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前身是大清戶部銀行,成立於1905年,是中國首家國家銀行。 中國銀行大樓 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1912年民國成立後改組為中國銀行,總行設於上海,後因香港地利和交通之便,1917年開設中國銀行香港分號(簡稱「港中行」)。 1920至1941年間,港中行肩負起國家的艱巨任務,1926年積極將海外匯款及時匯到前線,協助國民革命軍北伐。
由於海口的宜人氣候,建築中大多采用開放式空間,儘量擴大表面,讓身處建築中的人們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室外景觀。 設計透過表皮材料、自然採光、自然通風、庭院設定等多種方式實現綠色設計,讓從而讓陽光、空氣和景觀貫穿整個建築。 裙樓內部援以中式庭院的禪意,佈置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庭院,使陽光、空氣和景觀貫穿於建築之中,將遊園的概念與內部流線相融合。 底層開放的建築空間和較低的地下室,為建築內部提供了充足的光線和空氣,庭院激活了建築的全部樓層活力。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價值意義
中銀大廈地下最近舉行「中國銀行在港服務百周年展覽」,當中提到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如何取得設計中銀大廈的靈感。 有一天他隨手將四根三角木條摞在一起,依次滑動,直到頂端只剩下一根,結果成就了一座享譽國際的摩天大廈。 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1985年4月動工,1989年建成,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
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 4米,建成時是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樓。 大廈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 中銀大廈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大樓,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由貝聿銘設計,原址為美利樓,地處中區經濟和金融核心地帶。 香港中銀大廈是將結構與建築設計融合的典範之作,它不僅是一座建築物,更是中國銀行在國際金融界顯著地位的象徵。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海底種草」建綠洲?修復海草床 拯救「海洋之肺…
這座大樓由寧波市規劃局委託設計,旨在一改金融業建築的古板形象, 其還對該區域的總體規劃形成補充,凸顯了公共場所和城市的天際線。 中國銀行大樓 經過修繕,舊中國銀行大廈達到了更加開放的使用效果,為來訪客戶帶來了更舒適和尊貴的空間體驗,產生出與城市共融的連線性與親切感。 大廳西、北兩側各種植有一片青翠欲滴的毛竹,以達到建築與自然的融合,為設計增添了靈與氣。 古典中式園林設計與西式現代建築風格相互交匯,截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理念融為一體,融入北京傳統建築空間之中。 設計起始便面臨了巨大挑戰,場地三面受高架公路限制,周圍高樓林立,地理面積狹小。 專案動工後,建築以每4天蓋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整座建築的結構在16個月內完成,這種條件和結果的反差來源於建築師和工程師卓越的技術力量。
- 1928年總管理處從北京南遷上海,也在該處辦公,這一年,國民政府決定成立中央銀行,並公佈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兩個條例。
- 正在建設中的中銀海口江東國際金融大廈,由貝氏建築事務所同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完成,建築位於海口江東新區,建築面積92903平方米。
- 另外,其結構設計亦被應用至同樣由理雅工程顧問擔任結構工程師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及深圳華僑城大廈。
- 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國建築師陸謙受共同設計,陶桂記營造廠承包。
- 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於聽過風水師的意見後,也決定將新總部建得較「正正方方」,沒有什麼非常突出的外表。
- 每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大廈就張燈結綵,反映著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國慶的裝飾也成了當時香港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 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杆的高度共有367。
1985年4月開始動工,建築期達4年零4個月;1989年8月啟用;1990年5月大廈正式開幕。 大廈樓高70層,另地庫停車場4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約50多米)共有367.4米。 中銀大廈於1989年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現在仍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之一。 中國銀行大廈建築物立面作垂直向上的構圖,內部為當時少見的鋼支架結構,外牆採用本地花崗岩,以「現代主義」配合中國式裝飾元素的「折衷派」設計。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早先是使用漢口路3號原户部銀行行址辦公,1923年遷至仁記路(今滇池路)22號原德國總會大樓內辦公。
