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營養,有時看到更棒的配方奶,就會馬上更換。 突然換成另一種配方奶,寶寶很容易不適應,開始拉肚子。 嬰兒拉肚子 在改變配方奶時,應該一匙一匙慢慢更換,若寶寶沒有便祕或拉肚子,再全部換掉。 如果腹瀉的同時,出現嘔吐、腹痛、發燒等,最好去醫院。

要判斷寶寶是不是拉肚子,首先應該先了解拉肚子的定義,所謂的「拉肚子」必須是和寶寶平常的大便型式、次數來作比較,如果近期的大便含水有較多或有黏液及顏色上的改變,或是次數比平常增加等等,才有可能是拉肚子。 餵母奶或配方奶的寶寶大便通常呈現稀便狀且帶點酸味,顏色大概都是漂亮的黃色,次數一天少則三、五次,多則10次以上的少量大便。 但只要寶寶能吃、能睡、能玩、臉色紅潤,體重有穩定的增加,這樣子的大便型式對寶寶而言便是正常的,不算拉肚子。 既然拉肚子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爸媽應該要對拉肚子寶寶做詳細的評估及檢查,且儘早做治療處理,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然而,寶寶拉肚子的原因非常多樣且複雜,以下列舉常見的原因做詳細說明。

嬰兒拉肚子: 醫點名:6種喝水方式錯了! 嚴重恐誘發3種癌

無乳糖牛奶在製乳過程中添加少量的乳糖酶,利用化學反應改變乳糖的化學成分,轉換成消化系統可以輕易分解的分子:葡萄糖和半乳糖,如此一來,身體無需製造乳糖酶就能消化無乳糖牛奶,避免出現乳糖不耐的症狀。 李敏生指出,一般幼童在確診前3天狀況平穩,在第4天至第6天才更需要注意,「只知道發燒是不夠的」,如果在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仍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或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等,都是警訊。 依照奶粉沖泡方式的建議量來泡奶,以維持滲透壓,也盡量使用內附的湯匙來測奶粉量,避免克數改變造成誤差。

嬰兒拉肚子

由於6個月-2歲的嬰幼兒局部免疫力和腸道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輪狀病毒而發生腹瀉。 嬰兒拉肚子 丁桂兒臍貼利用兒童臍部吸收功能旺盛生理的特點,運用貼肚臍、通過強健脾胃治腹瀉、助消化的獨特方式,整體調理胃腸道,既避免了打針、吃藥的痛苦,又促進了孩子的腸胃健康,更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意義深遠。 ⑥便便有血絲的情況,有可能是與食物過敏、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有關;便便當中有泡沫,有時是因為糖分過多,或者寶寶哭鬧太厲害吞下空氣導致的,但也有一定的可能是感染性疾病。 出現上述情況必須去醫院就診,家長們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嬰兒拉肚子: 避免食物過敏

小腸黏膜層如地毯一般鋪在腸壁上,無數的小腸絨毛,就如地毯的毛纖維增加小腸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細菌型感染造成的腹瀉常會伴隨黏液,但是準確率並非百分之百,建議可將寶寶大便拍照清楚,尋求醫師專業的經驗判斷。 另外,化學性食物中毒 (例如:重金屬、有機溶劑…等) 嬰兒拉肚子 也有可能也會造成腹瀉,依照毒素累積在體內的時間和量,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中毒需要趕緊就醫治療,而慢性毒素累積則是以「促進解毒和排毒」為調理重點。

舉例來說,若寶寶原本1天排便1~2次,卻變成1天多達6次以上,且為水狀,就是拉肚子。 基本上,寶寶拉肚子所表現的症狀與病因會根據年齡而有所差異,處理方式也不相同,其中,0~2歲為好發危險群。 大部分的沙門氏菌腸炎經過適當的症狀治療,可以在10天內康復。 不過一些特殊狀況,例如小於3個月大的新生兒,抵抗力較弱,一旦沙門氏桿菌感染,則應直接給予3天抗生素治療,直到燒退為止,以避免發生移轉性的全身性感染。 一旦發現兒童有持續高燒、帶有黏液或血絲的大便,就要懷疑是細菌性腸炎,就要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吃到遭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水,約36~72小時後,沙門氏菌會經由小腸黏膜進經由血流循環開始出現黏便,一開始會肚子絞痛不舒服狀,之後便會出現發燒,帶有黏液或血絲的腹瀉。

嬰兒拉肚子: 新生兒不必每天洗澡!幫新生兒洗澡步驟解析,享受親子時光!

