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藥物會增加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傳導物「多巴胺」,有效改善患者的專注力。 常用的中樞神經刺激劑為「哌醋甲酯」 ,如「利他林」 及「專注達」。 研究顯示,百分之七十五的患者服用上述藥物後有顯著成效,專注力有明顯改善,過度活躍及衝動行為亦大為減少。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各幼兒園均附設有延長時間服務計劃,讓家長參與就業/再培訓計劃/外出求職或其他偶發事件時能夠使用更長時間的幼兒中心服務。 2019年10月施政報告宣布在未來三年,每年再增加1,000個服務名額,於2022年將增加至一萬個名額。 縱使OPRS的供應增加會間接令需求增加,我相信一萬個名額應是足夠的。 此外,根據OPRS原先的設計,可運用約10%的名額為那些正輪候評估的幼兒提供一些訓練。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香港聽障人士家長協會

以上各種措施皆以照顧學生的個別需要為原則,我們持續檢視有關措施的成效,並推出改善措施。 在這個機制下,教育局在每學年會向正在接受或輪候社署資助學前康復服務,並將於下學年適齡入讀小一的兒童的家長發出函件和意願書;在取得家長的同意後,教育局會把有關兒童的資料送交衞生署及醫管局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以便中心把他們的評估資料送交教育局。 在新學年前的六月,教育局會向家長確定其子女入讀的公營小學或直接資助計劃(直資)小學,並在新學年開始前把評估資料送交有關小學,以便學校及早知悉有關學生的情況,從而為他們計劃和提供適切的支援。 行政長官在二○一九年《施政報告》及《施政報告附篇》中宣布,政府會於二○一九/二○至二○二一/二二年度增加共超過1 200個特殊幼兒中心及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服務名額,並於至二○二○/二一至至二○二二/二三學年增加共3 000個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名額。

為配合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在2017/18學年落實,特殊幼兒中心將獲豁免收費。 為了進一步了解計劃成效,本會於2018年7月-10月深入訪問了8名受惠計劃的學齡SEN兒童的家長,相關研究結果希望讓港府可在教育局統籌下的「校本支援」模式基礎上,亦可積極考慮「人本支援」的雙軌制支援模式,更到位的協助和支援SEN學齡兒童。 一九九六年,家長會獲房屋署批出鑽石山鳳德邨紫鳳樓一單位作為會址,同期獲「伊利沙伯女王弱智人仕基金」撥款資助本會兩年經費,家長會開始聘請職員協助會務。 自1998年開始,家長會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部份活動經費,與此同時,亦得到不同的基金贊助個別計劃的運作費,其餘經費則有賴熱心人士的捐助及機構籌募。 隨著家長與弱兒的成長,家長會除跟進學前、學齡及成人的服務外,亦關注與殘疾人士有關的法例,以及倡導家長積極參與推動政府改善服務質量的工作。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相關內容

該計劃讓學前SEN兒童在輪候政府提供的服務時,得到由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特殊需要教師、社工及心理學家組成的專業團隊到校提供康復治療服務,同時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支援。 教育心理學家(Educational Psychologist,簡稱 EP)跟社工、輔導員的工作有何分別? 以學校為例,輔導員專注處理學生情緒,社工則配合資源支援學生需要,而教育心理學家集中學生的學習需要,如評估他們的學習能力,包括智力和讀寫障礙等問題,並提供適切支援。 EP的主要服務對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中小學生等,近年在融合教育政策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計劃」的推行和發展下,學前兒童更成為EP新的服務範疇,其角色愈趨重要。 (二)教育局一直鼓勵學校增加透明度,讓家長和持份者了解學校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策略及措施,在選校時有所參考。

  • 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升讀小一後,他們在學習、社交和情緒行為上面對的要求與學前階段的並不相同,他們需要不同的學習支援、調適和輔導等,以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 有關服務包括制訂康復計劃,並為家長及兒童提供輔導、親職講座或支援服務。
  • 就需要第三層支援的學生,學校須為他們撰寫個別學習計劃,計劃須具備相關項目,包括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具體施行方法、評估準則及成效等。
  • 對於每月家庭收入不超過$15000,仍需繳交約$5200租金的基層家庭來說,是絕對無法負擔相關費用。
  • 衆所周知,除了校本支援外,社區中的非牟利機構原本作為基層SEN兒童重要支援渠道,NGO提供的服務較與私人機構相比,本應收費低廉。
  • 即使港府宣佈自2018/19學年起,教育局與社會福利署、醫院管理局和衛生署實施優化協作機制,但所謂的過渡政策僅僅為將學前兒童的資料(如評估和參與學前支援服的進度報告)交由小學,並非支援服務的延展。
  • 研究顯示,患有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其腦部活動與其他兒童有異,尤其在大腦前額葉區、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等多個重要區域。

