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直腸同屬下消化系統,結腸(大腸)在腹腔內,呈現ㄇ字型,是吸收不被身體吸收的殘渣水分、電解質,慢慢形成糞便。 直腸則是消化道的最尾端,連結肛門括約肌,主要作用是貯存糞便。 一般民眾所說的大腸,在醫學上指的就是結腸,所謂的大腸癌就是結腸癌。 大腸類癌 結腸位處於腹腔,從右下腹的迴盲瓣以下開始連接盲腸,往上延伸後稱為升結腸;接著再向左邊橫跨整個腹部稱為橫結腸;然後向左下腹下降稱為降結腸;再連接乙狀結腸,最後才是直腸段、肛門口。 在食物的烹調與選擇上,除了飲食均衡外,當胃口不佳時應優先選擇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少量多餐,若感覺到飢餓,可隨時進食,高營養濃度的飲食或喜愛的食物應優先攝取,並於飯前稍作散步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食慾。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大腸黏膜出現異常增生,形成大腸瘜肉,雖然大部分瘜肉是良性,但有部分會慢慢演變成為大腸癌 。 盆腔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作悶、治療部位的皮膚反應和毛髮脫落、腹痛、腹瀉、大便赤痛、小便頻密或赤痛。 而女性病人或會陰道分泌增加、痕癢不適及刺痛;若病人出現以上副作用的情況,醫生會按病人的身體狀況處方服藥。 對於擴散性大腸癌,視乎病人和腫瘤狀況,或需要接受紓緩性的化學療法或放射治療以延長病人的存活期和紓緩腫瘤引致的症狀。
大腸類癌: 大腸梗阻: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斗六成大醫院一般外科詹仁豪醫師表示,類癌主要好發在6、70歲的老人家,女性以及有家族病史者是另外的危險因子。 類癌細胞的生長較溫和緩慢,惡性程度不如常見的癌細胞,而且通常沒有症狀,大多數是透過大腸鏡檢查的意外發現,許多病患發現的時候都已經太大或是轉移了。 根據統計,大腸類癌大約占全部大腸腫瘤的1/100左右。 大腸直腸癌形成的模式,從正常黏膜經腺瘤階段而進行至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累積而成。 經由篩檢無症狀之高危險群病人可以發現較早期的病灶(如腺性息肉或早期大腸直腸癌),利用纖維大腸鏡息肉切除術切除治療,應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 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 尤其是類癌淋巴節轉移的患者5年存活率約49%,至於已經遠端轉移的病人5年存活率只剩下26%。 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重要,若民眾對自己的症狀有所懷疑,一般可透過大腸內視鏡檢查揪出病因,並應與醫師討論一起面對病灶處理。 癌症已盤據十大死因多年,大部分都會聯想到某個器官的惡性腫瘤,等到癌細胞發展到一個程度才會開始轉移到其它器官。
大腸類癌: 大腸癌的治療方式
醫生補充,由大腸癌引致的肝癌,只要癌細胞未轉移至肝臟以外的器官,在經醫生評估後,可進行肝臟腫瘤切除手術或射頻消融,約有四份一患者最終可以痊癒,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亦高達40至50%,是十分樂觀的數字。 通常瘜肉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一般人通常是在體檢時,或作大腸直腸檢查時才會發現。 少數瘜肉體積長得較大時,偶爾有出血情況而使糞便產生潛血反應,而瘜肉愈大,癌化的可能性就會提高。
Tis期侵犯侷限在黏膜層,T1期侵犯到黏膜下層,T2期侵犯到肌肉層,T3期侵犯漿膜層,T4期侵犯鄰近臟器器官(例如:腫瘤吃穿腸壁,侵犯到膀胱組織)。 4.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未刻意減重而有體重持續莫名下降,甚至食慾不振,如一個月內瘦10公斤,此種狀況仍建議要評估腸癌風險的可能。 2.血便、黏液便:不只是痔瘡會有血便,大腸癌可能也會排出深紅或黑色糞便,若糞便有不明黏液也要留意,切勿輕忽。 大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貧血、易倦、體重下降等屬早期症狀,但許多人都未必聯想到這些症狀與大腸癌有直接關係,因此在早期難以察覺。 在一些大腸癌患者中,他們的癌指標如癌胚抗原會升高。 然而,由於這種指標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有限,它主要用於監測病情發展。
大腸類癌: 大腸鏡檢查
但是,該疾病的階段和發病率越高,患者在手術後5年內存活的越少。 如果癌症轉移到淋巴結,那麼存活率為50%。 預防措施始於一位直腸病專家的檢查,他們將幫助早期解決大腸問題。 健康飲食和積極的生活方式也適用於預防疾病的方法。 在你的飲食中應該是大量的植物性食物,富含纖維。
