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又有作者對488例內膜癌患者的子宮內膜進行手術前後的比較觀察,結果發現術前給予孕激素治療者,其子宮內膜較治療前在結構及功能上均向更好的方向轉化。 孕激素的作用機制,按“二步機理”,即孕激素分子先進入胞漿,與受體結合形成復合物再進入胞核。 激素受體復合物進入細胞核內是激素作用的關鍵一步,激素受體復合物影響著癌細胞內DNA的轉錄反應,可能延緩瞭DNA及RNA的復制,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孕激素與受體的作用是在基因水平上調節著細胞的生物活性。 孕激素治療後的組織像為腺體與間質發生逆轉改變,使癌細胞分化趨於成熟。 陳晨等也證實瞭孕激素除抑制雌激素的促增生作用外,對腫瘤細胞有直接作用,使腫瘤細胞生長受抑,促使其向成熟轉化,細胞發生凋亡及萎縮。

陰道超音波:掃描子宮內膜的厚度,在停經後的婦女若子宮內膜超過6mm,則須進一步做謹慎的診斷以排除是否有內膜癌的可能。 受飲食西化、環境荷爾蒙影響,近年來,子宮內膜癌有增加、年輕化趨勢。 黃家彥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患者多為更年期、停經女性,現在門診有時會遇到40歲左右的患者,門診遇到最年輕患者為26歲。 B超檢查可以瞭解子宮大小、子宮內膜厚度、有無回聲不均或宮腔內贅生物,有無肌層浸潤及其程度等,其診斷符合率達80%以上。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肌瘤患者不能吃豆製品? 醫師這樣說

通常70~80%的子宮內膜癌病變屬於第一期,因此,當發現異常出血,立即就醫檢查及診治,會有相當好的治癒率。 當月經週期有排卵,內膜細胞就會月月更新,但排卵週期不規則,或沒有排卵,內膜細胞剝離狀態就會不完全,子宮內膜癌細胞的生成就會隨著時間而上升。 研究報告指出,初經年齡較早、停經年紀較晚、月經週期紊亂、未生育及不孕、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女性都是高危險群。 老舊的內膜細胞不斷累積,很有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增厚,致癌機會相對提高。 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的病人被診斷出子宮內膜癌時,癌細胞仍侷限於子宮內,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之八十至九十。 子宮內膜癌的復發在病後兩年內最常見,因此經過治療的頭兩年,病人必須三個月就回門診追蹤檢查一次,以確保自身的安全。

子宮內膜癌分期

普及防癌知識,定期體檢;重視絕經後婦女陰道流血和圍絕經期婦女月經紊亂的診治;正確掌握雌激素應用指徵及方法;對有高危因素的人羣應進行密切隨訪或監測。 癌細胞無論大小,已轉移至周邊的骨盆腔淋巴結,或主動脈旁淋巴結(Para-aortic lymph nodes)。 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子宮頸和子宮之外,但尚未轉移到子宮頸周邊的組織中,我們稱之為子宮旁組織(Parametrium,又稱為宮旁組織)。 第 3c 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 原發性腹膜癌的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骨盆腔外的器官。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頸癌的分期與治療

如果子宮內膜(子宮體)有大量的毒素與自由基累積,便會誘發正常細胞癌化而形成「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體外放射線治療:會先在照射範圍(骨盆腔)做定位,在皮膚上做記號,每週照射五次,一天一次,療程約五至六週。 但子宮肌瘤復發機率高,當藉由手術移除一顆顆的肌瘤,雖然保留生育能力,但未來還有很大的機會再長出子宮肌瘤。 子宮內膜癌分期 Kauppila等報道瞭孕激素受體陽性的內膜癌對孕激素的反應明顯,其緩解率可達89%,而PgR陰性者,其緩解率隻有17%。 GOG組對51例內膜癌給予孕激素治療,ER、PR均陽性者,其緩解率可達40%;反之ER、PR均陰性者,其緩解率隻有12%。

子宮內膜癌分期

乳癌口服藥:最常見的乳癌口服藥泰莫芬(Tamoxifen)對子宮內膜有刺激的作用,長期服用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子宮內膜癌分期 通常於手術後數週足夠復原才進行,而所謂的放射治療是指運用高能量之游離輻射線來破壞癌細胞,防止癌細胞的生長與分裂,而達到控制癌症的目的。 子宮內膜癌放射治療又可分為體外放射治療及體內放射治療。 子宮內膜癌分期 若果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是「真癌症」,即使接受手術也無法治癒,只會為後遺症所苦。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內膜癌治療,只能手術切除子宮嗎?有懷孕需求我該怎麼做?