而本會接觸的SEN兒童,均來自基層家庭,由於經濟匱乏,當家長發現子女有特殊教育需要時,未必可以購買昂貴的私人評估和治療服務,僅能依賴政府提供的服務。 ▲現今,香港有約20,000名學前SEN兒童,但政府及社會對他們的支援仍有不足。 因此,有可能導致延誤了學前SEN兒童治療的黃金期,影響他們的康復進度。 另外,社會及學校方面對學前SEN兒童及其家長支援仍有不足,原因包括學前SEN兒童的治療師供不應求、幼稚園未能如中小學般聘請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教師缺乏照顧SEN兒童的專業知識,以及校方未有統一規劃幫助他們等。 支援不足有可能導致延誤學前SEN兒童治療的黃金期,影響他們的康復進度。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香港傷健協會

本會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下稱「SEN」兒童)關注組就預算案提供政策建議,促請財政司司長在增撥資源予特殊教育兒童和照顧者同時,檢視現有支援服務是否真正讓基層SEN家庭受惠。 本會基層家庭提出多年的服務詬病至今未能解決,包括基層家庭未能負擔非牟利機構提供的支援服務;學前和學齡服務現斷層;融合教育「校本支援」模式有局限性和照顧者壓力大等問題。 社署於二○○九年一月起增撥每年約3,500萬元重整社區支援服務,於全港設立了16間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為殘疾人士及其家人和照顧者提供以地區為本和一站式的支援。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學校會因應評估結果和專業人員的建議,為學生和家長提供適切的教育及支援。 若懷疑孩子可能有其他情況,例如動作協調問題、注意力不足或自閉症,專業人員會與家長及教師磋商,並建議是否轉介學生接受衞生署/醫院管理局的專科診斷。 在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期間,政府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訓練津貼,讓他們獲得由認可服務機構營辦的自負盈虧服務,協助孩子盡早開展訓練和治療。 為配合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在2017/18學年落實,正在輪候特殊幼兒中心的兒童將毋須經過資產審查便可獲「學習訓練津貼」。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事實上,只要獲得機會,弱智人士也能自食其力、獨立生活,不致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 弱智人士可發展的興趣非常廣泛,包括音樂、舞蹈、體育和藝術,在興趣發展的過程中,他們能享受各種活動所帶來樂趣,亦能發揮天賦的才華,豐富個人的生活。 輕度及中度弱智人士在日常起居方面大部份可自我照顧,至於嚴重弱智人士,他們透過重複的學習,亦可掌握一些日常起居生活的技能,如梳洗、如、烹飪等,無須依賴他人。 1 在這網誌中,我不會詳細討論IP的現況及未來發展,這有待日後OPRS及在學前單位提供的社會工作服務成熟發展後,可考慮將OPRS,IP及EETC作整體檢視。 OPRS試驗計劃進行期間,我們發現有75%家長,縱使當EETC有位時,仍然選擇將子女留在OPRS服務。 港府應增加資助單位比例,因SEN支援涉及各專業人手,若僅靠NGO自負盈虧,基層SEN兒童將會繼續被排擠在受惠者之外。

  • 根據本會的調查發現,現時三層架構透明度不足,接近九成(88.9%)的受訪者表示,學校並未告知其子女屬哪一種支援層級,在校可獲得怎樣的支援和服務、由誰人負責跟進子女的個案,甚至不知道子女原來獲得資助,更談不上檢討現時的支援和服務。
  • 雖然生理因素是導致此症的主要原因,但心理及社會環境的因素(包括家人的協助、學校提供的調適及社會對此症的接納等),也會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及對生活的影響。
  • 全方位家長教育工作「家長教育學院」推動新視角和全方位的家長教育,鼓勵家長積極學習與反思,讓家長享受親職,並更有心有力陪伴子女快樂成長。
  • 本會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會員,並曾於一九九三年六月獲得「傑出康復服務自助團體獎」。

