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醫生強調,不論是早前的子宮頸癌篩查陰性,或是其他較難透過篩查來預防的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建議一旦出現病徵都應求醫,醫生一般會透過臨床問症及簡單檢查,再制定合適的檢查方案。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手術主要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多孔和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幾種。 如患者在停經前進行手術,會因為移除卵巢而提早進入更年期,導致患者出現熱潮及陰道分泌減少等症狀。 大家可以看到子宮位於骨盆腔中,子宮的兩側有輸卵管,而卵巢懸掛於子宮的兩側,在骨盆腔裡的血管周圍會有一些淋巴組織。 因此手術的範圍當然就包括整個子宮以及輸卵管和卵巢的切除,包括骨盆腔後腹腔血管周圍的淋巴結,然後在大動脈旁邊一直到主動脈周圍的淋巴結也都會清除乾淨,我們會一直清除到圖中的血管分叉至少有4~5公分左右的高度。
手術後,王女士需要接受盆腔電療25次,以及紫杉醇加卡鉑的綜合化療方案,每3星期1次,為期6個療程。 至今已完成治療1年半,繼續每3個月覆診,做婦科檢查,並沒有復發迹象。 按照組織病學上子宮內膜癌分期(FIGO Grading),分為1至3級,第1級癌細胞擴散風險較低,第2級及第3級依次增加。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王女士為2級(Grade 2),侵犯程度較深(超過50%子宮內膜深層肌肉層受影響),另外淋巴有7顆轉移迹象。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得到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
③細胞外基質糖蛋白和胞質與胞膜骨架連接酶的表達,在癌內高於非典型增生。 ②漿液性腺癌:子宮內膜的漿液性腺癌,很少見,不到子宮內膜腺癌的10%。 其形態特征與輸卵管腺癌和卵巢漿液性腺癌十分相似,癌組織常呈復雜的乳頭狀分支,故常稱漿液性乳頭狀腺癌。 分化好的癌乳頭分支明顯,可見次級分支或細胞性芽或簇;分化差的癌乳頭融合,或排列成實性片狀。 此癌侵襲性強,常浸潤肌層及其中的淋巴管或血管,易轉移到脊柱內,確診時常已廣泛播散。
[英文用藥指導] 目的為提供外籍病人適當藥品資訊及用藥注意事項,內容為本院門診常用的藥品資訊,如大部分口服藥,部份外用藥品如氣喘吸入劑,及少數針劑如 insulin,醫護人員可依病人需要列印。 目前已整理的藥品內容約 200多種,以門診常用藥品為主,尚未涵蓋在內的品項,若有需要,會陸續整理及更新。 孕激素副反應較輕,可引起水納瀦留,水腫,體重增加,頭疼。 術後腔內照射:適用於手術范圍不夠,如陰道切除長度不足,有癌瘤殘存或疑有殘存者,劑量20Gy可於術後2周開始,2~3周內完成。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超過子宮頸癌,我該做什麼檢查?
微創手術是可以於子宮內膜癌的手術中,但是必須要有相當良好的術前檢查,來確定疾病可能的範圍,才能在最合適的情況之下選擇使用微創手術。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是以手術為主,再根據不同期別進行化療或放射線治療。 通常70~80%的子宮內膜癌病變屬於第一期,因此,當發現異常出血,立即就醫檢查及診治,會有相當好的治癒率。
但因宮腔鏡檢查時多要註入膨宮液,有可能經輸卵管流入盆腔內,導致癌細胞擴散,影響預後,此點應引起註意。 2.病理組織學檢查 子宮內膜病理組織學檢查是確診內膜癌的依據,也是瞭解病理類型、細胞分化程度惟一方法。 組織標本采取是影響病理組織學檢查準確性的重要問題。 常用的子宮內膜標本采取方法:①子宮內膜活檢;②宮頸管搔刮;③分段診刮。 消毒鋪蓋後,首先用宮頸小刮匙搔刮頸管取宮頸管組織;再用探條,探測宮腔深度,最後進行宮腔全面搔刮。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別讓「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由零期惡化成末期
否則,宜先行孕激素、放療或/及化療待有手術可能時再手術。 如果為宮頸腺癌誤診為子宮內膜癌,而按一般子宮切除處理,顯然不妥;若為子宮內膜癌而誤作子宮頸腺癌處理,也非所宜。 先用小刮匙刮取宮頸管內組織,再進入喧囂腔刮取子宮兩側角及宮體前後壁組織,分別瓶裝標明,送作病理檢查。
手術後(在手術後八週內開始)接受化療的婦女比接受放射治療的婦女存活時間長約25%。 手術後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8週接受過手術) 接受化學治療女性比手術後接受放射治療的存活率約多於25%。 假設60%第三期子宮內膜癌女性通常在手術和放射治療後存活至少5年,那如果她們改接受手術和化學治療,會增加至75%,這取決於其他風險因子,例如年齡,。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子宮內膜癌以手術治療為主