(一)全身表現:相當一部分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肥胖。 病臨晚期因癌腫消耗、疼痛、食慾減退、發熱等,出現惡病質。 (四)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或/及鄰近組織器官可致該側下肢腫痛,或壓迫輸尿管引起該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或致腎臟萎縮;或出現貧血、消瘦、發熱、惡液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癌腫的範圍局限,僅累及一部分子宮內膜,外觀則與瀰漫型相同。 表面的癌變範圍不大,而往深部侵犯肌層,致使子宮體增大或壞死感染形成宮壁潰瘍,甚至穿通。

  • 子宮頸管癌病灶位於子宮頸管內,子宮頸管擴大形成桶狀子宮頸。
  • 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子宮頸和子宮之外,但尚未轉移到子宮頸周邊的組織中,我們稱之為子宮旁組織(Parametrium,又稱為宮旁組織)。
  • 在無孕酮拮抗或孕酮量不足時,雌激素長期替代治療會導致內膜增生,甚至癌變。
  • 所以,外國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視為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3大主要徵兆。
  • 國內報道41例術前臨床診斷為Ⅱ期內膜癌患者手術-病理分期,7例宮頸未發現癌腫(17.1%,下降為Ⅰ期),23例發現有子宮外播散(56%)上升為Ⅲ期。
  • 子宮內膜癌乃是指發生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大致上可分為雌激素依賴性和非雌激素依賴性兩種,多數病患為雌激素依賴性的子宮內膜樣癌。
  • 體內放射治療:即一般所稱之「小電」,使用銥 192(192Ir)射源進行照射,通常於體外放射治療結束後進行,共約需做二至四次,每週一至兩次,每次約需十至二十分鐘。

梁立治報道在其手術治療的Ⅰ期子宮內膜癌569例中,71例於術後半年後出現復發,復發率為12.5%,82.3%在術後3年內復發。 至於復發部位,Aalders等報告瞭379例復發的內膜癌,其中50%為局部復發,29%為遠隔轉移,21%為局部復發加遠隔轉移。 盆腔外遠處轉移部位常見的有肺、腹腔、腹膜後或鎖骨上、腹股溝淋巴結、肝、腦、骨骼等。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癌檢查

癌灶浸潤周圍組織時,子宮固定或在宮旁捫及不規則結節狀物。 Matthews等在1997年的一篇回顧性分析中指出,子宮內膜癌在白人婦女中發病率較黑人婦女高。 子宮內膜的漿液性乳頭狀癌及透明細胞癌在黑人婦女較白人婦女多見,而子宮內膜癌的這兩個亞型常表現為低分化及臨床晚期,因此預後差。 其原因尚不明確,已知突變的p53基因的過度表達在黑人婦女明顯高於白人婦女。 9.其他因素 傢族史,有卵巢癌、腸癌或乳腺癌傢族史者,患內膜癌的可能性較無傢族史者高。

化療中主要應用的藥物有鉑類、紫杉醇以及阿黴素類藥物,如多柔比星等。 目前多采用聯合化療,化療方案有AP、TP、TAP等。 宮頸管腺癌可有宮頸管增粗、變硬呈桶狀,可通過分段診刮、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化確診。 子宮肉瘤有子宮短期內增大,變軟,查體觸及子宮包塊,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有助診斷。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癌治療

每次覆診時,黃女士都需要接受婦科檢查和穹窿塗片。 憑藉對病人的這項承諾,促使我們繼續研究新發展,例如用於風險分級的子宮體癌分子譜分析和前哨淋巴結定位等,以代替為高危病人進行完全淋巴結切除術。 港怡在致力實踐最新循證管理的同時, 亦明白到每位女士的個別情況不同。 故此,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獨特情況,將這些指引適當地應用於她們身上。 綜合各成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我們的跨專科婦科腫瘤學委員會可幫助婦科腫瘤科醫生作出適當決定,令治療效果更理想。 婦科腫瘤學委員會的跨專科性質,確保港怡在治療每位婦科癌症病人時,能結合團隊成員的專科經驗,公開、不偏不倚地審核每位患者所接受的治療,確保港怡的病人得到具質素認保證的服務。

  • 雌激素中雌三醇(E3)不促使子宮內膜增生,而E2、E1、乙炔雌二醇或結合雌激素則易促使內膜增生,有增加子宮內膜癌變的危險。
  •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的大量使用,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了子宮內膜組織中的雌激素受體激動劑。
  • 女性荷爾蒙劑能使女性保持青春,防止因為年齡增加而造成的各種障礙,是非常好的藥,但是仍然有藥害的問題存在。
  • 手術目的一是進行手術、病理分期,確定病變的範圍及與預後相關的重要因素;二是切除癌變的子宮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轉移病灶。
  • 所報道的癌變間隔時間差異較大(1~26年不等),但總的傾向是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的癌變間隔時間較非典型增生的長,前者約長於6年,後者約短於5年。
  • 要治療早期高危子宮體癌,除了切除子宮、兩側輸卵管和卵巢之外,亦需進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 (或需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以作仔細的手術分期。

