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與尼格相關的烈風範圍較為細小,當日下午本港普遍風力維持強風程度的北至西北風,高地吹烈風。 傍晚尼格開始採取較為偏西路徑移動,本港逐漸轉吹東北風,天文台在十一月二日晚上8時40分改發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隨著尼格掠過香港以南水域,在其與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下,本港晚間風勢顯著增強,普遍吹強風至烈風程度的北至東北風,南部離岸及高地的風力更曾達到暴風程度。 氣象局總結「尼格」對澳門的影響,指「尼格」是繼1972年後,50年來首個於11月發出的八號風球。 「尼格」的路徑及強度輾轉多變,這與「秋颱」的特點如出一轍。 另一方面,參考不同數值模式對3日凌晨的預報,各模式皆預期「尼格」會於珠江口附近登陸。

(4+2) 天文台為颱風玉兔懸掛了整天的八號信號,但因其烈風圈細小,加上較預期偏西,故未能為香港帶來廣泛烈風。 天文台因而被商界批評錯發八號信號,造成經濟損失,導致天文台對翌年八月的熱帶氣旋處理態度極度保守,更引發熱帶氣旋黃蜂事件及埋下派比安事件的導火線。 年內有5個熱帶氣旋令天文台懸掛八號或以上信號,平1964年紀錄,成為二戰後發出最多八號信號的年份之一。 (6+3) 天文台警告信號 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是天文台於二戰後惟一一次為同一熱帶氣旋懸掛所有方向的八號信號,但並非連續懸掛。

天文台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資料

受馬鞍的下沉氣流影響,香港今日初時大致天晴及酷熱。 在下午 1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 440 公里,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5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上午 1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以南約 200 公里,即在北緯 20.5 度,東經 113.8 度附近,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8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上午 2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200公里,即在北緯20.6度,東經113.7度附近,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8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在上午 4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190公里,即在北緯20.8度,東經113.3度附近,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8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上午 6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之西南約 220 公里,即在北緯 天文台警告信號 21.0 度,東經 112.6 度附近,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8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

天文台警告信號

上午 10 時,強烈熱帶風暴馬鞍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 470 公里,預料向西北偏西移動,時速約 25 公里,大致移向廣東西部沿岸,並逐漸增強。 按照現時預測路徑,馬鞍會於明早最接近香港,並可能在本港西南偏南約 200 公里範圍內掠過,對本港構成相當威脅。 天文台指出,當日凌晨時分,一道強雷雨帶在珠江口以西形成並逐漸靠近,天文台在上午4時15分發出了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文台取消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當中尼格引致香港天文台需要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是自一九四六年有記錄以來第三個需要在十一月發出八號警告信號的熱帶氣旋。 2011年5月10日,天文台氣溫升至32.9℃,但天文台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同樣情況在翌日(2011年5月11日)再次出現,天文台氣溫已升至33℃,但天文台仍然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天文台在2011年5月12日上午9時半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日下午4時20分便告取消,氣溫只升至32.5℃。 天文台警告信號 海高斯襲港,天文台早上表示海高斯正逐漸遠離香港,本港風勢迅速減弱,天文台在11時1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 天文台遂在1998年3月接納了申訴專員公署就暴雨下上課安排調查報告的建議,決定將以往僅供內部參考的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公開向市民發布,並重新定義紅、黑色暴雨警告的定義。
  • 受馬鞍的下沉氣流影響,明日本港天氣酷熱,而高溫觸發的狂風驟雨及雷暴會間中影響本港。
  • )是香港天氣酷熱或預料酷熱時(最高氣溫達33℃或以上),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信號。
  • 雷暴警告的作用在於補充日常的天氣報告,促請市民特別留意預報中已有提到或事前未有預料的雷暴。
  • 較大的冰雹會破壞農作物,打破窗戶,溫室玻璃和汽車擋風玻璃。
  • 本港今日稍後將由吹偏北風逐漸轉為吹偏東風,原本受遮蔽的地方可能會變得當風。