由於B超檢查方便及無創,因此成為診斷子宮內膜癌最常規的檢查,也是初步篩查的方法。 腹部少量腹水, 初步看來內膜癌沒有轉移到卵巢或輸卵管, 但是達文西螢光系統導引下巴可疑的前哨站骨盆淋巴結一清二楚. ,子宮頸癌的風險包括抽煙、多產次、口服避孕藥的使用、性行為的年齡較低、多性伴侶、低社會經濟地位以及慢性免疫系統的缺乏.. 張翊恩醫師建議,目前台灣的人工生殖技術已相當成熟,若病患有育兒計畫,也可考慮在接受化療或電療之前先凍卵,才不會對卵子造成損傷。 有些病情輕微的患者,接受荷爾蒙療法後還是可以懷孕,或考慮至國外找代理孕母。 洪啟峰醫師則認為微創手術最重要的條件是慎選適合的病患,因為不管是腹腔鏡或達文西,手術切口都非常小,如果病患子宮標本組織較大,無法一次完整取出,必須分割成多份,會破壞檢驗標本的完整性。
- 可惜1年後再復發,因為復發範圍只是局部,能夠接受切除。
- 尤星策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術後可能有陰道出血、下肢水腫等併發症,改善水腫最好的方式還是運動和按摩,可諮詢醫師正確復健方式。
- 由於癌症病人最重要的是治療的效果、存活的情況,因此,內視鏡手術用於婦科惡性腫瘤能否達到與傳統手術一樣的臨床效果是手術選擇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 臨床分期對淋巴結轉移、肌層的浸潤深度、腹腔內播散、附件轉移、腹腔細胞學檢查等均不可能作出評估。
- (二)婦科檢查所見:早期盆腔生殖器官多無明顯變化,子宮正常者佔40%左右,合併肌瘤或病變至晚期,則子宮增大。
- 無症狀的婦女在定期檢查中無法發現子宮內膜癌,而這種疾病在早期是高治癒的。
- 不像子宮頸癌可利用子宮頸抹片檢查來篩檢,直到目前為止,子宮內膜癌仍沒有理想而有效的篩檢方法。
因此,雌激素加孕激素的(結合雌激素)的替代治療,如果孕激素的保護作用足夠的話,即使長期應用也是安全的。 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即使是結合雌激素,如長期應用,對子宮內膜仍有不良影響。 並建議對長期應用替代治療者,應密切追蹤子宮內膜的情況,必要時行內膜活檢。 荷爾蒙和排卵因素:未曾懷孕、不孕、患有多囊性卵巢、長期沒有排卵的月經,或是初經在十二歲前/五十五歲後停經者,都有較高的罹患風險。 此外,賴瓊慧醫師提醒,乳癌病人長期服用 Tamoxifen,以及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但未充分使用黃體素等狀況,也需密切追蹤。 子宮內膜癌共分為四期,第一期是指癌細胞僅在子宮體內,若侵犯到子宮頸時則為第二期,第三期是指已侵犯到陰道或骨盆腔的淋巴或卵巢輸卵管等的骨盆腔組織,遠處器官轉移則為第四期。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化療
同時,垂體促性腺功能也可能不正常,造成無排卵,無孕激素分泌,使子宮內膜長期受到雌激素的持續刺激。 有人認為,絕經前的肥胖,尤其從年輕時就肥胖者也是內膜癌的高危因素,因為肥胖者常伴有相對的黃體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同時伴有月經不調甚至閉經。 前一類占子宮內膜癌的大多數,長期的無孕酮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可能是主要發病因素。 許多年前,人們就知道,給實驗動物雌激素,觀察到子宮內膜細胞有絲分裂增多,可引起子宮內膜由增生過長到內膜癌的演變,而給予孕激素則可減少內膜細胞的有絲分裂。 長期持續的雌激素刺激 子宮內膜在雌激素的長期持續刺激、又無孕激素拮抗,可發生子宮內膜增生癥,也可癌變。 體制因素 內膜癌易發生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絕經的婦女。
重視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對已證實有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者,根據患者情況宜行全子宮切除術,有生育要求者應及時給予大劑量孕激素治療並監測病情變化。 其他相關因子還包含過量雌激素暴露、高血壓和糖尿病。 根據文獻指出,單獨服用雌激素會增加罹病風險,但同時服用雌激素和黃體激素(一般常見於避孕藥中)卻會降低罹病風險。 約有2~5%的病人罹病因素和親代的遺傳基因相關。 子宮內膜癌有時候會只被稱為子宮癌,但事實上子宮裡發生的癌症並不只有子宮內膜癌,其他的組織也有可能癌化,像是子宮頸癌、子宮肌層肉瘤、滋養細胞疾病。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子宮內膜癌預防重點?
