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預約檢查時,醫護人員會提醒你注意相關事項,如有任何疑問,應該向醫護人員詳細查詢。 另外,可以記錄相關徵狀的情況,例如徵狀維持多久、排便習慣、體重改變等等,甚至是與大腸癌無關的徵狀也可以記錄,譬如壓力來源、憂慮情緒、生活上的變化,以及列出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補充劑等。 如何避免大腸癌 資料越詳細,醫生越容易透過你的身體狀況了解你的病因。 在香港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下,香港衞生署呼籲年滿50歲的香港市民,應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有家族病史等高風險人士,應諮詢醫生的意見,考慮提早開始篩查 。 大部分的大腸癌由腸臟瘜肉演變而成,約需5-10年時間,期間有機會無明顯症狀,無聲無息潛藏體內。
- 在這些檢查項目中,大腸鏡雖無健保給付,但是準確度最高的,可列入考量之中,但不論是那一種都應做個檢查並視情況確實追蹤,以確保健康。
- 醫師表示,直腸癌治癒率可達到90%之高,但不代表癌細胞已完全被清除,且因為復發時腫瘤尚小,雖有跡可循,但基本上沒什麼特別的徵兆。
- 結腸,也稱作大腸,是消化系統中大腸的最後一段,長達1.5公尺長。
- 由於腫瘤細胞已轉移,治療會比第二、三期複雜,但在醫療技術進步、標靶藥物推陳出新下,只要不放棄,配合多專科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仍有約兩成治癒率。
- 香港人一向識飲識食,紅肉、燒烤食物、加工食品等等更是不少人的至愛,然而,多吃這些食物,隨時會增加患上結直腸癌的風險。
- 在一些大腸癌患者中,他們的癌指標如癌胚抗原會升高。
可以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為基準,運動不但能增進腸道蠕動,更可減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內之致癌物,維持腸道健康。 一般會以出血顏色做初步判斷,若因痔瘡出血較可能呈現鮮紅色,原因是排便時糞便擦破痔瘡表面造成出血。 特別的是,家族性腺瘤 的病人主要是 APC 基因的突變,此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大腸息肉廣泛增生,進而增加癌變的機率。 此類病患產生息肉的平均年齡約16歲,若沒有適時治療,到4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將近100%。 但當壞菌太多時,會產生毒素傷害腸道黏膜,並可能導致腸道細胞病變,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如何避免大腸癌: 化療
增生性息肉是良性的,並不會演變為癌症,患者也幾乎沒有症狀。 當癌細胞影響直腸或結腸時,就會引起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也稱大腸癌)。 結腸,也稱作大腸,是消化系統中大腸的最後一段,長達1.5公尺長。
患有慢性病的人士和長者在開始運動前可能需要體格檢查。 資深護理師陳惠美指出,少數人因為遺傳的關係,患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這種人的大腸比一般人容易長出息肉,嚴重者數量可達上千。 她的一名同事也有同樣的家族史,不得不年年接受大腸鏡檢查,每次都發現多顆息肉,最多的一次,內視鏡一照,大腸壁布滿息肉,「宛如草間彌生式的密集點點」。 2019年6月14日,年僅59歲的中國知名書畫家、太極拳家梅墨生因大腸癌辭世。 如何避免大腸癌 梅墨生向來被公眾視為「養生大師」,其早逝想當然爾引發社會譁然。
如何避免大腸癌: 大腸癌症狀
請緊記要持之以恆勤做運動和注意飲食,才可有效控制體重。 衛生福利部6月16日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癌症)連續38年高居榜首,死亡人數超過5萬人,平均每天有138人死於癌症。 十大癌症當中,人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直腸)癌位居第三! 醫師提醒,想要遠離腸癌,光檢討飲食或作息是不夠的,即使是吃素大半輩子的出家人,也是會得大腸癌。 :類似大腸鏡檢查,此檢測同樣使用細小、可彎曲的有攝像導管,主要分析大腸的下半部位,尤其是乙狀結腸。
腸道因為距離位置較近,且直腸血液循環較好等關係,常見轉移至肝臟、膀胱等,而到了晚期也常見會轉移到骨頭。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如何避免大腸癌 許希賢醫師表示,第一期是指腫瘤細胞局限於大腸直腸黏膜表面,尚未穿越腸壁黏膜,侵犯腸壁肌肉,以手術根治為主,目的是治癒及降低復發率,提高五年存活率。 除了切除腫瘤細胞外,淋巴組織、血管、周圍肌膜、脂肪、軟組織也要一併切除,避免手術中癌細胞傳播。
如何避免大腸癌: 大腸癌的治療方式
根據計劃的準則而合資格獲得豁免的病人,可選擇不收取自付額的私家專科醫生,醫管局會為病人支付$1,000港元自付額。 病人如需要接受內視鏡治療,如息肉切除、內鏡止血、擴張及支架放置等,會提高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梗塞、出血的機會。 對於擴散性大腸癌,視乎病人和腫瘤狀況,或需要接受紓緩性的化學療法或放射治療以延長病人的存活期和紓緩腫瘤引致的症狀。
賀一航於2011年確診罹患大腸癌第3期,卻在開刀後放棄化療,日前大腸癌細胞轉移至肝、肺,不幸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64歲。 健康飲食是重要選擇,如素食,且最好從食物中來獲取所需的營養,而不是服用營養品。 如何避免大腸癌 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食物可以獲得抗癌物質、纖維等健康物質。
