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婦產科蔡亞倫醫師的專業解說,一起來掌握幾個女性必知的健康重點。 子宮頸癌的治療可分為外科手術和電療合併化療兩大類,兩者各有利弊。 外科手術有麻醉和手術帶來的風險,如傷口感染或出血機會,甚至可影響排尿功能等。

根據香港防癌會的資料,每年做普查者,子宮頸癌累積發病率減少 93%,每隔 3 年做普查者則減少 90%。 子宮頸癌疫苗又稱HPV疫苗,分為兩價、四價、九價等種類。 因為在多種人類乳突病毒中,有三、四種跟子宮頸癌較有相關性,又以16、18型最有可能引起感染而致癌。 公費的兩價疫苗即是針對16和18型,可達到7成的預防效果。 在中醫看來,子宮頸癌屬帶下(白帶異常)、漏症(不正常出血)、癥瘕(腫瘤)的範疇。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癌治療

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及根除性子宮全切除術及骨盆淋巴結摘除術,或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及術後病理分析危險因子,加以更進一步輔助治療。 根除性子宮全切除術及骨盆淋巴結摘除術,或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及術後病理分析危險因子,加以更進一步輔助治療。 較小範圍根除性子宮全切除手術,或廣泛性單純性子宮全切除術。 有人建議應加上骨盆淋巴結摘除術,或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手術。

子宮頸癌症狀

蘆筍:含生物類黃酮,可抗發炎並保護身體的黏膜組織。 子宮頸癌症狀 有研究發現蘆筍具抗癌效果,但尿酸高的人不適合食用。 [周刊王CTWANT] 據《壹蘋新聞網》報導,一名身邊友人轉述「前陣子有人看到甄珍本人」,然而甄珍當時被人攙扶且雙腿極細,身體狀況似乎不太理想。 甄珍去年與兒子到北京處理和劉家昌官司後,突然與外界失去聯絡,讓不少親友相當擔心,而她跟章立衡在這期間雖不時透過社群報平安,甄珍妹妹銀霞…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癌症狀 患者接受治療後,體質會比較差,因此為增強體質,應該盡快恢復走動,也要適當運動,例如散步、太極等,同時要作充分休息。 飲食習慣方面,應該避免進食辛辣、具刺激性,以及肥膩或經醃製的食物;相反,要多食用高蛋白質、高維他命的食物,以及新鮮蔬果,以保持排便暢通。

子宮頸癌症狀: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除了用體外機器打入放射線來消除癌細胞,子宮頸癌的正規治療中還會運用體內放療,即所謂的「近接治療」。 由於體外放射線治療能夠給予腫瘤的劑量有限,因此通常在經過 3 ~ 5 週的體外放療療程,將腫瘤縮小後,便會使用近接治療,能更有效率地在小範圍內加強火力,集中目標殺死癌細胞。 電腦斷層檢查在子宮頸癌在治療前的腫瘤侵犯評估被運用最廣,如果加入顯影劑,電腦斷層可以取代腎盂輸尿管攝影。 至於核磁共振檢查(MRI)則被用來評估子宮旁組織(parametrium)侵犯較為準確。

子宮頸癌症狀

罹癌除了生活方式影響,家族遺傳基因也是要點,但其中有20%的癌症與病菌相關,HPV 病毒便是其中一種。 而提及施打 HPV 疫苗,我們多半想到女性的子宮頸癌,但其實男性施打也能預防生殖泌尿道的癌症,而目前感染 HPV 並無藥物可治療,面對 HPV 病毒絕對是「預防更勝於治療」。 定期規律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90%的發生率。

子宮頸癌症狀: 豆漿營養大勝牛奶?中醫師揭豆漿6大神奇功效,「這些人」不宜

原則上9歲至26歲沒有性經驗之女性,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可以獲得疫苗保護之最大效益,都被建議可以接種HPV疫苗,如果已懷孕的女性或正罹患子宮頸癌或癌前期的女性則不適合施打。 子宮頸癌疫苗又稱HPV(Human Papillomavirus)疫苗,它是一種注射針劑的疫苗,用來預防最常見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第16、18型,以及最常見的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第6、11型。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發燒、噁心、頭痛、皮疹、食慾不振、便秘、關節或肌肉疼痛和腹瀉。 此外,這些藥物的基本作用是消除身體免疫系統的辨認能力,有時會有免疫系統攻擊身體其他部位的副作用,例如會導致肺部、腸道、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出現嚴重問題,但這些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率較低。 標靶治療是使用靶向或針對子宮頸癌細胞上蛋白質的藥物,目的是破壞癌細胞或減慢其生長。

