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年之間,戰鬥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線上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線上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 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 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世界最大的空軍•美軍、奮力保護自國的日本航空自衛隊等,將焦點放在世界各國的空軍,配合其目的及國情來詳細介紹使用過的戰鬥機。 雖然在日本二戰最前線都能見到二式水上戰鬥機的蹤影,但水上戰鬥機本來就不能和一般戰鬥機正面迎戰,即使如此確有擊落P-38和P-39的紀錄,只要善用因為是水上戰鬥機因而輕敵的英美聯軍,就有擊落一般戰鬥機的可能性。

  • Dragon 與 Platz 是日本知名模型公司 PLATZ 旗下兩個軍武系列,經常生產市面上少見的戰車型號。
  • 這些飛機的外型設計仍然沿用過去的經驗,像是德國的Me 262和美國的YP-59戰鬥機等,與二戰時期的雙發動機飛機設計相去不遠,大多是使用前三點起落架。
  • 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砲彈稍加改良而來,由機上的成員以手擲的方式瞄準釋放,投擲準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 1942年5月由愛知飛行機著手研發”十七試特殊攻擊機計畫”,1943年11月首飛,研發過程到二戰結束中都是極機密。
  • 在夜戰中採用新戰術”爵士樂”飛在敵方轟炸機正下方並同方向飛行並逐漸升空高度,並以機槍射擊,據說擊落數中有8成來自爵士樂。

將焦點集中在模型原機及其他相關機體上,戲劇性地解說承載武器及技術、任務、與勁敵的相遇等等。 雖然後續機種Me210/Me410已經生產,但由於Me210在缺陷改良版出來前,Bf110依舊持續生產至1943年5月,並奮戰到歐洲戰役結束為止。 很大一架的模型機,跟28期的屠龍一樣大架,整體來說是架精緻漂亮的傑作機,但有些小地方有些小馬虎,引擎排氣管不整齊,飛機底座的插孔有更改過,附的圈圈零件無法裝的固定,還有掉漆的個案。 日本出到77期準備要在80期結束前,我在台灣迪亞哥官方FB中看到有網友說會出到90期,我迅速到到日本官網的常見問題中得知傑作機周刊系列將延長至”120期”結束,更新時間為2018年12月11日。 機翼比較細且機翼下方沒有幅度(完全是平的),機尾端沒有其它零式戰機凸出來的小角,機頭更機身都和二一和一一型一樣,但駕駛座裡面卻不一樣,整個看過發現只有水平尾翼、座艙照和螺旋槳是同個零式戰機的模子印出來的。 二戰後, 美國軍援約300架P-47D/N給中華民國參與了國共內戰,約200架P-47N由漢考克號航空母艦運送至台灣,並與中國解放軍戰機於東南沿海交戰。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法國

沒被看見實力的鍾馗其實能跟二戰天空的王者P-51(詳細介紹請至第9期),打得平分秋色,以高空攔截B-25和B-29為主。 塗裝還算漂亮,挑不出毛病,但飛機的組裝讓我很頭痛,除了尾部起落和螺旋槳外還算好裝,其它地方都好難裝,裝不進去或裝的不固定,而且飛機的機翼裝的不牢固,後面的洞沒有用膠水固定。 轉為戰鬥轟炸機後的颱風式以數十公尺高度接近目標,然後在爬升躲避高砲攻擊後再往下攻擊,主要目標有火車、貨船、卡車…等。

  • 戰鬥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大戰開始前,許多國家對於戰鬥機的發展強調攔截對方的轟炸機,飛行速度的重要性放在優先地位,也因此早期美國陸軍是以「驅逐機」稱呼當時的戰鬥機,而蘇聯以「殲擊機」稱呼戰鬥機。
  • 戰爭結束時累積的使用經驗,讓各國體認到雷達不僅僅是在夜間作戰能夠發揮功用,對於遠距離或視野不佳的白晝環境也是非常適合的裝備,因而促成雷達轉變為戰鬥機不可或缺的作戰設備。
  • 原本的任務從護航轟炸機改為戰鬥轟炸機的任務,並在諾曼第登陸終於發揮出潛力,運用空中支援就能替地面部隊開路,由於馬力強大與堅固的機身比較能承受戰損提高飛行員生還率,構不成大問題,也在太平洋戰役中充分發揮。
  • 除了增加後掠翼的角度以外,三角翼與幾何可變翼是另外兩類新型態的高速飛行機翼設計。
  • 低可偵測性又被稱為匿蹤或隱身,這項技術是為了降低飛機被偵測到的機率、距離和避免被持續追蹤的可能。

