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年齡大小,若是已有性經驗的婦女,都應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若連續三年檢驗結果皆正常,可以延長為每2-3年一次,抹片檢查同時也應接受骨盆腔檢查。 若為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因感染 HPV 病毒的機率較高,更必須特別注意。 決定最佳的治療方式前必須考慮很多因素,包括腫瘤大小,病患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等等。 子宮頸癌治療的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三種方法。 女性荷爾蒙:有些學者認為黃體素(女性的一種荷爾蒙)會改變子宮頸上皮細胞的穩定性,而容易發生不正常的變化,有可能導致子宮頸癌細胞的發展。 在子宮頸上的可疑病灶都應進行切片檢查,切片位置最好在病灶邊緣處,病理科才能進行腫瘤侵犯深度評估。
以上這些情況,只要醫師診斷沒有其它病因,都不需任何治療。 相反的,當出現週期紊亂、經血量忽多忽少,或不是生理期卻出血時,就該儘快就醫。 臨床上的觀察指出,子宮頸癌除了局部的侵犯與擴散之外,子宮頸癌也容易經由淋巴系統的循流而產生鄰近淋巴腺及遠端的轉移。 一般來說有骨盆腔內或主動脈旁側淋巴腺轉移的病人的預後,一般來說都比較差。 一般通常認為社會與經濟地位較低的女性較易得到子宮頸癌,但其真正的因素應該是較早有性經驗,與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本身並沒有直接的相關聯性。 子宮位於女性之腹部,是一個介於膀胱和直腸之間,中空的器官。
子宮頸異常症狀: 子宮內膜增生的危害
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八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 2019年共錄得520宗新症;同年,因子宮頸癌死亡的人數有162人,是本港第八大女性癌症殺手。 一般而言,30 歲以上的女性有較高風險患上子宮頸癌,而本港子宮頸癌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約為55歳。 由於子宮頸發炎,所以導致妳在進行性愛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疼痛的感覺。
根據統計,30歲以上女性,每5人就有1人有子宮肌瘤;且隨著年齡增長、盛行率愈高,45歲更年期前後,發生率可達40~50%。 症狀 常見症狀為持續性的劇烈下腹痛、肚子有下墜感,並伴隨陰道分泌物增加、白帶惡臭、流膿,出現發燒、畏寒、全身無力,內診時會產生子宮壓痛。 別著急,其實若是沒有經血的異常,大多不需要擔心,但是,大多數的人聽到前一位醫師對自己子宮內膜的描述顯得「異常」難免有一絲擔憂。
子宮頸異常症狀: 子宮頸癌末期症狀
不少人以為年輕患者病情會較輕微,蘇醫生表示,據其臨床經驗,不少年輕患者病情惡化得較快,可能因為本身抵抗力較差或有其他隱疾,讓病毒有機可乘。 他曾接觸過一名30多歲的女患者,確診子宮頸癌時為3B期,照理治癒機會頗高。 患者按照標準在7個星期內完成放射治療,不料之後出現氣喘,檢查發現已嚴重「肺花」,即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雖然即時開展化療,但數個月後仍是撒手人寰。 蘇醫生提醒指,子宮頸癌的治療時機非常關鍵,如及早接受治療,康復機會大大提高。 子宮頸異常症狀 潘俊亨表示,早期子宮頸癌通常沒有症狀;臨床上,大多數婦女因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就醫,如性交後出血、排便後出血或停經後出血,確診罹患晚期子宮頸癌。
- 在愛滋病患或帶原者以及尿毒病患中,罹患子宮頸癌和癌症前期的比率都有顯著的增加。
- 以腫瘤中醫調理而知名的郭世芳中醫診所院長郭世芳指出,除了施打HPV疫苗,多吃3種食物有助遠離子宮頸癌。
-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也是婦癌權威的醫師賴瓊慧說,幾乎100%的子宮頸癌都是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感染,造成子宮頸出現癌前病變,最後轉成癌症。
- 自2016年研究資料,子宮頸癌發病率在香港女性中排第7位,由子宮頸癌症狀引致的死亡個案有151宗,子宮頸癌已發展為香港屬普遍疾病。
- 且發炎嚴重時可能會讓下腹部、腰部疼痛,放著不管的話發炎部位還可能擴散到子宮、骨盆,造成子宮內膜炎、骨盆腹膜炎,導致子宮異常出血、噁心、嘔吐、發高燒等症狀。
- 如果合併有子宮肌瘤或肌腺症,會更棘手,因為子宮肌瘤和肌腺症也會造成經血過多,而且會造成子宮變形,在超音波下看不清楚子宮內膜,此時醫師會建議病人接受子宮內膜搔刮術,直接取出子宮內膜細胞送病理檢驗。
