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增生不僅容易不孕,若不及時治療,有機率變成子宮內膜癌;因此出現以下幾種症狀,最好到醫院檢查。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陳楨瑞醫師表示,肥胖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這是因為子宮內膜癌與過度的雌激素刺激有關,而肥胖女性的身體脂肪較多,雌激素濃度相對較高。 還有多囊性卵巢患者,也就是卵巢功能異常者,通常排卵不易,卵巢不容易釋放黃體素,無法對子宮內膜提供保護作用,且一般多囊性卵巢患者也偏向高BMI。 因此,一般認為肥胖、多囊性卵巢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 與第一型的子宮內膜型腺癌不同,罹患第二型子宮內膜非內膜型腺癌的女性,平均年齡為70~75歲以上,預後狀況較差。
- 這樣的方式會造成陰道出血、解尿不順等短期副作用,也可能出現陰道乾澀、狹窄或沾黏等長期性副作用。
- 常用的子宮內膜標本采取方法:①子宮內膜活檢;②宮頸管搔刮;③分段診刮。
- CT與MRI在內膜癌診斷方面獨具一定特點,但診斷準確率並不比B超高,而且費用均較昂貴,增加患者經濟負擔,一般而言,通過細胞學、B超檢查,而後行診斷性刮宮病理檢查,絕大多數患者可雙得到明確診斷。
- 但該方案有44%的患者出現神經毒性,22%出現3~4度的粒細胞減少。
-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27%黑人女孩及8%白人女孩在7歲時已出現初潮月經現象。
- 對身體狀況不允許手術的早期病人,放射線治療包括單獨體外放射線治療 或是合併近接治療 ,能提供長期的局部控制和延長病人的存活 ,單獨的近接治療對部分適合的早期病例亦已足夠。
常用的子宮內膜標本采取方法:①子宮內膜活檢;②宮頸管搔刮;③分段診刮。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消毒鋪蓋後,首先用宮頸小刮匙搔刮頸管取宮頸管組織;再用探條,探測宮腔深度,最後進行宮腔全面搔刮。 應將宮頸管及宮腔刮出之全部組織固定後分送病理組織學檢查。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醫師 + 診別資訊
研究指出體重過重或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原因,因此減少脂肪與高升糖食物的攝取,選擇低或零脂肪、糖、鹽添加等清淡食物,及規律運動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加強免疫力,可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一類名為赫塞汀的抗體藥物,通常用於治療乳腺癌(產生過量的HER2/neu蛋白),也可以治療一類過量產生HER2/neu蛋白的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II期患者;不過赫塞汀被證實有嚴重的心臟毒性,需要謹慎使用。 其他子類的子宮內膜癌很難發現,比如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和透明細胞癌。 肥胖或體脂肪過高會增加子宮内膜增生的發生率,每天規律運動除了能夠幫助維持體重、減少荷爾蒙失調,還能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處於健康的狀態。
- 飲食控制:飲食西化、精緻化,攝取高脂肪食物容易造成肥胖。
- MTOR抑制劑是阻斷一種稱為mTOR的蛋白質,它能控制細胞分裂。
-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 這是從子宮附近的所有淋巴結中取出材料,並進一步分析。
-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子宮體癌是發生子宮的癌症,是近年來竄升最快的女性癌症。
- ③細胞外基質糖蛋白和胞質與胞膜骨架連接酶的表達,在癌內高於非典型增生。
這類腫瘤對PARP抑制劑反應率相當高,患者在接受化療後,可配合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PARP抑制劑作維持性治療,進一步減低復發機會。 如懷疑患上卵巢癌,醫生一般會為患者進行電腦掃描或超聲波檢查,如影像顯示卵巢腫脹或腫塊形狀可疑,便會建議利用外科手術切除並進行活檢。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卵巢腫脹都必定是卵巢癌,也有機會是良性腫瘤或水囊,因此確診有賴活檢的病理報告。 這邊先提醒大家,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檢查不出子宮內膜增生或病變,因為它只能篩檢出子宮頸是否出現問題,但子宮內膜位於子宮內部,所以抹片檢查是查不出來的。 當子宮內膜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就是子宮內膜癌,因為子宮內膜每個月都會不斷增生、掉落,是身體之中生長快速的組織,就容易出現癌症變化。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分期為何?各期存活率?
