

大腸腫瘤: 大腸癌種類

D.聯合臟器切除術:結腸癌聯合臟器切除術適用於鄰近臟器受侵的病例,常作為根治性術式應用。 但在某些情況下,如癌瘤侵及其他臟器,可能出現梗阻或穿孔,或已形成內瘺,且術後生存預期較長者,即使已發生遠處播散,仍可行姑息性聯合臟器切除術。 E.姑息性腫瘤切除術:絕對姑息性腫瘤切除術,指肉眼見有腫瘤殘留者。 如已存在腹膜、肝及非區域性的遠處淋巴結的轉移,無法行全部轉移灶切除的情況。 相對姑息性腫瘤切除術(或相對根治術),雖為根治性術式,術中肉眼判斷腫瘤亦已切除殆盡,但術後組織學證實有切緣、腫瘤基底殘留或清除的最高一級淋巴結已有轉移者。 由於大腸發炎潰傷或細菌感染,導致大腸黏膜長出新組織,息肉的出現常與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疾病有關。

大腸腫瘤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