引起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目前已發現的人類乳突病毒有100多種,其中與生殖系統相關約30多種,某些型別如第16型、第18型等較易導致癌症。 子宮頸異常症狀 圓錐形切除術:當子宮頸抹片或骨盆腔檢查發現異常時,就要做更進一步的測試。 這時,醫師會在子宮頸及子宮頸周圍切出圓錐形的組織,再送去病理化驗室做檢查以確定有無病變。
子宮頸異常症狀: 子宮頸癌期數及存活率
如果體力允許,可在醫師指示下多活動身體,回歸正常生活後飲食也需注意,避免生活壓力,並定期到醫院複診。 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用於抑制腫瘤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的轉移,並且避開影響正常細胞,避免增加毒性或副作用,且能降低復發率。 子宮內膜癌是源自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屬子宮體癌最常見的一種。
- ●高度鱗狀細胞上皮內病變-CIN2(中度分化不良),CIN3(重度分化不良):必須做陰道鏡切片檢查 。
-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 第2類的發炎則有很多種,破皮、受傷,傷口正在修復的會檢查出有發炎細胞,感染中的也會有發炎反應,組織萎縮、或是年輕女性子宮頸外翻時,也會顯示有發炎細胞。
- 抗體藥物偶聯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噁心、脫髮、嘔吐、出血、腹瀉、皮疹和周圍神經病變。
- 因此,在手術完整切除癌細胞組織後,膀胱與大腸的功能便能獲得保護,恢復更快,進而維持病人術後的生活品質。
- 但是,每天仍有近4人新診斷罹患子宮頸癌、近2人死於子宮頸癌。
- 這些副作用大多屬暫時性,完成治療後一段時間會逐漸消退。
子宮鏡及活組織檢查:檢查可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進行,醫生會將頂端 帶光源的鏡頭經陰道及子宮頸伸入子宮,抽取可疑組織,由病理學家在 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細胞。 過重:肥胖的婦女罹患子宮體癌的機會比一 般人高,特別是停經後出現中央肥胖的婦女,因婦女的經期是由體內的雌性荷爾蒙及黃體素互相協調。 停經後,卵巢會停止這兩種分泌,但體內脂肪卻會繼續製造雌性荷爾蒙。
子宮頸異常症狀: 子宮頸癌治療費用多少?哪些治療有納入健保?
但自國健署推行四項癌症篩檢後,民眾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可早期診斷子宮頸癌,及早接受治療,讓死亡率大幅降低80%左右。 在中醫看來,子宮頸癌屬帶下(白帶異常)、漏症(不正常出血)、癥瘕(腫瘤)的範疇。 郭世芳指出,濕、熱、瘀容易沉積在身體下半部,當損傷沖任二脈,可能會變成子宮頸癌。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05日訊】子宮頸癌的預防、檢查方法簡便,早發現可完全治癒。 以腫瘤中醫調理而知名的郭世芳中醫診所院長郭世芳指出,除了施打HPV疫苗,多吃3種食物有助遠離子宮頸癌。 耳針可取子宮、卵巢、內分泌、腎上腺等穴,也可埋針。
子宮肌腺症可以採取藥物治療,口服避孕藥是最方便的方式,有助緩解經痛及經血量多的症狀,也可注射抑制荷爾蒙的藥物,幫助子宮內膜異位症組織萎縮,或是子宮內投藥系統來抑制子宮內膜生長。 另外,初期子宮肌腺症可採取子宮減積手術或海扶刀治療,保留正常子宮組織;若是已完成生育的婦女,可以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是一勞永逸的根本辦法。 子宮體癌(子宮內膜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訊指出,子宮體癌又稱子宮內膜癌,是發生在子宮內膜的癌症,確切成因不明,好發於58~61歲族群,佔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到3成,且有上升的趨勢。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經血量異常、月經週期外出血、性行為後出血,或是曾在內褲上發現淡褐色斑點、帶異味的分泌物就要小心了! 女性在經期時出血過量,或是在非經期、更年期後的子宮出血,就稱為子宮異常出血。 子宮異常出血除了可能是壓力、過度節食等不良習慣造成的,也可能是子宮頸癌、子宮體癌等惡性症狀。
子宮頸異常症狀: 子宮頸癌前病變症狀
如果不適合開刀的病人,就得進行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放射線照射癌細胞藉此抑制癌細胞生長或殺死癌細胞。 但放療最大的缺點是會影響到卵子的品質,很可能導致日後無法生育;手術治療即便切除子宮,只要保留卵巢,都還可以透過子宮移植的手術恢復生育能力。 子宮頸異常症狀 子宮頸異常症狀 所以患者可以好好跟醫師討論使用哪種方式,比較符合現在的身體狀況、還有後續恢復及想要的生活。