即使在診斷過程中,醫生也會研究有關問題的所有信息:確定病理重點的位置,類型,患病率和攻擊程度。 完全分期手術:包括子宮、雙側卵巢還有骨盆腔淋巴腺、闌尾、網膜,腸子上面的網膜,都必須要做完整清除。 的腫瘤指數,檢查腫瘤指數的主要目的,是讓我們了解到體內腫瘤的數量是不是非常多、有沒有擴散的問題? 腫瘤指數也可以在病人治療後做為未來追蹤疾病的一個標的。
癌組織在子宮內膜呈局限性生長或彌漫侵犯子宮內膜大部或全部。 局限型病變多位於子宮底部和宮角附近,後壁較前壁多見。 早期局部內膜表面粗糙,無腫塊形成,此時檢查子宮標本時要特別註意宮角,因病變不明顯,診刮時不易刮到此處。 腫瘤向肌層生長浸潤時,形成堅實的腫塊,浸潤深淺不一,腫瘤與肌層間界限清楚。 癌組織灰白色,粗糙質脆或魚肉狀,可伴有灶狀出血,分化好的癌肉眼不見壞死,但分化差的癌較常見壞死。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篩檢?如何確診?
老年患者合並有內科疾患,選用治療方式及治療的徹底性均要受到一定限制(如手術等),治療並發癥亦較為嚴重,均可影響預後。 Morrow等報道在經手術治療後證實無子宮外病變存在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中,75歲者與45歲相比較,其復發的相對危險性為18;1.O。 多數報道均認為80歲以上之內膜癌患者預後極差,與缺乏手術分期及術後充分之輔助治療亦有一定關系。 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來殺死癌細胞,阻止其生長增殖。
在用藥的選擇、劑量、療程以及與手術、放療及內分泌治療的關系等還有待近一步研究。 另外,還有作者將細胞毒藥物與激素治療聯合應用,取得瞭較好的療效。 結果在可評價療效的13例患者中,CR 4例(30.8%),PR 6例(46.2%),SD 1例,完全緩解患者的存活時間為33個月。 Piver等應用氧芬胂(馬法蘭)0.2mg/kg,1次/d,口服4天及氟尿嘧啶(5-Fu)10~15mg/kg,每天靜脈輸註,4天,每4周重復以上化療。 同時應用甲羥孕酮(安宮黃體酮,MPA)400mg,肌肉註射,每周2~3次(平均1g/每周),共治療50例晚期或復發的子宮內膜癌,達到瞭48%的緩解率。 可作為綜合治療的措施之一,適用於一些不適合手術和放、化療或手術後復發的患者。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手術後的化學治療針對第三期及第四期的內宮內膜癌
由此可知,子宮內膜每個月會因月經而流出體外,所以只要月經正常,即使內膜形成小小癌症的前驅體,也很少會進展成癌症。 排卵如果規正常,則雌激素與黄體素取得平衡,那月經的週期也就正常。 但是若卵巢的功能不佳,月經没有按期來,或是接近停經時,月經都不會來的人,因為没有排卵,所以也不會分泌黄體素。
若是尚未生產的女性得知自己可能必須摘除子宮,這會是個多麼難以接受的消息。 子宮內膜癌藥物治療是針對仍有生育需求者,使用黃體素或是可降低雌激素之藥物暫時緩減子宮內膜癌產生的相關症狀。 但為避免之後子宮內膜癌細胞之擴散,仍建議於無生育需求後進行外科手術摘除子宮,以避免子宮內膜癌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 在政府多年的宣導下,只要提到「6分鐘,護一生」,大家就會自動聯想到「子宮頸抹片檢查」,而其實吃冰不但與子宮內膜癌發生機率有關,對想減肥的女性,吃冰也會影響體脂肪代謝率喔! 現在大部分的女性都會有意識的自主進行子宮內膜癌檢查。 然而時至今日,子宮內膜癌卻悄悄的篡位成功,打敗子宮頸癌,成為常見的女性癌症之一。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的分期
自手術病理分期在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後,子宮內膜癌5年生存率亦有顯著提高,對其臨床研究亦引起瞭更多的關註,研究報告更加準確可靠。 卵巢需要切除的原因乃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容易同時並有卵巢癌,而且這樣的的病人也是日後卵巢癌的高危險群。 在某些特定病患,尚須接受大網膜切除,及術後的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 子宮內膜癌在危險因子有從未生育、肥胖、糖尿病、過晚停經、子宮內膜過度增生、不孕癥、多囊性卵巢癥狀群、慢性不排卵等。 從未生育且中年之後發福正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
