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另一個主要副作用是會影響眼睛,服用這種藥物的人可能會出現乾眼症、視力改變、視力下降或角膜潰瘍,建議病人要定期進行眼科檢查。 不太常見但較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出血、血栓、傷口癒合問題及心臟衰竭等。 藥物亦有可能令陰道和部分結腸或腸道間形成瘻管,或令腸道破損,但情況較為罕見。 體外放射治療是利用電療儀器,從體外將X光照射到體內腫瘤部份。 作為子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電療有時會與化療聯合使用;如癌症沒有擴散到遠端區域,也可以在同步放化療完成後,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即體內放射治療。 適應證:晚期或復發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保守性手術聯合大劑量孕激素保留卵巢功能;具有高危因素患者的術後輔助治療。

非遠處轉移性子宮內膜癌的基本治療爲根治性子宮切除,手術後是否應做進一步治療主要取決於子宮內膜癌的分期和組織分級。 而晚期、復發、不能手術切除、年輕、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可考慮荷爾蒙治療,醫師會給予病人抗雌激素、孕激素等人工激素或藥物去調整病人體內的激素。 子宮內膜癌有分四期,若早期診斷治癒率很高,第一期患者幾乎全數可以痊癒。 目前治療以手術為主,對於有轉移的子宮內膜癌,或手術後有轉移疑慮的,則會追加放射線或抗癌藥物,仍然有很高的治癒率。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分期為何?各期存活率?

在沒有嚴重合併症的情況下,個人是非常贊成例行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做一個完整正確的分期手術。 依病患年齡及生育需求,子宮內膜癌有不同治療方式,但手術仍是首選,切除範圍包括簡單子宮切除(含子宮頸)、兩側卵巢及輸卵管。 侵犯程度較深、腫瘤體積較大的病人則需要進行(廣泛)子宮切除並清除骨盆腔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 當癌細胞侵犯程度較深,蔓延到子宮外時,在子宮切除之後須搭配電療或化療以降低復發率。 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來殺死癌細胞,阻止其生長增殖。 子宮內膜癌分期 和卵巢癌一樣,採取手術分期,和子宮頸癌的臨床分期不一樣。

子宮內膜癌治療

但是,Levy T最近報道5例年輕、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高分化腺癌,應用醋酸甲地孕酮160~320mg/d,連續6~9個月,隻有1例完全緩解。 總的來說單一藥物化療雖有一定效果,但療效不滿意。 多年來,許多作者在聯合化療方面進行瞭一些探索,發現聯合化療的有效率可達40%~60%,目前單一用藥已被聯合化療所取代。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照護上有要注意的地方?有飲食禁忌?

子宮內膜癌多發生於絕經的婦女間,為了減緩更年期不舒適的感覺,許多人會服用增加雌激素的藥物,但是在服用任何藥物前一定要遵循醫師指示,千萬不可以自己當大夫去買藥來吃。 賴瓊慧醫師指出,在治療上以手術為優先,一期類內膜型腺癌,分化良好,五年再發率約 2.6%,五年存活率 97.9%。 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的引發原因可能是排卵週期不正常或是無排卵,內膜細胞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形成內膜增生的癌前期細胞,再進一步轉變成癌細胞。

因此,雌激素加孕激素的(結合雌激素)的替代治療,如果孕激素的保護作用足夠的話,即使長期應用也是安全的。 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即使是結合雌激素,如長期應用,對子宮內膜仍有不良影響。 並建議對長期應用替代治療者,應密切追蹤子宮內膜的情況,必要時行內膜活檢。

子宮內膜癌治療: 醫語怡情:微創新技術 治療子宮內膜癌

看看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患者的年齡分佈,有70%是50歲以上,55歲左右是巅峰期。 其他年紀也有,但年輕的患者,大多是有排卵障礙的人,20歲層則算是例外。 如果子宮內膜(子宮體)有大量的毒素與自由基累積,便會誘發正常細胞癌化而形成「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但子宮肌瘤復發機率高,當藉由手術移除一顆顆的肌瘤,雖然保留生育能力,但未來還有很大的機會再長出子宮肌瘤。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子宮內膜癌治療