子宮頸癌症狀

賴教授解釋,先將患者的癌症腫瘤做定序,合成腫瘤特有的正常細胞沒有的抗原表位,然後教導患者的免疫細胞辨識,篩選出反應良好的免疫細胞才將其放大,打回體內,就能有效發揮功能,並避免傷害正常細胞。 另外,接受手術的病人在手術後6星期內,切勿進行性為,讓傷口正常癒合,待身體完全康復後,就可恢復正常的性生活。 2017年,本港共有150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佔女性癌症死亡總人數的2.6%。 在2001年至2016年期間,每年死亡率略為浮動,大致在3至4%的水平。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癌手術及治療方法

因此FIGO堅持子宮頸癌的分期只是為了比較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治療的指引。 目前政府提供三十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且沒有最高年齡的限制,若健康情況許可,都應每年接受篩檢。 對於 25 歲以上及有性經驗的女性,建議定期接受抹片檢查。

子宮肌腺症可以採取藥物治療,口服避孕藥是最方便的方式,有助緩解經痛及經血量多的症狀,也可注射抑制荷爾蒙的藥物,幫助子宮內膜異位症組織萎縮,或是子宮內投藥系統來抑制子宮內膜生長。 另外,初期子宮肌腺症可採取子宮減積手術或海扶刀治療,保留正常子宮組織;若是已完成生育的婦女,可以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是一勞永逸的根本辦法。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常春月刊】子宮及卵巢是女性特有的器官,一個負責孕育生命,另一個則掌管女性荷爾蒙分泌;兩者一旦發生病變,都可能嚴重影響身體的健康狀態。 中華婦幼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潘俊亨分析,臨床上,最常見的10種子宮卵巢病變。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息肉主要的發生部位?

如腫瘤少於4cm,及未影響到子宮旁組織,患者又想保留生育能力,便可進行子宮頸切除手術、淋巴切除手術、放射治療,如患者年齡較大,或未有生育計劃,可選擇全子宮切除手術。 如腫瘤大於4cm,已影響到子宮旁組織,便需做放射治療及化療。 早期子宮頸癌可採取子宮頸錐形切除手術,治癒率將近百分之百,第3、4期除了進行子宮切除手術、摘除骨盆腔淋巴腺,同時搭配化療及放療,降低復發率。 潘俊亨強調,感染HPV人類乳突狀病毒後,僅有1成的人會發生持續性感染,經過10~20年才會產生癌前病變,建議有性行為的人,就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目前國內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的免費檢查。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八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 2019年共錄得520宗新症;同年,因子宮頸癌死亡的人數有162人,是本港第八大女性癌症殺手。 一般而言,30 歲以上的女性有較高風險患上子宮頸癌,而本港子宮頸癌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約為55歳。 與低度病變一樣,這些癌前病變只限於子宮頸表皮細胞,它們可能在數月或數年內都不會形成癌症並侵犯到深層。 隨著子宮頸抹片篩檢及HPV疫苗普及化,早期發現子宮頸癌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還是有許多患者一診斷就是晚期子宮頸癌。 本港子宮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炳輝指出,年輕患者病情未必輕,治療時機對痊癒機會非常關鍵,女性如發現有相關症狀,應盡快求醫。 病毒要持續刺激子宮頸內的細胞10年,才會發展成癌症,在這之前,就像病毒一直拿很細微的針來刺子宮頸一樣,因為變化太細微,所以根本沒有感覺。

子宮頸癌症狀: 進行安全性行為

一旦子宮頸癌腫瘤擴散或復發,患者亦可考慮接受放射治療。 復發又分兩種,一種是在治療原處或附近復發,例如若得的是子宮頸癌,就會在子宮頸、子宮、陰道或骨盆復發,稱為局部復發;若癌細胞透過淋巴或血管擴散到身體他處器官,如肺、肝臟或骨頭,則稱為遠端復發,或遠端轉移。 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3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是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則應每年接受1次抹片檢查。 對於衛教人員打電話請她找時間做免費抹片檢查,她總是說:「子宮都沒了,要抹什麼?」一再向她說明,即使沒有子宮,還是要接受採檢,多年來她都不聽。