正常生理情況下,生發層細胞隻顯現單向分化,維持該組織細胞的新生與衰亡的替代。 病理條件下,如向腫瘤分化時,生發層未分化細胞可顯示增生、分化不良和多向分化潛能,形成與原該處組織不同類型的米勒管上皮分化的組織。 前一類占子宮內膜癌的大多數,長期的無孕酮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可能是主要發病因素。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癌症預防
如果是第一和第二期的患者,通常於手術後還要加做輔助性的放射線治療;而第三和第四期的患者,通常還會進行化學治療以及輔助放射線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60歲停經前或停經後的女性,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病患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千萬別因為年輕就忽略了發生此種疾病的心態。 子宮內膜癌其危險因子包含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延遲停經、沒有生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雌激素過高以及具有卵巢顆粒細胞瘤的婦女。 但完全沒有上述特殊原因的女性朋友,也會有發生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此外,有文獻報告指出乳癌病人在服用太莫西芬預防乳癌復發時,其子宮內膜的病變如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有顯著地增加。 目前有利用電腦斷層精準定位病灶的「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創新技術,可避免鄰近器官接受不必要的照射,以減低病人治療後的不適感。
但若荷爾蒙失調,就有機會導致子宮內膜不定期剝落,繼而癌化。 但很多患者同時合併肥胖、高血壓和/或糖尿病;長期出血患者可繼發貧血;合併宮腔積膿者可有發熱;晚期患者可觸及腹部包塊,下肢水腫或出現惡病質狀態。 晚期患者可於鎖骨上、腹股溝等處觸及腫大或融合的淋巴結等轉移灶。 張翊恩醫師指出,如果以上四個條件全都符合,則可考慮不進行分期手術,以保留生育能力。 不過,病患應先配合服用3〜6個月高劑量黃體素,而且每3〜6個月需定期就診追蹤,以確保癌細胞已萎縮。 然而,若追蹤超過6〜12個月,癌化組織仍存在,則仍然建議病人還是需要接受完整分期手術。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以手術治療為主
此外,內膜腺癌常有壞死出血現象;②藥物治療反應不同,不典型增生者,用藥劑量偏小即奏效較慢,持續性長,一旦停藥可能很快複發;③年齡:年輕者多考慮不典型增生,挑戰者者多考慮內膜腺癌之可能。 子宮內膜是子宮腔的內層組織,也是女性懷孕時受精卵胚胎著床之處。 當子宮內膜異常增生變厚,發生癌細胞病變而產生腫瘤、硬塊即是子宮內膜癌。 早期的子宮內膜癌限於子宮腔內,隨著腫瘤進展可能侵犯至肌肉層、子宮頸、卵巢、輸卵管及周圍的淋巴腺,蔓延到子宮以外甚至遠處轉移。
近10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進展,手術(術式)選擇、術後放射治療的選擇等均進一步規范。 子宮內膜癌的標準分期手術至少應包括初步的外科探查,腹內集液細胞學檢查,腹內疑似病灶切除,及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骨盆腔與主動脈旁淋巴結和網膜的取樣切除。 完整的分期手術後,即可切開子宮體,看看子宮肌肉層受侵犯的情形,再經由冰凍切片配合肉眼判斷子宮肌肉層受侵犯的確切深度,如果超過1/2以上﹐則必須在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做完整的摘除。 對於細胞分化程度較差、組織學型態屬乳頭狀漿液性癌或亮細胞癌的高危險病例,預後較差,最好加上大網膜切除和淋巴結完整的摘除。 分期手術也可以由腹腔鏡輔助完成,GOG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比較傳統剖腹和腹腔鏡輔助分期手術,發現兩者合併症的發生相當,腹腔鏡輔助分期手術雖然耗時較長,但可縮短住院天數並有較好的術後恢復品質。 Malur et al以隨機分組的前瞻研究結果認為,腹腔鏡輔助分期手術可以傳統剖腹相同的時間完成,不但合併症減少且摘取的淋巴結數目亦相當,追蹤後發現無病存活及總存活並無差別。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術後淋巴水腫 有得解