過去三年,測驗服務接獲的轉介新症數目分別為二○一七年 宗、二○一八年10 466宗及二○一九年9 799宗(臨時數字)。 由於市民對測驗服務所提供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以及醫生流失率高且增聘困難,測驗服務為確保情況緊急和較嚴重的兒童能𧗊快完成評估,已實行分流制度優先處理此類個案。 由於測驗服務的評估組由不同的專業人員組成,而個別專業人員的輪候時間各有不同,所以實際輪候時間視乎個別個案的複雜程度及情況而定。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2.25億港元,本會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聯合策動,於2017年開始推行為期五年的「賽馬會童亮計劃」。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 家庭活動及資源中心

設立照顧者津貼,擴大「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的受惠對象至所有確診基層SEN兒童照顧者,並按比例派發津貼;領取綜援或在職家庭津貼的家庭可根據SEN兒童評估報告直接獲額外津貼。 (一)在過去5年,特殊幼兒中心及兼收計劃每年的服務名額、輪候人數及平均輪候時間的資料,載列於附件。 截至二○一二年九月,特殊幼兒中心及兼收計劃的輪候人數分別為1 136及1 104。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可能同時患上其他發展障礙,例如自閉症譜系障礙、發展性語言障礙、讀寫障礙、發展性協調障礙、對立反抗症,或其他行為及情緒問題。 (六)(i)衛生署及醫管局表示,他們會繼續與各服務提供者保持緊密溝通,以期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提供更適切、更到位的醫療服務。 由測驗服務轉介接受學前及在學訓練、輔導及特殊教育的個案數目分別為二○一七年14 294宗、二○一八年17 359宗及二○一九年18 011宗(臨時數字)。

政府致力透過學前兒童康復服務,包括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特殊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下稱兼收計劃),為殘疾兒童提供有助身心發展和提升社交能力的早期介入服務,從而提高他們入讀普通學校和參與日常活動的機會,並協助其家庭應付其特別的需要。 計劃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是讓學前機構教師及早識別有健康、發展及行為問題的學前兒童,轉介他們到所屬地區的母嬰健康院作評估及接受適時的支援。 要達到這個目的,幼稚園 / 幼兒中心、母嬰健康院及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 綜合服務中心之間需要緊密聯繫,運用一套轉介及回覆制度(見下圖),使學前機構教師在發現有健康、發展及行為問題的學前兒童時,能及早轉介他們,以便提供適時及適切的治療和訓練服務。 教育局又為學校提供專業支援,包括「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加強校本言語治療服務」、「為視障學童提供的支援計劃」、「聽障學生增強支援服務」等,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克服限制和學習困難。 在二○二一/二二學年,58 890名就讀公營普通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均受惠於上述措施。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

衞生署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中心)為包括懷疑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提供全面的綜合評估,並為他們安排所需的康復服務。 經中心作初步評估後,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會被轉介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兒科或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作進一步評估及治療。 衞生署和醫管局一向密切留意和檢視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於診斷和治療過程的進展,並因應他們的個別臨床情況提供所需支援。 母嬰健康院的「幼兒健康及發展綜合計劃」為初生嬰兒和兒童提供全面服務,旨在促進兒童的全人健康(包括生理、認知、情緒和社交方面)。

但「校本支援」的模式有局限性,包括支援缺乏針對性,各學校運用情況參差,忽視SEN個體的差異性,支援服務不夠到位,欠缺透明度,導致絕大多數SEN兒童在學齡階段支援不足 。 即使港府於2017/18學年起將增加50 億元教育經常性開支,其中花逾6 億元為全港公營中小學各增加一個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常額教席,以改善校本支援,但仍無法解決SEN學童在「校本支援」模式下支援不到位,支援不足的深層次問題。 教育局會為就讀官立或資助學校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小學生提供服務,由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進行專業評估。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