在蘇聯方面,要擊敗前線的德軍的重要性較高,加上遠程轟炸機的數量不多,所以較少空襲德國本土。 僅有本來在戰前已經制造的少數重轟炸機(TB-3和Pe-8轟炸機)在開戰初期曾經空襲德國本土都市,所以蘇聯主力戰鬥機設計並未特別要求提高航程。 但仍然有一種載彈量較少而航程較遠的IL-4轟炸機,足以勝任對於德國境內重要交通設施作轟炸,為了保護這種遠航程但自衛武裝貧弱的轟炸機,在Yak-9型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特長程的DD型。 利用轟炸機對敵人進行戰略轟炸,以摧毀有形的生產運輸以及無形的士氣,企圖結束戰爭的構想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受到各主要航空發展國家的注意。 到了大戰中期,為了滿足輸出馬力需求大幅上升的狀況,液冷發動機從極為普遍的V型12汽缸提升為X或H型24汽缸,氣冷發動機則由一排,兩排提升到4排汽缸的龐大架構。 雖然這些活塞發動機能夠提供二戰前無法想像的動力輸出,可是替代動力的發展在二戰結束前已經逐漸明朗化,活塞發動機與螺旋槳的搭配注定要走下戰鬥機動力的舞台。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TAMIYA田宮Tiger I 二戰德軍虎式坦克初期型

在3000公尺高度也可以飛出時速650公里,也可以擊落德軍的Fw-190。 由於颱風式外型與德軍的Fw-190相似,1942年6月服役不久就被友軍誤認而被擊落。 在性能上都輸給噴火式和颶風式,但在低空速度相當快、裝甲夠厚、火力強大,很適合擔任戰鬥轟炸機。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一代

它的優美在二戰中極為罕見,因為它神出鬼沒,有著高速的速度和許多飛機都無法批敵的航程,經常令當時的英軍傷痛腦筋。 P-39戰鬥機在低空有優異的靈活加上非常適合對付一樣是以低空方式作戰的德國戰機。 服役於1970年代的蘇聯軍戰車,相較於其他車體設計較低;加上為了降低被敵軍發現的機率以及減低中彈率,其砲塔的部分設計的相當狹小。 此款模型也將其特色完整的呈現,除了各方細節都有顧及之外,模型本身材質好,製作出的質感也不同一般。 所謂的塗裝便是指模型的上色作業,對於模型上色沒有經驗的新手來說,建議選擇已完成塗裝的模型。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噴射時代初期

因此在機場與飛機上加裝相關的飛行輔助設備,加強夜間起降訓練,並且改以多人多發動機的機種取代,這些機種包括輕型轟炸機或者是雙發動機的重型戰鬥機等等。 除了短暫使用位於中國境內的機場,美國部署B-29轟炸機對日本轟炸時基於歐洲的作戰經驗,對於護航亦不敢掉以輕心,而以戰鬥機為轟炸機提供保護也成為日後許多新機種設計時需要考慮的性能項目。 基於冷卻的需要,液冷發動機的汽缸排列成挾長形,迎風截面積比氣冷發動機要小,機身產生的阻力也相對較低,對於需要高速的戰鬥機來說相當重要,也是二次大戰開始之際,許多有能力生產的國家首要選擇。 像是德國的Bf 109,英國的颶風與噴火戰鬥機,美國的P-40,蘇聯的Yak-9和MiG-3戰鬥機等等。 二次大戰時期的經驗發現以非金屬類材料為主要結構的飛機,能夠降低雷達發現的距離,採用翼身融合,也就是飛翼設計的飛機也有類似的效果。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英國