檢查可以看到腫瘤侵犯的深度和是否有骨盆腔內淋巴侵犯,雖然影像清楚,但由於價格昂貴,一般都未列為第一線的篩檢工具。 癌症的治療在不斷的進步,病人的預後也在不斷的改善,由於很多新的治療尚無對長期生存期影響的具體數據,以下給出的結果是根據現有的統計資料(19),以供參考。 子宮內膜癌如治療後有遠處轉移性復發,可用以上介紹的用於遠處轉移性子宮內膜癌(IVB期)的激素治療和化療方案。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1.血熱型主證:這一類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陰道突然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斷,胸脅脹滿,心煩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大多數學者認為,放療後再手術或手術後進行陰道放療可降低陰道複發率。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病理學
女士如持續出現經期紊亂、腹痛或陰道異常出血等問題,宜盡早求醫探究病因。 擁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女性更應提高警覺,定期進行子宮內膜超聲波掃描,倘不幸確診亦能及早發現,提升治療成效。 如病情屬於子宮內膜型及一級分化,磁力共振檢查顯示腫瘤僅屬表層、未有侵蝕子宮肌,醫生會考慮處方高劑量黃體酮,並且需每三個月抽取子宮內膜監察病情有否惡化。 研究發現,高劑量黃體酮治療能有效控制逾50%早期癌症病人的病情,以便爭取時間,可待生育後再安排切除手術。 Bickenbach已有定論,單純手術治療效果優於單純放療,其5年治癒率,手術治療比放療高出20%。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第一期治癒率在9成以上!從檢查方式到治療,4大QA讓妳更認識子宮內膜癌
對術後確定有預後不良(高危)因素存在的患者應重視術後輔助治療的選用,應使患者獲得充分適當的治療。 老年及有嚴重內科疾病者,則應考慮全身狀況,能否承受放射治療,放射方式、部位、劑量,化療藥物選擇等全面考慮,密切觀察,並加強全身支持療法,方可獲得最佳療效。 若對有宮外播散或其他影響預後因素未能重視,使患者治療不充分或治療不當將直接影響預後。 Creasman報道12%子宮內膜癌腹腔細胞學為陽性。 盡管對腹腔沖洗液之預後價值仍有爭議,多數作者認為盆腹腔細胞學陽性預後不良。 Milosevic等分析17篇報道3820患者腹腔沖洗液陽性率為11%,對其中例數最多的3篇1700例行多因素分析,指出細胞學檢查陽性為與復發和存活率相關的獨立因素,並有統計學意義。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病因
經陰道B超檢查可瞭解子宮大小、宮腔形狀、宮腔內有無贅生物、子宮內膜厚度、肌層有無浸潤及深度(Sahakian,1991),為臨床診斷及病理取材(宮腔活檢,或診刮)提供參考。 經絕後婦女子宮出血,可根據經陰道B超檢查結果選擇進一步確診方法。 1.細胞學檢查 子宮頸刮片、陰道後穹隆塗片及子宮頸管吸片取材做細胞學檢查輔助診斷子宮內膜癌的陽性率不高,分別為50%,65%及75%。 老年婦女宮頸管狹窄致使內膜脫落細胞較難排除宮頸,且易溶解變性。 近年來在細胞學取材方法上有新的進展,如內膜沖洗,尼龍網內膜刮取及宮腔吸引塗片法等,後者準確率可達90%,但操作較復雜,陽性也僅有篩選檢查的作用,不能作確診依據,故臨床檢查應用價值有限。 陰道斷端及盆腔復發,如以前未接受過放射治療,原則上應首選放射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子宮內膜癌有什麼症狀?