若活檢發現子宮頸組織存在癌細胞,病人或需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X光、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正電子電腦掃描等,以確認癌症期數及癌細胞有否擴散到子宮頸以外。 子宮頸癌篩查方法主要包括: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檢測,以及子宮頸細胞檢驗(又稱子宮頸抹片或柏氏抹片 )。 進行篩查時,醫護人員會將陰道窺鏡放進陰道內,再用取樣刷於子宮頸的表面抽取樣本作化驗。 HPV 檢測是檢測子宮頸細胞有否受高風險類型的 HPV感染的檢測;而柏氏抹片則是檢測子宮頸細胞有否不正常病變的測試,若顯示細胞有病變,一般會安排活檢等進一步的檢查。 治療子宮內膜癌的傳統方法,是開刀切除癌細胞,但會留下約10厘米的疤痕,患者須住院約5日,傷口痛楚則維持約一個月。 近年,隨着機械臂手術及內視鏡鏡頭像素的改進,醫學界在不影響患者存活率的情況下,可採用微創手術進行治療;即在身體開4個小孔進行手術,好處是傷口較小,術後2至3日可出院,而且痛楚只維持1至2星期。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的復發機率高嗎?  如何降低復發?

妊娠期間胎盤產生雌、孕激素,使子宮內膜發生相應的妊娠期改變;哺乳期,由於下丘腦和垂體的作用,使卵巢功能暫時處於抑制狀態,使子宮內膜免於受雌激素刺激。 而不孕者,尤其是因無排卵引起的不孕,使子宮內膜長期處於增生狀態。 子宮內膜癌治療 尤星策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術後可能有陰道出血、下肢水腫等併發症,改善水腫最好的方式還是運動和按摩,可諮詢醫師正確復健方式。 她舉例,研究顯示,第 1A 期類內膜型腺癌的病患僅用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可超過九成;第 1B 期若是病患超過 60 歲,則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可改善存活率,但對於 60 歲以下則無明顯差別。

子宮內膜癌治療

如果體力允許,可在醫師指示下多活動身體,回歸正常生活後飲食也需注意,避免生活壓力,並定期到醫院複診。 俗稱小紅莓 副作用為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噁心、嘔吐、尿液變紅色、掉髮、心臟毒性。

子宮內膜癌治療: 手術後的化學治療針對第三期及第四期的內宮內膜癌

血管上皮生長因子vescular 子宮內膜癌治療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已在包括卵巢癌等許多腫瘤中被發現會增強腫瘤生長以及轉移。 具有高風險因子的子宮內膜癌也有VEGF表現增多的現象。 對於復發的子宮內膜癌病患以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Bavacizumab治療正成為臨床試驗的新方向。 研究發現病患對於標靶藥物Bavacizumab的耐受度佳,使用Bavacizumab可以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另外包括Epidermal growth factor.

日本Okudaira等指出,在浸潤性宮頸腺癌組織中,癌胚抗原的陽性表達率很高,因此,作CEA免疫組織染色,有助於宮頸腺癌與宮內膜的鑒別。 有作者統計,在早期內膜癌,應用孕激素者死於心血管病的比率較不用孕激素者明顯升高。 因此,目前認為,在早期內膜癌,孕激素不做為手術後的預防用藥,除非患者具有高危因素,而且腫瘤的雌、孕激素受體為陽性者。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病理類型:近年來對子宮內膜癌病理類型研究的深入,對生存率、預後大量病例的分析,證實病理亞型與預後密切相關。 未分化癌的預後不良(Morrow 1991,Greeven 1997),5年生存率均明顯低於子宮內膜樣腺癌(腺癌及腺棘癌)。 Rosenberg等對841例Ⅰ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病理類型分析,腺癌為789例(93.8%),UPSC 42例(5%),CCC為10例(1.2%)。 1996~1998年FIGO婦科惡性腫瘤年報,病理組織學類型中子宮內膜樣腺癌占85%,漿液性乳突狀癌及透明細胞癌共占6%。 應全面收集有無內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史。

早期卵巢癌的徵狀有機會不明顯,可能只出現腹脹、餐後腹部不適、輕微腹痛等,相對容易誤會為其他問題而忽略,延誤求醫;有研究指出,如果上述症狀在1個月內反覆出現12次或以上,建議應求醫接受詳細檢查。 若懷疑是卵巢癌,醫生一般會先安排超聲波檢查觀察卵巢囊腫的實性,若出現硬塊,會懷疑屬惡性腫瘤;同時亦有可能會抽取腫瘤標誌物(例如:CA125)協助診斷。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是本港常見的3大婦科癌症,若出現不尋常的腹脹、經後或行房後出血等情况,應盡快求醫。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的初期病徵