戰鬥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大戰開始前,許多國家對於戰鬥機的發展強調攔截對方的轟炸機,飛行速度的重要性放在優先地位,也因此早期美國陸軍是以「驅逐機」稱呼當時的戰鬥機,而蘇聯以「殲擊機」稱呼戰鬥機。 第三代戰鬥機出現於1960年代,這個階段將先前累積的使用經驗以及各種試驗的結果加以整合。 許多高速飛行時的現象和控制問題獲得相當程度的解決,高後掠角度的機翼設計已經不受到青睞,三角翼和幾何可變機翼與後掠角度小於45度的梯形翼成為設計的主流。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42年5月由愛知飛行機著手研發”十七試特殊攻擊機計畫”,1943年11月首飛,研發過程到二戰結束中都是極機密。 最初元取名南山並生產2架訓練用的陸機型,後因諧音問題,量產的十七試特殊攻擊機正式取名為”晴嵐”。 1937年日本海軍向兩家公司川西飛行社與愛知飛行 社提出3種水上飛機的研發,分別為十二式二座水偵(後來的十六式三座水偵計畫,瑞雲水上偵察機)、十二式小型水偵(零式小型水上偵察機)、十二式三座水偵。 風起的主角堀越二郎在設計七試艦上戰鬥機以失敗收場,兩年後意外接下九試單座戰鬥機的設計計畫。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出售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1/100 完成品金屬戰機 模型五架 F-14A F-4 Mig-29 F-15 A7-E

研發了10月完成了1號試驗機於1935年2月試飛,以時速451公里創下當時新紀錄,成為了世界級,並以超出預期甚至以為是儀器故障的高機動性能在中國上空立下輝煌戰績。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不過收藏家們注意了,飛機最尾部紅色部分會有掉漆的問題,我在加裝尾輪零件前,接觸面出現掉漆問題,需要特別小心。 1941年換裝零式二一戰鬥機(介紹請至第2期和11期),加入才剛成立的台南航空隊,並與多位著名的零戰王牌一同作戰。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美國

即使大戰結束前已經有噴射戰鬥機服役,雙方並沒有機會與對手作戰,直到1950年韓戰爆發時,徹底轉變戰鬥機與空戰的型態。 韓戰之後,噴射戰鬥機迅速在各國取代螺旋槳,成為第一線裝備,除了極少數的區域衝突,像是足球戰爭之外,噴射戰鬥機之間的戰鬥已經成為常態。 為了在航空母艦上操作,艦載戰鬥機的結構需要加強,重量會比較重,性能上會比類似技術與工藝能力下生產的陸上戰鬥機稍差,這方面是艦載機先天不利的地方,為了不讓性能差距過大,設計團隊必須考慮周詳才不至於讓海軍的戰鬥機處於下風。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TAMIYA田宮Tiger I 德國裝甲坦克 極初期型

1938年在中國以九六式戰鬥機(第44期傑作機)擊落1架中國戰機。 不過正如它的名子一樣,從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開始到珊瑚海戰役、中途島戰役,擊沉日軍的船艦和航空母艦,撐過美軍在太平洋上最艱苦的時間走向勝利。 剩下的地瓦丁 D.520的數量幾乎已二分之一的數量由自由法國(約170架)與親德政權維琪政府(180架)使用,雙方互相對戰外,維琪政府的D.520也在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空軍使用。 一樣是二戰開始前以最新型與評價高的姿態在二戰初活躍,但地瓦丁 D.520出來的實在太晚,1940年5月法國才準備要將地瓦丁 D.520撥交給部隊之時,剛好也是德國在這時間推進法國。 中島公司換裝引擎打造出九七式三號機並以最新型的姿態部屬至日本的航空母艦,並在珍珠港事件擊沉大量的美軍戰艦,並在珊瑚海戰役、中途島戰役都有輝煌亮眼的成績。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日本

1942年量產零式三二型,在所羅門群島戰役中對上美軍F4U和P-38戰機完全處於劣勢但依舊有一些戰果。 雖然又是零式戰機,但這期不是用同個模子印出來的,除了明顯的翼端外,螺旋槳較寬、座艙照較大、起落架較短、油箱較小,看得出製造商相當用心。 精緻,離完美就差在飛行時附的的起落架蓋沒有像P-40的那麼講究。 座艙照在擋風玻璃有個明顯的插孔,魚雷跟台座的不能裝在一起是個遺憾。 在拼命對抗德軍的蘇軍將原本雙座的Yak-7和Yak-9也有了單座或雙座的戰鬥機型,導致Yak系列的衍生型相當多,而決定版的Yak-3在許多方面都比Bf-109還要優秀。