在外科手術後,哪一種治療方式 (放射、化學或兩者皆用) 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存率還不是很明確,而哪一種抗癌症藥物的作用是最為有效的也還不清楚。 1.宮腔鏡檢查 目前宮腔鏡檢查已較廣泛地用於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國內以纖維宮腔鏡應用最廣泛。 經絕後陰道流血患者中約20%為子宮內膜癌,應用宮腔鏡可直接觀察宮頸管及宮腔情況,發現病灶並準確取活檢,可提高活檢確診率,避免常規診刮漏診,並可提供病變范圍、宮頸管有無受累等信息,協助術前正確進行臨床分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翊恩指出,其實造成陰道異常出血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外陰部、陰道、子宮頸、子宮體的病灶,甚至凝血功能異常或是荷爾蒙失調等。 還沒有停經的婦女,如果沒有切除卵巢,因卵巢還在分泌賀爾蒙,就不會出現更年期症狀,但切除卵巢,或接受放射線治療就會出現更年期症狀。 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同時切除骨盆腔內的淋巴結,讓淋巴結在顯微鏡下檢查確認腫瘤細胞,之後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和/或放射治療。 Raloxifene也是一種具有選擇性的雌激素接受體調節劑用於預防及治療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然而,它對子宮沒有雌激素般的影響,因此目前並沒有證明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4.子宮內膜癌的轉移 多數子宮內膜癌生長緩慢,局限於內膜或宮腔內時間較長,部分特殊病理類型(漿液性乳頭狀腺癌,鱗腺癌)和低分化癌可發展很快,短期內出現轉移,主要轉移途徑為直接蔓延、淋巴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 多數作者認為內膜癌有兩種類型,可能有兩種發病機制。 一類較年輕些,在無孕酮拮抗的雌激素長期作用下,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性改變,最後導致癌變,但腫瘤分化較好;另一類發病機制不清楚,可能與基因變異有關,多見於絕經後老年人,體型瘦,雌激素水平不高。 在癌灶周圍可以是萎縮的子宮內膜,腫瘤惡性度高,分化差,預後不良。 以色列腫瘤學和外科領域的專家使用溫和且同時有效的技術治療子宮內膜癌。 腫瘤灶和受損組織的切除通過腹壁中的小穿孔或通過陰道內切口進行。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怎麼治療?
建議女性應維持健康體重,可減少相關病變,遠離子宮內膜癌風險。 如果是子宮內膜癌屬於早期(第一期上)且癌細胞分化良好、沒有侵犯肌肉層(或很表淺)的病患,在考量保留生育能力的情況下,可用子宮鏡手術刮除癌細胞,配合大量黃體素治療,經3-6個月評估會有機會保留子宮。 有症狀的女性,應該接受詳細的檢查,經過詳細的諮詢,瞭解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 慎選藥物治療,減少副作用;手術合併藥物治療,也可以大幅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機會。
由於子宮內膜癌和體重與慢性病具相關性,呼籲女性主動就醫檢查外,透過適當控制體重、運動、注意自身生活型態及慢性病穩定的控制,來保持身體健康。 二、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更年期常發生月經紊亂,尤其子宮出血較頻發者,不論子宮大小是否正常,必須首先做診刮,明確性質後再進行治療。 山東省立醫院曾不一子宮內膜癌患者,年僅26歲,月經過多3年,按功能性子宮出血治療無效,最後診刮證實為子宮內膜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