但病人如不再考慮生小孩,大部份醫生會建議採全子宮切除手術。 子宮頸異常症狀 但是,每天仍有近4人新診斷罹患子宮頸癌、近2人死於子宮頸癌。 而子宮頸侵襲癌好發於35到45歲,且會隨著年齡增加患病比率亦會上升。 過去在奇美醫學中心擔任中西整合醫學科主任的郭世芳指出:「我在西醫學的是免疫,因此很注意人的身體。人體不應該有任何地方有不正常的發炎。」所有癌症剛開始的時候,都是細胞不正常增生,表現出發炎的狀態。 一旦發炎,細胞可能產生轉化或變性,進一步變為癌症。 人類乳突病毒會從受傷的子宮頸上皮、以及子宮頸上皮的「鱗狀柱狀上皮過渡區」(即transformation zone或稱squamous-columnar junction)感染細胞。
子宮頸異常症狀: 導致不孕
●高度鱗狀細胞上皮內病變-CIN2(中度分化不良),CIN3(重度分化不良):必須做陰道鏡切片檢查 。 ,賴瓊慧說,一般來說,輕度的可以持續追蹤就好,但如果感染的是高危險的HPV病毒型別,可以做冷凍、雷射治療,將變異的細胞去除。 子宮內膜息肉可見於任何年齡段女性,主要見於40到50歲人群,其中絕經前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絕經後女性,但青少年較為罕見。 台灣核准的子宮頸癌疫苗有三支,分別為英國葛蘭素史克藥廠的二價疫苗「保蓓」、美國默沙東藥廠的四價疫苗「嘉喜」與九價疫苗「嘉喜9 」。
藥師推薦苦瓜胜肽挑選3方法 苦瓜胜肽、肉桂具有生理調節的效果,是近年在特殊族群間相當火紅的保健食品,而苦瓜胜肽加肉桂真的可以幫助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嗎? 藥師林東慶說明,代謝力不佳是半數台灣人面臨的最大健康問題,為了幫助新陳代謝,正確飲食、定期運動缺一不可,搭配進行才能更有效率的幫助健康平衡。 專家推薦苦瓜胜肽、肉桂配方更穩定 糖友們都知道,「控糖」是糖尿病控制中最困難的部分。 比起單純擔心血糖飆高,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血糖值,才是讓身體受不了的關鍵。
子宮頸異常症狀: 子宮頸癌復發有哪些前兆?
如果化驗子宮內膜細胞後,發現沒有子宮內膜增生等惡性病變,那麼可能是荷爾蒙失調而造成子宮內膜過厚。 子宮頸異常症狀 有些女性黃體素分泌得不夠多,子宮內膜要剝落又不剝落,就會造成非經期的不正常出血,這種情況需要用荷爾蒙調經,子宮內膜才不會越來越厚。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已經超過子宮頸癌,雖然它是一個很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但還是有不少人不注意自己的症狀而延誤就醫,當癌症細胞已經擴散就必須拿掉子宮,其實如果早期治療,還是可以保留、不需要全部切除的。
一般陰道或子宮頸、會陰的細菌或黴菌感染,並不會造成癌症。 其次,若子宮頸常被感染,較容易產生良性息肉,所幸一旦發生,只要切除息肉即可,無須擔心良性息肉產生惡性病變。 陰道發炎除了跟性行為有關外,免疫力低的人也是陰道感染的常見原因之一,尤其是糖尿病患或有自體免疫疾病服藥者,皆易引起陰道感染問題。 通常治療時以陰道塞劑為主,並依病菌給予抗細菌或抗黴菌塞劑;若是陰道滴蟲感染則給予口服抗生素。 常見的子宮頸問題包括子宮頸發炎,通常是因為陰道發炎,所以子宮頸跟著遭殃,單純的子宮頸發炎現象非常少見。
子宮頸異常症狀: 子宮頸癌的復發
雖然絕大部分的感染屬急性感染,惟一旦演變成慢性感染便容易癌化。 多重性伴侶者會增加感染頻率,使得慢性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一般認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多重性伴侶、太年輕發生性經驗、抽菸、長期使用避孕藥,是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 卵巢會分泌雌性荷爾蒙(oestrogen) 和黃體素(progesterone)。 於部分子宮體癌的腫瘤有黃體素體,服用人工合成的黃體素作荷爾蒙治療,能夠減慢癌細胞增生。
子宮頸異常症狀: 子宮頸癌治療後跟進
除了用體外機器打入放射線來消除癌細胞,子宮頸癌的正規治療中還會運用體內放療,即所謂的「近接治療」。 由於體外放射線治療能夠給予腫瘤的劑量有限,因此通常在經過 3 ~ 5 週的體外放療療程,將腫瘤縮小後,便會使用近接治療,能更有效率地在小範圍內加強火力,集中目標殺死癌細胞。 施打HPV疫苗:針對9~26歲、尚無性行為的女性能提供最高保護力,可預防子宮頸癌也可避免感染菜花。 病毒感染:主要是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tus Virus., HPV),多由性行為而來。
子宮頸異常症狀: 子宮頸癌分期為何?各分期危險度有多大?