Yak-1於1940年1月首飛,但狀況連連,同年4月27日還出現墜毀試飛員身亡事故,但當時德國入侵蘇聯,問題一大堆的Yak-1被迫量產。 美國海軍為了尋求新型的航空母艦艦載機向多家製造商尋求協助,當中布魯斯特是剛創業3年的新公司,研發出XF2A-1與格魯曼公司的XF4F-2競標,最後由布魯斯特的XF2A-1勝出,此時美國海軍依舊對格魯曼公司的XF4F-2感興趣並要求改來且列入備案。 當年與德軍戰車實力不相上下的這款美軍的主力戰車,其砲身的規模為眾人所熟知,又稱為 M26潘興戰車。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英国、 法國

氣冷發動機比液冷發動機有設計與生產的優勢,對於工業設計或者是生產能力較弱的國家來說是常見的選擇,其中又以日本的情況最為明顯。 日本當時較為先進的戰鬥機中,僅有量產以德國DB 601液冷發動機為動力的三式戰鬥機飛燕。 二戰中旬吹起了雙發引擎戰機的風潮,使得戰鬥機也可以擁有與轟炸機一樣的作戰航程與速度,相反的卻是笨重與不靈活。 1938年4月在中國爆發空戰,雖然展現出優秀的性能,但因沒有參與規模較大的空戰被日本海軍的九六式搶走不少風采。 1939年5月在諾門罕事件,於滿州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邊界與蘇聯爆發空戰,蘇聯的I-15、I-16完全不是九七式戰鬥機的對手並取得大勝利。 Dragon 與 Platz 是日本知名模型公司 PLATZ 旗下兩個軍武系列,經常生產市面上少見的戰車型號。

1950年代的研究顯示一些塗料對於特定波長的電磁波有明顯的吸收效果,這種被稱為雷達吸波收材料(RAM)曾經使用於U-2、SR-71以及越戰期間擔任偵查任務的無人機上,然而效果並不如預期,同時成本效益不佳,甚至會導致飛機過熱而失去控制的問題。 2000年以後空載雷達的發展路線主要是在使用主動原件的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和低被截收率(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LPI)技術等方面。 前者採用固定的雷達天線,天線上有許多小的訊號發射與接收單元,這些累積的訊號利用改變相位的方式,能夠對前方空域進行比傳統機械雷達快百倍以上的頻率掃描,也能夠同時對多目標追蹤,或者是快速在不同波形,頻率,PPF和模式之間切換。 後者配合低可偵測性技術的運用,降低雷達使用時訊號被發現的機率。 英國首先在夜間戰鬥機上安裝雷達,由專門的人員操作與指揮飛行員接近目標,接著在目視範圍內加以攻擊。

研發期間有量產訓練用的滑翔機”秋草”,據網路表示原本美軍有接收1架秋草,但在運回美國的海運上,裝有秋草的貨櫃疑似天候因素不小心遺失,沒能保留下來。 以’荒鳶武士”出名,是日本歷史上最出名的王牌飛行員”坂井三郎”,戰績64架(據週刊表示,可能只有28架)。 首次於1942年在南太平洋戰役中作戰,卻因為性能與常故障等因素冠上失敗的名稱退居第二線,但在德蘇戰役中有極高的評價。

不過若各位想挑戰看看上色樂趣,TAMIYA 的模型是相當不錯的入門選擇;該廠的模型說明書會詳細記載塗裝的指示,方便初學者按部就班操作。 其他降低偵測的手段還包含在燃料中加上特殊成分、降低排氣的溫度、改變發動機噴嘴的形狀以及與周圍冷空氣混合的效率、在飛機機身塗上特殊顏色的塗料、減少目視發現的距離、與週遭環境融合、減少反光或者是改變外型線條等。 直到美國發現蘇聯的一篇有關電磁波研究的(公開)論文之後,透過改良和運用電腦運算,方才開透過計算,以外型設計降低電磁訊號反射強度的先河。 越戰時期,美國與北越空軍交戰的經驗顯示,當時的飛彈可靠度太低,捨棄機炮是一個過於草率的決定。 二次世界大戰使艦載機發展有著爆炸性的增加,並且在海上作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930年代螺旋槳性能的極限已經在試驗環境下被了解,替代推力的研發在許多國家相繼展開,其中又以德國與英國的腳步較快,他們以各自的技術開發出第一代噴射發動機並且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讓噴射戰鬥機正式服役。 美國主要發展活塞式戰機,雖然國內已經有不少成品但是為了集中戰時資源所以並沒有投入量產。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日本除了有少量本身的研究成果之外,也多是使用來自德國的資料與樣品協助發展。