腸胃生理學也告訴我們,一歲以內嬰幼兒腸壁尚不完整,留有極小的小洞。 如果太早接觸副食品,或是腸炎期間飲食不當,食物分子可能滲透小洞進入血中,日後造成食物過敏。 尤其四個月下嬰兒更脆弱,腸炎拖得太久,黏膜層難以完全復原,將來變成吸收不良或經常拉肚子,俗稱「腸胃弱」的孩子。 除此,若長期喝太多奶,也會養成吃到十分飽的習慣,種下日後肥胖的因子。 牛奶過敏的現象在小寶寶中也並不少見,牛奶過敏也能引起拉肚子,有時候還會導致嘔吐。

  • 例如白稀飯配海苔醬、小魚粥、吐司、饅頭、蘋果、芭樂與綠色香蕉等食物,都是寶寶拉肚子時可以吃的副食品。
  • 可視糞便的型態而決定是否正常,不過只要吃喝正常、狀況良好,就是正常的,不必擔心。
  • 若是腹瀉嚴重,容易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而脫水,這時候就要住院打點滴了。
  • 此外,有些家長常常會認為,嬰幼兒長牙也是導致腹瀉的原因,但事實上是因為嬰幼兒長牙期間,喜歡亂咬東西或伸手入口,容易吃到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物品,因而也容易得到腸炎而導致腹瀉,並不是因為長牙的關係。
  • 如果寶寶目前的大便所含水分變多,或有粘液、顏色、次數上的改變,我們就會考慮寶寶是否拉肚子了。

寶寶的成長一直都是家長最重視的,想讓自己的小孩能夠健健康康長大,深怕會比同齡小孩長的慢。 若想瞭解自己小孩,相較於同齡小朋友成長的情況如何,可以透過生長曲線圖,知道寶寶的成長程度及趨勢。 ●益生菌:腹瀉時補充較大量的益生菌可以快速排除壞菌,有助於止瀉。 而平常適量補充益生菌,可維持良好的腸道菌相,也能降低腹瀉發生的頻率。 ●大蒜:含有硫化物,具有殺菌的作用,能殺滅細菌、病毒、黴菌、原蟲,可改善因細菌、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

嬰兒拉肚子: 病毒性腸胃炎|發燒5症狀出現須趕快就醫!任何年齡都可能中招

新手爸媽們一開始對於寶寶便便的情況不太了解,總擔心寶寶是否拉肚子。 而帶寶寶回診時才聽醫師說明,寶寶拉肚子是與平常比較出來的,若寶寶的排便量與進食量差不多,偶爾拉一次肚子,並不需要擔心造成脫水問題;如果是吃多拉少,且體重正常生長,自然也無需擔心。 儘管已經初步認識腸胃炎的治療與預防方式,但還是建議媽媽們若發現寶寶發燒和拉肚子時,直接就醫診斷,因為一般人很難透過自行觀察判斷寶寶感染了什麼病原體。

不過若有其他狀況影響,導致一歲以後無法母乳哺育,還是需要找到合適的配方,來銜接寶寶成長所需之營養。 所以泡配方奶這項技能,對於新手爸媽來說絕對是必備的。 正常來說,因為天氣熱的時候,細菌孳生會比較迅速,當寶寶所喝的奶或是食物,放太久或保鮮方式不正確,就很容易產生細菌,導致寶寶腹瀉。

嬰兒拉肚子: 嬰兒拉肚子的原因

當腹瀉發生的時候,病毒或細菌等破壞腸黏膜,絨毛如被狂風暴雨沖刷,表皮細胞剝落,消化吸收的能力大減,食物混合腸液快速排出,糞便水份和次數增加,有時帶有黏液,甚至血絲。 此時受創最重的就是小腸絨毛頂端,正是乳糖酵素聚集存在的部位。 因此嬰兒腹瀉的時候,無法吸收乳糖,也就不能消化一般嬰兒奶粉,必須改用不含乳糖的『醫瀉配方』奶粉,或澱粉為主的米漿。