  • 當發生轉移、擴散時,通常會在放療外再合併化療,提升治療效果,可明顯的縮小腫瘤體積;且通常不只使用一種化療藥,視患者身體適應度,使用多種類藥物,提升反應率。
  • 如果在檢查時有任何可疑症狀或結果,則可能需要再進一步檢查。
  • 當女性的子宮頸細胞持續受到感染時,會導致細胞變異,有機會發展成子宮頸上皮內贅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簡稱CIN),甚至惡化成為子宮頸癌。
  • HPV病毒極為普遍,不論男女都有機會透過性接觸而受感染。
  • 或會引致嚴重的短期副作用,如口腔潰爛、脫髮、貧血、出血、手足痳痺、肝、腎功能不正常等;但大部份的副作用會在治療結束後便會消失,頭髮一般也會漸漸重生。
  • 不少人以為年輕患者病情會較輕微,蘇醫生表示,據其臨床經驗,不少年輕患者病情惡化得較快,可能因為本身抵抗力較差或有其他隱疾,讓病毒有機可乘。

國內有許多名人罹患子宮頸癌,如賈靜雯媽媽、傅娟、梅艷芳、陸明君、蠟筆小新配音員蔣篤慧等。 子宮頸癌症狀 蘇醫生解釋,香港逾9成子宮頸癌個案皆是由HPV引起,如被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後,子宮黏膜會產生病變,子宮頸癌可分不同期數。 由人類突乳病毒感染,但並不是所有感染者都會發展成子宮頸癌,而是感染HPV後加上不正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等,就會誘發這些被感染細胞不正常增生,發展成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症狀: 「秒入睡」與「超過15分鐘入睡」…

陰道出血切勿掉以輕心,內地一名35歲婦人每月準時來月經,做體檢照超聲波時卻被告知已懷胎8個月,其後才知道自己以為的「月經」竟是出血,確診是子宮頸癌,需緊急剖腹產子,並切除子宮和清除周邊淋巴組織,保母嬰平安。 當子宮頸癌發生轉移,會出現腹脹、貧血、消瘦、發熱等。 當腫瘤侵犯到直腸,可出現大便不暢,肛門墜脹;若壓迫到膀胱,會引起尿頻、尿急、尿痛和血尿。 如果檢驗顯示檢查者有宮頸癌,醫生會作進一步的檢驗,看癌腫有沒有擴散到子宮頸之外。 患宮頸癌的原因之一,是年輕時即開始性生活,或者有較多的性伴侶。 上述的原因雖然可能增加獲得宮頸癌的機率,但是有許多沒有過早或過多性生活的婦女,也可能感染人類乳頭瘤狀病毒 ,發展成前期癌或癌細胞。

根治性子宮全切除手術(Radical hysterectomy):除了子宮及宮頸,部分陰道、周邊部分韌帶、組織、卵巢、輸卵管及鄰近的淋巴結亦有機會被切除。 而電療合併化療的治療方法,會在短時間內令患者腸胃不適、噁心、腹瀉等,接受電療的位置附近會有皮膚灼傷的情況,長遠有機會引致腸胃潰瘍、排尿或大便出血的問題,需要各醫院部門合作治療。 在子宮頸癌最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是胸部X光及輸尿管完整性的檢查。 有學者針對320位期別IIB, III, 及IVA 的子宮頸癌病患利用電腦斷層,淋巴腺攝影及超音波三種影像學檢查來研究主動脈旁淋巴腺的影像診斷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淋巴腺攝影,電腦斷層,及超音波的偽陰性分別為14.2%,25%,及30%。 CIN III(III級)不典型增生細胞幾乎浸及全上皮層,僅剩表面正常鱗狀上皮細胞。

子宮頸癌症狀: 停經後又出血 可能是婦癌徵兆

HPV分為「低危險型」與「高危險型」兩類,其中高危險型有HPV-16、18、31、33、45、52、58型等。 全世界子宮頸癌最常見的病毒是16型和18型,在台灣及亞洲地區,52型和58型亦常見於子宮頸高度細胞病變和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是女性不可忽視的隱藏殺手,即使曾應生育或是年輕女性,都應該隨時對子宮頸癌的早期症狀有所瞭解。 根據英媒《鏡報》指出,49歲的護理師茱莉(Julie O’Connor)在確診子宮頸癌三年後,不幸於上周病逝,子宮頸癌更是35歲以下女性最常見的婦科癌症。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是香港常見癌症,在2017年,子宮頸癌在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中排第9位,佔女性癌症新症總數3.2 %,20歲至70歲的婦女都有可能患上此病。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癌治療時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