因當時日本自製戰機技術不熟,但憑著想追上世界級水準戰鬥機的精神不斷努力,成功研究出培養最多日本陸軍王牌及菁英的基礎戰鬥機。 德軍的虎式戰車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線戰車,相信是不少軍武愛好者與戰車迷們都相當熟悉的一款戰車。 這一款商品便是虎式戰車的極初期型號,在二戰中能夠擊破盟軍的戰線達兩公里之遠,使當時的盟軍兵士皆聞之色變。 而戰車附有散熱葉的排氣管,便是當時為了北非氣候而特化的配件,讓人彷彿能感受到當地的炎熱天氣。 此款為庫斯克會戰中所使用的戰車,也是一款忠實呈現了德軍的豹式D型戰車而成的模型。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美國

另外,日本所生產的模型當中,1/35也是另一項大宗,甚至還在國際軍武模型界立下了指標性的地位。 因此,購買時除了考量預算,也建議大家配合收納櫃、展示櫃的空間決定模型尺寸。 傳播學系畢業,因對吉卜力工作室的熱愛而決定前往日本,目前東京生活邁入第5年。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法國

氣冷發動機的輸出發展潛能比較高,同時必須要以較大的輸出來克服阻力。 可是提升輸出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增加環狀汽缸的圈數,造成額外的冷卻問題需要解決。 散熱不良的第二排之後的汽缸會使得汽缸的外璧因持續高溫而變紅,導致汽缸損毀的狀況。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TAMIYA田宮Tiger I 二戰德軍虎式坦克初期型

這一項科技研發在1970年代美國採用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配合電腦的高速計算能力,逐漸將降低雷達截面積(RCS)的估算成功的機率與飛機設計融合,但為了滿足低可被偵測性而不再使用外掛點,可攜帶的彈藥因而大幅減少。 在性能上,第一代戰鬥機的平飛速度比螺旋槳飛機要高,航程則受到發動機的效率的影響而較差,水平運動性能也較弱,對油門改變的反應低,發動機的壽命受到材料與設計的影響,也不如當時最好的活塞發動機。 平飛的最大飛行速度在音速以下,武裝承襲自二戰,以機槍或者是機炮為主,並且能夠攜帶副油箱、炸彈與火箭彈等武器。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在戰鬥機上攜帶飛彈的構想於二次大戰末期展開,德國首先引用空對空飛彈的試驗,美國則進行空對地飛彈的驗證。

而今日所謂的線傳飛控在單純地以電路傳導飛控命令為基礎上開發,更重要的是可以有多部電腦介入飛控系統操作,飛行員只需下達動作指令,至於達成指令所需的機身、動力系統與氣動面調整,則是由電腦掌握。 過去飛機在空氣動力設計上必須考慮穩定的問題以利飛行員控制穩定的飛行狀態,但線傳飛控的發展讓先天不穩定的機體構型飛上天成為可能。 因此線傳飛控對於戰鬥機的重大影響在於將傳統的靜穩定推向靜不穩定設計,提高總體可用升力和飛機的運動能力,此外利用電腦配合對飛行狀態的監視,能夠防止飛機失去控制,或者是讓飛機在接近失去控制的狀態下仍然足以保持能夠穩定飛行。 此外,線傳飛控還可以整合不同控制面的使用型態,突破過去鋼纜機械式的瓶頸,作出過去無法想像的動作,譬如飛機以朝上或者是朝下的姿態保持不改變高度的水平飛行。 以電腦軟體控制飛機的方式,在更新控制系統上也比過去的硬體要簡單與快速。 戰鬥機多用途的變化除了在硬體方面發生影響之外,也對地面作戰的戰術起了重大轉變,而這個轉變就是地空聯合作戰的需求。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