多個高危因素:近期文獻報道經手術病理分期確定癌變局限於子宮的內膜癌患者預後不良的危險因素包括:組織分級差、深肌層受侵、宮頸間質及血管淋巴間隙受累等。 若患者具有≥2個危險因素存在,生存率明顯低於僅具有1個高危因素,並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患者分別具有1、2或3個以上危險因素時其5年生存率分別為88%及60%。 對於術後分期為Ⅰ期或Ⅱ期者,若術後全部接收放射治療其生存率分別為88%、85%~80%,高危因素的多少則不是影響判斷預後的因素。

  • 在女性的月經週期中,因雌激素變化會導致子宮內膜增厚,以利懷孕時滋養胚胎。
  • 舉例來說,子宮內膜癌和子宮肌瘤雖然都以異常出血來表現,但好發年齡及時間點有些許差異。
  • 對年輕、保留生育功能的內膜癌,孕激素治療中,每3~6個月需B型超聲及內膜活檢或診刮,以觀察療效。
  •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均是本港常見的婦科癌症,及早發現並積極治療,對提升患者存活率非常重要。
  • 表現為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牀表現與內膜癌十分相似。
  • 此外,降低危險因子也對預防子宮內膜癌相當重要,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應接受適當治療。

國內程維雅報道,10年448例絕經後子宮出血的診刮子宮內膜,其中內膜癌占11.4%(51例),羅啟東等報道為8.7%。 文獻報道為1.7~46.6%不等,一般均在15%以下。 3.淋巴造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檢查 淋巴轉移為子宮內膜癌主要播散途徑。

子宮內膜癌治療: 子宮內膜癌第三期的預後好嗎?

最重要的是腫瘤的分化程度及雌、孕激素受體(ER、PR)狀況。 GOG組曾對47例已知腫瘤分級及ER、PR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進行孕激素治療的觀察:腫瘤分級1及腫瘤分級2的患者其緩解率分別為20%及24%,而12例腫瘤分級3的患者對孕激素治療均無反應。 5、對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應有密切隨訪或監測:子宮內膜癌患者在治療後應密切定期隨訪,爭取及早發現有無復發,約75%~95%復發是在術後2~3年內。 常規隨訪應包括詳細病史(包括任何新的癥狀)、盆腔的檢查、陰道細胞學塗片、X光胸片、血清CA125檢測及血常規、血化學檢查等,必要時可作CT及MRI檢查。 一般術後2~3年內每3月隨訪1次,3年後可每6個月1次,5年後1年1次。 95%復發病例均可經臨床檢查、陰道細胞學塗片檢查及血清CA125檢查發現。

子宮內膜癌治療: 癌症專區

一般而言,30 歲以上的女性有較高風險患上子宮頸癌,而本港子宮頸癌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約為55歳。 目前普遍採取雞尾酒療法,合併多種藥物增加療效,假如化療後仍殘留癌細胞,再輔以電療。 化療有其必要性,但是所有療法裡副作用最明顯的,例如噁心、嘔吐、腹瀉、掉髮、胃口不佳、疲憊、體力變差。 此外,化療會降低身體免疫力,若有感染、發燒等情況,須先暫停。 子宮體癌症中,約9成個案的癌細胞生長於子宮內膜,故又稱子宮內膜癌;近年已超越一直備受關注的子宮頸癌,成為女性生殖系統癌症之首。 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約有70%介乎收經前後,即50至60歲,而約30%則為70至80歲,年輕患者則較少。

子宮內膜癌治療: 化療

擴張宮口後有膿液流出,分段診刮僅見炎性浸潤組織。 對於老年女性,宮腔積膿常與子宮頸管癌或子宮內膜癌並存,鑑別時必須注意。 第3期患者,無論局部或遠端擴散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最新的資料建議,接受不少於4個化療療程及針對性放射治療,能減少擴散風險。 另外,有3/4的患者局部復發的位置常見於陰部頂,若評估為中度風險(例如第1期B,而沒有其他的高危因素),國際指引已將局部近距離放射治療定為認可的治療方案。 早期子宮內膜癌的復發率是3%至17%,取決於主要和輔助的治療方法。

不正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主要症狀,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根據統計,有90%的患背因不正常出血來看門診時才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女性停經後不再排卵,因為無排卵而黄體很難形成,使得孕酮的活躍變成遲鈍。

子宮內膜癌治療: 癌症分期

婦科醫生除了會為出現停經後出血情況的病人進行婦科檢查外,亦會為她們進行超聲波檢查。 事實上,大多數出現停經後出血的女性均沒有癌症,超聲檢查結果亦可能為正常。 正常停經後婦女的子宮內膜厚度應為 5 毫米或以下,任何厚於 5 子宮內膜癌治療 毫米的情況都可能表示有增生情況,這是癌前病變或癌症其中會出現的情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