有條件能進行癌組織PR、ER測定者,當受體陽性時首選孕激素治療;當受體陰性時,則更多採用化療。 無條件測定受體時,癌細胞分化良好,應選用孕激素,分化不付款不遠千里選化療。 子宮內膜癌患者多為老年婦女,絕經期延遲,或月經不規則;常為不孕或產次不多,合併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若絕經後又有不規則陰道流血或排液臭則更宜引起注意。
應將宮頸管及宮腔刮出之全部組織固定後分送病理組織學檢查。 分段診刮的優點是可鑒別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管腺癌,也可明確宮內膜癌是否累及子宮頸管,協助臨床分期(Ⅰ,Ⅱ期),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臨床醫師應註意嚴格遵守手術操作步驟,避免宮頸管內和宮腔刮出物流漏及混雜。 在協助分期方面,子宮內膜癌診刮標本診斷宮頸癌有無受累有一定困難。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子宮內膜癌 2022 治療最新進展?
然而仔細檢查癌腫部位,仍有一些特徵,與正常的子宮內膜之間有界限可辨認,即癌腫的粘膜增厚、粗糙並有大小不規則的息肉樣突起,而良性的子宮內膜增生則較軟,表面光滑。 惡性的息肉樣突起體積較大,硬、脆,表面有表淺潰瘍,病變晚期有潰瘍及壞死,累及整個子宮內膜;少數病例甚至可蔓延並侵入子宮頸管內膜或擴展到陰道穹窿。 而良性息肉狀增生的子宮內膜則僅局限於宮頸管內口以上,因為宮頸對引起這種子宮內膜增生的異常內分泌功能從不發生反應。 如病情確定為1A期,病人可考慮接受錐形切除手術,以圓錐狀方式,經陰道切除子宮頸腫瘤;如屬1B期、腫瘤少於2cm,可考慮進行根治性子宮頸切除及淋巴切除手術,保留子宮及卵巢。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若定期婦科檢查未必能及早揪出部分婦科癌症,需時刻留意不尋常徵狀,若有異樣從速求醫變得重要。
由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所引起的死亡風險並不高,但我們不能確定哪一種治療比另一種更具危害性。 化學治療相較於放射治療有更多的副作用 (低血細胞數量、神經損傷和掉髮)。 更重要的是,臨床發現,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系統治療第一期內膜癌,已經有9成的存活率。 張正昌主任最後提醒,屬於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初經早、未婚、停經時間比較晚、有不正常出血的人,都應該提高警覺。 子宮內膜癌比起卵巢癌要來的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旦發現異常,必須找專業的婦產科醫師評估,以免延誤病情。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子宮內膜癌術後飲食注意事項
最近大宗手術分期資料,手術分期Ⅰ期G1、2及G3、5年生存率分別為92.1%,87.5%及74.5%;Ⅱ期各級為81.0%,80.9%,57.3%;Ⅲ期各級69.7%,63.3%,39.6%。 可見G1、G2在各期中5年生存率數字相近,明顯高於各期中G3。 因子宮外不同部位的轉移(淋巴、附件、腹腔轉移)、肌層受累深度等,可能對預後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故對已做手術-病理分期的患者應根據分期中的發現,分析判斷預後,並直接指導選擇輔助治療。 手術-病理分期與預後(存活率)密切相關,是獨立的影響預後的因素。 1B 期以後,在完整分期手術後,病理切片若發現細胞分化不良者,會建議進行陰道近接放射線治療,或視情況進行骨盆腔放射治療。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常見轉移部位
孕激素類藥物為非細胞毒性藥物,安全性高,而毒性很少。 常見的副反應有輕度水鈉瀦留和消化道反應,其他可有高血壓、痤瘡、乳腺痛等,0.6%可有過敏反應,但無1例造成死亡。 對於癌已深浸肌層、細胞分化不良者,術前腔內放療,術後還應加用體外照射。 鑒於上述優點,對有放療條件者,需術前放療者仍以放療加手術為宜。 (2)腺角化癌(adenoacanthoma):又稱腺棘皮癌。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子宮內膜太厚怎麼辦?增生原因、症狀和飲食禁忌一次看
Barakat回顧性總結瞭其l947~1994年盆腔臟器清掃術治療44例復發的子宮內膜癌的經驗。 44例中,有10例在盆腔臟器清掃術前未做過放射治療,初次手術至盆腔臟器清掃術的平均間隔時間為28個月。 行全盆腔臟器切除術23例,前盆腔臟切除20例,後盆腔臟器切除術1例。 患者總的存活時間為10.2個月,9例存活超過5年。 盡管盆腔臟器清掃術手術病率較高,但對中心性復發的放療失敗的部分子宮內膜癌仍是可供選擇的手段之一。 根據手術探查及病理檢查的分期結果,對病變范圍及影響預後相關危險因素作出準確地全面評估,結合病員全身狀況選擇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對內膜癌患者進行個體化的治療已成為當前總趨勢。