現時,所有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須在《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概覽》提供其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資料。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中、小學方面,所有公營普通學校均須在《學校概覽》闡述照顧學生多樣性的措施以及「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的情況;每年的學校報告亦須涵蓋其融合教育政策、所獲的額外資源和向學生提供的支援服務,並上載至學校網頁。 此外,教育局每年均聯同提供學前幼兒康復服務的非政府機構舉辦家長講座,幫助幼稚園的家長了解普通小學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的支援,為子女升讀小一作更好的準備。 阿旋一家四口居於劏房單位,兒子於K1前就被發現有言語障礙和發展遲緩,排期一年多至升讀K2時成功申請到社會服務機構的早期教育和訓練中心,每個月約有3次訓練。 現時兒子6歲,升讀小學一年級後,需退出該機構的服務,暫時小學僅提供1個月2次,每次為期30分鐘的言語訓練。 阿旋表示之前該機構的訓練很好,兒子認字有進步,但1年多的時間太短,感覺剛有進步服務就停了。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年3月至8月,訪問147名確診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基層家長。 調查亦反映,逾5成兒童曾接受社署的學前SEN支援服務,惟逾8成家長不清楚中小學的兒童支援服務。 有調查指出,學前及學齡SEN支援服務銜接欠佳,學童有可能至少一年缺乏相關支援服務,照顧者亦不滿意校本支援,更有家長因管教壓力大,曾有輕生念頭。 他們不單只接受家庭教育的薰陶,也會在學校學習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家庭與學校在孩子的發展中均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上述三類服務,EETC原先的目標是為兩歲以下的殘疾幼兒及其家長提供服務,但由於不少個案由發現至評估需時,再加上EETC名額不足,輪候時間需時,結果絕大部分的殘疾幼兒在接受服務時都已達兩歲。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香港聾人協進會

學前康復服務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至為重要,對他們長遠的成長和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這亦是現屆政府著力改善的服務之一。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於2018年10月恆常化,並將服務名額由試驗階段的3 000個,分階段增加至2019/20年的約7 000個。 於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更宣布於2020/21至2022/23年三個學年,每年增加1000個名額。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其他學前康復服務的名額增加相對較少,在過往四年間(即2016/17至2020/21年),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名額由3 124個增加了20.7%至3 771個,特殊幼兒中心名額由1 834個增加了18.3%至2 170個,而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名額則維持不變。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孩子已上低班(約四至五歲)一段時間,可是卻:

內容包括直接為受發展障礙影響人士及其照顧者提供的心理輔助服務,以及透過諮詢和訓練服務加強對照顧者系統的支援。 由二零一九年八月一日起,中央心理輔助服務(成人服務)推出人生過渡期支援服務,集中為處於重大人生轉折階段的發展障礙人士及其照顧者提供適切而及時的心理支援,協助他們處理過渡階段的相關事宜。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調查又發現,中小學治療服務不足,曾有27.3%的受訪家長尋求除社協以外的非牟利機構服務,但75.6%受訪家長認為收費太貴,63.2%受訪者稱只能負擔每月1,000元以下針對SEN兒童的學習、興趣與訓練支援。 調查發現,87.5%的SEN兒童家長最想得到功課輔導及補底班等學習支援,其次有74.3%家長需要言語訓練、專注力訓練及社交訓練等服務,亦有73.3%需要音樂或繪畫類等興趣服務。 然而學校疫情前有提供功課輔導班,但通常一個老師照顧超過8個學生,無法兼顧SEN學童的特殊需要,以致他們經常無法完成功課,疫情下功課輔導班轉由網上輔導,SEN學童專注力有限,更難切合他們的學習需要。 本會於10-12月期間蒐集資料發現,坊間除私人機構外,大部分為SEN兒童提供治療和訓練服務的機構均採用了自負盈虧模式(全港約50間),因不同營運機構在全港各區均設有分中心,本會蒐集了15間主要營運機構提供的SEN支援服務的服務收費。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A.評估服務

到校推廣「子職教育」計劃:為高小學生提供家庭教育,學習子女應有的角色及責任,強化與父母有正面的溝通。 本會共有4區家庭生活教育組,分為5個家庭生活教育服務單位,位於荃灣及葵青區、沙田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及西貢區,以親職教育為重點,協助父母了解親職意義及提升為人父母的動力,掌握培育子女的方法,促進親子關係。 家庭生活教育服務亦兼具預防及發展功能的社區教育服務,藉以加強家庭功能、鞏固家庭關係和預防家庭危機的發生。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以實證方式提供以兒童為本遊戲早期介入以遊戲方式提供優質刺激環境,使孩子有足夠的成長發展機會,讓每一位孩子都有同一起步點。 計劃的介入方式將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兒童為本家庭探訪、及第二:以遊戲介入之全面社區服務。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未有根據SEN種類列明「學習支援津貼」各支援層級相對應服務