中國銀行大樓: 建築過程
頂部為四方攢尖式,中為結頂,覆以暗綠色琉璃瓦,坡度平緩。 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憑着羅浮宮的金字塔、香港的中銀大廈等作品,成為二十至二十一世紀初享負盛名的建築大師。 今年適逢貝聿銘百歲壽辰,M+舉辦 「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探究貝聿銘的成就貢獻。 首場研討會與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合辦,已於10月12至13日舉行;第二場研討會與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合辦,將於12月14至15日在香港大學舉行。 貝: 大廈選址位於中環的邊緣,交通不算方便,海景亦受到阻礙,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其位置亦帶來一大優勢,由於在舊啟德機場的飛行航道外,建築高度則不受限制。 在這情況下,最大的挑戰就是以有限的預算,興建一幢可以抵禦紐約兩倍及洛杉磯三倍風力的摩天大樓。
中國銀行成立至今,尤為注重銀行辦公樓的建築設計,常以地標建築的規模、形象示眾,提升品牌區域影響力。 中國銀行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經孫中山先生批准於1912年成立。 作為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中銀機構遍及世界各地,業務範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保險、航空租賃等。 2019年7月,《銀行家》公佈2019年全球銀行1000強,中國銀行排名第4位。 該專案同時也借鑑了貝氏其他中國銀行大廈專案中的設計元素,建築幾何體框架、高大而充滿日光的入口大廳、方格天花、室內石材貼面等,清晰的建築語言既是一種致敬,也是對貝氏建築風格的傳承。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的四大地標性總部建築
中國銀行總部大樓,可以稱為長安街上最引人注目的銀行建築。 從1996年10月破土動工,到2001年5月最後落成,歷時近五年之久。 該建築由貝聿銘先生作為設計顧問,貝建中先生、貝禮中先生共同設計完成,是世界最大的銀行建築之一。 自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國銀行已跨越110年的悠久歷程,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 從1937年建成的上海外灘的中國銀行大樓起始,到香港中環、北京長安街,再到蘇州、上海臨港新城、廣西南寧和海南海口,貝氏陪伴中國銀行已走過近百餘載。 三代人的傳承與堅守,凝練出一幢幢地標性的傑作與建築經典。
每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大廈就張燈結綵,反映著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國慶的裝飾也成了當時香港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中銀大廈是中銀集團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決定興建,體現了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響力。 70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衞生間,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上方是高斜的玻璃屋頂。 通常建築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69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玻璃廳,引進陽光和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 中銀大廈分南北兩個主入口,南正門兩側設置紅色的中國銀行行徽,北正門側矗立兩根中國古典宮廷建築的華表——實質是燈柱。 中銀大廈兩側的兩個三角形花園,與建築物的三角形主題協調統一,格調和諧,與大廈相交映襯。
中國銀行大樓: 大廈資料:中銀長沙灣大樓
再往上,則仿如分段切掉了一些三角柱:首先是在第17層,對角線北面的那個三角形被截去了,再往上是西面和東面兩個三角柱切掉了,從而造成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參差不齊的形狀。 到第52層,就只截剩南面那個三角柱體,一直達到頂部第70層,其尖角即為大廈最高點。 從不同側面看去,中銀大廈猶如一支巨大的新篁,下大上小,節節升高。
關於其他同名建築,另見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银大厦 (上海)和中銀中心。 評定時間1989年參考編碼1-03中國銀行大樓位於上海市中山東一路23號,是外灘近代建築中的一座重要建築。 東大樓為主樓,高15層,正面面臨外灘,底層的層高較高,地下室有兩層,共有17層;西大樓為次樓,樓高四層。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歷史淵源
不過,中銀大廈破格的外形,卻一度讓它捲入風水漩渦,指它有如尖刀刺天的外觀會影響風水;而大樓正面交疊的「X」型加固結構,亦被指不吉利,會招至厄運。 中國銀行大樓 1986年大樓動工期間,時任港督尤德訪京途中心臟病發猝死,以及1987年股災,讓大樓不祥之說更甚囂塵上。 中國銀行(香港)綜合樓為一幢多層大樓,除了教學及行政部門和圖書館,亦設有演講廳、學生活動室及餐飲設施等。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將康樂樓命名為「中國銀行(香港)綜合樓」,以表彰中銀香港慈善基金對大學的慷慨捐助。 該塔樓由全玻璃幕牆覆蓋,讓人能享受高聳入雲、日光充足的空間,以及毫無遮擋的城市景觀。