陳可欣提醒,如果糞便有血絲、嚴重脫水(黏膜乾燥、小便量減少、眼眶下陷)、活動力減低或較為躁動、持續腹痛、無法好好入睡或是合併發燒2-3天以上,一定要儘速就醫。 嬰兒拉肚子 也要注意飲食衛生、勤洗手,食物食用前應充分加熱煮熟,避免生食、生飲或被汙染的食物,避免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或病菌殘餘物,才能有助預防急性腹瀉。 寶寶拉肚子其實可以事前預防,只要了解真正的病因,便知道該如何去做。 嬰兒拉肚子 基本上,拉肚子的成因大部分都是「病從口入」,除了奶粉需要依照不同狀況來處理之外,病毒與細菌性的腸胃炎都必須仰賴日常的預防,主要方法就是注意環境的清潔與衛生,可從以下五點著手。 兒童感染到沙門氏菌腸,一般不須給予抗生素治療,因為給予抗生素不但不會縮短病程,反而容易延長沙門氏菌排出腸道的的時間、容易發生復發。

嬰兒拉肚子: 新生兒拉肚子怎麼辦 5招解決嬰兒腹瀉

這種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會非常嚴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類裏含有的大腸桿菌引發的感染)。 餵食嬰兒配方奶的寶寶,可暫時提供半奶餵食,所謂「半奶」是「全奶」的一半濃度,也就是依正常水量給予雙倍,或水量一定而奶粉量減半。 不過這樣的牛奶濃度不宜持續太久,腹瀉症狀改善後,應漸漸調回正常濃度,以免腸道營養不足,造成腸絨毛的萎縮,延後腸道功能的恢復。 華一鳴醫師指出,感染病毒或細菌會造成新生兒拉肚子,「病毒以輪狀病毒最為常見,細菌則是大腸桿菌」。 「可能是主要照顧者接觸了病菌後,未做好雙手清潔即碰觸寶寶的食器;或是飲用水不乾淨;也可能是奶粉罐未蓋好,奶粉沾染了病菌,這些因素都會讓寶寶病從口入」。

嬰兒拉肚子

如果寶寶拉肚子發生在用有抗生素的藥物期間或用此類藥物治病後,可能與所用的藥物有關。 把寶寶拉肚子的情況告訴醫生,看看是否可以換用其他藥物或療法。 至於配方奶寶寶的大便,由於配方奶中酪蛋白含量較高,寶寶腸胃道較無法完全消化,未消化的部份在排出後會使大便較為成形,或者是成條狀便。 不過隨著配方奶的製造技術提升,內含物更加模擬母奶的情況下,配方奶寶寶的大便形質就可能像一般母奶寶寶的大便。 當寶寶的食慾和活動力很好,沒有發燒的現象,腹瀉的情況經過簡單的飲食調整就可以獲得很快的改善,則可在家自行照顧。

嬰兒拉肚子: 拉肚子?發燒!認識寶寶急性腸胃炎

另外,輪狀病毒也經常在托兒所發生集體傳染,原因可能是工作人員幫寶寶換尿布後,沒有妥善清洗雙手,再碰觸其他物體或幼兒所致。 此時仍以奶品為主食,腹瀉應暫時禁用乳製品,包括蛋糕、冰淇淋和酸奶,以免乳糖無法吸收,越吃越拉,奶粉宜暫時換用醫瀉配方或以米漿加少許鹽分代用。 電解質液可以補充流失的養分,只要不嘔吐,寧可口服電解質液,比注射點滴更方便且安全。

至於寶寶拉肚子的相關飲食建議,則跟寶寶是否喝配方奶及年紀有關。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10個月大的寶寶出現了拉肚子的情況, 這是很常見的, 因為寶寶的免疫系統還沒有完善, 抵擋病菌的能力還不夠強大。 父母們首先不要緊張, 應該先知道是什麼原因, 這樣才知道解決的方法, 只懂得緊張只會手忙腳亂。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