子宮內膜鱗狀細胞癌極少見,發生率占子宮內膜癌0.1%,國內僅有少量個案報道。 子宮內膜癌分期 未分化癌極少見,可與其他類型子宮內膜癌或惡性中胚葉混合瘤共存,需作免疫組化染色方可鑒別,惡性程度高,多在短期內轉移死亡。 子宮內膜樣癌的預後與組織分化的級別顯著相關,低分化者有較高的復發率,其癌組織結構與核的分級是一致的,此點與USPC及CCC這些特殊病理類型不同,後者組織分級為Ⅰ級時其核分級可為高於Ⅱ、Ⅲ級,表明後者惡性程度更高。

子宮內膜癌分期: 診斷性刮宮

對於術後分期為Ⅰ期或Ⅱ期者,若術後全部接收放射治療其生存率分別為88%、85%~80%,高危因素的多少則不是影響判斷預後的因素。 子宮內膜癌分期 經手術-病理分期確定有子宮外轉移者,轉移部位的多少與復發有顯著的相關性,有1、2或3處轉移灶時,相對復發危險性分別為12、18及45。 轉移灶的部位包括:腹膜後淋巴結(腹主動脈及盆腔淋巴結)、陰道及宮旁組織及附件、盆腹膜及腹腔沖洗液及其他經手術探查發現確定的轉移灶。 經多變量因素分析表明子宮外轉移灶的部位與遠處或腹腔內復發有顯著相關性。 有癌瘤細胞侵入間隙者復發和死亡率為27%,無者為9%,復發的相對危險性增高2.4倍。 對819例臨床Ⅰ、Ⅱ期(病變局限於子宮者),采用相同治療方法,有淋巴及脈管間隙受累者5年生存率為61%,無受累者為86%(Zano,1996)。

子宮內膜癌分期

因為體脂肪多寡會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也就是俗稱的「雌激素」。 若子宮內膜不斷受到雌激素刺激,會增加罹癌風險,尤其BMI值超過25的肥胖者會比一般人高出3倍風險,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家族史者也得小心。 子宮內膜癌與荷爾蒙有關,現代人肥胖比例提高,也增加了罹癌風險。 八、老年性陰道炎 主要表現為血性白帶,檢查時可見陰道黏膜變薄、充血或有出血點、分泌物增加等表現,治療後可好轉,必要時可先作抗炎治療後再作診斷性刮宮排除子宮內膜癌。 A.術前放射治療的目的及優點:降低術中癌腫播散的危險,預防復發,提高生存率。 術前放射治療時對癌細胞有細胞毒性作用,並可封閉淋巴管及微血管,預防術中癌細胞播散和轉移;放療可縮小癌灶,創造手術條件或消除隱匿性的轉移灶。

子宮內膜癌分期: 雌激素刺激過頭 子宮內膜癌找上停經婦

越肥胖的人雌激素越高,是因爲,女性體內的雄性素會在「過多的」脂肪組織裡轉化成雌激素,再加上體內原有的雌激素就會造成過量,當然也包括服用相關的藥物,甚至是多囊或其他慢性疾病的長期誘發。 至於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則較難從定期婦科檢查篩查出來。 卵巢癌在過往有研究發現,部分收經後的女士可經卵巢癌普查驗出卵巢癌,但卻未能有效提升病人存活率,因此醫學界暫時未有建議女士進行子宮內膜癌或卵巢癌普查。 國際間癌症專家,認為子宮頸癌是專指侵襲性子宮頸癌。 在台灣民間俗稱「子宮頸原位癌」,並不認為是真正的癌症,目前其名稱較合理應稱為「子宮頸上皮細胞嚴重性病變」,或「子宮頸上皮細胞內贅瘤」,我國健保局也不列入重大癌症疾病。

子宮內膜癌分期

每四名患有子宮體癌的女性中,便有一名會在停經前出現異常月經出血。 雖然大多數 40 歲後出現月經異常出血的病人,在停經前幾年均會因荷爾蒙失調而被診斷為患上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但醫生亦必須考慮病人患上子宮體癌的可能性,尤其是對激素治療沒有反應的病人。 另外,有使用螢光染色在子宮頸上,可以看到第一顆子宮體淋巴結,具有重要指標意義,此也可稱為「哨兵淋巴結」,如果切片發現哨兵淋巴結有癌細胞,即可診斷為子宮內膜癌已經轉移淋巴結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