子宮頸癌越早期發現、治療,五年存活率相當高,反之子宮頸癌症狀非常明顯才來就醫者,通常較難處理,存活率較低。 這也是為什麼子宮頸抹片如此重要的原因,它能透過定期檢查來發現早期病變,提高患者治癒率。 子宮頸癌與其他大多數癌症不同,由於現時醫學界已對子宮頸癌有一定認知,了解到其成因主要由HPV病毒而來,同時已發展出有助對抗病毒的疫苗。 再加上女士們能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等檢查以及早發現病情,就有機會將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降到最低。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的HPV感染類型

目前沒有方法可以治療遠端復發,病人只能透過化療來延長壽命,減緩癌症的進程,並透過局部放射線治療,減少疼痛或流血。 此外,子宮頸癌病友應制訂術後追蹤計畫,讓醫師持續追蹤,以及早發現和預防子宮頸癌復發。 若沒有完全切除組織邊緣的癌細胞,這些細胞可能會繼續增生,並擴散到他處形成癌症。 某些癌細胞也可能在放射線治療時逃過一劫,沒被消滅,並繼續往骨盆外的地方擴散。 骨盆外小範圍的癌症很難被檢測出來,所以有時即使選擇放射線治療,子宮頸癌也可能遠端復發。 子宮頸癌症狀 不論年齡大小,若是已有性經驗的婦女,都應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若連續三年檢驗結果皆正常,可以延長為每2-3年一次,抹片檢查同時也應接受骨盆腔檢查。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癌治療方法?

潘俊亨指出,臨床上,高達8成女性病患因骨盆腔炎而求診,罹病的主因是細菌感染,可能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例如:少喝水、憋尿、私密處清潔不當,也可能是性生活混亂,感染淋病雙球菌、披衣菌所造成。 然而,一般婦女在感染後大多會自行痊癒,僅有少部分持續感染者,會於日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轉為子宮頸癌。 病人接受化療是按週期進行的,當中會有休息期,讓患者能從藥物的影響中恢復過來。 化療每次用藥通常為一星期或三星期,時間長短因應使用藥物而異。 了解子宮頸癌的風險因素並與醫生商討,有助作出更明智的生活方式和醫療保健選擇,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 ,HPV疫苗在2019/20學年也被納入香港的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中,為小五及小六的女童免費接種,所採用疫苗可涵蓋大部分在本地常見致癌的HPV類型,預期可大大減低未來的子宮頸癌發病率。

有時子宮頸癌若是屬於向內生長型(endophytic type),則不一定會看到子宮頸病灶,此時必須配合肛門直腸檢查。 要確定是否有子宮旁組織(parametrial tissue)或是子宮薦骨韌帶 (uterosacral ligemant)侵犯則一定要同時做直腸陰道檢查才能確定。 根據統計,30歲以上的台灣女性,三年內接受抹片的比例約五成左右,遠低於歐美國家的八成。

戴保險套雖然不能完全的預防人類乳突病毒傳染,但可能可以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因此建議性行為時仍應戴保險套。 不過,當子宮頸內的細胞受到HPV病毒的持續侵襲,可能會導致細胞變異,從而引發子宮頸上皮內瘤。 子宮頸上皮內瘤分為三期,以有多厚的子宮頸上皮存在變異細胞來劃分,如患者達第三級仍未獲得適切的治療,則有可能發展成子宮頸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炳輝指出,子宮頸癌在2018年香港常見癌症中排名第七,死亡率排第八,每年有580宗新症。 本港子宮頸癌發病中位數為54歲,有年輕化趨勢,在09年20至40歲患者的病發率是每10萬人有8.7%人確診,到了18年病發率已升至9.2%。 子宮頸癌前病變不等於子宮頸癌,所謂子宮頸癌前病變指的是受到病毒感染後雖有變化,還處於上皮層,這是子宮頸癌之前的變化,當這些變異的細胞穿過上皮層,侵犯到基底層,便成為真正的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症狀: 治療方法

低危險度的HPV能導致良性疣的產生;高危險度的HPV可經性接觸傳播至子宮頸,引致子宮頸細胞變異,最終導致癌症的發生。 74歲的陳女士即是如此,早在17年前她即因子宮肌瘤全切除子宮,直到去年底才在衛教人員勸說下,勉為其難地做了抹片檢查,卻出現異常,進一步確診為陰道癌。 子宮頸癌症狀 過去在奇美醫學中心擔任中西整合醫學科主任的郭世芳指出:「我在西醫學的是免疫,因此很注意人的身體。人體不應該有任何地方有不正常的發炎。」所有癌症剛開始的時候,都是細胞不正常增生,表現出發炎的狀態。 一旦發炎,細胞可能產生轉化或變性,進一步變為癌症。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