- 值得註意的是類癌常同時或相繼並有其他腫瘤,故內鏡檢查時不應滿足於發現一種或一處腫瘤,而應在術前、術中仔細檢查,術後定期復查期隨訪,以便及時診治。
- 直腸類癌主要出現的症狀是大便習慣改變(便祕或拉肚子)、直腸出血以及疼痛等。
- 異時性多發癌,相距時間多在2~6年間,但亦可有發生在20年以後的病例,必須與前次手術複發相區別。
- 病人本身基因的多樣性:簡單來說,不同的病人所具有的「體質」差異,對化學治療所使用的藥物代謝狀況也不同,可能發生程度不一的副作用,醫師藉由病人體內的基因,選擇對病人傷害較小的治療藥物。
- 在檢查後如病人出現輕微不適,或對檢查結果、服藥有疑問者,應向醫護人員查詢;如出現嚴重事故,如大便出血、劇烈腹痛等,則應到就近急症室求診。
- 因為在腸胃道腫瘤中,它們發生率僅次於大腸直腸癌。
- 若未發現息肉,可延長至3年檢查一次,無異狀之後再延長至5年檢查一次。
- 3)管狀腺瘤:起源於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並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
我們有嚴格的採購指南,只鏈接到信譽良好的媒體網站,學術研究機構,並儘可能與醫學同行評審的研究相關聯。 請注意括號中的數字(,等)是這些研究的可點擊鏈接。 至於有人工造口的患者,不論是暫時性還是永久性,在傷口照護與生活上也會有些不便,需花一點耐心學習照護與適應方法。 N分期定義為: N0為無淋巴侵犯轉移、N1淋巴轉移1-3顆、N2淋巴轉移4顆以上。 另外N1細分成N1a轉移1顆、N1b轉移2-3顆;N2細分N2a轉移4-6顆、N2b轉移7顆以上。
大腸類癌: 大腸管狀腺癌
Fluorouracil(5-FU氟尿嘧啶):一種fluoropyrimidine(氟嘧啶氨基硝酸鹽)類藥物。 無法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或第四期病人: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或晚期遠端轉移的病患,經評估為不適合手術切除,和大腸癌的治療相同,以藥物如化學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 全身正子攝影:利用腫瘤組織對放射性氟化去氧葡萄糖藥物的高吸收與代謝顯影,來顯示癌細胞全身轉移之影像,可以結合電腦斷層,達到準確癌細胞定位的功能,可以用來確定癌症位置、期別、追蹤有無復發等。 大便出血、便秘、腹痛等常見於腸癌的徵狀,其實亦常見於痔瘡、習慣性便秘等其他良性疾病。 若果徵狀持續、或是高危人士,應及早接受大腸檢查。
此外,這個藥物還會影響造血系統包括白血球、紅血球數量,也有藥可用,例如白血球生成劑把數值拉上來。 化療藥物有兩大類,一是草酸鉑類藥物(Oxaliplatin),二是Irinotecan,這兩類都必須搭配 5-FU 的化療藥。 第 3 期大腸癌只有 Oxaliplatin 為主的化學治療。 第 4 期大腸癌 Oxaliplatin 或 Irinotecan 的都可用,也都可以搭配抑制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或抑制表皮生長因子藥物(Cetuximab)治療。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以新增個案計算大腸癌更是男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
大腸類癌: 預防大腸癌
因為進行過吹氣,腹部、肩膊或頸部輕微不適或痛楚屬正常情況。 大腸類癌 止痛方法一般為病人控制性鎮痛或硬膜外止痛。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結腸內視鏡檢查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除非已到達晚期,很多患者在臨床檢查時可能仍是「正常」。 長期失血會令患者蒼白及出現其他貧血的跡象,腹部檢查可能會發現腫塊、肝腫大,探肛檢查可觸及接近肛門的腫瘤。 TNM「分期」是先根據「腫瘤本身」、「淋巴結轉移」和「 遠處轉移」 三方面的情況來評估癌症嚴重程度,再歸納為總體「分期」的方法。 Dukes 及MAC(modified Astler-Coller)為傳統的方法。
大腸類癌: 大腸癌原因與風險
在患者手術前,需要等待特殊準備,這是一種無渣飲食,在手術前3-5天進食瀉藥和清洗灌腸劑。 另外,可以藉助特殊的Lavage或Fortrans清洗消化道。 這是由於這樣的事實,即在早期階段它沒有嚴重的症狀,但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潛在的腸道出血和貧血。 在某些情況下,腫瘤可產生大量蛋白質和富鉀的粘液底物,這引起低鉀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的發展。