11月1日香港當日普遍吹清勁至強風程度偏北風,高地間中吹烈風,天文台在早上8時45分指三號信號會於當日維持,並預測尼格會在11月2日相當接近珠江口一帶,在香港西南約200公里左右掠過。 早上約9時,旺角聯運街有大樹懷疑不敵強風吹襲倒塌,被連根拔起,曾一度全線封閉。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文台在下午4時45分表示,尼格會採取更為靠近香港的路徑,在翌日於香港西南約150公里以內掠過,預料香港翌日風勢會逐步增強,三號信號會在2日早上6時前維持生效,並會考慮在2日日間發出八號信號,但實際時間需視乎香港風力變化。 天文台呼籲市民應保持警覺,翌日早上出門前留意最新風暴消息。 信號圖示定義及應變措施黃色暴雨警告信號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的大雨,且雨勢可能持續。

天文台警告信號: 香港暴雨成因

而天文台的「大雨及雷暴區域資訊」網頁亦有顯示雷暴警告及閃電位置的動態資訊。 在活躍天氣系統如低壓槽等附近,積雨雲可以連綿不絕地產生,雷暴影響的範圍較大及持久。 若天文台收到冰雹報告、陸龍捲/水龍捲報告,亦會在雷暴警告的天氣稿上加插相關字句,並以「特別天氣提示」顯示。

天文台警告信號

當地發出之最高風暴信號:三號風暴信號減災管理委員會4日表示強烈熱帶風暴尼格造成154人死亡,另外還有128人受傷,35人失蹤。 减灾委称,364条公路和82座桥梁的交通受阻,其中169条公路和10座桥梁已恢复通车。 天文台警告信號 263个城镇出现电力中断,其中94个城镇已恢复供电。

天文台警告信號: 發出最多不同信號的年份

如果僱員已經在黑色暴雨警告前上班,便應留在原來工作地點,除非該處會有危險。 熱帶風暴獅子山襲港,創以下紀錄:受當時仍為低壓區的獅子山及東北季候風共同影響,香港風勢頗大,天文台10月6日晚上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 隨著獅子山發展為熱帶氣旋並靠近香港,天文台10月8日凌晨取消強烈季候風信號並直接發出三號強風信號。 天文台警告信號 11月3日上午2時,氣象局指預料八號風球將在清晨維持,當時「尼格」集結在澳門東南偏東約60公里。 「尼格」在凌晨5時最接近澳門,在澳門氣象局總部之東北約10公里處掠過。

但後來香港立法禁止在浴室使用無煙道式熱水爐,理論上已不會再發生浴室一氧化碳中毒的意外,所以警告後來被廢除,最後一次是在2000年2月24日至3月2日發出。 而現時寒冷天氣警告的天氣稿亦會不時提醒市民相關事項:「不論氣溫多少,當使用舊式氣體燃料熱水爐時,要確保室內有大量清新空氣」。 2014年5月末起,當氣溫未達33℃,未達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標準,但天氣相當炎熱或悶熱(天氣炎熱、非常潮濕、風勢微弱),有可能導致中暑或熱衰竭時,天文台則會在網站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採取與應對酷熱天氣相同的預防措施。