香港老中國銀行大樓,是在銀行街1號,位於港島中環,連接皇后大道中及德輔道中,這裏也一直是傳統的金融圈。 在金鐘的中銀大廈建成之前,老大樓才是中國銀行的主樓,現在成為中銀的私人銀行業務使用,建築外觀看上去有歷史感。 香港中環的天際線(skyline)上,有一棟用簡單幾何線條勾勒、但卻獨特矚目的摩天大樓——中國銀行大廈(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它出自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手筆,雖然失落全港最高建築物之名,但憑著辨識度極高的的外形,至今仍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1949年下半年為本地企業貸款超過港幣4000萬元。 1983年,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及13家姊妹銀行(包括交通、鹽業、廣東省、中南、金城、國華、浙興、新華、集友、寶生、南商、僑商及澳中行等)組成港澳中銀集團,打破當時香港銀行業被外資壟斷的局面。
中國銀行大樓: 城大命名「中國銀行(香港)綜合樓」
所以,結構是否堅固及經濟上能否負擔,就成為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更不用說其設計要別具匠心,以與100米外正在興建的滙豐總行大廈分庭抗禮。 當其時香港機場尚在啟德,為保障機場航道安全,九龍以至港島部分地區建築都設有高度限制。 不過,就在中銀大廈即將建造時,啟德機場也開始籌備搬遷,中銀是落實搬遷後,第一幢在建築高度上鬆綁的大樓,要建得比滙豐銀行總部高,是可行的。 當時貝聿銘已經60多歲,早已是國際知名建築師,並剛完成北京香山飯店的建築項目。
- 據稱港督府急急請人化解,在朝向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擋住殺氣。
- 園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佈局經營,古樸典雅,頗具中國山水畫的韻味,更使整座建築透發出濃厚的中華文明氣息。
- 有傳滙豐在總行大廈樓頂加裝兩座對着中銀大廈的砲台裝飾(實為起重機吊車),與中銀大廈的刀刃對峙。
- 中銀大廈頂樓四層和底座的19層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它樓層都向外出租,有大小一百多家公司在中銀大廈辦公。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總會被中國政府接管。
- 中銀大廈是中銀香港的總部,頂樓 4 層及底座 19 層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他樓層為出租樓層,租戶以大型律師行為主。
中銀大廈頂樓四層和底座的19層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它樓層都向外出租,有大小一百多家公司在中銀大廈辦公。 屬於中銀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樓是營業大廳、十七樓為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和宴客廳,其餘都是銀行辦公場所。 在43樓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而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從北京地鐵西單站的F1口出來,直陳眼前的便是這座貝聿銘設計的中行總行大廈。 身處這片既古老又摩登的北京重要區域,設計者和業主都希望能夠將古典和現代的元素融合進來。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寫字樓租單位出租
中國銀行大樓是外灘上唯一由中國人主持和設計的大型建築,也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1941年中國銀行大樓成為汪精衛偽儲備銀行的營業場所;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歸中央銀行使用,幾經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國銀行才遷入辦公。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位於離故宮約2公里的西單商業鬧市區長安街邊,大廈主體高度為45米,南面和東面兩個入口各寬54米,高9米,進深14米,在僅有45米的高度襯托下,建築的體量顯得很大。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厦
設計的時候,大廳是準備向行人開放的,是一個廣場,就是説,你從長安街去西單可以穿過這裏,但管理比較嚴格了。 西、北二側分佈寫字樓,寫字樓窗户不但向外開,向大堂也開。 大堂的園林基本是民族色彩,大廳小池裏面金魚歡快地遊着,據説水池子裏的石頭,是從雲南石林的田間野地裏找來的,比雨花石要粗獷很多。 中國銀行大樓 中行總行大廈貴賓入口的玻璃牆,以三角形為主,菱行、圓形、方形、半球體為輔構成,簡潔中藴涵了變化,簡單的數學幾何語言使人易懂且融合進去,而且沒有民族界限。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大廈
這座由玻璃幕牆與鋁合金構成的立體幾何圖形建築物,巍然矗立在港島中區,雄視維多利亞港。 中國銀行大廈由著名的香港巴馬丹拿建築結構工程設計公司設計,大廈矗立於澳門南灣區金融及商業中心地帶,雄偉巍峨。 中國銀行大廈底部為裙樓四層,以上為塔樓,縱觀如火箭,橫觀呈扇形。 中國銀行大樓 外牆砌粉紅色花崗石,並配以銀色反光玻璃幕牆,外觀十分宏偉。 在二○○八年三月,中國銀行大廈樓頂安裝了本行標誌,大廈外牆也完成了燈飾改造工程。