陰道鏡檢查時會將子宮頸及陰道放大10至40倍,通常發現子宮頸病灶時,需進一步做病理切片,有時也需利用子宮內頸搔刮術或圓椎狀切除、子宮內膜切片手術、陰道切片等方式處理;如果檢查沒問題,3至6個月後再追蹤即可。 提醒女性朋友,如果發現最近陰道分泌物較多或有臭味,或是私密處感覺搔癢不適,都應就醫。 子宮頸異常症狀 假如經痛較嚴重或甚至擴散至骨盆腔,也有可能是子宮頸感染導致。 當某個月經血量特別多,或因持續出血量較多導致呼吸喘、頭暈等症狀,要留意或許和子宮病變相關,例如肌瘤或子宮肌腺症,務必就醫檢查。 子宮頸癌是可以透過篩檢加以預防的疾病,藉由抹片檢查能找出癌前病變給予適當治療後,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所以定期接受篩檢非常重要! 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
子宮頸異常症狀: 院長來開講:超煩人的婦科病「子宮內膜異位症」
胚胎在子宮以外的地方著床,就稱為子宮外孕,大多發生在輸卵管(95%以上)。 愛文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仇思源指出,子宮外孕可能會造成類似子宮收縮感覺的腹部悶痛、陰道長期少量點狀出血(出血顏色偏深咖啡色)等症狀。 如果2個月以上月經不來,便有懷孕可能,若是又伴隨腹痛、異常出血,就可能是流產甚至有子宮外孕的可能,務必到婦產科進行詳細檢查。 吳主任也提到,早期子宮頸癌沒有病癥,往往出現症狀時都已進入中、晚期,倘若民眾出現以下情形,請立即就醫檢查。 另外,接受手術的病人在手術後6星期內,切勿進行性為,讓傷口正常癒合,待身體完全康復後,就可恢復正常的性生活。
拿到的報告是第4類時,這也不是確診報告,還要再進一步檢查,了解是否真的有病變。 包括DNA檢查確定有無人類乳突病毒檢測、進行陰道鏡檢查,若陰道鏡下發現有疑似病變,可以再同時塗抹醋酸進行細胞染色,確定有無異常細胞,再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子宮頸陰道切片檢查等。 子宮內膜增生又分成好幾類,其中「非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已經沒有懷孕需求的女性,建議最好切除子宮;如果仍有強烈懷孕需求,可先考慮用藥物治療,但因復發率很高,生產後仍建議切除子宮。 如果不治療,內膜細胞持續增生,變成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提高,5年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變成癌症。 發生原因不明,是指原本應該生長在子宮腔內的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到子宮腔以外的卵巢、骨盆等地方。
子宮腺肌症可分為彌漫性和局部性,彌漫性子宮腺肌症是指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散佈於整個子宮肌肉層,而當這些組織只集中於子宮壁的一個位置時,便成為局部性子宮腺肌症,又稱為子宮腺肌瘤。 這些處於子宮肌肉層的子宮內膜組織同樣受到女性荷爾蒙的影響,隨著月經週期會有增厚、出血等週期性的反應,血塊積聚在子宮肌肉裡面導致發炎,造成子宮肥大,經痛,經量過多等症狀。 子宮腺肌症的成因仍然不明,亦沒有有效的方法可預防子宮腺肌症。 不論接受過哪種治療,大多數醫生會建議患者在子宮頸癌治療後,應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