天文台警告信號: 風球納沙|逐漸遠離本港 天文台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十一月二日尼格持續靠近廣東沿岸,但因受東北季候風影響,下午尼格減弱為熱帶風暴。 當晚尼格在香港以南水域掠過,翌日早上在珠海登陸,隨後在廣東西部減弱為低壓區。 2016年4月13日早上香港受暴雨影響,天文台在早上6時半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惟市民根據當日的降雨情況,認為天文台應發出更高暴雨信號。 但根據天文台當日雨量紀錄,大部份地區一小時雨量只有50毫米以下;早上6時45分至7時45分期間,只有元朗、屯門及大埔錄得超過50毫米雨量;而7時45分至8時45分期間,亦只有離島和南區錄得超過50毫米雨量。 天文台解釋當時的雨量未達到發出更高暴雨警告信號的標準,而期間雷雨帶移動速度快且逐漸減弱,加上影響範圍不廣泛,故天文台根據準則只維持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直至1992年本港發生嚴重暴雨,天文台在一小時內錄得高達109.9毫米的降雨量,市面出現嚴重混亂情況。 因此,當時天文台建立了一套新的暴雨警告系統,最初是分綠色、黃色、紅色及黑色四個級別。 天文台於2020年雨季起加強向公眾發放雷暴資訊,並會按情況在雷暴警告及預測中加入「強烈狂風雷暴」、「猛烈陣風」等信息,提醒公眾留意強雷暴可引發具重大影響的天氣情況。 根據民間氣象組織「MET WARN 天氣預警」預計,天文台發出三號強風信號機會極高,認為尼格未來數日高地風力達八達烈風程度,近海平面風力亦會至少達強風程度。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本港離岸吹強風,高地間中吹烈風。 隨著尼格逐漸靠近南海北部,本港風勢會在今晚進一步增強。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氣配對遊戲

在本港及鄰近海域,曾經有船隻因遇到雷暴的狂風而沉沒。 天文台警告信號 另一方面雷暴狂風引致的風切變,亦對飛機升降的安全構成威脅。 第一階段的綠色及黃色暴雨警告是帶有預報成份,僅向政府部門及公共服務機構發出;而第二階段的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則會根據香港實際錄得的雨量而發出,並向市民公開發布。

天文台警告信號

(5+1) 自1946至1954年以來,首次連續6年發出八號信號(1960年-1965年)。 (4+1) 自1946至1954年以來,首次連續4年發出八號信號(1960年-1963年)。 (4+1) 自1946至1954年以來,首次連續2年發出八號信號(1957年-1958年)。 其中五號至八號信號,均為代表烈風吹襲,所代表的風力相同,只是方向不同,但民間經常誤會是代表不同強度的風力,故1973年1月1日起,五號至八號信號,分別改稱為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八號東南,一直沿用至今。 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當時的日佔政府因戰爭時期使氣象預報物資短缺,遂暫時以上述的「輔助信號」為藍本,把一號及五號至十號風球精簡,改為只有一號及二號風球。

天文台警告信號: 發出最多暴雨警告的日子

暴雨警告信號現時為黃色,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的大雨,且雨勢可能持續。 1999年12月19日凌晨3時10分首次發出,直至2023年1月,共發出了150次。 當香港市區或廣泛地區的最低氣溫預料降至12℃或以下便會發出。

馬鞍現時最接近本港,在香港西南偏南 200 公里左右掠過,本港多處吹烈風,高地間中吹暴風,同時,與馬鞍相關的驟雨正移近本港,並可能帶來猛烈陣風。 暴雨警告系統旨在及早提醒市民暴雨將至,可能造成嚴重混亂,並確保各應急服務機構和部門都已作好準備,隨時執行緊急救援工作。 暴雨警告系統是一個獨立警告系統,與其他警告(例如熱帶氣旋警告和山泥傾瀉警告)並無關連。 1947年開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名稱以女性名字來命名。 直至1979年,社會對於男女平等的重視,名字各半,交替使用。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氣警告及信號記錄

因此2006年後一號戒備信號會顯示三個數字,兩個數字在括號內,左為第一發出數字,右則為取代三號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颱風圓規襲港,創以下紀錄:繼熱帶風暴獅子山後再次以三號信號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是為1957年以來天文台首次需於同一年內兩度直接以三號信號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之後更需再次改發八號信號。 在影響香港前,距離香港約1110公里已需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是天文台首次針對距離香港1000公里外的熱帶氣旋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指,上述熱帶氣旋會在未來兩三日橫過呂宋海峽至南海東北部一帶,但其發展及移動路徑仍存在變數,與其相關的不穩定天氣會在本週中至後期影響廣東沿岸。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