如何避免大腸癌: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且這些糞便內的毒素會被再吸收到肝臟,間接也增加肝臟的負擔。 除了定期檢查,平時多觀察自己的排便情況,也有助於我們判斷腸道的健康。 健康的糞便應該是要「浮在水面上」、「金黃色」、「味道很淡」、「2~3根香蕉的量」、「成形」、「沒有不舒服」。 可以「浮在水面上」,代表腸道的好菌是足夠的。
,我們的「腸道」健康也越來越糟糕,「大腸癌」現在已經是國人罹患率第一名的癌症。 如何避免大腸癌 療日子邀請Donna營養師陳怡錞來與大家分享。 大多數人僅在症狀發生時才去診斷,然而早期的結直腸癌,通常沒有任何症狀。 因此多數病患在癌症較為後期時才被診斷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應定期接受下列測驗,來檢查身體狀況。 當結腸或直腸內壁長出瘜肉時,可能就會引發結直腸癌。
如何避免大腸癌: 運動專區
雖然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及先兆並不明顯,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有助阻止病情惡化,提高患者的康復及生存機會,進行大腸癌篩檢及早察覺大腸癌的早期症狀為成功治療關鍵。 中文大學醫學院今年7月公布了一項透過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的新技術。 如何避免大腸癌 【早安健康精選書摘】大腸癌是指消化器官的最後部位─「大腸」生成腫瘤,並依生成的部位而區分為「結腸癌」和「直腸癌」。
預防大腸直腸癌,要掌握5大要點,就是正確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控制體重及拒絕菸酒檳榔,唯有透過健康生活才能遠離大腸直腸癌,也可以降低其他癌症或是疾病的風險。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養和醫院微創及機械臂手術拓展主任暨外科專科醫生李家驊醫生表示,形成結直腸癌的成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跟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關,例如飲食趨向西化,多吃紅肉或燒烤食物等,都是很大的誘因。 飲食 – 蔬菜、水果和全穀類及高纖食物有助降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而進食紅肉和加工肉 (例如午餐肉) 則有機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長期大量攝取糖份會增加體重,令人肥胖,一樣會增加患癌症風險,建議要少吃高糖食物。
如何避免大腸癌: 許金川/腸治久安 息肉必除
中醫師賴睿昕表示,中醫認為,所有健康的根本在於腸胃,一旦腸胃功能不佳,將會影響全身五臟六腑的協調與平衡,平時可以觀察排便的狀況,就可以知道腸道是不是健康。 尤其,出現黑色及磚紅色的糞便,小心是大腸癌的危險徵兆,應立即前往醫院做詳細的檢察。 如何避免大腸癌 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且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大癌症殺手,死亡率僅次於肺癌;每年約有二千多名香港人被大腸癌奪走生命,近年患者更有年輕化的趨勢。
- 每餐吃最多五穀類食物、其次是蔬菜、吃最少肉類。
- 現在最普遍是術前的電療化療,尤其是治療直腸癌。
- 其病徵與腸胃炎相似,如腹痛、持續或間歇性腹瀉等,患者還會出現便血及明顯消瘦。
- 從 2006 年起,大腸癌就成為國內罹癌人數第一名的癌症,近年來像是李國修、賀一航以及豬哥亮,都是因為大腸癌而逝世。
- 從這個研究可以看到,如果合併兩個以上的症狀,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就提高到2成以上,所以提醒大家,除了注意自己的排便次數是不是有增加?
- 病人懷疑患有大腸疾病如癌症、出血或大便帶隱血、大便習慣改變、長期肚瀉或便秘、排便困難等情況均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 另外,如檢查結果發現異常,病人需要進行傳統的大腸鏡作進一步檢查。
患病時間越長,越易使腸黏膜發育不完全並衍生癌症,其風險比一般人大數倍。 多數的痔瘡和腸癌都是發生在手指可以觸及的部位,因此肛門指檢是一種有效的檢測方法。 在大腸癌的晚期,患者會改變排便習慣,由原本一日一次,轉為一日十幾次或好幾天才一次,大便中更帶有黏液。
如何避免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怎麼分期?怎麼治療?
還有如果存在我這兒的廢物變得很硬的時候,比較硬的廢物也會變大,相對於小兄弟小腸年輕力壯,沉穩如中老年人的我,可沒有力氣把這些大石頭給搬出去。 食物從胃送下來以後,小腸就開始把它們由大變小,由小變細、弄碎,吸取其中的營養,包括蛋白質、醣類、脂肪、無機鹽、維他命等等,還有一些微量金屬。 功效:金銀花、菊花、蒲公英、槐花對於大腸息肉有很好的消炎、涼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愛吃肉的朋友,也有清腸、預防大腸息肉的效果。
病理學上,大腸息肉可分為非腫瘤性息肉(良性)和腺性瘤息肉(惡性)。 研究顯示,從正常大腸直腸黏膜變成大腸直腸腺性息肉平均需要十年,從腺性息肉變為大腸直腸癌則約需五年時間。 及早治療、移除良性大腸直腸腺瘤,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甚至死亡率。 腺瘤有機會復發,也有遺傳風險,其數量、大小、細胞性和家族史決定復發風險。 在計劃下,病人可從參與的私家專科醫生名單內,自由選擇一名醫生接受相關服務,包括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解釋檢查報告。 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及與其商討跟進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