不像子宮頸癌可利用子宮頸抹片檢查來篩檢,直到目前為止,子宮內膜癌仍沒有理想而有效的篩檢方法。 因此,婦女們特別是在停經前或停經後,若有異常的出血,一定要盡快的就醫,不要輕忽身體的任何改變,這樣才能盡早發現疾病,提早治療。 此外,針對高危險群病人,如服用抗癌藥物太莫西芬者,可定期接受經陰道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厚度。 當內膜增厚併有不正常陰道出血時,則建議病患接受子宮內膜切片或刮搔手術以排除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 子宮內膜癌若期望接受微創手術的話必須是第一期的病人,也就是在臨床上經過影像檢查其子宮內膜的腫瘤有可能還沒有侵犯到肌肉層,或者是只對肌肉層有非常微小的侵犯,並且腫瘤的直徑、大小不能超過二公分以上。 主要是因為在微創手術進行的時候,如果這個腫瘤太大、整個子宮太腫的話,在操作的過程中一但擠壓到子宮可能會造成腫瘤從輸卵管,或者從子宮頸口散佈出來,如此會提高病人在治療之後復發的可能性。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診斷方法
細胞呈柱狀或矮柱狀,核長圓形,染色質較粗較深染,胞漿少,核仁明顯,排列緊密,呈假復層;腺體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或背靠背,或腺腔共壁,或呈篩狀腺腔結構,向間質浸潤。 癌組織分化差時,細胞異型性較大,呈實性條索狀或彌散片狀排列,構成非鱗狀的實性區。 研究中發現,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癌腫瘤分期及分級越高,血流越豐富,提示血流情況或可在判斷子宮內膜癌預後中起作用。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臨床症狀
子宮內膜癌雖不如子宮頸癌可以靠子宮頸抹片做有效篩檢,但幸運的是,子宮內膜癌會有停經前後不正常出血的症狀,比起卵巢癌要來的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任何子宮不正常的出血都必須由專業的婦產科醫師評估,以免延誤病情。 名列婦癌第一位且發生率持續攀升中的子宮內膜癌,因子宮頸癌的鋒芒而未受到女性重視。 婦產科醫師提醒,若陰道出現持續反覆的不正常出血就應該留意,其實子宮內膜癌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能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
有作者對21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經腹壁皮下註射高舍瑞林3.6mg,每四周重復。 有4人緩解,9人穩定,8人進展,無明顯副反應。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5、對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應有密切隨訪或監測:子宮內膜癌患者在治療後應密切定期隨訪,爭取及早發現有無復發,約75%~95%復發是在術後2~3年內。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臨床檢查
老舊的內膜細胞不斷累積,很有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增厚,致癌機會相對提高。 絕經後及圍絕經期陰道流血為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癥狀,故子宮內膜癌應與引起陰道流血的各種疾病鑒別。 婦科檢查應排除外陰、陰道、宮頸出血及由損傷感染等引起出血及排液。 應註意子宮大小、形狀、活動度、質地軟硬、子宮頸、宮旁組織軟硬度有無變化,對附件有無包塊及增厚等均應有仔細全面檢查。 4.B型超聲檢查 近年來B型超聲檢查發展較快,特別是經陰道B型超聲檢查的廣泛應用於婦科臨床(transvaginal ultransound examination,TVB),在輔助診斷子宮內膜病變方面有一定的進展。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經陰道B超檢查可瞭解子宮大小、宮腔形狀、宮腔內有無贅生物、子宮內膜厚度、肌層有無浸潤及深度(Sahakian,1991),為臨床診斷及病理取材(宮腔活檢,或診刮)提供參考。
子宮內膜癌是源自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屬子宮體癌最常見的一種。 子宮體癌可分為位於內膜的子宮內膜癌,以及位於子宮肌肉層的子宮惡性肉瘤。 該癌為歐美女性最常見的婦癌,台灣則於 2011 年竄升為婦癌發生率之首。
一類名為赫塞汀的抗體藥物,通常用於治療乳腺癌(產生過量的HER2/neu蛋白),也可以治療一類過量產生HER2/neu蛋白的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II期患者;不過赫塞汀被證實有嚴重的心臟毒性,需要謹慎使用。 其他子類的子宮內膜癌很難發現,比如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和透明細胞癌。 研究指出體重過重或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原因,因此減少脂肪與高升糖食物的攝取,選擇低或零脂肪、糖、鹽添加等清淡食物,及規律運動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加強免疫力,可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