有興趣的家長可以由學校轉介,家長亦可以到母嬰健康院或下列網址了解課程及報名詳情。 假如孩子出現以上多項問題,而且情況持續,便須盡快由老師透過「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作出轉介,或家長可致電所屬母嬰健康院,約見護士為孩子作檢查。 幼兒的成長發展可以有很大的變化,及早識別和介入會有助孩子健康成長。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你可向學校查詢,如有需要,學校會在取得家長同意後,轉介學生接受專家評估(包括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時,而直至其在規劃上發揮效用,都可能是八至十年之後。 在中短期,便是運用幾個大型的重建項目,如在來年陸續投入服務的小欖綜合康復服務大樓,已快進入詳細設計階段的黃竹坑醫院重建項目,都會為康復院舍服務提供較多的名額。

測驗中心會為家長提供過渡性的支援,例如親子講座、工作坊及實用培訓等,加深家長對其子女的情況和社區資源的認識,從而進行家居訓練,協助兒童發展成長。 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為十二歲以下出現成長發展問題的兒童提供全面的體能智力測驗評估及診斷服務,並根據孩子的需要及家庭狀況制定康復計劃,安排轉介及跟進。 近年不少社會福利機構均開展非資助服務中心/計劃,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以及其家庭提供支援,範圍廣泛,涵蓋專業評估、治療訓練、成長支援、輔導、社交康樂活動、家長教育及支援等。 即使港府宣佈自2018/19學年起,教育局與社會福利署、醫院管理局和衛生署實施優化協作機制,但所謂的過渡政策僅僅為將學前兒童的資料(如評估和參與學前支援服的進度報告)交由小學,並非支援服務的延展。 本會接觸到的SEN兒童照顧者均反應其兒童在參與專業的訓練和治療服務後,兒童各方面發展均有顯著提升。 可惜的是即使推行成功,「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和其他兩種學前支援服務待兒童升讀小學後就全面停止。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服務範圍

本會的調查發現學校提供的主要支援服務爲言語治療(44.7%)、功課輔導(42.1%)、以及家長講座(21.1%)。 但家長期望得到的校內支援項目主要爲考試/功課/課程調適(55.3%)、針對性的專業訓練(47.4%)、定期聯絡家長以跟進子女情况(44.7%)以及情緒輔導(42.1%)。 可見在教育服務以校為本的原則下,未能確保有同一需要的SEN學童在不同學校內可獲得相同的服務,而學校提供的支援服務亦與家長期望及SEN學童需要有相當差距。 「校本支援」模式對學齡兒童支援不足,基層SEN兒童則最受影響,因家庭經濟匱乏,他們的發展亦因此落後於有能力購買私人服務及治療的兒童。

發展遲緩的情況早在嬰兒或兒童期間可察覺得到,不似一般疾病或精神病的突發性。 弱智是永久的缺陷,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病,不是藥物可以治癒的。 但弱智人士可以經過訓練而發展其有限的潛能,增加其獨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 社署現正進行更改輪候名冊的資訊系統,待完成後便可實行上述政策的更改。 家福會走進青年人成長必經之處 – 校園,以「強化家庭」為宗旨,給予專業輔導,培育青少年全人發展。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 服務中心

社區聚腳中心-童喜點於觀塘設立童喜點,並按幼兒之年齡與發育階段設計當中的區域,家庭參與其中共同編織社區支援網絡。 恩童計劃旨在為育有3歲或以下幼兒之家庭提供以實證為本的全面服務。 為殘疾人士及其家人而設的社區支援計劃,其目標是為了增強家庭照顧殘疾人士的能力,紓緩照顧者的負擔,及提升殘疾人士及其家庭的生活質素。 有些弱智人士的行為出現問題(例如用發脾氣來吸引他人的注意),通常這與管教方法和社會人士對他們態度與期望有關。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社區新世界:

暫託服務:為2-6歲殘疾幼兒及其兄弟姐妹提供暫託服務,以便家人及照顧者可以處理個人或緊急事務,避免兒童獨留在家及缺乏照顧。 居於沙田、大埔及北區在子女生活照顧及聯繫安排上面對衝突及爭議而未能取得共識的離異父母及/或其子女;包括不同種族、文化、信仰及語言的人士。 這有待日後OPRS及在學前單位提供的社會工作服務成熟發展後,可考慮將OPRS,IP及EETC作整體檢視。 OPRS試驗計劃進行期間,我們發現有75%家長縱使當EETC有位時,仍然選擇將子女留在OPRS服務。 輕度和中度弱智人士,若透過適當的培訓,亦能擁有一技之長,貢獻社會。 以下便是一些弱智人士能做的工作:快餐店/餐廳侍應、速遞/信差、超級市場倉務、辦公室清潔、抹車、精品店/文具店售貨,及工廠/庇護工場加工、包裝。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