一般會以出血顏色做初步判斷,若因痔瘡出血較可能呈現鮮紅色,原因是排便時糞便擦破痔瘡表面造成出血。 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的病人中,約有20%與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0%則跟肥胖、生活型態不佳、低纖高脂的飲食、年齡增長等後天因素有關。 癌細胞分子特性或標記:這些特徵可以做為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的選擇依據,常見的癌症相關基因有:RAS、BRAF、HER2、MSI 等。 病人的自身身體狀況:如果病人的年紀輕、體能佳,比較可能接受藥效強的化學藥物,或是接受第二線、第三線的化療藥物,來達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病人已是老年,治療會以溫和的療法考慮。 大腸癌的分期十分重要,對於病人的存活率影響很大,也會直接影響到大腸癌病人的治療策略選擇。
大腸類癌: Q2 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癌有關嗎?大腸鏡檢查又是什麼?何時需要複檢?
排便次數過於稀疏可能因為腸腫瘤阻塞排便,而次數變密則可能是腫瘤令腸臟蠕動變快,令排便次數頻密。 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有研究顯示,早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高於九成,而擴散至結腸或直腸的大腸癌會下降至六至七成,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例如肝臟、肺部等的大腸癌更只有一至兩成 大腸類癌 ,所以愈早發現大腸癌,治癒機會則愈高。
我國大腸癌好發年齡比國外提早10~15歲,30歲以下者佔11%~13%,這是我國大腸癌的一個主要特點。 大腸類癌 當結腸的任一個部位長了惡性腫瘤,就稱為結腸癌。 若再加以細分生長位置,就會以該位置作為腫瘤名稱,例如:腫瘤長在升結腸處,就稱為「升結腸癌」;長在乙狀結腸處,就稱為「乙狀結腸癌」。
大腸類癌: 大腸癌與息肉有關
若類癌較大表面可能有潰瘍形成,此時與結腸癌不易區別。 現在的觀點是,95%以上的大腸癌是大腸息肉中的腺瘤癌變而來的,因此,大腸腺瘤是應該儘早治療的。 大腸類癌 但並不是所有的腺瘤都會癌變,因此無需盲目緊張。
大腸類癌: 癌症專區
千萬別輕忽這些問題,這些都有可能是早期大腸癌前兆症狀。 大腸類癌經常會發生在黑人和亞洲人群體中,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為 3∶1,近年來直腸類癌發生率比較高,並且有增加趨勢。 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 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特別疾病保障額外提供保障額20%的賠償將不適用,並會從危疾保障的應付賠償中扣除,若: a.
大腸類癌: Q6 大腸癌的治療有哪些新趨勢?有新的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可選擇?
可能在大腸和膀胱,輸尿管,前列腺或女性生殖器官之間形成瘻管。 由於癌症幾乎不會轉移,並且不會影響鄰近器官,所以積極的預後是老年人。 但年輕患者有40%的恢復機會和5年的生存率。
大腸類癌: 大腸癌前兆與症狀
曾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均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如曾患有大腸瘜肉,而且瘜肉體積較大或數量較多,則有較高風險患上大腸癌。 約有5-10%大腸癌個案由家族遺傳引起,較常見為「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FAP)及「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又稱連氏綜合症)。 腹腔鏡大腸切除術是大型手術,以腹腔鏡技術部分或完全移除結腸或直腸,是創傷性最低的手術,所作切口較小,而手術後的痛楚和相關併發症也比較少,能夠較早恢復排便機能。
大腸類癌: 類癌=賈伯斯病 大腸內視鏡早揪出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結腸內視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是用一支柔軟內視鏡檢查下腔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疾病的最佳方法。 病人懷疑患有大腸疾病如癌症、出血或大便帶隱血、大便習慣改變、長期肚瀉或便秘、排便困難等情況均應接受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